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中国民办教育生存报告 >

第24节

中国民办教育生存报告-第24节

小说: 中国民办教育生存报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股子谦逊和坦诚,着实让人折服。平心而论,江西的高教资源在全国来说是很薄弱的,“江西崛起”靠的什么?穷省办大教育,从哪里着手?藏智于民,开智于民,答案就是这么简单。江西的民办高校在这点上劳苦功高。    
      放眼全局,江西的整体竞争力似乎缺乏令人叫绝的“底牌”,但起步较早,经验丰富,且作风低调,稳扎稳打,在未来的“三国演义”中,江西应当能成为百舸争流中一艘不会落伍的船舰。    
      北京的民办大学说起来总有些“难为情”,说尴尬还不准确,内里又透着种让人看着着急的“紧张感”,不明不白受屈的“幽怨”。    
      人们惯常把中华社会大学作为北京乃至中国民办高校的“始祖”。在北京见到李燕杰——北京自修大学的创办人,他的语气又焦灼又无奈。如果较真的话,北京自修大学可以算得上是新时期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它的盛极一时很可以说明“自修”这种形式的高教所具有的深厚的民间基础。但不知为什么,它的声名就这样被无声地淹没了,资金的困窘使得这个昔日的“宠儿”显出了身处市场经济浪潮中的尴尬。风光既已不再,看着豪情依然的李燕杰辛苦奔走宣讲他的教育艺术学和“大学梦”,不禁有今夕何夕之感。    
      所以,梳理北京民校的发展历程,不小心就会扶弄出几份沧海桑田的历史感来。也难怪,第一所民办高校、民办中学都诞生在皇城根下,这里是中国民办教育的起点,因之北京民校的发展在全国有示范意义。不论是搞学历教育、学历文凭,还是自考助考,都是北京先咬的第一口梨。    
      北京的民办大学不外乎两类:一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老字辈”,大都出自一批热血的老教育工作者之手,十几年如一日,靠学费自我积累滚动发展;二是以吉利大学为代表的“新生代” ,倾资本之力,高起点投入,在极短时间很快赢得同一起跑的机会,其势锐不可挡,令人刮目相看。谁将会代表中国民办高校的发展方向?难说得很。    
      说起来,民办高校有三类:学历教育校,可以颁发教育部承认的学历,招生时纳入统一的高校招生计划;学历文凭校,在自考的基础上,学校有部分课程的考试权利,颁发自考证书;自考助考校,由学校授课,全部课程参加高教自考,颁发自考证书。    
      北京市现有民办高校近百所,在校生11万人,其中学历教育校4所,学历文凭校31所。一句话,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整体层次有待提高。横向对比,北京缺乏西安的齐头并进、群体效应,又少了江西的那一份踏实沉稳;叫人看了干着急。    
      去年有件大事可让北京的民校伤了回心。2002年4月3日,中国十大万人民办高校评选结果揭晓,其中5所来自西安,北京没有一家民办高校入选。    
      在当下民办大学的评价指标中,规模是最具竞争力的标杆吗?    
      “当然,”王文源回答。这是第一回合的较量中首先必须正视的“尺度”:“在目前双向选择的情况下,规模说明了它有持久赢利的能力,有市场。就像一件产品质量再好,如果没有市场占有量,很难说它是好产品。在同样的领域里,它有比较大的市场分额,说明了它的特色有市场。”    
      热热闹闹的颁奖台上竟没有北京民校的影子。媒体报道,北京的民办教育界人士表现得比较平静。难说私下不无酸楚,不无懊恼。    
      酸楚在于北京1982年就有了第一所民办高校,却没有因时顺势进入市场化运作,此乃制约北京民校发展之大碍;懊恼在于北京1996年、1997年走错了几步,采取了近乎自杀性的政策,如不允许北京的民办大学到外地招收学生,其结果是难成规模;还有的;无奈地价太高,一直没能摆脱租校舍、以短训为基础的初级格局,而西安、江西很快进入了自有校舍、全日制、寄宿制的中期发展阶段。    
      眼下,北京民校正经历着“冬天的寒冷”,生源的严重流失让相当一部分学校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据估计,北京民办高校生源流失在20%左右。内中缘由在学费上,外地民校所收费用至少要比北京便宜30%。    
      现在,恍悟过来的北京民校开始挖空心思在招生的市场上动脑筋。据说,他们已经瞄准西安的招生人员了,因为西安学校在招生大战中总是赢家,所以北京有学校专门到西安去“挖角儿”。    
      在优胜劣汰的无情风雨中,北京的民校已经有了自省意识,开始了苦练内功。近期传出“17所民办高校联合办学,共同打造教育航母”的消息,资源共享,诚信自律,以期提升民校品牌。下一步北京市规划设置10所左右的民办高职学校,给民办教育发展以上升空间。    
      看好北京民校发展空间的大有人在。北京的地缘优势太明显了——经济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一流高校的中心。“它没有理由不成为民办高教的中心,什么时候出来只是迟早的问题。北京目前的状态只是个短暂的历史过程,依着肥沃的土地,有雨水,有种子,长树长草只是时间的问题。你看见山南的草地已经早早地长起来了,但从长远来看未必有它长得好。”    
