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蒋子龙-第4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则如老太太。我对着镜子反复演示,一番感慨,一番痛悔,一番愤怒,是谁搞出的
这种鬼苹果,还起了这么个怪名字,我对它有“没齿之恨”!
说来也怪,牙齿是人身上最坚硬的东西,到老的时候很少有牙齿不坏的。
舌头是软的,且运动量比牙齿还要大;吃东西的时候用牙齿也要用舌头,而说
话的时候只用舌头不用牙齿。人活一生,说话的时间肯定要比吃饭的时间长,不要
说人到老了,即便是人到死的时候,也很少有坏舌头的。用牙齿把人咬死太难了,
而“舌头底下却能压死人”。
原来世间有许多硬的东西最终都要被软的东西所战胜。水是软的能穿透硬的石
头,能锈蚀硬的钢铁。硬接受软的保护才能经久耐用,骨头是硬的包在软的肉里才
安全,到老了硬的骨头会变疏松,易断易碎,而软的肉老了则变粗变韧,蒸不熟煮
不烂嚼不动。硬的轮毅要配上软的轮胎才转得轻快而又耐磨,即便是大车的轮子,
轴上也要垫软的弹簧。硬的枪炮要受软的政治的操纵……等等,简直可以写出一篇
《软的颂歌》。
为什么软比硬会更强大呢?
也许世界本来是由软物质构成的,生命不可缺少的三样东西:阳光、空气、水,
都是软的。构成地球的“三山六水一分田”,水和田都是软的,山又怎知不是由软
变化来的?硬的钢铁其实是把各种元素烧软后炼成的,硬的陶瓷也是由软的水和土
烧成的。把任何物质无限地分解,追究到老根上去恐怕都是软的……
由此想到生活,想到男女:人类一直认为男性应该是阳刚之势,雄壮,强硬;
女性应该有阴柔之美,温良,娇弱。但,任何男人最终都要败给女人,没有这种失
败就没有人类的生息繁衍。真正强大的是阴柔,是女性。物质社会发展到今天,男
性想维持表面的短暂的强大都遇到了麻烦:目前发达国家已有20%以上的夫妇没有
子女,有人预言到2000 年,50%的美国男子将没有生育能力(引自1994 年11
月18 日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这当然是环境污染的结果,照此下去,有一
天男性将会从地球上消失。为什么环境污染最先受到伤害和受伤害最重的是男性呢?
不正说明了阳刚不刚、硬的脆弱吗?妇女们曾焦急地呼唤过男子汉,千呼万唤的结
果,严格意义上的男子汉不仅没有增多,反而越来越少。有些男子对此感到不好意
思,开始借助手术隆胸,练肌肉,一有机会就脱掉衣服炫耀自己的肌肉,西方人称
其为:可悲可叹的“花花硬汉”。这正是男性的一种失败,已经不能通过内涵使女
人感兴趣,只能靠外形去加以引诱。
经过这样一番打击,作为一个男人失去了一些自以为是的优势,可以冷静地思
索自己的人生经历了:哪些时候硬,啄些时候软,硬的后果如何,软的结果怎样…
…发现凡是由着性子硬拼、硬碰,都容易惹起麻烦,对自己的伤害也大。凡是软中
有硬、外软内硬,效果都不错。光有硬没有软固然容易受损伤,只有软没有硬也不
行。硬支撑着世界的骨架,没有硬世界就没有形状,建筑物、桥梁、道路、车、船、
飞机都是硬的,倘天地万物都像软塌塌一堆浆糊,浆糊一堆,成何样子,没有硬物
质,人也没有形状。人无刚骨安身不牢,必要时就得硬下心来,渡过难关,经受打
击,挺过一生不可以没有硬。硬需要软的保护,也需要硬的磨砺,有时就得硬碰硬,
硬的刀在硬的石上磨!软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如同烧瓷器一样,是一种水火功
夫,一种品质的提升。
到掉牙的时候才开始思考这些问题,虽然有点晚,但总比“死硬到底”好。人
到中年以后骨质开始疏松,恐怕更应该重视软功的威力,以柔克刚或以柔养刚、以
柔抚万物。但又不同于“老滑头”、“老油条”、“老奸巨滑”,才是人生最后一
个也是最高的境界。
7。人身上有多少泥
《红楼梦》里有一句被经常引用的话: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
一清一浊,又很容易混合在一起。男人更喜欢这样说,可谁愿意承认自己是一堆泥
呢?现代文明人讲究洁净,谁愿意让自己身上沾泥呢?
