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第3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旦发现孩子说脏话,要向孩子讲明说脏话是不文明的行为,没有人喜欢说脏话的孩子,更没有人能够接受脏话。孩子向谁讲了脏话,要让孩子向人家赔礼道歉。
还要教育孩子有责任帮助同学改掉说脏话的毛病,促进同学之间共同进步。同时还要教给孩子应该怎样说话,使用哪些文明用语。
第三部分第10章 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11)
父母文化水平低,自暴自弃
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父母,抱有“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生儿会打洞”的偏见,认为自己文化水平低,孩子也强不了哪儿去。对孩子的学习放松了要求,使孩子的学习处在低水平状态。
有些父母认为,文化水平高的家庭才能造就出学习优秀的孩子,自己文化水平低,能力差,对孩子的学习帮不上忙,不知怎么才好。他们常说的话是:“我们家祖坟上就没有那棵蒿子。” 那意思是祖孙几代就没出现过文化水平高的人,自己的孩子也好不到哪儿去。当父亲指导孩子学习时,母亲在一旁说:“你还有脸说孩子,你小时候还不如他呢。” 这样,给孩子造成了我的父母、爷爷、奶奶都在学习上没有能力,我一定比不上别人,使孩子缺少在学习中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降低了学习标准。另一方面,父母觉得没有资格指导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学习不知怎么才好,只好不问不理。常此下去,不能尽到父母对子女的指导、教育义务,孩子的学习真的会下降的。
从一些资料上可以看到,卓别林、安徒生、高尔基等世界上许多文学家、艺术家的父母文化水平并不高,甚至只字不识。再看现实情况,父母学历低,子女学习成绩出众,做出重大贡献的事例也很多,这里不必赘述。学校承担着对孩子的系统教育,父母的文化水平低绝不是孩子学习的主要障碍。
文化学历不高的父母,对孩子的学习可以不必直接插手。家庭中有能力指导孩子的父母并不多,直接指导孩子学习的是教师,父母主要是正确地引导孩子,为孩子创造好学习条件。
家长最基本应该做的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不断讲明学习的意义,要让孩子知道学习知识,掌握了本领,才能成为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人,才是生活得有意义的人。同时,给孩子树立信心,让孩子坚定只有好好学,多下功夫,才能够把知识学到手的信念。二是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要安排好孩子的吃饭、休息、学习的时间,给孩子及时准备好学习用具和做作业的良好的环境。三是经常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父母可以了解一下孩子在校的情况,老师教了什么,有无家庭作业,看看孩子作业本上的成绩。即使家长没有直接辅导孩子的功课,也在孩子心目中感到父母对自己学习很重视。四是采取一定的奖励、惩罚手段,但要注意奖励和惩罚是在必要时才运用。还要注意奖励和惩罚及时使用的效果最大。五是经常与老师保持一定联系,配合老师开展各项工作。
不直接插手孩子的学习,不代替学校的工作和老师的责任,更容易培养孩子学习的独立性、自觉性、主动性。孩子的这种能力一旦形成并保持下去,对学习十分有利。孩子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好自己的事情。
第三部分第10章 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12)
“人恶免受欺”的观念
有些家长也不一定个人品质有多坏,却从自己生活中的某些经验出发,教导孩子不要太诚实本份。他们信奉:人善有人欺,马善有人骑。”明白告诉孩子:“做人不能太老实,人恶一点没有人敢欺负你。”
李淑娟是辽西某军工厂的女职工,她爱人在国外,家里只有14岁的儿子大壮和她一起生活。李淑娟是个比较典型的泼女人,厂里工人没人和她一般见识,因此涨工资、分配工种和享受各种福利她总咬个尖。对此,她十分得意。可她儿子大壮性格却和他大相径庭,这孩子老实,平时也不爱说话。李淑娟很怕儿子吃亏,不断提醒大壮:“你得厉害点,你厉害别人都怕你,你太老实连小猫小狗都会骑到你脖梗上拉屎。”一次,大壮在放学的路上骑车被一个男学生撞倒。本来大壮有理,反倒挨了一顿打。原因是那男学生摔倒时衣服划了一个口子,硬要大壮赔20元钱。大壮不肯赔,那个学生就打了大壮。大壮回家没敢对李淑娟说。有位邻居过来安慰大壮,无意中说露了此事。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李淑娟一听儿子有理还挨了打,怒从心头起,把大壮拉回屋里又是一顿揍。边打边说:“你真是个熊货!他能打你,你为啥不打他!今后再遇到这种事,你给我狠狠地打,大不了包他医药费!”过了几天,那个学生又在路上碰上大壮,管他要损坏衣服的那20元钱。大壮本想躲开算了,可一想前几天挨母亲打和数落的事,便操起一个干树枝向学生的脸捅去。那学生当时瞎了一只眼。李淑娟花了两万多元钱不说,还因欠医药费被对方告到了法院。事后李淑娟悔恨万分,她说:“当初我要是让孩子忍让点就好了,谁知惹出这么大的事!”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都在潜移默化之中,父母自身素质不高,对孩子的影响十分重要。有些父母并不一定出自本意让孩子犯法作恶,但言谈举止却起了这样的作用,其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只有爸妈对你好吗?
