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岁月台湾 >

第5节

岁月台湾-第5节

小说: 岁月台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学无力买棒球装备,儿童们平常多以石块代替棒球,以木棍代替球 棒做“棒球游戏”。加之学校苦于经费短缺,很少派球队到外县市参加比赛,使得球员的比赛 经验比较欠缺。此外,也由于从未派少棒球队出外比赛过,一般棒球界人士对于国际少棒的通 用规则和标准设备为何,亦不甚清楚。


第二部分:“阿哥哥”风潮席卷台湾1969 金龙少棒扬威美国(2)…(图)

荣获第二十三届世界少年棒球赛冠军的“中华金龙少棒队”凯旋归来,乘坐吉普车在市区游行,大批民众热 情地夹道欢迎  但是,这次比赛的结果却令各方无比振奋。在连续三场的比赛中,红叶队在第二场以7比 0大胜日本少棒队。最后一场,“中华少棒明星队”以5比1击败日本少棒队,这场比赛的结果 打出了台湾少棒的信心,投手胡武汉和强打吴勇辉被热情的观众高高抬起,这一刻成了台湾棒 运史的难忘一幕。“中华少棒队”忽然发现自己竟能轻易地击败世界冠军,不仅本身感到意外, 连日本队都很吃惊,不过日本少棒队的团长吉仓利夫的解释是,国际通用的是硬式棒球,“中 华少棒”用的是软式棒球,日本少棒队打不惯软式棒球,所以输了。于是在台湾球迷的心中出 现一个大问号,到底硬式棒球和软式棒球有多大的差别?“红叶国校”校长胡荣礼笑说,“红叶国校”的学生每天都以石头当球,以树干为棒,作投打练习,即使硬式棒球比软式棒球来得 硬,但硬度总比不上石头。照此推想,将来红叶队打起硬式棒球来,会有更好的成绩。这个听 似戏言的推断,虽然不代表专业意见,随后却证实为正确无误。   一年后,以台中金龙少棒为主体的“中华少棒队”初试啼声,踏上世界少棒的征途。这支 队伍一行十九人,由棒协理事长谢国城领队,队中有强投陈智源、郭源治,强打陈弘丕、余宏 开、黄正一、林连良、李俊杰等人。经过集训之后,他们已经完全适应了国际少棒的比赛准 则,结果“中华少棒”不负众望,在日本五场比赛全胜,获得太平洋预赛冠军,取得远征美国 的资格。


第二部分:“阿哥哥”风潮席卷台湾1969 金龙少棒扬威美国(3)…(图)

“中华金龙少棒队”在美国威廉波特比赛的场景 “中华少棒队”凯旋返台后,搭乘巴士在台北市区凯旋游行,受到市民热情的欢迎。太平 洋区预赛冠军这个头衔一下子唤起了全台民众的注意,为了让“中华少棒”能够顺利在美国比 赛,各界纷纷慷慨解囊,资助旅费。8月12日,小球员们量身定做西装,这是孩子们第一次 穿这么正式的衣服——美国地大物博,强手如云,去美国毕竟和去日本不同。8月12日,“教育部长”钟皎光为“中华队”授旗,“救国团主任”蒋经国勉励少棒队员将爱国家、守纪律、 有生气、肯上进的中国少年良好精神,带到国际去。8月15日,“中华队”抵达美国威廉波特 之后,先练习四天,正式比赛时第一场碰到的是加拿大队,结果顺利以5比0取胜。陈智源完 全封锁了加拿大队的打击。这一场比赛中出现一个小插曲。上届冠军的日本队虽然在太平洋区 预赛中输了球,但还是来威廉波特观摩,其中以译员身份随行的日本关西少棒联盟总干事山崎 五郎向大会提出抗议,说“中华少棒”所用的球棒“太粗”,不合规定。可见日本队对于遭到 “中华队”夺走风采一事,一直难以释怀。   接着第二场比赛,“中华队”以4比3击败美国北区俄亥俄州队,最后一场比赛,“中华队” 再以5比0击败美西队,登上冠军宝座。这场比赛中,许多台湾留学生开车赶到威廉波特球场, 为自己的球队呐喊加油。陈智源再度发挥凌厉的投手威力,使美西队的打击无法越雷池一步, 比赛呈现一面倒的局面。


第二部分:“阿哥哥”风潮席卷台湾1969 金龙少棒扬威美国(4)…(图)

不少热情的华侨到现场为“中华金龙少棒队”加油


第二部分:“阿哥哥”风潮席卷台湾1969 金龙少棒扬威美国(5)…(图)

