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6039-一代名士张伯驹:文化高原上的奇峰(选载) >

第17节

6039-一代名士张伯驹:文化高原上的奇峰(选载)-第1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笑语。    
    沉默,令人难以忍受的沉默。    
    “砰、砰、砰”,书法家萧劳(仲美)叩开了张伯驹的房门。    
    “伯驹兄,多日不见,您怎么无精打采,有什么事能把你难成这个样子?”萧劳一进门就嚷开了。    
    “唉!”伯驹一声长叹。    
    这时,卧室里的潘素知道是伯驹的好友萧劳来访,很有礼貌地打了个招呼,便出了房门。    
    萧劳一看潘夫人的神色也不对头,越发觉得奇怪。    
    潘素出了房门,脚步不知不觉地进了二姐邓氏的房门,倾刻间,三姐韵香女士也跟了进来。三位夫人你瞧瞧我,我瞧瞧你,不知说什么是好。瞧着瞧着,三个人手拉起手抱头痛哭起来。    
    其实,她们各自心里都明白,丈夫很快就要与邓氏、韵香女士办理离婚手续,不过她们并不怨恨慧素妹妹。这位妹妹不仅才貌双全,而且心地善良,在经济上时常接济她们。妹妹从不因自己受宠而怠慢过哪位姐姐,相反更加尊重她们。只怨自己命太苦,尽管空守冷房已有20个寒暑,但是生活总还有保障啊!她俩现在想得最多的是离婚后生活怎么办?潘素当然更清楚自己的结局,不过,她是出于同情,怜悯,还是别的什么说不清的原因,她只要想起前几位姐姐,包括过世的李姐,内心就涌起一种无法抑制的痛苦,今天姐妹相见,泪水止不住扑簌而下。    
    客厅里的伯驹与萧劳也正在倾心交谈。    
    “伯驹,你可是跟我说过,你第一喜欢文物,第二喜欢女人,第三喜欢读书,第四喜欢吃喝,对不对?”萧劳很认真地说。    
    “对,我是说过,我从不隐讳自己的追求,这有什么?”    
    “那我问你,文物嘛,你有震山之宝;女人嘛,你已经娶过四位夫人。慧素这样的绝色佳人与你是寸步不离,朝夕相伴;读书,现在是和平环境,你可以潜心钻研;吃喝嘛,你已经尝遍于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地一流餐馆的美味佳肴,还有什么令你发愁的?”萧劳停顿一下,接着说:“你可是年过半百的人啦,不能再耍大爷脾气啦!”萧劳很诚恳。    
    “仲美兄,不瞒你说,近来我内心非常痛苦和不安,不过又不好跟别人说。我这一生喜爱文物,不惜倾家荡产去收藏,我对得起祖国;我这一生爱女人,可我对不起女人啊!我今生有负三位夫人,而且也无法补救啦!大夫人早就过世了,我马上要与二夫人、三夫人办理离婚手续……”伯驹哽咽,说不下去了。    
    萧劳恍然大悟,用手拍着脑门:“我怎么没往这儿想啊!”    
    “她们自从嫁给我,便把自己的命运依附于我,把心也交给了我。然而,可怜得很,她们没能得到女人应该得到的爱,因为我真的不喜欢她们,她们的一生也就苦苦地打发了……”    
    “据我所知,你也没亏待过她们,她们也享受了荣华富贵;爱情嘛是非常微妙的东西,非常圣洁的感情,爱不起来不一定是你的罪过。你虽然是个阔少爷,贵公子,但也没染上什么坏习气,终生只爱潘素一人,过分自责也没什么必要。”    
    萧劳一席话,说得伯驹心里宽畅了许多。伯驹抬起头来,感激地看着他。    
    “我看还是快刀斩乱麻,宜早不宜迟。”    
    不久,伯驹分别将两笔巨款给邓氏和王氏,正式办理了离婚手续,至此结束了复杂而微妙的家庭关系。    
    


《一代名士张伯驹》 第三部分《一代名士张伯驹》 丹青焕彩饮誉画坛(1)

