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你的员工有多棒 >

第2节

你的员工有多棒-第2节

小说: 你的员工有多棒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来洛奇不屈的精神因洛奇·巴尔博亚这个虚构的小说人物而颂扬天下。电影《洛奇》轰动性的票房吸引力全源自洛奇这个艺术形象。洛奇是个失败者,除了日益坚定的决心,他别无所求。注意,有几百万人喜欢这个故事。如此的吸引力仅仅是由于机缘巧合和成功推销,还是因为洛奇的英雄传奇表现了令人感叹的人生主题?    
    小说《洛奇Ⅱ》从洛奇与伟大冠军阿波罗·克里德的第一回合比赛结束时讲起。洛奇没有奢望能赢,但是他最大的愿望是“赛满全局”——和阿波罗打满15个回合——这是任何其他拳击手从没做到过的。希尔维斯特·史泰龙这样评价洛奇:就是这样。    
    我将筋疲力尽了。    
    就在这个时候,他们那些人开始用铅笔或者打字机写下“糟糕”或“好运气”或“我知道他不行”的字眼。    
    这是我的生命中最平静的时刻。    
    我没有听到任何喊叫声,没有听到任何鸟鸣声,也没有听到任何尖叫声。我只是往那块湿地看去,我能看见他的嘴唇贴在扇子上动,他在说:“坐下吧。”    
    他应该不是在和我说话,因为我来这儿是为了站起来,而不是坐下去。我也知道如果我不站起来,我将会抱憾终生。事实上,这是最困扰我的事情。我不在乎那些人会说:“他一无是处。”    
    “他不是一无是处。”    
    “他不能坚持。”    
    “他只是运气好。”    
    这些评价从没困扰过我,困扰我的是我将在何时孤独一人。也许在我50岁、60岁或90岁的时候,我回头看,然后对自己说:“再三分钟,洛奇,再三分钟,为什么你不敢呢?”希尔维斯特·史泰龙:《洛奇Ⅱ》,纽约:巴伦丹出版公司(蓝登书屋公司子公司),1979年,有时候,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中输了就是真的输了。然而,人生有许多价值、有许多可能。地球在绕轴转,人在改变、在成长,环境也在改变,正所谓乾坤逆转,世事轮回。    
    


