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5472-兵以诈立 >

第4节

5472-兵以诈立-第4节

小说: 5472-兵以诈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靖说,上面提到的三大经典,正是二人所学,张良是学《太公兵法》,韩信是学《孙子兵法》和《司马法》(《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上)。    
    张良学《太公兵法》,据说是由一位号称黄石公的白胡子老头秘密传授。阴谋诡计,还是老头子会讲。《太公兵法》是《太公》三书的一部分。《太公》三书,一种叫《谋》,一种叫《言》,一种叫《兵》,《太公兵法》就是其中的《兵》(司马迁是叫《太公兵法》,见《史记·留侯世家》)。《太公》三书是阴谋大全,治国用兵,马上马下,全都涉及。他在刘邦身边当画策臣,这种兵书最有用。    
    韩信学《孙子兵法》和《司马法》,和他的身份也很合适。他读《孙子兵法》,是用来带兵打仗。我们读《史记》,不难发现,他对此书很熟悉。《司马法》,讲制度,对他也很有用。汉初的制度建设,靠四个人,“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史记·太史公自序》),军法是由韩信定。他读《司马法》,和制定军法有很大关系。汉《军法》,还有佚文保留,有些内容,如军制,不是讲汉代制度,而是讲先秦制度,就是抄《司马法》。司马迁所谓“申军法”的“申”,含有承继沿用之义。


第一讲 《孙子》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孙子》的经典化:一至七(4)

