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台湾-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部分:胡适在台北逝世1963 杨传广、纪政传奇(4)…(图)
为了替“一人一元运动”筹募经费,纪政亲自为夏台凤义卖照片 1968年,杨传广返台时,发起了“一人一元运动”,希望人人献出一分心力,兴建现代化 的体育馆,培植优秀的体育人才,建立全民体育的观念。虽然这项捐款活动最后并没有达成预 定的目标,但却由此唤起了民众支持体育的热情。从运动生涯中退役的杨传广虽然经常由美国 返台协助指导体育的发展,但他本人在美国的事业却遭遇了诸多阻力,他曾拍过电影、电视, 并且经商,但毕竟放不下曾带给他无比荣誉的体育运动。1981年,杨传广举家返台,出任左营训练中心总监,并在1983年以国民党党员的身份当选平地山胞“立委”。 至于纪政,1970年在家人的反对下嫁给了大她三十岁的教练瑞尔,尽管有瑞尔的全心 照料调养,但纪政的腿伤仍无法完全康复。而远嫁异乡的现实问题却逐一浮现,无法忘情 田径的纪政在怀孕期间甚至还返台协助处理田径比赛的相关事宜。1977年,纪政与瑞尔离 异后回到台湾,出任田径协会总干事,同时担任了两任“立委”。 1980年代以后,杨传广与纪政均曾为台湾的体坛贡献心力,协助发掘和训练有潜力的选 手,并创造一个有利的体育环境,这些努力确曾带来新的气象,不过因为台湾社会价值的改 变,愿意为体育奉献而甘愿牺牲享受的年轻人已越来越少,二十余年来台湾的田径成绩可说乏 善可陈。也因为如此,杨传广和纪政的辉煌成绩才弥足珍贵,令人追念不已。
第一部分:胡适在台北逝世1963 “梁祝”旋风(1)…(图)
《梁祝》使黄梅调电影一时蔚为风潮,图为《七仙女》剧照 说起1960年代台湾的流行文化,黄梅调自然是独占鳌头,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电影 引领风骚的凌波则是其中的超级偶像。1963年10月30日,“梁兄哥”凌波小姐应邀来台,掀 起了空前热潮,台北估计有十五万的影迷沿途争睹她的风采。 《梁山伯与祝英台》一片在台湾上映后,光台北一地,票房就超过了八百五十万元,打破 了以往中、西、日片的所有卖座纪录。不足百万人口的台北市竟有近六十万人次买了门票进戏 院观赏。此片能够如此卖座,不仅由于观赏的人数众多,也由于许多人连看数遍,从五遍到三 十遍者皆有。此外,黄梅调歌声从电台、唱片到各种模仿者的歌声,充塞着台湾的街道,形成 前所未有的流行文化奇观。这种空前的盛况,至今仍为老一代的影迷所津津乐道。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由中国民间传说改编而成。梁山伯是东晋时代一位朴实的书生,祝 英台则是富裕人家的女儿。英台求知心切,想像一般男子一样读书学习,却因是女儿身而难以 如愿。后来英台假扮男子,与山伯在负笈途中相遇,此后结为知己。几载同窗后,山伯与英台 各自返家,英台向山伯暗示自己其实是女儿身,而且以身相许,不过山伯未解其意。等到意会 过来,要到英台家提亲,不料英台的父亲却因门第之见强烈反对,不仅要拆散这段良缘,而且 坚持把英台嫁给马文才。故事的结局凄美无比,山伯病倒不起,下葬时,正巧英台的花轿抬往 马家,行经郊野,朔风乍起,天色昏暗,英台破轿而出,冲向山伯的墓,哭坟之声惊天动地。 倏尔,人们但见山伯与英台已化成两只蝴蝶,翩翩飞舞,黄泉路上,终结连理。 《梁祝》是传统中国戏曲,导演李翰祥邀集一些文人改编为适合电影的形式,由凌波反串 梁山伯,乐蒂饰演祝英台。因剧情流畅,曲乐优美,导演、演员表现俱佳,无意间掀起了流行 文化的热潮,而且令人意外的,这股热潮流并非引自西方的摩登音乐,而是传统的中国戏曲, 这种特殊的人文景象引发了许多讨论。中国戏曲的权威学者俞大钢认为,《梁》片的成功是由 于该片将中国传统的歌舞剧以新的形态表现。著名政治学教授萨孟武也公开写文章对《梁祝》 大加赞赏,萨孟武说他自己看了七遍,还拉了几个教授去捧场。他 说:“看过此片,此后中外任何电影,恐怕都不够标准了。什么 《飘》,什么《十诫》,什么《暴君焚城录》,看了一次就不想再看, 只有本片可以再看,甚至三看四看。外国电影描写男欢女爱,不 过拥抱接吻,此种作风不合我们中国人的胃口。我们中国人乃爱 在心头。愁呢?略现眉心,不肯暴露出来。”他后来又解释说,“我 为什么写那篇文章呢?因为有一部分人对《梁祝》电影极尽诋毁 之能事,甚至骂及观众,斥为程度低级,我不会写那样的文章。”