第一部分:反败为胜失败让你获得新的认识

    失败告诉你谁是你真正的朋友。任何经历过婚姻破裂、疾病缠身和爱人离世的人,都会认识到人生中有许多虚假的东西:虚伪的朋友、虚拟的价值、错误的目标。大房子和时髦车子是好,但它们并不真的重要。    
    不论失败者是问题员工还是我们自己的家庭成员,他们都往往有过一段紧张而重要的认识过程。意识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曾经历过痛苦的人说,他们已经找寻到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尤其是重新审视了下面的人和事:    
    1他们自己。当人生的支柱被失业的困窘、事业上的低谷和个人生活上的失意或者一些巨大的悲剧所摧毁时,我们被迫去重新审视自己的目标,抛弃多余的包袱,而承担起最为重要的东西。    
    2所爱的人。失败让我们意识到,若我们幸运的话,我们也许会有几个真正关心我们的人。我逐渐开始以一种新的方式来理解他们的价值和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同他们相处。他们开始变得对我们真正重要起来。我们将不再矫情造作而变得相互之间更坦诚、更关心,关系也更深。    
    3前途。对于自身局限性的小小提醒会对我们的行为和性格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大多数人成长的故事中,都曾有为了争取更出色的表现而向更为重要的目标迈进的关键一步。也许这最终是成长的结果,但是让生活鞭策鞭策你有时是会有帮助的。    
    在莎士比亚的剧作《皆大欢喜》中,公爵被法院判决流放。他背负骂名,离开故土,只有几个朋友守在他身边。然而年轻的君主没有白吃苦头,因为他吸取了这个失败的教训,教育和磨砺了自己:    
    甜言蜜语就像丑陋、恶毒的蟾蜍,    
    是敌人常用的伎俩。    
    然而,在他的头上戴上珍贵的宝石,我们的生活,不落俗套,    
    在树上寻语言的生机,在溪流中寻书的灵动,    
    在石中寻道,在万物中寻美。威廉·莎士比亚:《皆大欢喜》第一幕第二部分,载WJ克雷格编《莎士比亚全集》,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08年,第241页。    
    在失败中聚集力量    
    让我们来看一看历史上一个说话口吃的小男孩的传奇故事。在书面记载中没有关于他口吃情况的准确记录。大概他说起话来就是断断续续、结结巴巴。不论何时,人们总是取笑他。这种讽刺带来的痛苦让他难以忍受,特别是对处于青春期的他来说。然而,令他更难以忍受的是,有些人把他的这种缺陷看作是上帝的一种惩罚或者是道德品质有问题的一种表现。    
    为克服他胆小内向的性格,他参加运动,锻炼他支支吾吾的发音。他常常去海边,在那里,海浪如雷鸣般拍打着礁石。他纵声呐喊,要发泄出他在表达上的沮丧和痛苦。他的声音盖过了澎湃的浪涛声。    
    男孩往自己嘴里放进小圆石。他想强迫他的舌头能在石子中发出单词。他必须集中他所有心理和身体上的力量,联结他的思想和舌头,从而发出清晰的声音。    
    这个少年,狄摩西斯,成为了希腊最伟大的演讲家。他变弱项为强项。    
    心理学家称这种情况为补偿效应。当我们失败时,一种健康的防御机制开始工作,让我们集中更多的精力在我们有能力做成的别的事情上,或者推动我们在失败的地方加倍努力。让我们想想下面这个例子:    
    一个11岁的小孩有严重的哮喘病,同时还有小儿麻痹症。医生说他再也不能独立行走了。在小孩的脑际闪现过什么无从知晓,但是他下定决心,要能走路,要过正常人的生活。    
    他按医生的要求进行锻炼,不过运动量是医嘱的四五十倍。在失败的刺激下,他超强度地进行锻炼。他开始时只能举起很轻的东西,后来一磅一磅地增加,慢慢地他又有力量了,肌肉也发达起来。在1956年,保罗·安徒生赢得了奥运会举重冠军,随后开始了他了不起的职业生涯。他的伟绩至今还有人提起,他的许多纪录至今无人能打破。弱项又成了强项。    
    我想说什么呢?每个身体残疾的人都能获得奥运会金牌?不是的,尽管我也希望这样。我想说的是,没人敢断言有小儿麻痹症的人就一定不能获得奥运会金牌;我想说的是,一个被你看作工作中失败者的人,也有潜质成为你的上司,你上司的上司,甚至可能拥有整个公司;我想说的是,当我们认定某人已经失败时,我们也是在认定自己丧失了一个开发他们卓越能力的机会;我想说的是,当我们向那些仅仅表现出有一些不足的人关上大门的时候,我们也就不能成为他们成功的共同缔造者。我认为,这个机会或许是你这一辈子最有可能被载入史册的一个机会。你本可以成为别人的救世主。    
    


