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5223-晚清民国人物另类档案 >

第13节

5223-晚清民国人物另类档案-第13节

小说: 5223-晚清民国人物另类档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25年11月22日,奉系大将郭松龄在滦州誓师反奉,让他的老长官张作霖处境危险。此时北京《京报》将交战两军主帅的照片,并排印在报纸上,其中张作霖照片下大书:“马贼头目张作霖”,郭松龄照片下则书:“东三省救主郭松龄”。    
    邵飘萍这些报纸大量散发后,张作霖托人私底下问邵飘萍,自己过去也帮他不少忙,何以如此不讲交情?邵飘萍答称:“奉军过去帮忙的,是邵飘萍个人,而报上所载,乃《京报》全体员工所为,与我邵某人无关。”张作霖闻言大为切齿。    
    一个月后,郭松龄兵败被杀,邵飘萍警觉大事不妙,在奉军进入北京前,赶紧住进东交民巷的六国饭店暂避。奉军碍于情势,不能进去捉人。    
    几个月后,邵飘萍的妻子和姨太太因细故而大打出手,家人无法处理,只得打电话到六国饭店告诉邵飘萍,邵飘萍当时没细想,只在电话中说:“即刻回来。”孰料他电话早有人监听,奉军便衣闻讯立刻在路上等候,将他逮捕,两天后予以枪决。    
    《京报》社长邵飘萍与《新社会报》社长林白水,都因文字开罪奉军而被杀。其中邵飘萍死于1926年4月26日,林白水则于同年8月6日被枪杀,两人正好相隔一百天。当时《京报》新闻上出现一个标题:“萍水相逢百日间”,贴切传神,新闻界推许为神来之笔。    
    待奉系垮台后,北平文化界发起为邵、林两人开追悼会,会上有副挽联曰:    
    一样飘萍身世;    
    千秋白水文章。    
    横额为:萍水相逢    
    邵飘萍(1884—1926)    
    原名振青,笔名飘萍,浙江金华人。在浙江高等学府就读期间,受梁启超思想的影响,开始为《申报》撰稿,并被聘为特约通讯员。民国建立后,在杭州主办《汉民日报》,因抨击时政而被捕,出狱后流亡日本。1918年接连创办“北京新闻编译社”、《京报》,于“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教授新闻相关课程,为著名记者。


《晚清民国人物另类档案》 第四部分蒋作宾:注定一辈子当客人

    蒋作宾    
    慈禧太后去世后,蒋作宾在他所管辖的陆军部里积极从事“汰旧换新”的工作。他的目标是将清军军官全部换成曾经出国留学或在国内新军校毕业,具有新思想、积极热忱的年轻人。不过这项计划才推行到一半,辛亥革命就发生了。    
    事后,蒋作宾曾说了一句饶有深意、语带玄机的话语:“辛亥革命如果晚几年发生,后来的情况也许会大不相同吧!”    
    日本自甲午战争以来,就对中国怀有侵略野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国际间弥漫着姑息的气氛,加上中国内战不已,让日本人的侵华气焰更加嚣张,其中尤以东北地区,一连串的挑衅行为,使军事委员长蒋介石与接替父亲统领东北的张学良头疼不已。    
    由于当时蒋介石正致力于“剿共”,因此希望尽量避免与日本正面冲突,并力求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消弥战祸。在东北局势越来越紧张之际,国民政府正式发表蒋作宾为驻日公使,其任务在与日本展开直接的谈判,寻求合理解决一些问题与争议,缓和紧张的局势。    
    蒋作宾深知此行责任重大,赴日前,他特地到北平会晤张学良,与他交换意见,然后取道东北和朝鲜。沿途他不断与驻在当地的日籍外交和政商人士会谈,他们都以目前局势为忧,希望能早日化解纠纷,以免军方激烈派有所借口。    
    然而,蒋作宾刚到汉城,就传来沈阳方面的消息,即“九•;一八事变”爆发。    
    不过,蒋作宾仍依原订计划抵达日本,开始外交斡旋,这段期间,他最频繁接触的人,便是日本外相广田弘毅。后来,中日两国使节升格为大使级,蒋作宾也成为驻日大使。    
    驻日大使蒋作宾居官清廉,待人和善。某次他奉召返国述职时,参加一位好友的宴会,宴后他抢着付账,在场突然有人大声说他没资格当东道主。他觉得很奇怪,便问为什么。    
    那位朋友说:“你取名‘作宾’,就是注定要当客人的,既做不了主人,当然付不了账。”    
    蒋作宾(1884—1942)    
    字雨岩,湖北应城人。清末秀才,光绪三十一年(1905)赴日留学,并加入同盟会。民国建立后,历任陆军部次长、国民政府委员、驻日公使、内政部长等职。曾在日内瓦国际联盟裁军会议上,打破国联仅以英、法语发言的惯例,以中文发言。


