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调查牛群 >

第27节

调查牛群-第27节

小说: 调查牛群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送件礼物给您吧!    
    她的名字叫:河(盒)里的沙(砂)子,沙(砂)子里的石头。太啰嗦了吧!    
    今,一大清早,我走了一个多小时的路程,跑到西枝江桥头去找的,因市内没有这么干净的沙,且也不够细腻。我一捧一捧的用手把它装进盒子里,用鼻子闻了闻,有一股大自然的味道,好不惬意啊!江边的渔民们都以为我“歧线”——神经病(广东话)。装完了,又找石头。好不容易才找中一个,是带些黑色。我挑的就是这种颜色。    
    牛群大叔,您能猜此礼物的蕴意吗?    
    等候您的回答。×××    
     从署名看,写信人多半儿是个女孩儿。    
    饶有诗意和情趣的字里行间添了些许神秘。    
    于是我竟放下手中所有公务,猜起“蕴意”来了。    
    首先肯定这“蕴意”一定与我有关,一定与我当县长有关。    
    满满的沙子,黑石头……    
    莫非说我于芸芸众生脱颖而出?    
    大浪淘沙后显出我这一块黑石头?一块黑心的石头?    
    我招她啦?!    
    沙子,黑石头……    
    要不就是想杀(沙)了我,因为我太黑?……这是她黑呀!我真没惹她呀!我都不认识她……    
    沙子,黑石头……    
    也可能是愿我煞……煞住一切不正之风?做一个黑脸儿包公式的县官儿?    
    沙子,黑石头……    
    千万别黑,否则杀(沙)声四起。    
    不对,是我想歪了。她这沙子是按褒意写的。她这沙子是“干净”而“细腻”,“有一股大自然的味道”,令人“好不惬意啊”!    
    沙子,黑石头……    
    对了,远看这像一只美丽的眼睛。沙子就像眼白,黑石头就像瞳孔。她是说我得了沙眼。她是一名眼科医生,很想亲自为我治疗。我真得好好谢谢这位……我多咋得沙眼啦?!    
    ……    
    足足一个小时的“蕴意”,弄得我真有点“晕意”了。    
    我是琢磨不透了。    
    上网,也上网公开。请网友们也换换脑子,帮忙一起打个灯谜。    
    在此,也向这位小姑娘,这位未曾谋面的小姑娘道一声谢谢。    
    谢谢你的沙子,谢谢你的黑石头。    
    我一定把它保存好,虽然又沉又占地方。    
    毕竟是你的一点儿意思,尽管我不知道什么意思……牛群日记中写的这个“神秘”姑娘,我在特教学校见到她了。她叫陈丽梅,老家是江西上饶人,方志敏的同乡。1998年中专毕业时,她才十九岁,在学校学的是财会,于是她便带着“理财”梦到了广东,并很快在惠州一家公司找到工作,而且收入不薄。后来,她又当上了公关部的经理。一次,丽梅奉命陪一位领导午饭后去卡拉OK,那位领导已经在酒桌上喝了许多酒,到了包厢还要和她“对酒当歌”,不,准确地说,是对“吻”当歌。红颜一怒,接过酒来泼在了那位头儿的脸上……这姑娘是红土地的“根”,是唱着“映山红”的歌长大的,她拜人不拜物,牛群就是她心中的偶像。新浪网上发表的《牛县长日记》,她是每篇必读,在这个连空气都有点浑浊的社会,她多么期望自己崇拜的人物是个“青天”呵,她给牛群寄出那个沉沉的“包裹”不久,便又只身闯到蒙城,执意在牛群特教学校当一名“志愿者”。所谓志愿者,就是自觉奉献,不要报酬。陈丽梅代培智班的语文,天天和弱智儿童打交道。白天教学生读书认字,晚上还要带几个女孩儿睡觉。天冷了,她怕孩子夜间冻着,经常半夜坐起来看着学生睡。她说,她有一种当母亲的感觉,虽然很苦,心里却甜滋滋的。她在牛群特校当了半年的志愿者,深深地爱上了这个集体,她申请调入这个学校工作。她说:“在这个学校能呼吸到牛群的气息,每一个人都很无私与敬业,只有在这个氛围中,才能感受到奉献其实是一种享受!”    
