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幼童-第2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傅枷滤鞯牟┦柯畚模彩枪诮鲇械囊浴傲裘烙淄蔽芯慷韵蟮难趼畚摹! uilding The Bridge —— The C。E。M。 to U。S。A: 1872…1881 (《架桥——中国留学事务局在美国:1872…1881》)。美国学者罗宾(Chris Robyn)一九九六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发表的论文。 《容闳与中国近代化》(珠海出版社,一九九九年,珠海),这是珠海所召开的一次关于容闳的研讨会的论文集。 Tong Shao Yi and His Family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Maryland Lanham 1999),中文译名为《唐绍仪和他的家庭》,这是当年接待“留美幼童”的美国家庭后裔亨纳斯先生(David G。 Hinners)所著。 《詹天佑与中国铁路》(凌鸿勋、高宗鲁著,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丛刊之四,一九七七年,台北)。 《唐绍仪与清末民国政府》(张焕宗著,河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八年,石家庄)。 《龙旗飘扬的舰队》(姜鸣著,三联书店,二○○二年,北京)。 “还原历史”的工作充满魅力也充满艰辛。有幸的是,我们对“留美幼童”史实的寻访,得到了众多机构和朋友的热情帮助。我们已经提到了一些机构和朋友的名字,我们还要向一些机构和朋友表示特别的谢意。 我们感谢美国康州三一学院。二○○二年夏天,我们在美国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访问和研究,它是由三一学院支持的。在该学院,和蓝梦林教授一同热诚帮助我们的还有苏珊教授(Susan Pennybacker)和理查德德先生(Richard Mitten)。 我们感谢香港大学。香港大学图书馆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方便。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给了我们极大的支持。该中心总监陈婉莹教授为我们在美国和香港的寻访提供了热情的帮助,使我们收获良多。 我们感谢美国驻华使馆新闻文化处周书龙( Joseph A。 Bookbinder )先生,他把对“留美幼童”史实的追寻看成中美文化交流的大事,为我们赴美国考察和纪录像片摄制组赴美国拍摄给予许多的支持。 我们感谢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耶鲁大学雅礼协会(Yale in China)、美国费城档案馆、“留美幼童”的母校美国麻省韦布尔汉姆…孟松学校和哈特福德高中、旧金山皇宫大饭店(这所“留美幼童”住过的宾馆今日犹在)、哈特福德避难山教堂、日本津田塾大学、山川舍松孙女久野明子女士;我们感谢美国康州库布鲁克博物馆、美国哈特福德马克。吐温故居博物馆、上海历史博物馆、上海市档案馆、珠海历史博物馆、威海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香港历史博物馆、澳门艺术博物馆;感谢上述机构对我们的帮助。 我们感谢姜鸣先生。他是杰出的中国近代海军史研究专家,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在鼓励和促成笔者之一钱钢写作《海葬——大清国北洋海军成军一百年祭》时,就鼓励钱钢追寻“留美幼童”的史料。在这次纪录像片的拍摄中,他再次给予宝贵的支持。 我们感谢菲尔(Feal Will)和凯伦(Karen Will)夫妇,他们是钱钢在美国考察研究时的“接待家庭”(Host Family)的主人,他们给予钱钢的温暖的关照,使我们油然拉近了与“留美幼童”那段历史的距离…… 我们感谢下列给予我们帮助的先生和女士:李挺、梁建增、张洁、刘申宁、钟叔和、马大任、文贯中、韩小荣、孟旭、胡宁、陈菊红、陆铁强、胡劲松、王书文、梁赞勋、孙迅、李莹、谭芳、范桢、王芳、毛志华、尚英、赵白生、闵杰、孙丹墨(Thomas Thornton)、克瑞丽(Coralie Gray )、戚俊杰、沈岩、汤伟康、陈成汉、陈树荣、赵树清、林凤安、马赤后、胡文中、刘毅、高德民。 我们要特别感谢我们纪录像片摄制组的同事赛纳、王晓鹏、呼和、姚涵、李宏卫、谭芸、王忠新、陈强、栗严,他们和我们一起参加了对史料的发掘。 对生活的赐予,我们满怀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