孩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爸爸:不对。你是爸爸和妈妈生的,应该唱“世上只有爸妈好”。我和你妈妈给你买吃的,买穿的,买玩的……
曾几何时,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传遍千家万户,连刚刚会咿呀学语的孩子也会哼这首歌。一时间,妈妈们比爸爸们更讨孩子的喜爱。高兴之余,妈妈们也会向孩子们说:“爸爸也好,世上只有爸妈好。”顶多再加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什么的。似乎很少听到爸爸妈妈们告诉他们的宝宝说,幼儿园的阿姨们、马路口的警察叔叔们、邻居的大伯大妈们,也都很好。
父母的养育之恩,孩子是一辈子也报答不了的,故而古人有诗说:“难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但如果就此向孩子灌输世上只有爸妈好,其他一切人都不真心爱孩子的思想则是大错而特错的。
第三部分第10章 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13)
首先,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父母养育着孩子,含辛茹苦,这是事实。但孩子的成长,孩子的快乐和幸福决不仅仅是通过家庭可以完成和实现的。回顾任何一个人的一生,不管快乐不快乐,幸福不幸福,是默默无闻还是声名显赫,他都需要而且也得到过许多人的关心、关怀、照顾、保护、教育、帮助……这里面有他的朋友、伙伴、邻居、老师、警察、医生及许许多多相识的或不相识的人。没有这些人的爱心,孩子的成长、快乐和幸福是不可想像的。礼仪规范因之同每个人的生活与幸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礼仪规范的实践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开始时可以靠模仿,靠习惯,但时间一长必须要把它的意义搞清楚,上升到认识和情感的层面。懂礼貌有礼貌的人是到处受人欢迎的。认识不到这些或做不到这些的人只能把它们当成繁琐的礼节,感受成一种生活外在的负担,总是时常地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去反抗去破坏。如果经常把一些物质性东西用来奖励那些有礼貌或刚开始学习礼仪规范的孩子,那就会使孩子对礼貌行为打上很大的问号。孩子讲礼貌究竟是出自于纯洁的心灵呢?还是为了贪图那唾手可得的奖励?当我们看到孩子一边向大人问安一边盯着大人手中的钱或其他礼物的时候,心中又该是啥滋味呢?礼仪规范是孩子成长中所必须实践的,而不是供孩子用来取得实惠的工具。这是家长们在对孩子进行礼仪规范教育时必须牢记于心的。幼小的孩子也需要大人的奖励,但这种奖励绝不能是物质性的,亲亲、抱抱、摸摸孩子的头就已经够了。最后、孩子会从大人对礼貌行为赞许的眼神或语气中获得比接受任何物质奖励都更愉快的自我奖励。这时,礼仪规范再不是外在的东西,而化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了。
父母向孩子争宠
爸爸:丁丁,你说爸爸妈妈哪个好?