人的一生都在躲避泥,天天洗泥,直到洗死,死后还要通身擦洗一遍。
擦洗干净以后却要入土为安,最终化为泥土。人都是土里刨食,最后被泥土所
吃。人虽然厌恶泥,却注定要和泥为伴,难解难分,相互转化。
由此看来,无论男女都是泥做的。
摸摸身上的肉,用力掐会痛,用刀子割会流血,怎么会是泥呢?当你接触水,
认真观察水的时候,就由不得你不信——游泳中心有两个池子,大池50 米长,8
个泳道,可举行正式的游泳比赛,平时专业运动员在这里训练。还有一个浅水小池,
供初学游泳者在里面练习水性。大池是循环水,永远清澈湛蓝,一碧到底。小池是
死水,一周换一次水,换上新水后能清澈两天,第3 天就有点像清汤的颜色,第7
天就变成了广东的例汤。我一直在大池里游,只是对小池里水的颜色感到奇怪,没
有想得太多。
有一次服务员放水清理小池,我走过去看,不禁大吃一惊,池底一层黄糊糊的
黏泥。我问服务员这泥是哪来的?服务员对我的大惊小怪不以为然,说是人身上掉
下来的。我仍不解:人身上哪有这么多泥?
答:人身上都是泥。
这泥是哪儿来的呢?下水者只穿一件游泳衣,下水前要经过检查身体,交费,
对年龄和级别也有不太严格的要求——这就是说来游泳的人大都比较“体面干净”,
不是随随便便谁都可以来的。排除了下水者把自然泥带进池子的可能性,那些泥就
只能是游泳者自身产生的,自然产生的。
看了这一幕,谁还敢说自己“体面干净”呢?
此后再看社交场合那些红男绿女,会场上主席台上那些衣冠楚楚的人物,车站、
码头、广场上那些拥挤的人群,觉得和自己一样都有一股泥腥味。
下了水池没有一个人能保持神秘感,水真是一种伟大的液体,不仅一视同仁地
接待所有裸体,还能测出裸体上的泥。
农民讲,出水才见两腿泥。永不沾水,就不显泥。文明人发明衣服就是为了遮
泥,遮住泥就是遮住了羞。所以到处都只见衣服不见泥,人于是就变得大模大样了。
热了容易出泥,即便是刚洗完澡,再一出汗,仍是一抓一把泥。“四清”时有
句名言:“让干部下楼洗个热水澡。”历届政治运动都运用热水下泥这一道理。不
仅政治运动出泥,体育运动也出泥,如果人站在水池子里不动,池底就不会存那么
多泥。谁若不承认自己有泥,一运动泥就出来了,运动洗泥。
大池子里游泳的人更多,池底反而看不到黄泥,因为是活水。活水冲泥,死水
存泥。一个人也一样,不行动泥就往里长,久而久之,泥把内脏封死,离整个人变
为泥土就不远了。
泥养人,泥埋人,人讨厌泥,人又沾泥、生泥。一部人类史,就是生命和泥合
合分分、争争斗斗。
大自然设计的规律,真是绝妙,没有任何生灵能够违背。为人该躲泥的时候就
得躲,该承认有泥的时候也得承认。顺其自然,抵制不自然,方能自自然然。
8。生的艺术
我曾以“赤橙黄绿青蓝紫”为题写过一部中篇小说,现在重提这几个字不是为
它写续篇,而是想以这个“色谱”比喻人的美和生活的美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万
紫千红才是春”,五颜六色才是大千世界。真实的世界要比门捷列夫图表上的元素
还要复杂,主宰世界的人,难道不更应该五颜六色一些吗?什么都是标准件,统一
规格,全国通行,成龙配套,便于组织,便于领导,好处无穷。这是工业生产,系
列化和标准化的确行之有效。然而人们的生活呢,也应该系列化和标准化吗?也应
该随大流一窝蜂整齐划一吗?
