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尘埃 >

第23节

尘埃-第23节

小说: 尘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走过佛院路,我们来到了一条店铺街。这里商店齐全,商品繁多。有苏州、广东的丝绸店,色泽鲜明的瓷器店,年代久远的古币店,形象逼真的泥人儿店及款式多样的鞋店。店铺前,尽管人头攒动,但是因为绝大多数人囊中无钱,所以进店购买者却寥寥无几。    
       中国人的包容与涵养是很使我们敬佩的。街道上,尽管摩肩接踵,熙熙攘攘,但是人们之间毫无碰撞。有时,抬着轿子的轿夫们走过时,会把身边的行人挤到墙角去,尽管这样,还是听不到行人的怨言。这真不可思议!这种情况若是出现在英国的街道上,那该是一种多么可怕的局面。    
       在一个十字路口边,我们遇到了江湖郎中的摊位。所谓摊位,就是一条宽宽的长凳上散放着各种药剂。此时,郎中正在不时地向行人自吹他的神奇的药剂和自己高超的医技:内科、外科,标本兼治。当我问他:真的能包治百病吗?他只是狡猾地微微一笑又点点头,算是回答。如果是看他浑身上下肮脏的样子,很难相信他会有什么良好的医风、医德。不过,他那狡猾的神情还多少流露出了一种羞怯的、信守基本医道的真实情感。但愿他真能如自己所答:药到病除,医治百病。    
       再往前走,见到一位中年人正静静地坐在方桌旁。方桌的上面放着毛笔、墨汁和纸张。看得出,这是一位落榜的考生,此时,他靠替没有文化的人抄写信函度日维生。在中国,没有文化的人可谓成千上万。他们既不会读,也不会写,甚至不识一个字,是真真切切的文盲。文盲不只是指人,而且还指家庭,甚至是整个村庄,即文盲户、文盲村……显然,为了能通过信函表示自己的意愿和思想,大批文盲就会不惜铜板求助于街头的书记员。    
       就在我们用心端详眼前的书记员的时候,恰巧有位上了年岁的妇女,手拿着信纸急匆匆地朝他走来。这肯定是一位农村妇女。因为按中国人的说法,只要是城里女人,不论她们的身份地位如何,绝没有一个人单独上街的。再看她的穿戴与毫无约束的大脚就更加深了她农村妇女的印象。凭着这双脚可以断定,她年轻的时候一定是吃了不少苦头,或许一直在给别人家当奴隶,只有上了年纪了,才获得了自由。这种情况不仅是在中国,就是在欧洲,也是普遍存在的。从她与书记员的谈话得知,她惟一的儿子远走他乡后,最近将近一年没有给他回信了。说到难过时,她几乎泪流满面:〃我儿子对我一直是很好的。虽然我们家很穷,但是他总是在找机会想改变家庭的状况。后来听朋友说,有个叫新加坡的地方挣钱较容易,他就决定到那里去闯一闯。虽然我曾劝阻他动身,但是最终还是被他说服了。他去了新加坡。到那里后,头四年,他不但给我来信,而且每次还寄钱给我。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今年一整年也没有他的任何音信。我真担心他会出什么事!〃她几乎是流着泪一口气说完上面的话的。在她倾诉时,完全没注意到身边围了许多看热闹的人。听完她不寻常的叙述后,有的人便站出来给予热情的安慰:请不要担心,您儿子肯定是没问题的,只不过是因为手里的活忙,才没有时间给您写信。至于没有给您寄来钱,或许是正在托人往这里捎带呢。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如果出发点是为了安慰某人,就不在乎说话、例举的真实性。就是哪句话说得有水分,或者是不贴切也不会遭致对方的不满。    
       就在老妇人叙说的时候,身旁的书记员也在一刻不停地写着,为了不打断讲话人的思绪,使其能完整连贯地反映出自己的全部心愿,这个街头书记员也没有发出一句问话。就是旁边七嘴八舌的安慰、议论也没有干扰他的行文。老妇人说完了,家信也写成了。依照老妇人的心愿,该信大致向远方的儿子表达一下近一年时间里,在对方音信全无的情况下自己及家庭的焦急的牵挂心情。并让儿子快快回信,尤其要说明近况如何,身在何处。当然,在书记员的笔下,信写得之乎者也,华而不实。读完书信后,老妇人满意地将它收起来,又没忘记丢给街头书记员30文钱。    