《晚清民国人物另类档案》 第四部分杨森:妻子成连,子女一营

    杨森    
    杨森主政四川时,苛捐杂税,剥削人民,连农民进城挑粪也要抽税。谐联大师刘师亮特作一联讽说:    
    自古未闻粪有税,    
    而今只有屁无捐。    
    横批:“民国万税(岁)”。    
    抗战期间,蒋介石有一次去成都,在杨森家里盘桓半天。    
    他见杨家进进出出的妇女不少,深为惊讶,便问杨森:“这些都是你的妻子吗?”    
    杨森闻言朗声回答:“报告委员长,属下身体很好!”    
    蒋介石听了哈哈大笑,顺势把话题扯开了。    
    杨森妻子儿女众多,多到妻子成“连”,子女将近一营。    
    由于家里人多,为维秩序,他治家如治军,一切用军事管理,同时任务分工清楚,大太太管总务、二太太管出纳会计、三太太管子女教育、四太太专司对外交际、五太太管仆役……,各有专职,无一赋闲,每月每人还发给薪水。    
    此外,关于众多妻子晚上睡觉时的安排,杨森采取所谓的“轮宿制”,且为了不致发生错乱而引起纷争,他特派一位副官专司安排与各夫人同宿的日期,一切按表操课。    
    抗战期间,某次杨森在湖南督战,当天正轮到与留在成都的夫人同宿,这位副官于是跑来请示当天可不可“轮空”,等回成都后再补?杨森考虑再三,为不乱秩序,特别报告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派出专机飞成都把他的夫人接来,睡一晚后再遣返成都。    
    杨森因子女众多,自己又长年在外征战,因此有时候竟搞不清楚哪些是他的小孩。    
    某次他与参谋长从前方返回重庆,众儿女兴高采烈地涌到机场迎接。他一下飞机,看到自己的孩子们如此热情,不禁大乐,笑着吩咐说:“你们先回去,我稍晚回家。”    
    大伙闻言,纷纷离开机场——除了一个小男孩,不知怎地赖在那里不走。杨森见状很生气,上前赏他一巴掌,同时骂道:“小畜生!还不回去!”孰料那小孩竟哭了起来,站在旁边的参谋长赶紧立正敬礼说:“报告总司令,他是我的小儿。”    
    杨森(1882—1977)    
    原名淑泽,又名伯坚,号子惠,四川广安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加入同盟会,不久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曾参与二次革命与护国军之役。杨森于1926年加入国民革命军,任第二十军军长兼川鄂边防司令。对日抗战期间,他曾担任第六军团军团长、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二十七集团军总司令等职,其后调任贵州省主席、重庆市长。1949年逃往台湾。


《晚清民国人物另类档案》 第四部分邹容:因不满考题而骂主考官

    邹容    
    作《革命军》一书倡议排满的邹容,是个思想激进,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他曾因对八股试题不满,与主考官发生口角,因而被赶出试场。邹容遗著十二岁时,他读到一首《神童诗》,谓:    
    小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他看了不顺眼,便提笔改成:    
    小小休勤学,文章误了身。    
    贪官与污吏,尽是读书人。    
    他父亲发现以后很生气,当场把他叫来痛骂一顿。    
    邹容自小最佩服谭嗣同,也喜读谭嗣同的文章,谭嗣同所著的《仁学》与“流血变法”的激进主张,对邹容一生影响很大。    
    戊戌政变发生后,谭嗣同被杀,那年邹容十四岁。得知这一不幸的消息,邹容很难过,便把谭嗣同的画像放在桌上,并题诗一首云:    
    赫赫谭君故,湖湘士气衰。    
    惟冀后来者,继起志勿灰。    
    之后,他立志踏着谭嗣同的足迹,继续奋斗。    
    邹容(1885—1905)    
    字蔚丹,四川巴县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赴日留学时,参加留日学生爱国运动。次年夏回国,在上海爱国学社撰《革命军》,深受革命人士的喜爱。后因《苏报》刊文介绍该书,引起清政府注意,被逮捕下狱,不久病死狱中,年仅二十岁。