    总之,他们看重的还是三大经典。汉代影响最大的,其实就是这三种书,特别是《孙子兵法》和《太公兵法》。    
    第二次,是汉武帝时杨仆的整理。整理的起因,是吕后当政时,国家收藏的兵书,被吕家的人偷走,残缺不全。汉武帝即位后,命军政杨仆查一查,敛一敛,看看还剩多少,该补什么。杨仆整理后,写了一本目录,叫《兵录》。此书已经亡佚,书中到底有多少种,班固没有讲,只说“犹未能备”。    
    杨仆,《兵书略》说他的职务是军政。军政,即军正,是古代军中负责执法的官员。此人即《史记·酷吏列传》中的杨仆。汉代的酷吏是法家的嫡脉。杨仆,宜阳人,买千夫爵为吏,当过御史,当过主爵都尉。汉武帝征南越、东越,拜楼船将军,有功,封将梁侯(《史记》的《南越列传》、《东越列传》);征朝鲜,和左将军荀彘争功,被荀彘绑起来。他们回国后,都被查办,荀彘弃市,他也是死罪,花钱赎身,免为庶人(《史记·朝鲜列传》)。杨仆什么时候当军政,《史》、《汉》二书都没讲,估计是在元鼎五年(前112年)秋汉武帝征南越之前。    
    第三次,是汉成帝时任宏的整理。这次整理,是由光禄大夫刘向负责,他把古书分成六类:六艺、诸子、诗赋,他自己校;兵书、数术、方技,找专家整理。兵书,找的是步兵校尉任宏。步兵校尉,是北军八校尉之一,负责戍卫京师,把守上林苑门。《汉书·哀帝纪》说绥和元年(前8年)任宏还升官当了执金吾,相当卫戍部队的总司令。这次整理的结果,写进刘向《别录》和刘歆《七略》,我们已经看不到。我们能够看到的,是《汉志·兵书略》。《汉志·兵书略》著录的兵书有56种,原来有66种。    
    这次整理,最值得注意,是任宏把兵书分成四种,即权谋、形势、阴阳、技巧。李靖说的“三门四种”,“四种”就是这四种(《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上)。    
    任宏整理的兵书,说是四种,其实是两大类。权谋、形势,讲指挥艺术,战略战术,这是一类;阴阳、技巧,讲天文、地理、兵器、武术,属军事技术,是又一类。它们的区别是什么?以后还要谈。以下各讲,我把《孙子》十三篇分成四组,第一组的三篇和权谋有关,我还要谈权谋;第二组的三篇和形势有关,我还要谈形势;第三、第四组的七篇,因为涉及阴阳、技巧,阴阳、技巧的概念,也会插着讲。这里先简单解释一下。    
    权谋,是讲计谋。计谋有大小,权谋是大计。大计是战略,处理的是战争全局。战争全局,和政治有关,和战前的计算和实力准备有关。战争全局,无所不包。这类兵书,带综合性,战术和技术,也有所涉及,就像医经可以包括经方、房中和神仙家说。我们说的三大经典,都属这一类,《吴起》也是。    
    形势,概念很复杂,暂时不往深里谈。我想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最形象的一句话,来描述形势。形势是什么?就是兵力的配方,这里多一点,那里少一点,有虚就有实,有众就有寡,怎么分配,奥妙无穷。大计和小计,权谋是大计,它是小计。形势是因敌制宜、因地制宜的各种对策,好像医生对症下药开药方。它的特点,是遇什么问题,讲什么对策,解决战斗中的实际问题。权谋讲战略,它讲战术。战术的要求,是机动、灵活、快速、多变,一是运动,路线和速度怎么样,二是打击,是不是意外和突然。诡诈,绝对不可少。先秦的形势书,多已散亡。《汉志·兵书略》的形势类有《尉缭》(三十一篇),《诸子略》杂家也有《尉缭》(二十九篇)。今本《尉缭子》是哪一种《尉缭》,一直有争论。其实,我们看原书,它是兵书,很明显。两种《尉缭子》,只剩一种,应该放在哪一类?只能是兵家。《隋志》和两《唐志》放在杂家,恐怕不对。今本《尉缭子》,后半部是讲军令。古代兵书,讲军法军令的书比较特殊,在兵书中很难归类,讲谋略,它不是;讲技术,它也不是。《司马法》,讲军法,本来在权谋类,班固觉得别扭,把它搬走,当礼书。《尉缭》,讲军令,原地不动,可能是无法转移,其他各类都不合适。我怀疑,任宏的考虑,是以军法拟权谋,军令拟形势,所以把《司马法》归入权谋,《尉缭》归入形势。其实,它并不是一般的形势家言。真正的形势家言,《汉志》中的书,一本也没留下来。我们要研究形势的概念,只能看《孙子》的有关论述。    
    阴阳,是数术之学和阴阳五行说在军事上的应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就是靠这种学问。阴阳是讲人以外的东西。比如,古代军人要学式法、风角、鸟情、五音、占星候气、推算历日、选择地形,等等,不是与天有关,就是与地有关,里面既有科学,也有迷信,是个大杂烩。现在的军事气象学、军事地理学,有关知识,属于这一类。它和一般的数术书,其实没有截然的界限,特别是讲式法、风角、鸟情、五音的书。《兵书略》的这一类,多已散亡,几乎全靠出土发现。只有《地典》,银雀山汉简有,属于亡而复出。    
    技巧,和人有关,和武器的使用和军事训练有关。比如城守、水攻、火攻、武术和军事体育,全都和人有关。古代武术,原来叫技击。徒手,拳击叫手搏,摔跤叫角牴。器械,有剑道和射法。军事体育,则包括射箭、投壶、蹴鞠、博弈等游戏。蹴鞠是足球,博是六博棋,弈是围棋。这类古书,年代早一点,多已散亡,但《墨子》城守各篇还在,是古技巧家说的经典之作,国内没人理,国外很重视。    
    任宏的分类,《别录》、《七略》的分类,《汉志》有些改动,一是把权谋类的《司马法》归入《六艺略》的礼类,改叫《军礼司马法》,不再当兵书;二是把《伊尹》、《太公》、《管子》、《孙卿子》(即《荀子》)、《鹖冠子》、《苏子》、《蒯通》、《陆贾》、《淮南王》、《墨子》中有单行本的兵书,加以省并,只保留《诸子略》中的全书;三是在技巧类加了《蹴鞠》一书。    
    西汉兵书,有《广武君》(李左车的兵法)、《韩信》、《李良》、《丁子》、《项王》(项羽的兵法)。李左车、韩信、张良、项羽,都是楚汉战争中的风云人物。这几种兵法,都没有保留下来。唯一保留下来的,反而是和张良有关的《黄石公三略》。张良是著名军事家,他是太公术的汉代传人。汉以来,《太公》在续写,黄石公的书也在续写。很多书都托名太公和黄石公。    
    任宏的分类,为我们划出了后世兵书的基本范围,也排出了四类兵书的长幼尊卑。权谋最尊,纯用古典,越古越好,后世保存最多;形势,也很重要,但不如前者,大多亡佚;阴阳、技巧,很多是随作随弃,后世保存最少。我国传统,尚谋轻技,和这种阅读结构有关。    
    五:五大经典和曹公五书(东汉、三国和魏晋)