第一部分:胡适在台北逝世1963 “梁祝”旋风(2)…(图)
由李翰祥导演、江青担任女主角的《西施》,由勾践复国的历史故事改编而成,场面相当浩大 相对于高级知识分子的理性析辩,一般百姓对《梁祝》的疯 狂程度则是更直接而不留余地的。凌波访台所过之处皆是人山人 海,她在台北登台献唱《梁祝》的“楼台会”,用男声和女声交互 唱出,用女声唱英台的“我为你泪盈盈,终宵痛苦到天明”,接着 再用男声唱山伯的“我为你汗淋淋,匆匆赶路未曾停”,唱得荡气 回肠。许多女观众被她唱得泪流满面,几乎无法散场。此外,同 一天由“新闻局”举办的金马奖颁奖典礼中,《梁祝》获最佳剧情 片,李翰祥获得最佳导演,乐蒂获得最佳女主角,凌波因为反串角色无法提名为“最佳男主 角”,所以特颁“最佳演员特别奖”。 在台湾停留三天后,凌波带着宝岛影迷的盛情离去。她在书面致词中说:“时间虽然短, 但是祖国特有的温情,我却深深体会到了。有句话说:‘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 做一个中国人,实在是有福。” 作为超级偶像,凌波的一切自然都引起影迷的高度兴趣。她的身世就如同她所演的戏一样,充满了坎坷。凌波早年被送给人家当养女,亲生父母不明。凌波从小在厦门长大,后来搬 到香港。由于家境贫困,凌波只读了小学后便去演戏,演过话剧,拍过粤语片和厦语片。十七 岁那年,她嫁给了菲律宾富商施维雄,生了一个儿子。但不久双方离异,凌波似乎重演了上一 代的悲剧,在自己年纪尚轻无力承担抚养责任的情况下,将儿子施永辉送给人家做养子。 在凌波因《梁祝》而大红大紫后,这段婚姻经历似乎成了禁忌的话题。不过后来在凌波嫁 给忠厚憨直的金汉后,这段人生遭遇便公之于世。在夫婿的理解下,凌波打了几场官司,要回 了自己的儿子,并与金汉再生了两个儿子,家庭生活十分幸福。 当年凌波掀起的这股《梁祝》热潮具有十分特殊的社会意义。因为这一年刚好是蒋介石积 极准备军事反攻大陆的一年,社会上备战气氛浓厚,领袖的“训示”被反复地倡导,而凌波作 为1949年国民党迁台以来民间首位超级偶像,其受欢迎的程度,在民众间的影响甚至超过了 政治领袖,与当时的社会氛围形成某种格格不入的奇特现象。事实上,这正意味着,台湾经济 发展经过十余年的累积,已获得初步的成果,大众娱乐的需求开始出现,物质成长正催生新的 社会精神,要求一种更宽松、更自我、更娱乐而非教条的生活方式。黄梅调正是这股大众文化 浪潮的第一波,除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之外,《七仙女》、《江山美人》等曲调歌声皆流行了 十年以上的岁月,在电视节目、社团或学校的文娱活动中不断被反复演唱。
第一部分:胡适在台北逝世1964 麦克阿瑟公路通车(1)…(图)
车队缓缓驶过麦克阿瑟公路,见证了台湾第一条高速公路的诞生 台湾第一条高速公路——麦克阿瑟公路于1964年5月2日举行通车典礼,由“省主席” 黄杰主持剪彩,观礼者有三千多人。 黄杰表示,这条公路是在美援的协助下完成,它使基隆与台北间的公路交通更加便捷,并 有助于本省的繁荣。他又说:“我们将这条公路命名为‘麦克阿瑟公路’以表达我们对美国和 麦帅的谢意与敬意。”“交通部部长”沈怡在致词时也说,麦帅是中国和亚洲的友人,他于4月 5日访美时,在华盛顿适逢麦帅去世,4月8日离开华盛顿时曾参加麦帅的葬仪,回到台湾之 后,又逢麦帅公路通车典礼,他为新路的命名感到高兴。 