    丹青焕彩饮誉画坛    
    和平宁静的新生活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就在新中国成立还不到一个年头,朝鲜战争爆发了。战火烧到了中国的鸭绿江边。这一天,张伯驹夫妇议论着战争局势。只见张伯驹习惯地倒背着手,来回踱着方步。战争对他的刺激太大了,那段携妻藏宝,颠沛流离的生活,已是不堪回首。    
    “现在志愿军已赴朝作战,全国城乡到处都有妻子送丈夫,父母送儿郎参军的事,抗美援朝的热潮遍及全国。”潘素很有激情地对张伯驹说道。    
    “我们也要尽些绵薄之力。”伯驹语气十分坚定。    
    正在这时,电话铃声响了,潘素拿起电话,问候之后,便一直听对方讲话。渐渐地,她的脸上绽出了笑容,眼睛忽闪忽闪的,并连连说:“好的,好的,我和伯驹也正商议此事,我们也是这个想法。”她的话音刚落,电话里传来一片笑声。    
    “何香凝女士来电话说,马上派车接我去她那里,商量为抗美援朝作画义卖之事。”潘素不经心地款摆着腰肢,回头冲丈夫甜甜地笑着说。“怎么样,我们又想到一起去啦!”伯驹也很得意。    
    何香凝是廖仲恺先生的遗孀,是一位杰出的女性,也是一位著名的画家,素为张伯驹夫妇所敬重。早年,他们之间就曾有过交往。这次,约夫人去作画义卖,伯驹心里当然十分高兴。    
    此后,何香凝女士曾多次将潘素接至家中,她们二人共同合作,配合得十分默契、和谐。在她们的笔下,那垂杨倒柳的江南景色,冰山银川的北国风光,气势非凡的高山雄姿,瑰丽多彩的海浪景象,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一幅幅作品,凝结着两代女山水画家的心血,倾注着她们满腔的爱国之情。    
    抗美援朝期间,她们先后创作了几十幅山水画,多次义卖,所得资金全部捐献国家。国家有关部门特意为她们颁发了奖状、谢函。    
    两位画家在共同的创作中,相互切磋技艺。潘素虚心求教,深得何香凝喜爱和赏识。何香凝曾鼓励地说:“潘素女士的画壮美,富有气势,出手不凡,很有潜力。”    
    从那以后,潘素更加刻苦努力,绘画艺术日臻成熟。的确,潘素的画真正走向成熟,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是从解放以后开始的,她的创作活动也愈引起人们的注目。    
    解放以后,她的绘画创作曾得到过很多殊荣。    
    那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1953年旧历正月初一上午9时许,一辆黑色轿车缓缓驶进幽雅寂静的福寿里张宅。一位端庄文雅的中年男子,跨步进入客厅。    
    伯驹夫妇见来客陌生,正准备打招呼,那位中年男子见状,亲切地握着伯驹的手说:“我叫田家英,是毛主席的秘书,今日专为您贺年而来,张先生春节好!”接着又握住了潘素的手:“是毛主席特嘱我来贺年的,我带来了毛主席的一封嘱托信和毛主席送给您的礼品,以答谢您对毛主席的厚意!”    
    张伯驹用双手接过像信筒般大的信札。信封的一端有一精制的圆孔,他轻解摇开上面的绢绳,绳的顶端是一个很别致的玉环,取出了竖格子信札,只见上面写着:    
    张伯驹、潘素先生:    
    遵主席嘱,在新春佳节之际,送上火腿、糕点、水果、白酒四色礼品,以答谢二位先生对毛主席之厚意。    
    祝新春愉快!致礼!    
    落款是“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处”,上面盖有一枚红色方章。    
    张伯驹和潘素阅后,激动得不知所措,只是连连说:“谢谢,谢谢!”夫妇俩送走了客人,回到客厅。    
    绚丽的阳光从窗子里射进来,客厅里顿时生辉。夫妇喜形于色,反复诵读毛主席的嘱托贺信,抚摸毛主席派人送来的四色礼品……他们目不转睛地望着礼品,眼睛闪动着激动的泪花,驻足了许久。    
    夫妇俩记忆犹新。那是1951年的国庆节前夕,潘素同著名书画家胡佩衡、秦仲文、吴光宇、吴镜汀、周元亮、启功、溥松窗8人合作绘制了一幅《大好河山图》,由叶恭绰题记,敬呈毛主席。这巨幅山水画,反映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寄托着画家们的深情厚意。    
    1952年国庆节前夕,潘素又与齐白石、于非■、徐燕荪、溥毅斋、关松房、汪慎生、溥雪斋共同绘制了《普天同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周年。这一年的冬天,潘素又同胡佩衡、溥雪斋、秦仲文等合作《嵩岳长春》,敬献给毛主席。    
    潘素和其他画家,把对祖国、对领袖的热爱,融汇在绘画创作之中,情不失其真,感不失其实,耿耿赤心,披图可鉴。日理万机的毛泽东主席对这些画家尚记挂在心,特嘱秘书专门来贺年。伯驹夫妇将毛主席的嘱托信视为珍品,精心装裱后,存于箧中。    
    不久,中国美术家协会为了迎接全国第二届美展,组织一批画家深入生活。潘素随同胡佩衡、惠孝同等一批老画家到桂林、阳朔、崂山、蓬莱、长城等地,进行实地写生,时年40岁的潘素是其中最年轻的画家,其余都是享有盛誉的老一辈画家。潘素很清楚组织上对自己寄予的希望。    
    这是她第一次离开丈夫而随团游览。    
    在我们伟大的祖国广袤的土地上,五岳峙立,江河奔腾,万木葱茏,陵庙幽雅。潘素一踏上这片土地,情愫就溢满了胸怀。那挺拔的山峦,无垠的平原,蜿蜒曲折,雄伟壮丽的长城和汹涌澎湃的长江,激发着她的灵感。她足迹所至,画笔不停,十分勤勉。白昼,她在苍茫雄浑、广阔壮丽的大自然中度过;黑夜,在灯光下,闪动着她挥毫作画的倩影。辛苦劳累使她日渐消瘦,但她丝毫未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和攀登。