      西安外事学院院长黄藤的结论几乎不容置疑:“北京终将成为中国民办高教的‘高地’,北京一定会超越西安!”    
      对于高调、好胜的西安民校来说,这个结论无异于有点“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颇伤自尊。从眼下西安诸校表现出的咄咄逼人势头,很难否认它所具有的竞争实力。丁祖诒就曾宣称“中国民办高教的硅谷”已经转移到西安了。    
      规模和质量、特色与效益,民办高校的竞争拼来拼去,不外乎是围绕着这两张牌较劲。而这几年,闹腾得最红火的莫过于西安了。深居西北内陆,经济欠发达,文化土层却不薄。公办高校林立,教育资源丰富,教授、副教授一抓一大把,天然的师资库。在这当儿,民办高校攒着劲儿往上长,比着拼着盖校舍、比规模;招生大战闹得不可开交。    
      思源和欧亚,都是属于超常规跳跃式发展起来的,外事和西译则是滚动发展起来的典范,西安民校蓬勃生长的态势,在业界被称为“西安现象”。    
      西安的学校有着突出的群体示范效应,你追我赶,好不热闹。有华屋筑成者,表示要建“百年名校”;校舍平平者,声称在“苦练内功”。每一所都有可以言说的资本:思源,“白鹿原上的新奇迹”;欧亚,杜城古堡里“桃花依旧笑春风”;西译,有“太乙近天都,西译壮天都”的慨然之气;外事,有鱼化龙的附会传说……    
      陕西现有民办大学66所,其中有权颁发学历文凭的院校5所,实施学历文凭试点的院校32所,总资产约20亿元人民币;当地民办高校在校生人数相当于当地公办高校的40%,民办高校总数为全国的5.2%,在校生数为全国的14.2%。办学规模、综合实力在全国都遥遥领先,成为西部一道亮丽的风景。    
      现在,陕西的政府官员动不动就脸上放光地对外宣称,我们陕西有两件宝贝,就是民办学校和兵马俑。    
      西安的一位民校校长总结道:“西安过去的发展得益于政策制度发展的不完备和政府的支持。”此话乍听让人闹不明白,其实是新生事物刚冒头时,政府“不管”就是最大的扶持。说陕西省在民校发展上做“甩手掌柜”也不确切,1996年他们就在全国率先颁布了《社会力量办学条例》,2000年陕西省政府明确规定民办大学与公办大学享有同等法律地位等一系列政策。就在外省对民办学校“规范”多于“鼓励”、“管理”多于“扶持”时,陕西的眼光和远见让它现在能名正言顺地回味果实的甘甜了。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全国普通高校连续三年扩招之时,西安的几所万人高校却获得了跳跃式发展,有的学校甚至创造了“一年招一所大学”的神话。直看得人心慌眼热。    
      西安的招生主要面向全国,经常要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牵制。但是每年6、7月份,只要你到全国各大中心城市的一些酒店去走走,就会发现这些“招生博览会”上少不了的就是西安民校的影子,鲜明突出,红红火火。在招生的市场化运作上,西安堪称全国翘楚。    
      在外面敢冲敢打,在家里更是敢喊敢叫。据说,前几年西安民校的竞争达到白热化程度了,明明暗暗的“小花招”大家都使了不少,时不时地还爆出一些“猛料”,让当地的媒体乐不可支。现在,和西安的校长面对面论及招生时,他们的表情已经很泰然了:我们这些上了规模的学校每年想招的基本能招满,有了各自的地盘,还争抢个啥?    
      竞争就是这样由无序走向有序。西安的民校也随之由“春秋”而入“战国”,竞争门槛越来越高,“小鱼小虾”难以立足,优胜劣汰的法则在进一步发挥作用。    
      眼下,西安的万人民校不约而同打出了“由规模扩张转入质量效益发展之路”的旗号,宣称要构建新的规模、质量和效益的综合平台。是真正理性的回归,还是招生严峻形势下的现实选择?不大好说。但在外部,西安民校重组的大幕确乎已经拉开。据说,陕西省教育厅将在民办大学中推行联合办学、兼并发展的策略,民办高校要走强强互动、强弱联合之路。预计到2005年,陕西万人以上的民办高校力争达到10所。    
      理性来看,西安的民办高校有虚热的成分,盲目比拼校舍面积、学生人数、建筑风格、造价等等。在这些重金打造的诗意校园后面,是负债经营带来的沉重负担;在各高校竞相罗织的新口号、新概念的后面,凸显的是不可忽视的“理论贫困”;家族式管理或企业式管理带来的弊端开始浮出水面。    
      西安的民校在历史的长河中会不会逐步失去它今天的地位和影响?设若当外省都采取积极的扶持政策,当国家的法律体系渐趋完备,西安能不能依然挺立潮头浪尖?这种设想应该最能让西安民校们产生些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否则,沾沾自喜的浮躁和抱残守缺的保守,会很快断送西安民校的花盛期。可以展望的是,凭借良好的先机和丰富的高教资源,西安的民校必将是一支颇具竞争力的劲旅。至于能否独领风骚?真是难说得很。    
      “三国演义”的大幕已经拉开,竞相繁荣的多极化发展态势初现端倪。群雄逐鹿,谁主沉浮?其实,一切结论都为时过早。在中国民办大学年轻的生命岁月中,大多数时间和精力不过是在积蓄生存的力量,寻找“活着”的空间,那么在以后的发展中,该收拾心情实实在在地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了。    
    