至于美国方面,由美国“驻台大使馆”代办高立夫与美国国际开发总署驻台美援公署署长 白慎士出席通车典礼。高立夫表示:“这一条新建的公路将为中美两大民族间持久友谊的一个 永恒象征,它并将使我们怀念麦帅在他长期经历中所表现的品格:勇敢、坚定、忠诚以及永不 动摇为自由献身的意志。” 台湾第一条高速公路运用美国的援助兴建而成,同时又以美国著名将领命名,成了台湾战 后经济史的缩影。这条公路尽管日后出现许多问题,但它曾让台湾社会引以为自豪,看作是台 湾步入现代化的象征。“麦帅公路”曾是课堂上老师对学生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麦帅公路”原称北基新路,于1962年5月开工兴建,目的在于纾解从台北到基隆之间壅 塞的交通。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各国竞相兴建高速公路,尤其美国的四线道、六线 道、八线道极为普遍,既便捷又美观,因此公路局决定将北基新路兴建成现代化公路。这条公 路起于台北市南京东路羽毛球馆附近,跨越基隆河沿北岸山麓,经五分、南港、汐止、北五 堵、七堵,与基隆市孝仁路相接,全长二十三公里多。全线工费新台币两亿余元,美援占一 半,其余为省款。通车以后,台北到基隆只需二十分钟车程。
第一部分:胡适在台北逝世1964 麦克阿瑟公路通车(2)…(图)
各地的来宾和民众参加了麦克阿瑟公路通车典礼 公路建成后,一些新闻报道指出,这条公路的所有设计全由台湾工程师承担,全部以机械施工,工程质量已达国际标准。不过另外也有一些报道直率地指出,这条公路离国际标准的高 速公路相去甚远,公路的管理和民众的教育工作严重不足,存在许多隐忧。《征信新闻报》记 者陆珍年的一篇报道指出许多细节上的问题,她写道:“虽然立体交叉、弯度、坡度都合于国 际标准,但是双线道却不合标准。合于国际标准的快速公路应该是四线道,在公路上行驶的汽 车也都是以时速一百公里为标准的。如果有一辆车子以时速四十公里行驶,你可以从另一条车 道超车,但是双线道不能超车。假如你在路上遇到一部开得像牛一样慢的车子,你必须跟在它 后面牛步而行。”“至于行人禁止在麦帅公路上行走这个问题,几天以来报上说破了嘴,但是昨天在通车典礼的回程路上,就看到乡民十余人扶老携幼,朝基隆方向而 行。我们曾强调斑马线权威,但是在惨案未发生前对‘快车道权’也需要 同样的强调,斑马线权威是以行人的血激荡出来的,希望快车道权威不是 如此。” 报道还说:“记者昨天乘一部小轿车曾请司机以一百公里的速度行 驶,适逢对面一部小轿车也以同样速度驶来,两车相错耳边只听‘嗖’一 声,车内人连呼‘过瘾’。但是我也不难想像,假如因为超车而迎头撞上 这部车子的话,其车祸的惨状必也相当‘过瘾’。”这篇观察细心的报道不 幸预言了通车以后的一连串问题。通车之后的第三天,即有机车骑士硬闯 收费站,冲上麦帅公路过飞车瘾,还告诉管理人员:“这条路完工以后,我 还没走过一次,我非得走一趟不可!”还有沿路的一些乡民为了自己方 便,自行剪断铁网穿过公路,此时麦帅公路管理站也发现他们只有六名警 察,以常常出故障的四辆老爷机车作为巡逻之用。此外他们没有拖吊车、 救护车或无线电通讯设备。
第一部分:胡适在台北逝世1964 麦克阿瑟公路通车(3)…(图)
新完成的麦克阿瑟公路连接台北、基隆两地的交通,给民众带来了莫大的便利
第一部分:胡适在台北逝世1964 麦克阿瑟公路通车(4)…(图)
施工中的麦克阿瑟公路高架工程
第一部分:胡适在台北逝世1964 麦克阿瑟公路通车(5)…(图)
麦克阿瑟公路通车,车队正通过中兴隧道 麦帅公路工程处处长方恩绪也坦承,这条路实际上是赶出来的。他说日本人在建筑这种现代化快速公路时,都是在兴建的时候,先将可能坍方 的山丘移去或者筑墙阻挡,但台湾因为经费不足,无法面面俱到,只有暂 时先将路开好通车。方恩绪又说,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