台湾与美国的少棒队球员们建立了良好的友谊  在闭幕典礼中,“中华队”队长代表致词,大会并颁赠一面冠军锦旗给“中华队”,这是台湾有史以来第一次拿到有“世界冠军”的头衔的奖项。台湾社会为这场胜利疯狂成一片,各界欢欣鼓舞,准备盛大欢迎“中华队”的凯旋归来。 9月7日,“中华少棒”球员飞抵松山机场,早有成千上万的热情民众在机场外等候。小球员 们每人各乘一辆吉普车,绕行台北市区。此时台北万人空巷,人人争睹小英雄们的英姿风采。十多年来对推动棒球运动从不松懈的谢国城在接受访问时,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蓝图。他说 在美国三周的停留中,他们参观了威廉波特、洋基、麦迪逊、道奇、巨人棒球场,在这些宽 广、舒适、标准的棒球场里,美国不知培养出多少杰出的棒球明星,也不知风靡了多少棒球 迷。他多年的夙愿就是在台湾盖一座可以容纳三万人左右的棒球场。此外,谢国城还在考虑, 小球员们升上“国中”以后,如何能继续练球,如何创造一个大环境,让打球的孩子有发展的 出路。   这些都是有关棒球运动长期发展的严肃课题,需要整个社会长期的付出。而在打赢球赛争 取荣誉的渴望中,社会大众显然是不吝付出的。这一个追求更好、建立民族自信心的梦想,在 “中华少棒”扬威威廉波特的那一刹那,无形中开启了棒球的一段黄金岁月。


第二部分:“阿哥哥”风潮席卷台湾1969 金龙少棒扬威美国(6)…(图)

获得世界冠军的“中华金龙少棒队”主力球员陈智源 (中)、郭源治(左)、余宏开捧着冠军杯,显得无比兴奋


第二部分:“阿哥哥”风潮席卷台湾1969 金龙少棒扬威美国(7)…(图)

蒋介石夫妇于阳明山中山楼接见“中华金龙少棒队”全体队职员与纪政,一起合影留念


第二部分:“阿哥哥”风潮席卷台湾1970 邓丽君崛起歌坛(1)…(图)

1970年,十七岁的少女歌星邓丽君第一次到香港演唱,同时还当选“白花油慈善皇 后”。这位外形甜美的可爱少女,借助更为广大的国外舞台,开创其广阔的演唱生涯。     在一般情况下,少女邓丽君可能只会像许多个年代起起伏伏的偶像歌星一样,不久就嫁作 商人妇,或为其他更新潮的少女歌星所取代。然而邓丽君却不同,她甜美的笑容、黄莺般轻柔 的歌声,并未因岁月的流逝而魅力稍减,反而由台湾传至香港,再到日本,1970年代末期又 进入中国大陆。邓丽君成了20世纪最受欢迎的华人歌星,她的名字已成了温柔、善良、甜美 以及无限怀念的代名词。   邓丽君从小就喜欢唱歌。她的父亲是荣民,家中有五个小孩,生活相当拮据。为了帮忙贴 补家计,邓丽君很小就到街头献艺。十一岁时,邓丽君参加“中华电台”的黄梅调歌唱比赛, 以《访英台》一曲获得优胜。后来邓丽君因为利用课外时间在夜总会担任专业歌手,为校方所 不准,邓丽君只好选择了休学,以继续自己的歌唱生涯。她的张姓老师后来回忆说:“我问她 父母亲的意见如何?她自己又如何打算?她说出于家庭经济因素,她需要那份工作,如果休学 的话就能安心地唱歌。很明显的,她是为了改善困苦的家境而牺牲自己。”邓丽君的情况在清 贫人家中并不孤立,尤其是女孩子为了补贴家用,很早就辍学出来工作,到工厂做工,替有钱 人家帮佣,或者到酒家、夜总会献艺。邓丽君很有可能会成为她们中的一个,终其一生都在社 会的底层度过。


第二部分:“阿哥哥”风潮席卷台湾1970 邓丽君崛起歌坛(2)…(图)

十八岁的邓丽君前往东南亚演唱,风采焕发,笑容迷人  但是邓丽君很快就证明了自己拥有非凡的歌艺。她年纪虽轻,却不断在各种歌唱比赛中获 奖。她可爱的笑容也很讨人喜欢,被誉为“天才少女歌手”,十五岁时就已灌了七八张唱片。 1969年,邓丽君主唱的《一见你就笑》,立刻风靡大街小巷,同时她还主唱了台湾第一部电视 连续剧《晶晶》的主题曲。这一年,她第一次踏出台湾,到东南亚的华人社会献唱。一旦迈出 这一步,邓丽君便走进了一个新的世界。1973年,邓丽君以“香港最受欢迎的歌手”身份踏进日本,第二年她的《空港》便红遍东瀛,得到“1974年度大赏新人奖”,二十一岁的邓丽君 从此步入璀璨的歌唱生涯。