妈妈:说“妈妈好”,妈妈带你去姥姥家。
爸爸:说“爸爸好”,爸爸带你去公园坐飞机。
父母争宠于孩子,讨孩子欢心的同时自己也感到愉快。生活中,有时争宠于孩子的还不止父母,叔叔阿姨伯伯婶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时不时地加入进来。碰到这种情况,孩子大多左右为难,想想大人的承诺,看看眼前的情境,孩子往往就朝着能获得最多利益的地方去了。大人们一笑了之,可孩子的心中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记呢?
其一,贪心。
人们常说现代的家庭结构是“四二一”,四个老人,两个大人,一个小孩。有时加进其他亲戚,说不定就变成了”六二一”、“ 七二一”。那么多人争宠于孩子,总得拿出点真东西吧。否则孩子只认东西不认人,下次再登门怎么哄孩子也不会说自己好。你带一只玩具狗,我带一只玩具火箭,他带一条漂亮的裙子……大家一进门就向孩子展示自己的爱心,讨孩子一声好。逢年节假日,礼物集中,孩子都应接不暇。也许人类对自己所占有的东西果如《马太福音》上所说,“ 越多的越想多。”欲望成了难填的无底洞,孩子的胃口越开越大,以致于某一天你没带礼物上门,孩子就很难有好情绪来膝前承欢。像这样只图占有,不知节制的孩子是不是有些让人担心呢?
第三部分第10章 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14)
其二,虚伪。
“叔叔好”、“妈妈好”,孩子甜甜的叫声给整日疲于工作和应付复杂社会人际关系的大人们带来多少欢心和安慰呀!但是,如果孩子甜甜的叫声不是出自于对长辈们自然的尊重和亲热,而是冲着长辈们手里或口袋里的礼物来的,给人的感觉往往就啼笑皆非。孩子嘴上说“××好”,其实心中是××带的礼物好。孩子嘴上说“××更好”,其实心中是说××带的礼物更好。孩子童稚的心就这样给渐渐地腐蚀了。小小的年纪,就学会了在利益之间进行选择,凭借的却又是毫不费力的几声问好。这样的孩子长大了要养成诚实的品格是一件困难的事。追名逐利、阿谀奉承、善于钻营的心机也就从这时候开始发芽了。
贪心和虚伪的孩子长大以后给予父母与朋友的除了无止境地索取和不讲道德的欺骗之外,还可能是别的什么呢?这套本领在孩子小时候就极为稔熟了。尽管争宠于孩子赢得一时的快意,却很可能失去终身的幸福。为了孩子,为了自己,去以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而愉悦吧,不必用引诱的方式为孩子心口不一的亲热而陶醉一时。
父母的补偿心理
现代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孩子之间为何有那么多的冲突?为何父子之间变得那样不好理解和沟通?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不少的父母往往想将自己往昔失去的东西,通过自己的孩子来补偿、实现,把孩子当成自己生命的延续,强行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学习。父母越是不得志,对孩子的期望值就越高;父母越是壮志未酬,越是希望在孩子身上得到补偿,老想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让孩子去实现。
的确,鉴于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和原因,我们有不少家长失去的东西很多。例如,有的家长期望值并不高、但是就因为家庭经济原因而实现不了;有的家长本有很高的天赋,但是社会环境突然发生变化,自己的发展受到了阻碍;有的家长本有某方面的潜能,但是由于缺乏懂行人的指点和培养,错过了发展的“关键期”,最后只能是以遗憾告终……
于是,在这类家长的潜意识里,就深深地烙上了一个不容易解开的“结”,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来实现自己在青少年时代没有实现的期望。家长的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一定非要让自己的孩子来实现。孩子能否实现自己的愿望,还要看孩子的条件和素质。
第三部分第10章 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15)
如果孩子的兴趣、爱好与父母的期望一致当然最好。但是,如果子女的兴趣爱好和想法不符合父母的愿望,那么,作为家长怎么办?是强迫孩子,还是应该努力为孩子创造一块自由驰骋的天地,让他们在自己所喜爱的领域里充分发挥才能?答案自然是后者。家长决不能越俎代庖,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