第一讲 《孙子》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孙子》的经典化:一至七(5)

    “五”是什么?是先秦留下的五部兵书和曹操整理的五部兵书。    
    先秦兵书,传到西汉,主要是五部,即三大经典,《孙子兵法》、《太公》三书和《司马法》,外加《吴子》和《尉缭子》。    
    这一时期,诸子中的兵书,已不算兵书。    
    曹操整理的兵书也有五部。    
    东汉时期,中国社会很乱。三国,魏晋南北朝,更是天下大乱。这种乱,不是一般的乱,而是人心思乱,大家一块儿作乱。上面乱,下面也乱,里面乱,外面也乱。俗话说,乱世英雄起四方。这个时代的特点就是群雄并起,好像街头流氓火并,一定要掐出几个最大的头。《三国演义》,说破英雄惊煞人。天下英雄,“使君与操”,当然还有孙仲谋(第二十一回)。“英雄”这个词,出自《六韬》,《三略》反复说,《三国志》和该书裴松之注频频引用的《英雄记》,更是不绝于耳,很有时代特征。《三略》流行于东汉、三国,“英雄”是流行术语。曹操,文韬武略,都是一流,难怪苏东坡说,“固一世之雄也”(《前赤壁赋》),鲁迅也说,“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大众心理不同,专疼倒霉蛋,他们受《三国演义》误导,又替刘备着急,又为诸葛亮下泪,恰好中了正统史观的奸计。王莽是外戚,不是东西;曹操是宦官的孙子,也好不了,这是偏见。他们只承认许劭许子将的评语,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注引孙盛《异同杂语》),英雄也是个奸的,京剧扮相是白脸。    
    曹操是大军事家,不但善于用兵,还读过不少兵书,写过不少兵书。《三国演义》讲张松献地图,有一段故事,根据是《太平御览》卷三八九引《益部耆旧传》。《益部耆旧传》只说杨修拿曹操的兵书给张松看,张松过目成诵,没说曹操剽窃《孙子》。小说添油加醋,有歪曲。张松说,你这本《孟德新书》,是曹丞相剽窃《孙子》十三篇,《孙子》原书,我蜀中三尺小儿都会背,只能瞒足下(第六十回)。这是作者瞎编。实际上,曹操不但没剽窃《孙子》,还对整理《孙子》有大功。    
    我们现在看到的《孙子》,其实就是靠曹操传下来的本子,第一个给《孙子》作注的,也是曹操。他的书叫《孙子略解》,原书有序,保存在《太平御览》卷六○六中。曹操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认为《孙子》是所有兵书中写得最好的一部,但原书无注,读不懂,篇幅太大,让读者不得要领。所以,他只给《孙子》十三篇作注,其他东西,剔除。曹操如果真想偷《孙子》,何必多此一举,一边偷还一边注,说原书怎么怎么好,这不是太愚蠢了吗?可见这都是小说的编造。    
    曹操对整理古代兵书有大功。东汉、三国时期,他的整理最关键。大众喜欢诸葛亮,拿他当中国智慧的象征。其实,在军事史上,他比诸葛亮重要得多。    
    曹操整理兵书,有如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独尊儒术,不是废弃百家,而是把百家摆在儒家之下,起陪衬作用。曹操也是这样,他独尊《孙子》,也是把其他兵书摆在《孙子》的下边。    
    曹操整理过的兵书,我叫“曹公五书”。它们是:    
    (1)《孙子略解》(两卷)。即上所说《孙子》十三篇的注本,今存,注文很简短。    
    (2)《太公阴谋解》(三卷)。可能是注《太公》三书中的《谋》,已佚。    
    (3)《司马法注》(卷数不详)。是《司马法》的注本,有佚文。    
    (4)《续孙子兵法》(两卷)。可能是《孙子》十三篇以外,其他《孙子》书的选编,既包括《吴孙子兵法》的佚篇,也包括《齐孙子兵法》。杜牧说,《孙子兵法》原来有“数十万言”,曹操“削其繁剩,笔其精切,凡十三篇,成为一编”(《孙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