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唐朝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贞观之治 >

第6节

唐朝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贞观之治-第6节

小说: 唐朝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贞观之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笞镒矗⒚魅诽岢隽送品逋醭⒔⑿峦醭暮耪佟�
  从当时的情况看,李密是有可能完成这一任务的。毕竟他有着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家族背景,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具有相当的号召力。而他又统率着最具实力的反隋武装,在关东地区打下了建立全国性统一政权的基础。
  可是如何去完成建立新的统一王朝的历史任务呢?柴孝和曾向李密建议,仿效当年汉高祖刘邦,先取关中再定天下。其实这也是当年李密对杨玄感曾经提出的建议,他当然明白这是上策。不过他却流露出了与杨玄感一样的顾虑,其中一些告诉了柴孝和:“你说的自然是最好的计策。但是现在隋主还在,隋朝仍有不少兵力;我瓦岗的部下则多是山东人,洛阳没有打下,谁肯跟我西取长安?而且诸将大部分原先都起自草莽,我入关西走,他们定会互相攻击。要是这样,大事就难成了啊!”
  李密的考虑不是没有道理的。如他所说,一来隋军在洛阳和江都还有不少兵力,而入关道路艰险,若冒险西进,很可能会腹背受敌;二来他所领导的瓦岗军很多是山东人,不愿离乡西去。加上李密本来就与翟让等人不属于同一政治集团,矛盾只是暂时隐下,李密恐怕自己一走,翟让实力雄厚,自己就再无回头之路了,故不敢入关。除了这些,还有一点是李密没有明说的,即李密感到入关后缺少必要的支持力量。因为李密的家族虽然曾是关陇贵族集团的核心成员,但至此时实际已经有所衰落,他在关中既没有那么多社会关系,更没有什么实际的势力。这点,李渊父子与他有着根本的不同。
  这样,李密就继续与隋军相持在洛阳城下。
  战事还是如火如荼,瓦岗军内部也不平静。火山下的熔岩总有爆发出来的一天。
  “报魏公。翟司徒到!”
  “快快有请。”李密大声说道,随即起身相迎。翟让等一行人进入帐中。
  李密与翟让双双坐下。这边,李密手下的裴仁基、郝孝德和翟让的哥哥翟弘也陪坐一旁;另一边,与翟让同来的徐世、单雄信、王儒信、史摩侯则站在他身后。李密对手下房彦藻等说:“今天是熟人吃饭喝酒,你们不用陪侍了,先下去吧。”彦藻说:“那让司徒手下也跟我们去吧。天气这么冷,大家都去喝些酒暖暖身子。”李密答:“司徒手下还是听他吩咐吧。”翟让没想那么多,就说:“好啊。都下去吧。”于是左右都出去了,只剩下李密手下的壮士蔡建德。

  半生英雄,身首异处(3)