       街道上仍是前呼后拥的人群。尽管坑坑洼洼的路面给行人带来了许多不便,但是没有人去在意它。要知道,这种路况,目前在欧洲是很少见的。    
       各色各样的人在我们身边走过。其中有挑着自家种的蔬菜、水果,想到城里卖个好价钱的农民;有光着头、穿着破旧灰布长衫的僧人;有无所不在、而且专爱捡人多的地方去的买卖人、艺人及算命先生。当然,这里面也肯定少不了能识文断字的文化人和正经身份的商人。可惜的是,在这种鱼龙混杂的人流里,他们也只能被看做是身份低贱的下九流了。尽管如此,几乎所有人的脸上都是喜洋洋的。不知不觉,我们又被人流推到了街头魔术师的摊位。看着他们十分滑稽的表演,使得你不得不捧腹大笑。接下来我们去的是更引人入胜的木偶戏演出摊位。中国的木偶戏很像我们欧洲的傀儡戏。只不过中国人通过自己的语言把它变得更加活灵活现,更加富有魅力。这里,除了傀儡的角色不一样外中国的傀儡是通过小木头人来表现的其他的,诸如尖叫声、假嗓子等与我们欧洲的表演完全一样。这真让人难以想象。两个与世隔绝的大陆一直在上演着两种近乎相同的、从远古继承下来的戏剧形式!它们的联络点是什么呢?虽然我们离开木偶戏摊位很远了,但是那些我们孩提时代就熟悉的尖叫声仍在伴随着我们前行。    
       眼前,我们又被一出好〃戏〃吸引了。放眼望去,远处正在鸣锣开道,呼声震天。不用说,这肯定又是哪位朝廷要员途经此地。刚才还有条不紊、慢慢行进的人群一下子慌乱起来。有的向前,有的向后,有的被挤到边上。不过,不管被挤到哪里,他们都立即像被凝固一样,呆呆地站立在原地目视着威风八面的高级轿队通过。刚才还十分拥挤的街道,一下子变得清静起来。街中心除行进的队列外,没有了任何旁杂人员。在队列前鸣锣开道的亲兵一边使劲地敲着锣,一边高喊着轿子里的大臣的名字,让众人闪开、让路。这些亲兵的服装很滑稽:尖顶的遮阳帽、长长的袍服、肥大的裤子,给人一种浑身上下十分邋遢的感觉。队列中,有的人手中还拿着枷锁,这是为那些预谋半路行刺大臣的亡命徒准备的。这些人的着装更为难堪,简直如同路边的乞丐。轿子过来了。细看,轿子是由八个轿夫抬着的。轿内正襟危坐着一位清朝大臣。他目光坚定,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虽然路边是一字呆立着恭敬他的臣民,但他却视而不见。其面部表情也冷若冰霜。按中国普通人的说法,这些自命不凡的人,总是对平民百姓及他们的生存环境不屑一顾。但是一见到上司,或者是夫人就立即变成了另外一副模样:低头哈腰,有说有笑,甚至是一副奴才相。随着最后一排队列离去,街上立刻恢复了原样:拥挤,叫喊,摩肩接踵,熙熙攘攘……    
       街道上,行人中绝大多数的是那些衣着简朴的平民百姓。他们所穿的衣服都是麻布料的,而且几乎清一色地都弄成了蓝色。不仅如此,所有的服装都很陈旧,又由于很少换洗,所以显得肮脏不堪。此外,衣服的样式也是千篇一律的。穿着这种衣服上街很难向人展现出个人独特的个性的。再加上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女人们又不能随意上街,所以,人声鼎沸的街道上缺少了许多应有的色彩。与之相符的是街道两旁店铺里的商品:衣服的款式是一样的,布料的颜色也是一样的。看到这一切,欧洲来的游客会大为失望的。    
       在一个卖佛像的店铺里,我们遇到许多中国人。走近一看才知道,原来是两个中年人在吵架。双方情绪很激愤,几乎要动手打起来。他们相互争执着,但是不像我们欧洲人紧握拳头相互击打,而是相互用手指点着对方。有时双方的手都快点到对方的鼻梁上了。据说,被人指点鼻子是最大的羞辱。尤其是在这种相互对骂的情况下。但是,就在对方真的要操手打斗的时候,他们各自又急速控制住了激愤的情绪。因为他们发现,各自背后左右都有兴灾乐祸、推波助澜的人在极力鼓动他们对打。于是,他们又显得很理智地继续着相互指责。奇怪的是围观的人中没有一个出来劝架的,巡警也不愿到场制止。最后,还是店铺老板出面协调,才平息了这场有趣的斗架。街上又恢复了平静。    