民办大学“战国策”招生“红与黑”

    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    
      一位程先生向一家媒体披露,他的女儿才8岁,却收到了高考录取通知书,上面赫然写着:“程丽同学,你已被我校中文专业录取……学费2000元,住宿费1100元……”通知书盖有学校公章,收件人的地址和姓名也分毫不差。难道上小学的女儿真被大学录取了?程先生试着给那所大学打去电话,学校却说通知书发错了,绝对不收小学生。    
      下面的新闻则真的是“新闻”了。    
      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希远村村民梁秀英今年已经70多岁了,长期在家务农,从小就没上过学。7月18日,梁老太却收到一封来自广东某科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梁秀英同学,经研究决定录取你为我校电子专业的2001级新生,报名时间为9月10日至12日。另一张报名须知上注明入学的学费、住宿费共计4500元,一次交清。听到这个消息,梁老太一头雾水。    
      就在我从网上读到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昨日”旧闻时,日历正翻在7月26日上。一个和昨天、明天并没有什么两样的日子。半个月前,我刚刚结束了对西安、郑州和南昌等地中国知名民办大学的阶段性采访,刚刚和那里的师生、校长进行过交流,刚刚在那些位于城市边缘的诗意校园里栖息、思考过。那里的确不同于我记忆中的任何中国大学,那里没有古老的门楼,象征着深厚的历史和人文内涵的遗迹荡然无存,即便是古典的建筑群,周身也散发着突兀的、青春的气息。    
      “我们的学校就和我们一样年轻,年轻就有希望。”一个刚满20岁的女孩这样对我说,她自信的神情近乎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