  李密看大家都下去了,站起来从桌上拿起一把弓,对翟让说:“饭菜一会儿才到。翟兄先来看看这把良弓如何,这是我近日才得到的。”翟让一看来了精神,接过去端详一番,然后拉了个满弓,赞了一声“好!”李密使了个眼色,蔡建德从后面挥刀便砍。翟让没有准备,双手又正拉弓,不意受这一刀,应声倒地,发出两声惨叫,一命呜呼了。
  外面也传来“啊,啊”几声,王儒信、史摩侯和翟弘也都去见阎王了。徐世看个空子,拔腿想走,也被兵士砍中后颈,若不是王伯当及时制止,后来的贞观一朝就少了一位赫赫名将了。单雄信连忙叩头求饶,李密拉起他来,说:“我和大家一起举义兵,诛暴隋;而翟让独断专行,欺凌下属。今天我只是为大家除去这个祸害,其他人一概不问,诸位不必惊慌。”
  李密一边亲自给徐世包扎伤口,一边命雄信回去安抚翟让的手下。随即又亲自到翟让营中,让大家不要惊慌,并说明他要解决的只有翟让一人,与大家仍是好兄弟。本来翟让此人就十分残忍,他的亲信王儒信、史摩侯也不是什么好人,所以他死了也没有多少人为之伤心。而且统军的还是徐世、单雄信一干旧将,众人也都渐渐平息了下来。
  其实一山不能容下二虎。原先翟让的手下劝他除掉李密的也不是没有,可翟让没什么头脑,现在被李密先发制人,只能做刀下之鬼了。
  而李密虽然看似夺得了稳固的头领位子,实际上与瓦岗老将领之间的裂痕更加深了,军中许多人心里都开始打鼓,离开始时大家同心作战的形势越来越遥远了。本来贵族出身的李密就是想利用瓦岗的力量实现大业,但关陇贵族与山东豪杰并不气类相投,李密与瓦岗诸将之间原本并不亲近。现在猜疑就更多了。这些都导致了他后来的兵败。
  就在瓦岗军内部互相残杀的同时,李渊已经顺利入关,李密失去了进入关中的时机,而隋军的支援部队也在增加,仗更难打了。
  大业十三年(617)的十一月,李密走上了巅峰,也开始滑向失败。
  次年三月,也就是唐朝武德元年,李密打败了宇文化及,但手下的骑兵也损失很大。加上李密虽然有粮,却没有府库,有功将士得不到赏赐,渐生懈怠之心。另一方面,他信用和依赖归降的隋军将领,与原先瓦岗诸将的矛盾更加尖锐起来。洛阳的王世充刺探到了这些情况,乘机发动进攻。李密正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不听身边的人劝阻,就轻易决定出战,遂大败。
  其实瓦岗军并没有整个失败,徐世还镇守在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但李密知道自己杀了翟让,还伤了徐世,这些将领对自己肯定不会忠心,最后只好选择投降唐朝了。
  可惜的是李密做唐之窦融的愿望也没有实现。李密降唐,唐任他为光禄卿、上柱国,赐爵邢国公。他总觉得心有不甘,又加上待遇不好,于是不免生出怨望之情,想东山再起。所以在李渊派他去安抚山东的路上,他就与王伯当谋划叛唐,想乘机夺得一个城池,再联络旧部,重整旗鼓。但是事变没有成功,李密和王伯当等人都做了刀下鬼。
  李密英雄半生,显赫一时,奈何心事终成空。不仅“李氏将兴”的预言没有应验在他的身上,反而不得善终,身首异处,确实令人感叹。历史有时候总显得那么无情,可殊不知,历史其实青睐的是那些能把握时代大势的人。李密的结局说明他还是没有找到那把正确的钥匙。

  归唐乃是上策(1)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李密和王世充打得昏天黑地,最后失败而选择归唐,确实应验了这句老话。
  李密入关的时候跟随的只有二万余人,人数确实不算多。但瓦岗军中许多骁勇善战的将领和机智多谋的文臣,看到李密归唐,也陆续前来归顺。这里面有成就贞观之治的直臣魏徵,有扬威突厥的名将徐世,还有传奇式的隋唐英雄秦叔宝和程咬金。
  魏徵早在李密归降的时候就一并过来了,他虽然不擅长领兵打仗,但却为唐朝安抚山东,劝降了徐世,这可是大功一件。
  徐世就是民间奉为神明的徐懋功、贞观一朝赫赫有名的英国公李世。因为他功劳很大,归唐后被赐国姓为李氏,高宗时为了避太宗李世民之讳又去掉“世”字,就变成了我们熟悉的李。而两代之后,他的孙子徐敬业起兵反叛,讨伐武则天,于是家族又被打回原姓了。
  当时的徐世,可以说是翟让死后瓦岗军中山东豪杰的领军人物。李密降唐之后,他率领余下的瓦岗主力驻守黎阳,据有李密的旧有地盘,持观望的态度。何去何从呢?正在犹豫之际,原来的朋友魏徵来了。
  “玄成,你不是跟从魏公入关了吗?怎么来到黎阳了?” 徐世一见就问。魏徵字玄成。
  “将军,真是好久不见啊。我这正是从长安而来。大唐皇上亲派我来请将军入关,不知将军意下如何?”魏徵快人快语,直接就说出了此行的目的。
  “玄成,说实话,我心里确实对将来的出路没谱,也明白现在这样不是长久之计。你我共事一主有些日子,我对你也一直非常钦佩,你帮我分析一下,确实入关是上策吗?”
  魏徵侃侃说道:“将军对我如此信任,那我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自隋末天下大乱以来,群雄纷纷揭竿而起,称霸一方。魏公先随杨玄感起兵,后又加入我瓦岗,领导咱们四处征战,败王世充,挫宇文化及,那功业不可谓不大了。为何他会选择归唐呢?当然与战败不无关系,但根本上还是看到天命在唐啊。现在唐据有关中,兵强马壮,足以效法当年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如果将军能够归唐,那就是为自己找到了一个长保自身和子孙显名的归宿。将军目前统领着魏公旧地,威名自然是震动天下。但是人有善始容易,有善终难啊,看看当今天下群雄就知道了。如果据守在此,又没有巩固的后援,怎么保证日后不为人所败呢?到时没有地方栖身,再后悔就晚了呀。”
  徐世听完,沉思半天,一拍桌子,站起身来,“好,玄成,我决定听你的,举兵归唐,这就差人入关请投。”
  两人相视大笑,徐世拉起魏徵,迎到后堂吃饭宴饮去了。
  隔日,徐世命人打开粮仓,送粮给唐朝的前线将领淮安王李神通,支援他的作战,并送书去给李密。徐世手下的长史郭孝恪就奇怪了,问:“将军要归唐,为何要写信给李密而不直接给皇上呢?”
  徐世就解释:“我乃是魏公的部下,这些土地人口本都是魏公所有。如果我直接上表给皇上,献上所据之地,那就是趁着自己主上失败而邀功,我不做这等可耻之人。现在我把所据的州县名数和军人户口都报给魏公,由他来献给唐朝皇上,不就是魏公自己的功劳了吗?”
  使者到了长安,将徐世的意思告知了皇上。本来李渊也为此迷惑,听完后,不由得大赞:“徐世真是一位纯正之臣啊!”从此对他大加重用,并赐国姓李。
  在唐初的开国战争中,李世跟随李世民,平窦建德,打王世充,是世民不可缺少的左右手。太宗即位后,他也为贞观朝打了无数的胜仗,封为英国公,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魏徵、李世之外,其他瓦岗英雄中人们再熟悉不过的是秦叔宝和程咬金。
  秦叔宝名叫秦琼,叔宝是他的字,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大业中,在隋朝著名将领来护儿的帐下当兵,丧母,来护儿专门遣人去吊唁。他手下的人就奇怪了,问:“平常士兵们身死或者亲属亡故的多了,您都不理会。这秦叔宝是一个小兵,怎么值得您派人去吊丧吗?”答曰:“此人勇猛彪悍,加上为人有志气,将来肯定会有出息的,怎么能以对待一般士兵的态度来对待他呢?”后来果如其言。

