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5187-我在白宫当记者 >

第1节

5187-我在白宫当记者-第1节

小说: 5187-我在白宫当记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在白宫当记者》 题记内容图(2)(图)




《我在白宫当记者》 题记内容图(3)(图)




《我在白宫当记者》 题记内容图(4)(图)




《我在白宫当记者》 题记内容图(5)(图)




《我在白宫当记者》 题记内容图(6)(图)




《我在白宫当记者》 题记内容图(7)(图)




《我在白宫当记者》 题记内容图(8)(图)




《我在白宫当记者》 题记内容图(9)(图)




《我在白宫当记者》 题记内容图(10)(图)




《我在白宫当记者》 第一部分闾丘露薇:用大众的眼睛看世界

    答应袁炳忠好久了,要为他的新书写点东西,但总是因为工作,还有别的事情,没有落笔。其实每天也在写很多的东西,但是一想到这篇东西是为了朋友的新书而写,就变得不知道如何开始。    
    认识袁炳忠应该是他还在美国驻站的时候,不过那个时候,因为采访的日程紧张,只是匆匆点点头,算是认识了。之后再见面,应该是在阿富汗了。在阿富汗的那个小年夜是和袁炳忠他们一起过的,虽然时间不长,但在单调乏味的阿富汗,我们的生活多了些许温馨和快乐。当然他也没忘了对我做的、错把苏打当淀粉以致味道发苦的牛肉丸子写上一笔。大家看了这本书,就会发现,我们经常出现在同一个新闻场合,因为我们都是记者。    
    不过我们又有一点点不同,因为我是电视记者,而他则是在国家通讯社工作。说实话,我非常地羡慕他,因为只有他们,才能够有机会每几年在一个国家常驻,不像我们,在每个地方只是蜻蜓点水一下,也许用了最速成的方法去了解一个国家的高层运作,但是对于这个国家,这个地方的人和文化,却从来没有时间去了解。但是袁炳忠他们就不一样了,他们有这样的机会,有足够的时间,同时因为他们所工作的这个机构,使得他们有了更多的机会。    
    原本这只是一种感觉,但是看了他写的东西之后,更加论证了我的这种感觉。他的文章,他的报道,他所经历的事情,他所见过的人,就连我这个自认为采访机会已经很多的人,也要感到一点点的嫉妒。和这样的记者相比,我想说,我所经历的还是不够多。    
    和电视记者比较,像袁炳忠这样的记者是寂寞的,因为大家看不到他们的样子,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但是我们所读到、看到、听到的大部分新闻,却都是他们这样的记者从第一线写回来的。也许有的报道前面会出现一下他的名字,但是说实话,又有多少人会记得他们的名字呢?但是,也许记者只有把自己隐藏在新闻背后,让文字说话,才能最清晰地保留历史的真实。很欣赏他说的“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记者是历史的见证人” 。这是他对新闻的态度:当你的笔下,展示了真实,记录下了历史,名字是否能留下也许并不是那么重要了。    
    在这个行业做了这么久,坚持了这么久,我想大家身为同行,我应该猜得没有错,那就是他对于这个行业的热爱。而现在,袁炳忠终于把自己过去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我想,对于他自己来说,是一种满足,对于读者来说,也是一种幸运。做记者确有这样的便利,在记载别人的历史的同时,也在一篇篇报道中记录了自己的人生的轨迹和脉络。从日内瓦到华盛顿,从喀布尔到柏林,从波黑和谈到阿富汗战争,从美国大选到德国大选,这本书真实而细致地向我们讲述了他在一个个历史事件的风口浪尖所经历的点点滴滴,那些都是一般人所不知道的新闻背后的故事。    
    记者有很多种类型,有的咄咄逼人,有的循循善诱,我想最大限度的让受访者接受进而倾诉,才能算是个好记者。而无论是德国前总理施密特、意大利影星索菲娅·罗兰等政要、名人,还是平凡的普通人,所有被他采访过和他接触过的人都会和他成为好朋友,这才是作为一个记者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    
    虽然他去过十几个国家,虽然他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见证人,虽然他采访过许多首脑政要,但他朴实无华,真诚待人。这正是做记者所需要的,客观、真实地记录历史,没有奢华修饰,没有夸张吹嘘。这本书就像袁炳忠的为人,平实的笔触下,展示的是不平凡的历史。    
    希望大家能够和我一样喜欢他的这本书,记者就像大众的一只眼睛,代表着大众去看这个世界。


