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中国抗日战争史 >

第130节

中国抗日战争史-第130节

小说: 中国抗日战争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陕甘宁边区是自力更生的榜样。边区由于土地贫瘠,经济落后,脱产人员不断增多,财政十分困难,特别是由于国民政府停发边区经费和八路军军响,敌伪对边区实行封锁政策,再加自然灾害的影响,边区遇到了极大的困难,边区军民响应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关于“自己动手,生产自给”,“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号召,开展了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大生产运动,不仅使边区克服了困难,而且为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奠定了可靠的物质基础。边区的大生产运动,以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成为其他抗日根据地和全国战胜困难的典范。
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陕甘宁边区党政军民,尽了极大的努力,把陕甘宁边区建设成为全国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新民主主义建设的示范区,为中国抗战的胜利作出了特殊的贡献。毛泽东指出:“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人民对于全国人民是有伟大贡献的。”'《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2页。'
第三编 举国奋战(1937。7—1938。10)
第十七章 东北抗日联军坚持抗日游击战争
 第一节 “七·七”事变后,日本把中国东北变成扩大侵略的兵站基地
“七·七”事变后,日本极为重视中国东北在其扩大侵华战争中的作用。
一、命令关东军出动部队,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关东军立即于7月8日晨召开会议,判断“苏联因内部纠纷及干岔干事件'1937年6月30日,日本关东军在黑龙江干岔子南水道击沉苏军炮艇1艘,击伤1艘。'的教训,目前北方可望平安无事。因此,应乘此时机对冀察给予一击”。'(日)防卫厅防卫研修听战史部:《中国事变陆军作战》(1),朝云新闻社,1983年版,第153页。'
同时,关东军司令官向参谋总长提出报告称:“鉴于华北局势,已令独立混成第1、第11旅主力及航空部队之一部做好立即出动之准备”。'(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部:《中国事变陆军作战》(1),朝云新闻社,1983年版,第153~154页。'
当时,关东军序列如下:
司令官: 植田谦吉上将
参谋长: 东条英机中将
第1师: 师长 河村恭辅中将
第2师: 师长 冈村宁次中将
第4师: 师长 松井命中将
第12师: 师长 山田乙三中将
独立混成第1旅:旅长 酒井镐次少将
独立混成第11旅:旅长 铃木重康中将
第1~第5独立守备队
骑兵集团(骑兵第1旅,骑兵第4旅)
骑兵第3旅
关东军飞行集团'飞行集团,系飞行师的前身,1937~1942。4。15以前称飞行集团,以后称飞行师。'
7月8日20时10分,关东军司令部发表声明称:“兹因暴戾之中国第29军挑衅,华北发生事端。对此,关东军正以极大的关心和坚定的决心,严重注视着事态的发展。”'〔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部:《中国事变陆军作战》(1),朝云新闻社,1983年版,第154页。'
关东军司令部对其管区以外的事项,独断发此声明,尚无前例。关东军在发表声明的同时,先后派遣副参谋长今村均少将、情报科长宫永恭次上校、情报参谋田中隆吉中校飞往东京,要求面见中央当局陈述意见,敦促中央当机立断。日本驻朝鲜司令官小矾国昭中将也向参谋部报告说。“第20师之一部已做好随时出动的准备”,并建议日本当局利用这个时机“推行统治中国的宏图”。'(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部:《中国事变陆军作战》(1),朝云新闻社,1983年版,第154页。'
