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第2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传统中,我们一直以“好孩子”的准则规范着每一代的未成年人。“好孩子”意味着温良恭俭让,意味着服从柔顺、一丝不苟,意味着所有止于至善的美德。然而,生命是复杂的,社会是复杂的。让我们试着换一种方式思考:在我们要求孩子温良恭俭让的同时,是否淹没、窒息了他们的激情?当我们要求孩子一丝不苟的同时,是否考虑过这也可能导致孩子的呆板?绝对的服从和柔顺是以牺牲创造力为代价的。
的确,“野孩子”们目无师长,惹人生厌,但是他们在上树下河,捉狭捣蛋的同时也就保留了一份人性本真。有时,一次胆大包天的失范行为或许就是一次英雄主义的冒险。在人生的生存竞争中,“野孩子”比“好孩子”有更强的精神,更旺盛的斗志,因为他们一直就是天不怕、地不怕。“好孩子”不一定就是栋梁之材,“野孩子”也不一定就是一事无成。毕竟,事业的成功不再仅仅决定于某位老师赞许的目光。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许多年轻人也开始对从父辈们那里继承过来一些金科玉律进行甄别、审视、调整的过程,有探索也有思考,有痛苦也有感悟。
因此,孩子还是要从两点一线中解脱出来,让孩子“野一点”。让他们在活泼愉快,静中有动,稳中加野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吧!
管教时紧时松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学习的大敌。可是有些父母在管教孩子时,特别是在抓孩子的学习时,时紧时松、阵风阵雨,造成孩子学习情绪不稳,甚至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
一些家长经常抱怨:“我们的孩子学习不稳定,狠抓他一阵,成天督促他的学习,就好一阵,学习成绩也就上去了。不抓他,学习成绩就降下来了。” 为什么孩子会这样呢?通过查找心理学书籍和深入学生中去调查发现,原来,学生也很抱怨父母这种时紧时松的教育方法。
一个学生拿出了一份练习题诉苦道:“您看,我妈妈平时对我的学习不闻不问,可是不知她什么时候心血来潮,也不知她从哪里抄来这么难的习题,硬逼着我把它都做对。”问及这位学生对这份练习题怎么办,她诚实地说,只好让学习好的同学帮助做。学生们还大胆地分析和解释为什么有的同学的学习忽上忽下、忽高忽低。
第二部分第5章 管教孩子的误区(12)
老师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的,知识结构是一环扣一环的,系统性极强,就像一条索链,少了哪一个环节都难以发挥作用,需要每一个环节都扎扎实实。时紧时松的教育,使孩子有些地方学得扎实,有些地方松懈,当孩子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地用起来时,必然会出现问题。
对孩子学习抓得时紧时松,打乱了孩子的正常的学习节奏。紧时,孩子们一方面要完成正常规定的作业,一方面又要服从父母的安排,加重了孩子的负担,使孩子很反感;松的时候,孩子感到父母不管了,可以放松放松,于是学习开始走下坡路。
低年级的孩子,年龄小,大脑发育不完善,自制力差。到了初中后,他们的生理、心理发育迅速,他们面临外在的和内在的矛盾,情绪很容易波动,有时会过高估计自己,变得过于自信,有时候又过低地估价自己,对学习、对自己缺少信心。这两种情绪都对学习不利。父母一方面要不断调整孩子的学习情绪,增进孩子的自信心、稳定感。一方面要更加广泛的关心孩子,了解孩子的变化。父母忽紧忽松地对待孩子的学习,容易引起孩子情绪的极大波动,使孩子不能持之以恒地面对学习。孩子对父母的管教具有主观能动的反应,忽冷忽热地对待孩子,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使用各种办法对付父母。
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就像我们培育花朵一样,要按时施肥和浇水,常抓不懈。调查发现,即使是处在反抗父母时期的少年学生,也渴望父母不断关心自己的学习。父母每天可以抽出一点时间关心、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如果没有条件,可以阶段性地、有规律地检查孩子的学习情况。
父母态度的不一致
在对子女教育中,家长的角色很重要。如果父母扮演的角色不对,则会影响教育的效果,有时是事倍功半。那么,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父亲和母亲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呢?
