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幼童-第2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S GRAMMAR 学校。该校有近200年的悠久历史,以语言学习为长。这显然给了李恩富一个最好选择,仅仅第一年过后,他的成绩已经在全班的第五名。在第二年期末,他拉丁文得了第一名,并以全班总分第一名的成绩从HOPKINS GRAMMAR 学校毕业并被耶鲁录取。 1887年是李恩富生命中一个光芒四射的年份。这一年他26岁,以顶尖学生身份,从耶鲁毕业。波士顿LOTHROP 公司出版了他的书《我在中国童年的故事》,这是华裔作者,甚至可能是亚裔作者第一本在美国出版的图书。更令他欣慰的是,他和新英格兰ELIZABETHE MAUDE JEROME 小姐结婚。 ELIZABETHE 小姐家世显赫,是后来成为英国首相的WINSTON CHURCHILL家族的远亲。当地的报纸称两人的婚姻让人震惊但人们又很兴奋,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料到,一名年轻的“中国人”能够捕捉住一位新英格兰女孩的心。请记住此时是美国排华法案通过5年之际的1887年,在美华人的生活正步入最艰辛的时刻。显然,作为HOPKINS 和耶鲁的优秀毕业生,在东部新英格兰地区,人们已经完全忽略了这位中国青年在那个特定时代所带有的种族印记,他已经完全进入了美国人的社会,没有人可以预测他前面的路会走多远。 但是李恩富选择了在那个时代、那个国度将让他陷入最为困苦境地的生存方式。他用他的嘴,用他手中的笔,为他的同胞呐喊。 正值美国反华浪潮汹涌。他在新英格兰四处发表演说,他能够准确剖析中国华工问题,提供强有力的论证,言辞激烈辛辣,强烈谴责反华运动的支持者,他的言行当时在耶鲁,在新英格兰引起极大的反响。 李恩富一篇最有名的论文题目是,“中国人必须留下”,文章的标题刻意模仿当时反华浪潮中一条最为有名的口号“中国人必须滚开!”之前,他试图通过反映华工的生活艰辛,获得美国人的了解和同情。而在“中国人必须留下!”一文中,他开始了新的论争。它猛烈攻击华工遭受的和其它种族工人不平等的待遇,他呼吁美国政府必须要为它的领土上发生的难以接受的种族歧视、种族暴力问题付全部的责任。 李恩富认识到,为了让他的言论得到更多的反馈,引起关注,他必须言辞灼灼。于是他将自己的论点上升到反击美国的所谓民主的崇高理念,质疑如今的美国人是否真的秉承了先父开国时创立的自由平等的信念: 看看现如今的美国人是如何对待其它人种的吧,人们难以想象这个国度,在她诞生之初,亚伯拉罕。林肯将其立国之本归于自由。它靠着对其他民族的欺压而膨胀,这就是他所谓的自由吗?靠着建立在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压迫掠夺之上的自由吗?这个共和国如今和它当初的理想背道而驰了多远?我们只需看看他们通过的排华法案即可。 李恩富尖锐地批评美国违背了它作为共和政体的初衷,一针见血地从质疑美国标榜的“民主”的真实性入手。他列举种种事实证据,指出所有这些不平等、压迫、种族歧视都和美国的立国精神相佐。但毫无疑问,他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他在美国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同胞而做的呐喊。 在80年代末期,李恩富意识到他在美国东部发出的声音很难传递到反华浪潮最为激烈的美国西部,他决意西行。此时,他已经是两个女儿的父亲,他的西部之行最终导致了他婚姻的快速破灭。 而他牺牲一切为自己的同胞所做的努力也在西部灰飞烟灭。他希望能够唤醒他的同胞为自己的平等的权利去做努力,但面对一群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同胞,他力不从心。他们已经惯于忍受白人的欺压,宁愿蜷缩在中国城的角落里瑟瑟发抖,也不愿意站出来为他们所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做证。他希望帮助他们成立中国劳工工会,将人们组织起来去为权利斗争,但结果西部华工却像一盘散沙。 