       家家养狗,满街犬吠,这又是中国街道的另一大特点。每当你走在街道上时,随时随地会有各种犬或向你扑来,或伴你同行。为了防范坏人偷窃,几乎每家都养上至少一只狗。由于没有警察、治安人员的管理,所以,这里的狗可以像人一样,自由自在地进出所有开放的场所。街道上游动的狗长相都很凶,细长的双腿、满身的疤痕、肮脏的皮毛,给人以一种极厌恶的感觉。但是就是这种其貌不扬的家狗却有着十分良好的秉性。它们以自己的灵敏与忠诚十分出色地保护着自己的主人及主人的家园。还有一点非常有趣的事情是,当中国的狗遇到中国人时如果这个中国人不冒犯它,它会非常友善地对待对方。而当同样一种狗遇到外国人时,即使这个外国人没有冒犯它,它也会不客气地朝对方狂叫,甚至主动发起攻击。为了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作为外国人就应格外注意不要轻易冒犯中国人的各种类别的狗,尤其是不要穿越或侵犯它们的领地。这样就会避免此类事情发生。    
       正如我们在开篇写到的那样,中国的街道都是一成不变,并千篇一律的。在结束整个散步后,我们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中国街道之所以千篇一律,关键是他们不明白使用设计图,更不知道培养或聘请有经验的建筑设计师。在中国的建筑物中,如果是寺院就内外封闭,而且邻街一定要砌上高高的围墙;如果是房屋,包括店铺,就千篇一律地面南背北。据说以上建筑方式、方法都来源于两千年前的古老建筑模式。街道两旁既不搞林阴道,又不搞绿地,而路面多为自然形成的泥土面。天长日久,人、畜便在泥土面上踏出了辙和坑,再经雨雪侵蚀,便成了沟和洼。由于排水沟有限,加上长久失修,所以一阵暴雨过后,污水四溢,臭气熏天。    
       的确,在中国,无论哪个城市,您都难见到既有林阴道,又有绿地的城市。一切都依附于自然变化。在中国旅游、考察映入您眼帘的都是一些用砖头和黏土堆建起来的建筑物。已建成的街区,不论它的历史有多久,从没有人把它翻新、改进过。即使是春季里,许多城市也很难见到新鲜诱人的鲜花、绿草和树木。而到了夏季,虽然农村的田野长满了各种植物,但是城市不但面貌依旧,而且还会烈日炎炎,尘土飞扬。秋季和冬季,情况就更糟了。中国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生活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所以,他们的身体经常生病:哮喘,干咳,甚至呼吸困难。因此,瘟疫、寒热病、霍乱等成了中国各地区的常见病。看来惟一能立即见效的补救措施,就是当地居民自己行动起来,改善居住环境。环境虽然只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表现反映,但是良好的环境能够促进人内心与情绪的变化。不仅如此,它可能还会给人带来好的运气与精神,而这种运气与精神最终将激励人顺利走完自己一生的道路。    
    


第五部分第十八章 扬子江上

       与其他东方人相比,中国人是不太注重公路建设的。不得已,他们才有选择地建上几条土路。比如像黄海与扬子江上游之间的几条主要公路。不过即使把公路建成了,也不去认真养护。中国没有公路监察机构。若是公路上的某段桥梁出现了问题,只要还能应付,那么,不论是中央的、还是地方的任何一位主管官员都不会理会此事。实在应付不了了,他们才勉强地批上一些银两给予维修。要知道,这种公路的流动量还是很大的。官员、使者、商人、百姓及车马等,每日都要通行这种公路。    
       其景况比大路还要惨的是小路。这些土路虽然四通八达,但是由于无人管理,所以整个路面野草丛生,坑坑洼洼。走在这样的土路上,真可谓是:晴天一路灰,雨天一路泥。    
       万幸的是,中国还有横贯四面八方的各种河流。这些河流大部分起源于内陆,流入大海。正是有了这些河流,才有外商来此地交流。中国的各种河流、由河流派生出去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