第一部分:反败为胜比伟人更伟大

    在每一个获得名声、赢得荣誉的人物的事迹中,都存在着一种过于强烈的趋势,就是要把他们描述成某种超人类的东西,某种超出普通人努力拼搏所能做到的东西。然而,有一种冷峻的分析。艾达·布尔·哈尔西是美国最伟大的英雄之一,他参加了1942年摧毁日本海军的中途岛海战,他写道:“没有什么伟人,有的只是被环境逼迫而坚强起来的普通人。”    
    仔细考虑一下他的话吧。    
    尽管我们中的一些人如此了不起,但我还是不禁想了解那些帮助失败者实现他们伟大成功转变的人。帮助名人穿过由败而胜之桥的是些什么人?我希望历史学者们能多研究研究他们。这儿就有这样一个例子:    
    背景是在边疆,生活条件严酷,仅有糊口的粮食。那个男孩睡在干草和硬邦邦的谷粒上,以免被沙砾地面给冻着。那里没有福利性的补给,没有舒适的生活,没有大博物馆,除了偶尔的小提琴演奏外,也没有什么文化娱乐。仅有的学校教育教的只是些基本的读写、算术。    
    笨手笨脚又怕羞,那个小男孩没有表现出任何特别的才能,他的继母本来只需忍耐他到成为少年离家时止,因为他搬走后就可以给自己的孩子多些食物。没有理由认为她对那个小男孩的期望应该比自己的小孩更多。当然了,在那个混乱的社会中也没有什么盼头。他只是个农民子弟,没有前途,没有希望。    
    然而,这个小男孩对文字和书本却有种莫名的兴趣:他在石块上、泥地上涂鸦,他喜欢读那些破旧的课本上的小故事。在那个年代很少有人能认能写他们名字之外的文字了。他的这种阅读兴趣引来朋友和兄弟姐妹们的嘲笑。    
    他的继母是怎样的人呢?她阻止其他孩子们的嘲笑!在那个艰苦卓绝、令人早逝的年代里,为什么这位母亲愿意为了能从过客手中买下小男孩爱读的书而帮人洗衣?为什么她只是为了能给他的继子借书看就能拖着有关节炎的病躯走上数英里?当小男孩躺在地上专心致志阅读继母找来的珍贵书本时,继母会与别人大声争辩道:“安静,让亚伯一个人待着,终有一天他会成为了不起的人的!”    
    亚伯拉罕·林肯,若没有他的继母赛拉·布什·林肯,他将会默默无闻。所以,究竟谁更伟大呢?英雄还是培养英雄的人?    
    在工作中,一些管理者看到员工现在的样子又抱怨又愤恼。而另一些管理者观察员工,探寻改变他们的生活和缔造他们事业的机会。在公司董事长中开展的关于评估管理者业绩指标的研究中,他们常常认为能栽培员工的管理者最有前途。按他们的说法,最有贡献的管理者是员工人生转变的艺术大师,是在别人只能看见困难和失败之处获得价值和成就的领袖人物。我认为这个事实清楚地证明能否引导问题员工走上成功之道是提拔管理者们的一个重要指标。    
    让我们来看看《哈佛商业评论》上“斯韦尼的奇迹”的案例。这是一个管理者的努力改变了员工表现的真实例子。    
    詹姆士·斯韦尼在杜兰大学教授产业管理和精神病学。同时,他也负责生物医学计算机中心的运作。斯韦尼相信他能够教一个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成为一个能干的计算机操作员。乔治·约翰森是个黑人,以前在医院里做杂工,现在在计算机中心做门卫。斯韦尼选中他来证明自己的想法。上午,乔治·约翰森执行他的门卫职责,而下午斯韦尼就教他学习计算机。    
    当约翰森正学习大量计算机知识时,大学中有些人断言:要想做个计算机操作员,应当具备一定的智商值。乔治·约翰森做了智商测试。他的智商表明他远没有能力去操作计算机。    
    然而,斯韦尼没有被说服。他威胁如果不允许约翰森学习计算机编程和操作,他就辞职。斯韦尼成功了,他依旧管理着计算机中心。现在约翰森已经负责管理主机房,并负责培训新员工,教他们学习计算机编程和计算机操作。引自斯特林·利文斯顿:《管理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载《哈佛商业评论》,1969年,7/8月号。哈佛大学版权所有。经授权后,在这里转载。    
    这个故事的启示在于:斯韦尼把期望建立在他对自己教学能力的自信上,而不是对约翰森学习能力的信任上。    
    


第一部分:反败为胜失败的幸福

    在某种程度上,失败是对性格的一种考验——一个看看失败者有没有能力从失败中重新站立起来的机会。对我们所有人来说,失败是生命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失败和痛苦是命中注定不可避免的。在面临这些考验的关键时刻,我们能把别人和自己看得最清楚。我们在失败中是否显现了一种经受挫折、战胜困难的素质?在面对似乎无法逾越的困难时,我们是否有穿山而过、绕道而行、翻山越岭的坚定决心?    
    多年来,爱迪生一直在寻找做电灯泡灯丝的合格材料。他已试遍了所有的金属、自然纤维,甚至他妻子的缝纫线——毫不夸张地讲,他做过了上千次试验。每根灯丝都得小心翼翼、极费劲地放到一只手就能握碎的玻璃灯泡内,然后再把空气抽出来。每次都失败了。在一次采访中,爱迪生被问及:“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你已失败了上千次啊!”爱迪生的回答完全出人意料:“失败!我没有失败,我成功地知道了有1000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    
    你明白他的话了吗?这不仅仅是乐观的看法,这是不把挫折当失败,而仅仅是当作还没有实现目标的一种态度。    
    如果你有爱迪生的这种态度,你就不会把工作中遇到挫折的人视为失败者了,而只会把他们当作还未实现目标的人。我想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