《我在白宫当记者》 第一部分有一种大家之气飘浮在他的文章中

    苏叔阳    
    这篇文章实在耽搁得太久了,我必须诚恳地道歉。    
    2005年10月,我有幸随辽宁出版集团到德国法兰克福参加国际书展,并同贝塔斯曼集团签订出版《中国读本》德语版合同。中央电视台和新华社驻德国记者咸来采访,其中有一位就是本书的作者袁炳忠先生。我和他并不相识,当时他给我的印象是年轻而又干练。我在法兰克福只待了四天就“打道回府”,至今也未同袁先生再见面,印象已被连绵不断的风吹得零乱。况乎近来我的记忆力似乎在加速锐减,越是眼前的事越是飞快地忘掉,好像要躲避什么灾祸一样。    
    我模糊记得好像答应过什么人写一篇什么文章,却再也想不出究竟。直到袁先生在电脑里给我寄来他的大作,我才恍然,哦,是为他的书写序。可是,接着我要为《中国读本》做修订本,这可不是个轻省活。我已经没本事同时干两件事了,只好集中精力先“哭”完修订本再说。现在终于可以轻松地看袁先生的书了。谁知,这书是一经拿起就难于放下的好书,虽然读起来并不格外轻松,但它的魅力大约也正在于此。    
    这本书的每一篇文章,都以一位亲历者的身份,引你随他一步步地进入他感兴趣也必然使你感兴趣的地方,面对你和他一样想面对的人物,探讨那些人所欲知的问题。他是一名记者,而且从他的作品和经历来看他是一名很好的记者。他不是那种炒作绯闻和传言的记者,也不是以谣言换取名声的写家。他曾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国白宫记者,现在是中国驻德国记者,这身份不是随随便便的一个什么人物唾手可得的。这是代表一个堂堂大国的提问者,信息传播者,一个伟大民族的耳朵和眼睛。他的靠山让他既充满自尊又谦虚谨慎,端庄又智慧。他的文章没有猎奇与炫耀,平实地述说他每一次采访的经历,新奇却又稍稍忐忑,和所有普通人第一次经历的心态相同。于是,读者就像紧跟在他身边,甚至拉着他的手跟他一起前往,和他一道观察、聆听、提问。于是,你在亲切的氛围中获得了阅读的满足。亲切,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    
    有时亲切也许难以免除平庸,但在亲切中显现睿智,或者说在展现睿智时于人以亲切,而不是高人一等,确是难能可贵的品格。袁炳忠的作品常常闪出智慧的火花,有见地的睿语,比如:“新闻是有国界的,记者也是有国界的”;“自由永远是相对的”。这些普通的道理,曾经在相当一部分知识界“精英”中,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引起过相当激烈的争论,而今大约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还相信记者是“无冕之王”,享受着全面又无所不在的自由。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认真的思考告诉人们,不是这样子,世上没有绝对的自由。他的话令人信服,因为他见过,他经过。    
    要做到这一点,须要自尊。对一切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人与事,须仰视;对所有国家的宾朋须平视;对一切污浊、卑劣,须俯视、蔑视。人做到这份儿上,才有人格,才能在对外事务中胜任愉快。袁炳忠在白宫做记者时,正好是克林顿总统被绯闻缠身的时候,记者们像苍蝇一样打听克林顿的私生活,美国报刊成了比黄色小说还低俗的读物,电台、电视台也一哄而起,全美一片“黄”。在这种“话语环境”中,他自然也要采访这让全世界随风起舞的事件,但他没有把自己拴在“莱温斯基的裙子”这类时髦的新闻话语柱上,而是着眼在这位风流总统的内外政策上,着眼在他的个性和毅力上,着眼在克林顿夫人希拉里的性格、才能和她未来的政治前途上。这既展现了他作为记者独到的眼光,也不能不说是他颇能自律而又聪明的表现。    
    有一种大家之气飘浮在他的文章中,这是很难得的。不卑不亢,不以小发现而自骄骄人,不拿捏,不显摆……是为大家气之万一也,我以为如此。    
    他以尊重别人的心叙写他人,因而颇能传神。他笔下的白宫发言人、资深记者都活灵活现,特别是他笔下那位九十多岁依然坚守在记者岗位上的女记者萨拉,留给我们的简直是一幅新闻女神的画像,洋溢着庄严神圣甚至悲壮之气,让人久久不能忘却。新闻记者的笔记写出如此动人的人物素描,值得称道。    
    文章的亲切感也来源于语言的流畅、平实和不乏幽默。在外国待久了,袁炳忠却没有那种中西两大掺的语言,没有“时髦的”流行语,如“粉丝”之类。他不打算用这些东西唬人,因为,他有非常充实的东西要写。他采访过白宫,在日内瓦、在西雅图、在阿富汗,如今又在德国留下了足迹。他曾面对许多知名和普通的人物,同他们深入交谈乃至争论。他有太多的见闻、太多的思绪、太多的感慨、太多的积压的情感、悲凉和欢乐。有这些充满心胸,就不必借助夸张和矫情的文字来虚张声势,作品也必然会让人着迷。    
    我从这本迟迟读到的书中获得了阅读的愉悦,增长了不少的知识,我要谢谢袁炳忠先生。现在,找一本深刻而又引人兴味的书,不多哉不多也。此书便是一本,读者诸君,愿您在阅读此书中获得一种满足。是为序。    
    2006.4.16于京华