  归唐乃是上策(2)

  隋末群雄竞起,叔宝这时跟张须陀去镇压卢明月领导的农民起义。对方号称有十万人,而张须陀才领了一万余人,硬打肯定不是人家的对手,双方就相持着。可是张须陀眼见着营中已经快没有粮食了,再不速战速决就只能是无功而返,到时候上面肯定要怪罪。于是他想出一计,召集众将领开会,说:“现在我们相持不下,咱们的粮食又不够吃了,再这样下去不是长久的办法啊。不如咱们假装撤退,他们肯定要来追击。到时候他们就营内空虚,我们正好派千余人去袭击,不就可以打他们个措手不及吗?不过这差事很是危险,成败在此一举,谁愿意去?”诸人面面相觑,都不敢接这个要命的活。这时,一个洪亮的声音在角落响起,“末将愿往!”
  大家一转头,原来是个官职不大的小将秦叔宝。只见他答的中气十足,自信满怀,流露出一种让人敬畏的气魄。张须陀上下打量一下,点点头说了个“好”字。
  正好又有手下罗士信也愿意同往。张须陀于是给他们每人一千士卒,令他们事先埋伏在敌方阵营外的芦苇丛中。
  真不出意料,这边张须陀刚佯装领兵撤退,卢明月就带人追了出来,一阵马蹄声过去,尘土飞扬。等到听见对方的大队人马一过,秦、罗二人立即就领兵向敌营攻去。
  卢明月营中的哨兵远远看到一批人冲了过来,待到近了,才发现不是自己人,忙喊:“敌军向咱们杀过来了,快关栅门,快关呀!”众兵士一来没有作战准备,二来群龙无首,手忙脚乱地关上大营的栅门,才慌忙去找武器。
  栅门外,秦叔宝、罗士信已经到了,然而栅门紧闭,大部队攻不进去,对方又猛烈放箭。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秦、罗二人交换了一个眼色,同时飞身一跃,避过如雨箭林,落到营中。叔宝拔起写有“卢”字的大旗,左右一扫,先放倒了两个士兵,然后扔了帅旗,拿起尖刀,几个砍劈,鲜血飞溅,又有三四个见阎王了。那边士信也杀了不少。营中此时已是大乱,两人乘机打开栅门,外面的大队人马一下子杀了进来,霎时间一场恶战。战到正酣,叔宝又点起大火,营中顿时成为一片火海。敌军死伤惨重,哀号声听得人心肺俱颤。
  早有探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