失去一切的李恩富开始了漂流生活,他居住过无数个美国城市,曾为无数家美国的报纸工作。他再一次结婚,有了两个儿子。1927年,李恩富在他66岁时再一次失去了在美国的工作。此时早已经加入美国国籍的李恩富,作为把自己的全部生命几乎已经留在美国的李恩富,又一次选择了离去。1927年,他独自回到了香港。 他最后一次和他的美国朋友联系是在1938年的3月29日: “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战争,一场惨无人道,野蛮的战争。日本人的飞机每日在城市上空盘旋轰炸。生命随时都可能终结。” 在他去世5年之后,1943年,持续了61年的美国排华法案终止。
第五章 命运激变第53节 大臣唐绍仪
1908年11月,深秋,美国新英格兰地区最美丽的时节。宁静的湖水映出碧蓝的天空和金色的山峦,覆盖着乡间小径和城市街衢的黄叶,在霜风里挽留着温馨的记忆。 小城春田(Springfield)一反平日的寂静,维持交通的警察明显增多,刚出版的《春田共和报》吸引着路人,人们在相互传告着什么消息。一座座殖民时代风格的小楼,打开了黑色或墨绿色的百叶窗,向下观望的主人们,目光好奇而兴奋。 忽然,人群出现了骚动。喧嚷声和欢呼声由远而近。一辆有轨电车缓缓驶来。这辆电车有如节庆游行的花车,仔细打量,满车是身穿锦绣官服的中国人。他们的服饰是如此灿烂,引得观者啧啧惊叹。市民们得知,这辆车是中国客人包租的。他们看见,一位戴着眼镜,显然地位最高的中年官员,正向他们频频致意。 这是大清赴美专使兼考察财政大臣唐绍仪。自1881年被“召回”后,他第一次重返美国,重返曾养育他的春田。 康涅狄格河畔的春田,依然那么优美动人。在中国幼童离开后,1890年,这座永远不乏活力的小城,又送给世界一份新的礼物:从前乡间孩子把牛皮缝制的皮球投向废木桶的游戏,被春田人发展成了“Basketball”——篮球。春田已是“篮球之乡”。 但此时春田人更骄傲的是,曾在他们城市的E。C。Gardener先生家生活过的一位中国孩子,今天已经是中国政府的高级官员,哦,一位大臣! 唐绍仪第一次出任清朝的大臣,是在1904年。继“留美幼童”中出现了第一个大臣梁诚之后,他被任命为外务部右侍郎,作为“大清国大皇帝特派钦差全权大臣”,奉命赴印度,和英国谈判西藏问题。 19世纪末,在英国出现了吞并西藏的主张。英国以防俄保印为名,发动侵藏战争。1904年8月,英军侵入拉萨,强迫西藏地方部分官员,签订了实际上使西藏地方成为英国的势力范围《拉萨条约》。对这个条约,清政府不予承认,其它国家,特别是俄国也表示强烈不满。于是英国不得不与中国重开谈判。 捍卫中国对西藏所拥有主权的重任,落在唐绍仪肩头。1905年2月,中英双方在加尔各答举行谈判。唐绍仪在谈判中采取了清朝外交史上罕见的强硬态度,他重申中国对《拉萨条约》的立场,坚持英国必须承认中国对西藏的主权,提出废除《拉萨条约》,由中英两国重新订约。在陷入僵局时,他断然中断谈判回国,决不在声称中国对西藏只有“宗主权”的条约上签字。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4月,中英在北京重开谈判。清政府在英国方面有所让步的条件下,与英国签订了《中英续订藏印条约》。条约规定:“英国允不占并藏境及不干涉西藏一切政治。中国国家应允不准他外国干涉藏境及其一切内治”。尽管它承认了英国在西藏的许多特权,但却在实际上肯定了中国在西藏地方的主权。 这一年,清廷发布敕令,任命唐绍仪为“会办税务大臣”,这是他获得的第二个“大臣”头衔。中国税务的重心在海关,而海关长期由英籍总税务司赫德控制。“那一道敕令令人沮丧,”赫德在给友人的信中,称“我的运气到了尽头”,准备“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因为赫德深知,唐绍仪是“一个非常能干的人,但是极力反对外国人”! “庚子事变”后的数年间,唐绍仪平步青云,深受朝廷赏识。他被称为“清末外交新秀”,外国人再也不能像上个世纪面对颟顸无知的满大人那样,面对这位哥伦比亚大学的高才生。他洞悉“洋务”,处事果决,正当年华。这似乎正是曾国藩、李鸿章当年希望栽培的人物:熟悉世界,又忠于国家。 然而,这一批“留美幼童”的内心世界,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和微妙。 