旅游者每到一地,总喜欢找出那个地方独特的风格。我一到贝尔格菜德,也就
想找出这个城市规律性的特征,经过了解得出的结论却是:没有规律就是它的规律
;人人都有自己的特征,就是贝尔格莱德人的特征。
楼房林立,却一座一个样式,很少能找到两座一模一样的房子。他们为什么不
嫌麻烦?像我们北就前三门的大板楼,整齐一致,如排队一样好看。
设计出一个图样,大家都可以照着样子盖,这要省多少事!就连贝尔格莱德城
郊的私人别墅的栅栏也是一家一个样儿,你搞铁的,我就搞本头的,你出这种花样,
我变那种图案,实在不行还种上一圈花木当围墙,反正不跟别人真复。屋里的装饰
更是花样翻新,有的挂画儿,有的摆工艺品。我在农村的一个私人饭店里看到墙上
挂满了玉米、辣椒和各种动物标本,有山鸡、松鼠,还有老鹰嘴里叼着一条眼镜蛇,
栩栩如生,倒也别有情趣。我到一位作家的家里去做客,一走进客厅看见迎面墙上
挂着一只足有半米长的巨形皮鞋,鞋的前面有一个向上翘起的钩子,鞋窝里放着瓷
器和工艺品。这是按照14 世纪塞尔维亚反抗土耳其人侵略的民族英雄卡拉骄耶维
奇穿的鞋样式仿制的。
人们的生活情趣很浓,想尽办法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点缀生活,一方面享受现
代化的物质文明,一方面又想把大自然的美抱在怀里。孔雀、鸽子、松鼠等可以成
群结队在大街上逛来逛去,汽车都要给它们让路,和人享受平等的权力。保护它们
当然是为了人类自己,至少可以调剂人们的情绪。当你心情烦闷、郁郁寡欢的时候,
那些野生的飞禽小兽飞到你的脚边,爬上你的膝头,你的心胸不知不觉会开朗起来。
在贝尔格莱德大大小小的商店里和各种各样的家庭里,都养着很多鲜花,种类繁多,
各家也都有自己所爱,多数不重复。鲜花是美的,它可以寄托和表达各种美好的感
情。送朋友和献给烈士碑都用鲜花,我没有看见塑料做成的假花。好像美必须真,
美而不真,不是真美。
南斯拉夫人的衣服更是多种多样,可以说朴素而不雷同。在大街上很少看到有
两个妇女是穿一样的衣服,就连他们脚上穿的鞋,手里提的包,也是一人一个样儿。
服装店里的衣服全用衣裳架挂出来,任顾客挑选。你若是想买100 件不同颜色、不
同样式的服装很容易;若是想买10 件同种颜色、同种样式的服装,就会难坏了商
店的服务员,只好往别的商店打电话求援,能否给您凑足也很难说。“虎美在背,
人美在内”。我曾和南斯拉夫朋友谈论过他们的服装和种种关于美化生活的话题,
开始他们感到惊异,因为他们并没有留意这些现象。
热爱中国历史和文学、极为崇拜李白的文艺批评家米路丁说过一段话,给我的
印象很深。他说:“你们中国作家观察得真细,真是旁观者清。我们认为设计房屋
是一种创造,既然是创造,别人已经有的,你就应该避开,拿出你认为是最新的样
式。人的个性五花八门,审美观不一样,智力也不等,他(她)们的服装怎么能千
篇一律呢?”有一次我路过一家很大的皮鞋店,本不想进去,只扫了一眼它的橱窗,
就不得不停下了脚步。在干净漂亮的大橱窗里摆着好像是刚从森林里锯下来的半截
桦木树身,那一双双样式新颖的高跟皮鞋,就摆在粗糙的树干上,那树皮上仿佛还
挂着泥土,长着青苔,那时髦的皮鞋和土里土气的木头摆在一起。店里的布置就更
新奇了,仅屋顶的设计就可以看出鞋店经理的创造风格。
他没有糊塑料纸,没有刷油漆,没有画出任何图案和花纹,而是把粗细不等的
树截成了一片片,不加任何修饰,镶嵌在屋顶。树木本身疏密不等的年轮,组成了
一组组美妙的图案,有一种特殊的大自然的风韵和从原始森林里吹来的野味。
你可以不赞成这种设计,但不能不钦佩这种创造精神。不是心安理得地享受生
活的美,而是千方百计地为生活增添美。每个人的才能都可以施展,每个人性格中
美好的部分都可以充分发挥,心里怎样想,嘴就怎样说,身体就应怎样去行动。美
的生命是真诚的,而不必虚伪和矫饰。
努力创造吧,创造物质美的同时,不要丢掉精神美,提高生活的艺术,让生命
永远充满新的活力!
9。死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