日本政府和最高军事当局,为了充分发挥它所占领的中国东北这个巨大战略基地的作用,迅速占领华北及征服中国,于7月11日召开五相会议,决定“火速以关东军及朝鲜军准备好的部队(5个师,目前暂用3个师和18个飞行中队)迅速派往华北”,以加强中国驻屯军。经奏请天皇批准,18时35分由参谋总长向关东军司令官下达临参命第56号如下:
关东军司令官将所属部队中的下列部队迅速派往华北:
独立混成第1旅主力;
独立混成第11旅主力;
关东军飞行集团之一部(侦察、战斗、重轰炸机各2个中队)
上述部队,自通过满华边境时起即归中国驻屯军司令官指挥。但飞行集团之一部则应立即归中国驻屯军司令官指挥。
关东军司令官在作战初期,应对中国驻屯军提供兵站交通业务之援助”。''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部:《中国事变陆军作战》(1),朝云新闻社,1983年版,第167页。'
7月29日,日本又以关东军第:师之一部编成第2混成旅(旅长关龟治少将,8月1日以后为本多政材少将)。以关东军一部编成第15旅(旅长筱原诚一郎少将),以第3独立守备队编成堤支队(支队长堤不夹贵中校),派往华北,参加中国驻屯军对华北的战略进攻。
8月10日,由上述调至华北的多数部队组成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司令官为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中将,9月20日后为笠原幸雄少将)。8月中旬,由关东军第2师的1个营编成的大泉支队(支队长大泉基少校),编入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至此,该兵团辖混成第2、第15旅和两个支队。独立混成第1旅和第11旅分别于8月16日和30日归建后,也编入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10月5日,独立混成第11旅改编成第26师。察哈尔派遣兵团负责察哈尔地区的作战和与华北方面军的配合。
1938年1月4日,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改编成驻蒙兵团(司令官莲沼蕃中将),直属日本天皇。7月4日,驻蒙兵团改编力驻蒙军(司令官为莲沼著中将,9月12日改为冈部直三郎中将),辖第26师、独立混成第2旅、骑兵集团(集团长小岛吉藏中将)、第5通信队等,配属给华北方面军,在华中派遣军主力的协同下,参加攻占徐州的作战后,于6月中旬归建回到东北。
与此同时,日本为准备对苏作战和迫于东北抗日联军的强大压力,又不得不加强“满洲”地区的兵力。
1937年8月,将中国驻屯军第2飞行集团(集团长安藤三郎少将)调归关东军。10月,将第8师调入东北境内关东军序列,到1937年底,关东军已达5个师。
日本为进一步扩充关东军的实力,从1938年初起,关东军在师之上设集团军建制。1月,编组第3集团军。7月,编组第4集团军。同时,将第23师和第7师调入关东军。1939年春,关东军增编第6~第9独立守备队,并新编第1~第8国境守备队。5月,编组第5集团军。8月,编成第6集团军。
9月,关东军飞行集团扩编为航空兵团。
1939年10月日本关东军编制序列如下:
关东军:司令官 梅津美治郎中将
关东军司令部
第3集团军:司令官 尾高龟藏中将
第2师:师长 吉本贞一中将
第8师:师长 塚田攻中将
第12师:师长 上村清大郎中将
第4独立守备队
第1、第2国境守备队
第4集团军:司令官 后宫淳中将
第1师:师长 横山勇中将
第8独立守备队
第5、第6、第7国境守备队
第5集团军:司令官 土肥原贤二中将
第11师:师长 内藤正一中将
第24师:师长 黑岩义胜中将
第6独立守备队
第3、第4国境守备队
骑兵第3旅
第6集团军:司令官 荻洲立兵中将
第23师:师长 小松原道太郎中将
第8国境守备队
关东军直辖部队
第4师:师长 山下奉文中将
第7独立守备队
第7师:师长 国崎登中将
珲春驻屯队
第1、2、3、5、9独立守备队
第1坦克旅
关东军炮兵队
野战重炮兵第3旅(欠一部)
关东军高射炮队
航空兵团
二、疯狂“讨伐”抗日联军,强化对东北的殖民统治
“七·七”事变后,日军为稳定其战略后方,以利于向关内大举进攻和加强对苏战备,更加疯狂地对抗日联军进行“讨伐”。从1937年夏到1939年3月,日伪军主要以三江(黑龙江、松花江、牡丹江)地区力“讨伐”重点,同时也对东边道地区继续进行”讨伐”。“讨伐”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计划越来越完备,反动措施也越来越毒辣。既有对抗日武装直接进行军事“围剿”的“治标”,也有动员日伪一切机构和力量,采用各种手段割断抗日武装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孤立瓦解抗日武装的“治本”。