《我在白宫当记者》 第一部分白宫:前所未闻的故事

    白宫,神秘而又传奇的地方,世界超级大国的心脏,这里的天地与别的地方没有什么不同,人们在这里平凡地生活着,但是它生产着世界上最具卖点的新闻。1997年的一天,我作为一名中国记者,来到了这里,也成为其中平凡的一员,一名特殊的过客。


《我在白宫当记者》 第一部分走进白宫新闻厅

    1997年3月的一天,白宫特工处给我打电话,让我去白宫老行政楼办理记者证。我特别兴奋,因为申请到白宫记者证很不容易,很多在华盛顿工作过三四年的中国记者都拿不到这张小牌牌,而我当时则是刚到美国两个月,至今我仍然不清楚我为何如此“幸运”,有了它就可以经常出入白宫了。渐渐地我了解了白宫新闻厅里的许多故事。    
    新闻厅:游泳池上架起的“中学教室”    
    白宫南草坪是总统欢迎外国来宾,或者举行其他重大活动的地方,而北草坪的西侧则主要被电视台的摄像机所占据。白宫记者从西北门出入,进门后沿着林阴小道两边都是电视台的摄像机或者架子,这些设备一年四季摆在那里,雪雨天气就盖上帆布,或者打上雨伞。遇有重大活动,电视记者们不顾风雪云雨,要在这里向世界播报白宫发生的事情,为的是要以白宫为背景。    
    从白宫西北门进来约100米就是白宫椭圆型办公室,旁边就是白宫新闻厅。新闻厅地势低洼,很不起眼。它位于白宫主楼和白宫椭圆型办公室之间,只有一层,窗户很小,十分低矮、阴暗,高个子的人出入时经常碰头。进入白宫新闻厅,好像进了一个中国农村的普通中学教室。到华盛顿观光旅游,可以参观白宫的各个大厅,但新闻厅却不对游客开放。人们大概很难想像,关于美国的许多重大新闻都是从这里传遍世界的。    
    “教室”内有8排木制椅子,每排6个座位,共有48个。每个座位上都刻着记者或者新闻机构的名字,第一排是美联社、路透社、美国广播公司(A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合众社(其实就是白宫老记者海伦·汤玛斯的座位)和全国广播公司(NBC)。其他位子都属于美国国内的各大媒体,美国的主要媒体都在新闻厅的最前面。法新社、路透社虽然不是美国媒体,但由于它们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同时他们的国家又属于美国的盟友,也能在这里有一席之地。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媒体根本不可能有座位。这些座位多年来一直是固定的,就像王位一样,是世袭的,要想改变不那么容易。    
    在新闻厅的最后面,是美国各大主要电视台(包括CNN、ABC、NBC、CBS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