许多年前,唐绍仪和周寿臣等人搭船赴朝鲜海关上任,轮船行驶在海上,忽听有人喊“唐绍仪”的名字,只见一个灰头土脸的青年不知从哪里钻出来,仔细看,原来是同一批留美的同学郑廷襄。他刚逃出他所在的大沽水雷营,想偷渡出国。他幸运地遇到了老同学。在唐绍仪的帮助下,他转道朝鲜,重回美国读书,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著名的工程师,曾参加布鲁克林大桥的设计和建造。 唐绍仪1898年秋天回籍奔丧,恰逢“戊戌政变”。一天,唐绍仪正在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身边,忽然传来上谕,命令捣毁康有为、梁启超的祖坟。李鸿章问幕僚们该如何办理?只有唐绍仪以“似太残忍,尤碍各国观瞻”为由表示反对。李鸿章立刻呵斥他“好大的胆子”,背地,却命人捣毁了两个无主荒坟交差。 留学美国的经历,对唐绍仪是刻骨铭心的。他怀念春田,想念Gardener一家。1903年,他把两个侄子又送到这里学习,流露出他对第二故乡的情感。1908年,他终于有机会故地重游——而他的身份给第二故乡的人们带来如此多的快乐! 这是唐绍仪在为官生涯中的第三个“大臣”头衔。名义上,他代表清廷来对美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表示感谢,并考察财政。更重要的目的,却是想将美国的资本引入中国东北,借此抗衡日益扩张的日本势力。为此,他还专程会见了他母校哈特福德公立高中的校友,美国著名银行家J。P。Mogan。 不过,这次精心策划的外交活动没有获得预期的成功。日本抢在中国之前,迅速开展对美国的外交,使美国默许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不愿轻易做出任何支持中国的姿态。唐绍仪在美国受到“第二故乡”市民和老朋友们极其盛大的欢迎,享受着最真挚的情感。但和政府的交往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而国内的局势也在发生急剧变动。就在唐绍仪即将到达美国的时候,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后“驾崩”,3岁的溥仪被立为“宣统皇帝”。唐绍仪立刻致电清廷,宣布自己的名字改为“唐绍怡”,以示避讳。 唐绍仪忧郁的面色,留在他和驻美公使伍廷芳一起会见中国留学生的照片上。
第五章 命运激变第54节 “皇上万岁!宪法万岁!”
“留美幼童”温秉忠
1905年12月28日,温秉忠在剧烈颠簸的美国邮轮“西伯利亚”号上,对面有惧色的戴鸿慈和端方说:“过太平洋,就数这三四天的风浪最大。过去以后,就像长江一样风平浪静啦。” 这是他在11岁时走过路。温秉忠是第二批留美的幼童。此时,作为高级幕僚,他随同清廷“考察政治大臣”,赴西方各国考察宪政。中国近代史上这次著名的“五大臣出洋”,具体的政治考察工作,实际上是由温秉忠、伍光建、施肇基等欧美留学生承担的。 这样的考察古来未有,考察团里的许多“尝试”也让人们耳目一新。例如,起航不久,就进行投票选举,温秉忠等三人被公推为“庶务干事”。大臣戴鸿慈用朗朗上口的韵文写下“敬事预约”:“欧美进化,实擅专长,合炉而冶,陶铸乃良。政体由系,宪法是详……” 中国正在经历巨大的风浪。随着“新政”的推进,“立宪”的呼声日渐高涨。1904年,日本和俄国在中国的土地上大打出手,君主立宪的日本打败君主专制的俄国。中国士大夫们得出结论:不是小国战胜了大国,而是立宪战胜了专制! 立宪,是用和平的手段和渐进的方法进行制度改革。戊戌变法时维新派就提出过“采万国之良规,行宪法之公议”,鼓吹“君民合治”,被顽固派斥为“乱纲纪,毁伦常”。然而时至20世纪,世界潮流浩浩荡荡,推翻满清统治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不改革政治,满清王朝的命运岌岌可危。 在决定派“五大臣”出国考察政治时,慈禧说:“立宪一事,可使我满洲朝基础永远确固,而在外革命党亦可因此消灭。” “五大臣”即将出发前的1905年11月,出使美国大臣梁诚、新任英国大臣汪大燮与前出任英国大臣张德彝、前出使法国大臣孙宝琦、前出使比利时大臣杨兆洌В俺鍪沟鹿蟪家癫⑿氯纬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