关东军于1937年6月11日制定了《东北防卫地区治安整顿计划纲要》,决定“增加1个兵团的力量”参加对该地区的“讨伐”。7月16日,关东军发布第1063号命令及附件《关东军司令部关于1937年第二期治安整顿计划要领》,进一步作了具体部署。其主要做法是:
第一,日军和伪满军集中兵力首先对活跃在三江地区的抗日联军主力进行大“讨伐”。要求,“各地区防卫司令官”“彻底做好各自担任地区内的治安整顿工作”,管好各该“地区内的日满军警”;“第2、第3、第4、第5独立守备队司令官应命令驻扎在自己防卫地区以外的部队,听从该所在防卫地区司令官的指挥,担负起治安整顿任务”;“飞行集团应根据要求,配合各兵团的‘讨伐’活动”;“日满军仍然继续做高度分散的部署”,以“充当治安整顿的中枢”;“北部东边道的治标工作,仍由满军独立进行”;对三江地区,在落叶期以后“集中使用特设游击队”。这种游击队,要在9月中旬以后组建起来;第2师两个独立连(每连定员100~150人。装备重机枪及其它所需武器,下同);第4师两个独立连;第12师两个独立连;第4独立守备队两个独立连;第5独立守备队1个独立连。除此之外,各地区防卫司令官也可根据需要,在报告关东军司令部以后,组织使用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816~835页。'
日伪军以高度分散的部署来限制抗日武装的活动和迅速掌握情况,而特设游击队则用于对发现的抗日武装实施机动打击。
第二,日伪统治者极力推行建立“集团部落”,制定无人区的政策,以切断抗日武装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从而使人民群众得不到抗日联军的保护,使抗日联军丧失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集团部落”,农民称之为“归大屯”,或“归屯并户”。“集团部落”形状,一般为正方形,边长200米×200米的,收容100户;300米×300米的,收容200户。周围挖有3米多深的壕沟,上有3米多高的土墙,墙上设置铁丝网,每隔100米修一座炮楼,由自卫团、治安队以至日伪军(1个班至1个连的兵力)进行警备,人民群众的一举一动均受到监视。1934年开始在伪间岛省建立“集团部落”36处,1935年一举达到1172处。
1936年,日伪当局制定了《治安整顿三年计划》。加紧建立“集团部落”;这一年共建3361处。1937年又建立4933处,到1938年末达到12565处。
日伪当局在建立这些“集团部落”时,大批地破坏烧毁民房,迫害以至屠杀群众,仅1937年至1938年2月,为建立“集团部落”,就在伪三江省的桦川县南部地区烧毁村屯什120多个,烧毁或拆掉民房2。4万余间,杀害与冻、饿死群众1。3万亲人,荒芜土地2100多垧,伤害牲畜4800余头。其中,仅冷家沟一屯就被烧毁民房300余间,伤害牲畜60头,毁掉水并7眼,无家可归的群众冻饿死30余人。
日伪当局还在“集团部落”内普遍推行街村制,实施保甲连坐,加强户口调查和报告制度,发放居住证明书、身份证,1939年8月以后又加上了指纹鉴定。“集团部落”的建立与强化,加强了对人民群众的控制,极大地限制了抗联部队的活动。
第三,日伪当局在广大城乡收缴武器,进行政治诱降和“大检举”,瓦解抗日队伍,破坏中共地下组织和群众组织。日伪当局估计,在1932年建立伪满洲国之前,散在民间的枪械下下130万支。到1937年末,收缴总数达150万支。虽然比预计的超出20万支,但仍认为有许多枪支未收回,便大幅度增加警察力量进一步彻底收缴。1938年收缴221161支,1939年收缴143047支。'伪满治安部警务司编:《满洲国警察史》中译本,1990年版,第244、536页。'
所谓政治诱降,就是日伪军在对抗日联军进行“讨伐”的同时,组织军警官宪搜捕被打散后三三五五潜入民间的抗联人员,劝其“归顺”及通过叛徒奸细等策动抗日军政人员中的下坚定分子叛变。“归顺者”要供出同伙,填写“归顺誓约书”、“归顺批准证”,列入“归顺匪徒名册”,并接受所在地警察署每月至少一次的考察。
1936年度日伪共捕获这类人员14630人。从1938年2月起,为配合对三江地区抗日联军的“讨伐”,伪满警察全力开展了“北满地区特别归顺工作”,在各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