《一代名士张伯驹》 第三部分《一代名士张伯驹》 丹青焕彩饮誉画坛(2)

    作为第一次享受集体生活乐趣的潘素,具有很多新鲜的感受。过去一直是同丈夫卿卿相依,这次是与同行们说说笑笑,除去旅途之劳累,过去冷暖是丈夫挂在心上,今日是同行们互相帮助。她作为此行唯一的女性,责无旁贷地承担了一些老画家的生活服务工作,所以相互之间甚为融洽。    
    “昔日的娇小姐,贵夫人,如今成为风尘仆仆的女画家啦,变化太大了。”人们愿意和她开个玩笑。    
    “喂,此次集体写生感觉如何?”人们在探测女画家心灵中的东西。    
    “收获很大,乐趣很多。”潘素回答得十分利落。    
    “还有呢?”    
    “还有,昔日我随同丈夫登黄山绝顶,游峨嵋山峦,览莫干山景,观太白山岳,临华山险境,摄衡山景致,攀泰山山峰的情景不时出现在眼前,与我近日所观景色常常幻化在一起,我似乎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解放前,她随丈夫遍游祖国各地。山川、田野、街道,哪里没有她的足迹,河流、碑林、寺院,哪里没有她的汗水,她创作的根基深厚,是一些山水画家难以与她相比的。”知情的惠孝同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    
    潘素的条件确实很优越。她远览山水,走遍名山大川,近观真迹国宝,悉心揣摩,又加之她十分勤奋,所以创作出精品力作,也不足为怪。    
    不久,他们到了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女画家久久地驻足平地拔起、奇峰罗列的山峰下观赏。那山峰有如玉笋、翠屏,又如巨象、驼峰,形态万千,景色各异。她与同行者登上山峰,山间多有岩洞,洞内是奇态异状、琳琅满目的石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洞景山色,很耐人寻味。接着,他们又登独秀峰顶,临伏波胜境,钻龙隐洞,赏月牙山寺,领略南希山之奇妙,爬象鼻山,览宝塔山的奇观……他们边登山,边观赏那条从东北流来又向东南流去的漓江。秀山萦回,青山绿水,山水相依,家家农舍,点点渔舟,茂林翠竹,河洲断续,田野似锦,构成了一幅无限优美的画卷。    
    潘素忘情了,陶醉了。她勾勒着一幅幅写生稿,在一幅画稿上,她写下了韩愈的“江做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她认为,在历代众多诗人吟咏漓江的诗作中,韩愈的这两句足以概括桂林山奇水秀的特色。    
    一个半月之后,潘素随同其他画家,满载收获和喜悦,回到了北京。    
    这时,全国第二届美展时间已经临近。    
    女画家的画室里摆满了不计其数的写生画稿。潘素正处在创作的构思阶段。她徜徉在画稿中,宛若又置身于大自然的千山万水之中。    
    面对一张高128厘米,宽65.5厘米的宣纸,她情思涌动,神情专注地凝视着这张白纸。良久,她提起一支狼毫,只见画笔在纸上跳动、飞舞,纸上现出山的轮廓,一层淡绿色作为底色,接着一层一层地敷石绿和石青,勾线则用深草绿和花青,点苔用草绿,偶尔用墨,然后再加石绿……    
    又是一个深夜,这幅青绿山水画卷进入了最后的创作。她添加几笔之后,满意地放下了,又拿起了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