第二部分:“阿哥哥”风潮席卷台湾1970 邓丽君崛起歌坛(3)…(图)

邓丽君(右)赴军中演唱,与官兵握手致意  日本作曲家古贺政男曾分析:“歌唱的天才,是积存于民族中间数十年的感情突然爆发 时所形成的喷火口。所以歌唱的天赋和本人的血统、遗传无关,从某种意义而言,它是民 族沉默意志的表现。”这一段有关歌唱历史文化内涵的论断,如果加诸邓丽君的身上,再恰 当不过。邓丽君确实唱出战后中国人的感情,尤其那种追求平静甜美的直觉,正是经历战 乱流离的中国人共同的感受。邓丽君的《甜蜜蜜》、《小城故事》等歌曲正代表了这个时代 对和谐与真情的期待。    1970年代末期,邓丽君的歌曲传入中国大陆时,正好是“文革”结束不久,人们刚从阶 级斗争的梦魇中苏醒过来,听到邓丽君甜美的《何日君再来》时,产生一种心灵上的震撼。然 而邓丽君自在悠然的歌声与刚强自律的革命歌曲一遭遇,即展开一场无形的较量。官方一度指责邓丽君的歌是“黄色歌曲”、“靡靡之音”,下令禁止。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民众已厌倦了无 止尽的绷紧神经的说教,希望能过上更自然悠闲的生活,邓丽君的歌似乎满足了这种期盼。因 此在短短数年之间,即使在官方的禁令之下,她的歌仍风靡了全中国大陆。相对于邓小平的 “老邓”,邓丽君被大陆人民昵称为“小邓”。   随着中国大陆经济改革的深化,社会气氛亦更为开放,邓丽君的歌不仅得以解禁,各大媒 体更开始大幅介绍邓丽君。1985年,《北京青年报》首度刊载了对邓丽君的专访,邓丽君告诉 大陆记者:“很想在大陆年轻朋友们面前高歌。”


第二部分:“阿哥哥”风潮席卷台湾1970 邓丽君崛起歌坛(4)…(图)

邓丽君(右)在军中将领陪同下,自金门外岛眺望中国大陆


第二部分:“阿哥哥”风潮席卷台湾1970 邓丽君崛起歌坛(5)…(图)

邓丽君(前)由于出身军人家庭,对军人有着浓厚的情感,经常从事“劳军活动”。图为邓丽君在中秋节前往 “劳军”时,换上军服,扮演起执勤哨兵的模样  1980年代中期,邓丽君的歌唱生涯达到巅峰,她连续数年获得日本有线电视大奖,各地 巡回演唱均造成轰动,不仅风靡台港、大陆,实质上已成了亚洲歌后。这时两岸关系开始转 变,交流日益频繁,带来彼此观念上的融汇。邓丽君有很强的中国人情感、热烈的爱国心,希 望看见中国变得更好。在台湾,邓丽君经常参加“劳军演唱会”,由于父亲是荣民,邓丽君对 军人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她因其表现也被称为“爱国艺人”。随着大时代气氛与政治认知的演 变,尤其是1987年台湾开放大陆探亲后,台湾人民赴大陆已不再是政治禁忌,邓丽君收到了 许多赴大陆演唱的邀请,这样的时机似乎也已经成熟。就在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大陆之行即将 实现的前夕,一场事故突如其来,终止了她这个梦想。   尽管邓丽君的演艺事业相当辉煌,但她私人的感情生活却并不顺遂。虽然她的歌迷遍 布各地,也不乏各式各样的追求者,而她在感情上却十分孤寂,几段恋情均无疾而终,甚 至留下累累伤痕。后来,她认识了一位小她十多岁的法国男子保罗,两人情投意合,对邓 丽君而言,两情相悦的快乐时光终于降临。保罗对她也很好,而他并不知道自己的中国女 友是一代超级巨星。   1995年5月8日,邓丽君与保罗在泰国清迈度假时,突然病逝。事后医生诊断死因,为哮 喘导致肺功能衰竭。消息传来,震撼了世界各地的歌迷。四十二岁的邓丽君竟然就这么走了, 令人难以相信,无法接受。邓丽君死后被安葬在金宝山墓园,每年都有众多的歌迷从各地赶来 献花,表达无限的追思与怀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