    她寄给牛群的那盒沙子和沙子里的石头,是赞美牛群与众不同脱颖而出。她也想“脱颖”,成为牛群特教这棵大树上的一片绿叶!    
    到老师家拜年    
    学校的面包车是厦门海洋学院赠送的,两名司机都是志愿者,葛师傅和赵师傅夜间在县烟草公司值班,白天到牛群特教学校尽义务。那个葛师傅原先业余时间多是打麻将,两口子为此经常吵架。自老葛爱人苏小梅到特教学校舞蹈班任教以后,葛师傅的心也拴在了特校,他除了义务开车,还经常到食堂去帮厨;舞蹈班没有音响,两口子就把自家的音响搬了去;碰到星期天,舞蹈班若是哪个孩子没回家,两口子便把孩子接到自己家去住。苏小梅原来是蒙城县梆剧团的主要演员,她说:“牛群特教学校是个熔炉,不仅恢复了我的艺术青春,还帮我塑造了一个全新的丈夫。过去他是上了牌桌拉不走,现在是牌桌拉他他不走。”老葛则说:“只要到过牛群特教学校的人,即便铁石心肠,也会被感化的,在这个爱心世界里,不为他们做点什么,心里就觉得难受。现在我是真正体会到了,好事越做越想做,人做了好事,吃饭也甜,睡觉也香呢!”    
    牛群特教学校还有一位终生志愿者,他叫刘土平,是浙江龙泉市人,国家正式注册的志愿者。他才三十五岁,却“抛妻别子”,跑到牛校做奉献,而且分文不取。我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帮学生钉鞋框,好几个手指用布带包着,显然是受了伤。手中的锤子在空中有序地升降起舞,诠释着一个“志愿者”的理想之歌。他家中有老人、有妻子,还有一个读初中的女儿,但为了心中的爱(不是对妻子的情爱,不是对父母的敬爱,不是对子女的疼爱,而是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他和牛群特教学校签定了为期五年的志愿者合同。每天早晨,校园里最先出现的身影就是他。每天一早叫学生起来,帮小点的学生收拾床铺。他自己买了一台缝纫机,学生的衣服破了,他不仅替他们补好,还教学生自己补,他知道每个孩子都会长大。每天睡得最晚的一个还是他,每天晚上他给孩子们上的必修课就是洗脚。在他的带动下,许多大同学都能主动帮助一年级的小同学,他就是这样一位老师,每天最早一个起床,而又是最晚一个才睡下的生活老师。这些看来简单的工作他要做五年,为学生做五年的爹妈。他被称为学校的活雷锋!掏阴沟、扫厕所,一切脏活苦活全被他包了;浇灌苗圃,修理桌椅,哪里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去年春节,学校给每个老师发套DVD,刘土平却把它赠送给了特困学生的家长。由于他拒绝采访,也拒绝宣传,笔者只好尊重他的意见,不去细说他的故事。他说,他也是牛群的崇拜者,他的所作所为,就是为了追随牛校长“拯救人类将面临沙漠化的灵魂,实践牛校的宗旨,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啊,多么动听的志愿者之歌。歌声中我们应该能够听到新时代的最强音!我在牛校采访的时候,天上正纷纷扬扬飘着雪花。哦,那天是200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为雷锋题词四十周年纪念日。我想,牛群和他身边的人身上是闪烁着雷锋的光辉的,他们的精神,一如这圣洁的“桃花雪”,感天动地啊!    
    