《晚清民国人物另类档案》 第四部分孙传芳:禁穿旗袍与当模特儿

    孙传芳    
    国画大师刘海粟早年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校长。这位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上海图画美术院的艺术大师,不但率先使用女模特儿作画,还展出裸体模特儿的素描。    
    由于当时社会风气并未很开放,此次展览引发轩然大波,并被冠以“丧心病狂败坏风化”的恶名,刘海粟本人也被批为“艺术叛徒”。    
    天津孙传芳公馆事情传到担任五省联军总司令的军阀孙传芳那里,他既不明原委,又不懂艺术,便问前来告状的上海县知事危道丰:“什么是模特儿?”危道丰忿忿然地告诉他:“所谓的模特儿,就是让大姑娘光了屁股,任人观摹作画,毒害青年!”孙传芳闻言勃然大怒道:“这不是以夷狄之恶俗,坏我中国男女之大防吗?真是岂有此理!”于是下令查封上海美专,并将刘海粟捉起来。    
    后来有人告诉他,模特儿在国外早已司空见惯,上海毕竟是个文明开化之区,这类事情闹大了,会让外国人取笑,自己面子上也不好看。于是他便罚刘海粟五十大洋了事。    
    孙传芳不仅要求取缔模特儿,还极力反对女子穿旗袍。他认为那种衣服“太勾男人的眼珠儿,且女人露臂袒膀有伤风化,易招(男)人想入非非”。有时,他在街头看到年轻女子穿旗袍或裙子,便会紧皱眉头,双眼紧闭,甚至双手掩目,转过身去,以示自己“非礼勿视”。    
    虽然如此,他的姨太太却不吃这一套。有一次她去杭州灵隐寺烧香拜菩萨,竟堂而皇之地穿着旗袍。孙传芳知道后也无可奈何,只好摇头叹息道:“内人难驯,实无良策。”    
    投壶是中国古代宴会时的一种娱乐游戏,即主人与宾客轮流将箭矢扔向特制的壶中,比赛看谁扔进最多,然后输的被罚饮酒。    
    孙传芳对于这项早已失传数百年的游戏很感兴趣。为了显示自己的“温文儒雅”,他特地在南京举行“投壶仪式”,并邀他所设立的婚丧祭礼制会会长章太炎前来共襄盛举,不过章太炎并未赏光。    
    后来,国民革命军打败孙传芳,有人即戏称是“枪炮战胜了投壶”。    
    孙传芳(1885—1935)    
    字馨远,山东历城人。早年入北洋陆军速成学堂,后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其间加入同盟会。回国后任北洋军营长、团长、旅长等职。民国建立后,历任陆军第二师师长、浙闽巡阅使、浙江军务督办及苏皖浙赣闽五省联军总司令等职,为直系军阀骨干,参加军阀混战失败。曾镇压上海工人第二次武装起义。


《晚清民国人物另类档案》 第四部分蒋梦麟:因爱亡友而娶其妻

    蒋梦麟    
    民国期间,蔡元培、蒋梦麟、胡适、傅斯年等曾先后担任北京大学校长,都苦心经营,对北大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傅斯年在逝世前曾说过:“蒋梦麟的学问虽不如蔡元培,办事却比蔡元培高明。而我的学问及不上胡适,但办起事来,要比胡适来得高明。”    
    蒋梦麟接着,他批评蔡、胡两位校长,办事真叫人不敢恭维。一旁的蒋梦麟听了深表赞同,并对傅斯年说:“蔡、胡两位先生是北大的功臣,而我们两人不过是北大的功狗罢了!”    
    蒋梦麟做事有勇气、有魄力,但又是个粗中有细的人。他的仔细用心,从他吃鱼虾蚌蟹时可看出来。例如他吃鲫鱼时,干净利落,大刺小刺等鱼骨头放置得井然有序;吃螃蟹时,壳子里从不留下半点肉。    
    有一次叶公超问他鱼眼该放在那一类,他回答说:“眼肉我吃掉,眼珠子与骨头放一起。”    
    蒋梦麟代理北大校长时,和教育系教授高仁山是莫逆之交。1927年10月,高仁山以参加政党、有反对北京政府之嫌,遭张作霖下令逮捕,不久遭枪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