第五部分第十四章·植根回报(1)

    牛群特教学校把美术班分成了国画班、油画班和素描班,新成立了书法班、舞蹈班,在牛群的亲自关怀下,又开办了课余“哑剧班”。说到哑剧,这里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呢!    
    赵阳原先是怀远县龙亢农场场办中学一名美术教师,酷爱曲艺,自小就爱听牛群、冯巩的相声。上高中的时候为了能常听他们的相声,借口学英语,“骗”他父亲买了一台录音机,结果一天的英语也没学,而全家人都成了牛群、冯巩的相声迷。赵阳不同于家人,他不仅迷听,而且迷“练”,甚至模仿牛群的声音和口气,揣摩牛群的“包袱”是如何“包上”又如何“抖开”的。    
    小伙子首次登台是在1988年场庆晚会上,当时他想演相声,可没有“捧哏”,于是就自编自演了一个哑剧《抓赌》,结果全场一千多观众都被他“抓”住了,竟然有人笑得前仰后合。他一炮“走红”,成了龙亢农场家喻户晓的“明星”。领导也为场里出了这么个人才高兴,特批三十元钱作为奖励。奖励变成鼓励,从此,赵阳一发而不可收,每年校庆、场庆,甚至县里演出必有他的节目,而且全是自己创作的作品。    
    成功,促使他想成名。赵阳萌生了一个想法,赴京拜师学艺,将来成为专业演员。1997年暑假,这个从没出过远门的青年人,从蚌埠钻进一辆火车,站了近二十个小时,一头扎进北京。一下火车他就傻了眼:牛群、冯巩在哪儿?拎着猪头也摸不到庙门呀!他只好站在中央电视台东门前傻等,心想:老师总要进台演节目的。可等了好几天连个人影儿也没见到,口袋里的钱却日见其少,微乎其微了。小伙子依然不气馁,坚持找下去。为了省钱,他不再搭车,每天满大街转,只希望有机会在大街上遇到牛群。他以为在北京找牛群像在龙亢农场见头牛那么容易。他每天只吃两顿饭,中午是袋方便面,晚上还是一袋方便面,渴得嗓子眼冒火,连大碗茶都不舍得喝一口。旅馆更是住不起,每天像个“盲流”,夜里就蜷曲在车站的候车室里。最后,连方便面也吃不起了,为了有个回家的路费,他不得不去卖血……    
    1998年暑假,赵阳再上北京,这次他变得聪明了,直奔北京图书馆查资料,然后就到煤矿文工团、中国广播说唱团等文艺团体逐个打探。可你是谁呀,谁告诉你呀?最有意思的是摸进了北京电影制片厂观看了《大清特使》的拍摄,当时就他一个观众,仿佛整个戏就是为他一个人演的,他凑上去想和一位著名演员聊聊天,人家理都不理他。不管咋的,他总算开了眼界。    
    2001年是赵阳的幸运年,年初他成为央视《梦想剧场》储备演员,而牛群又来蒙城当县长,怀远与蒙城相距仅七十公里。他把自己两次赴京拜师的经历写信告诉了“牛县长”,没想到牛县长真的给他回了信。    
    2001年6月16日,是小伙子终身难忘的日子——他终于在蒙城见到了牛群,一见面就扑通跪到,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眼泪在眼眶中止不住地转。当牛群听了他的叙述后,眼睛也湿润了:“记住,搞艺术一定要热爱生活、深入生活、拥抱生活、植根于生活。”几句教诲,既是对后辈的勉励,也算对“弟子”的关怀。    
    牛群说:“赵阳是拜师诚意最浓的一个,我很感动。但从事艺术仅凭热情不行,它有严格的条件限制……”也许正是“先天条件”不足,牛群没收赵阳为徒,但他还是经常给赵阳写信,指点他的创作。2001年7 月初,牛群随中国明星申奥助威团去俄罗斯之前,一天就给赵阳写了两封信,约他下次见面的时间,并把办公室的电话号码给了他。同时要求赵阳“买些经典相声、小品的光碟,多看多想,揣摩其内涵”。    
    赵阳收到信的当天,便乘车去了合肥,冒着瓢泼大雨在城隍庙市场买到一些经典小品和相声的碟子。回到家后,没日没夜地“研读”起来,还写了几篇观后感。他认为这是“师父”布置的“作业”,是必须认真完成的。7月18日,当牛群从俄罗斯回到蒙城的当天,赵阳便去了他那里。为了能让老师多休息一会儿,他在门口静静地等了三个多小时。晚上,他听了牛群在剧场所作的报告,讲述“莫斯科见闻”,当讲到申奥助威团在大使馆听到中国申奥成功那种欢乐的场面时,会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牛群激情恣肆,妙语连珠,对于赵阳来说,是一次听课,也是一次难得的艺术享受。在牛群的鞭策下,赵阳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把自己十多年演过的小品、哑剧整理出十六个,捧给老师审阅。    
    牛群没时间翻阅“弟子”的那些作品,而是要求他重新创作,“最好编一些积极向上、有一定教育意义,适合儿童演出的作品”,并限他一个星期完成。赵阳这才明白老师要“考试”,因为不久前他郑重给牛群写了一份拜师申请。赵阳说:“能不能不要有局限性,作品不一定适合孩子演。”牛群摇摇头:“如果是高考,你能因自己不会做题而要求监考老师换题目吗?”赵阳顿时哑口无言,回到家里蒙头大睡,憋了整整一个下午,到了晚上,一个有关垃圾分类回收和保护鸟类的哑剧基本定稿。第二天,他根据思路整理出来,作品与福建东南台的谈话栏目《有你有我》同名。他趁热打铁又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