许多父母认为,要管教孩子,必须是一个家长要“严”,另一个要“慈”;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或叫做“父严母慈”。以为只有“一严一慈”,“一软一硬”,相互配合,“软硬兼施”,才能教育好孩子。这种说法,乍一听,似乎有一番道理,好像这是家庭教育最好的搭配和组合。所以一旦孩子出现问题时,都是父亲先打骂,母亲来庇护;有的家庭是父母严格管理,爷爷奶奶阻拦。当然,父亲对儿子比较容易严厉,母亲对儿子比较容易溺爱。有的时候可能是母亲对女儿比较容易严厉,父亲对女儿容易溺爱,这就造成了主观和客观上的教育态度的不一致。
其实,红脸白脸相配合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这是一种不良的教育方式。如果一个家长对孩子较严厉、苛刻,另一个家长过于温和、宽容;或者一个要求特别严格,另一个又特别迁就、姑息、放任,不难想像,就会出现下列情形:孩子在严厉家长的面前,很老实,战战兢兢,唯唯诺诺,有话也不敢说,有理也不敢申辩,有事也不敢做。而当着温和的家长的面,则像换了一个人似的,言行放肆,为所欲为,一点规矩也没有。这样的家庭教育,肯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不正常状态,养成不良习惯。比如欺软怕硬,见风使舵,看人脸色行事,容易形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两面作风等。
第二部分第5章 管教孩子的误区(13)
夫妻态度不一致,还可使孩子学会钻空子,谁能答应他的要求他就去磨谁,并且把父母分成谁好谁坏。一些孩子就是在这种搭配组合中钻空子,出了事只告诉护着的一方,使家长在教育时采取迁就的态度。长此以往,孩子在家里找到了保护伞,以致家庭教育失去了约束力。
另外,这种角色的不一致,也很容易造成家庭矛盾和彼此间的不信任。
星期天,一家三口逛商店,孩子看中了一个玩具要买,爸爸不给买,于是孩子哭闹,爸爸讲道理讲不通,孩子就躺在地上哭闹不起来。妈妈要哄,爸爸要打,妈妈心疼,就与爸爸吵起来,结果孩子没管好,夫妻俩倒弄了一肚子气。
因此,夫妻在管教孩子方面,步调不一致是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的,久而久之,还影响夫妻的感情。
再者,如果父母教育孩子时出现矛盾,母亲这样说,父亲那样说,孩子就无所适从。孩子分不清谁是对的,不知道应该听谁的,干脆谁的也不听,也就用无所谓的态度对待自己做的错事。
“态度不一致”还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在有心理问题的儿童中,父母采用“态度不一致”的方式的比例为17。3%,显著高于正常儿童家长所采取该教育方式的比例924%,所以家长要在子女教育中扮演好角色,并不是说两者的角色不能一样。相反,父母也好,爷爷奶奶也好,教育态度必须步调一致,互相合作,否则就是无效的。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不一致,也会影响到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夫妻一定要注意维护彼此的威信,绝不能为了提高自己的威信而故意贬低另一方。即使是一方对孩子的要求不合理,也不能自己单方面出面更正,而是应该与对方交换意见,由他自己出面更正。这样,既有利于孩子,也有利于维护家长的威信。
有老人的家庭或是老人带孩子的家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往往是老人喜欢袒护孩子,常常阻挠孩子的父母管教孩子,这也许是因为“隔代亲”的缘故,这就造成了两辈人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不一致。
实际上,老人惯孩子,父母也是有责任的,这是因为老人和孩子的父母之间缺乏沟通所致。如果从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与老人就都很关心孩子,经常探讨教育方法,也不至于使老人一味地娇宠孩子。等到孩子长大了,出现了一些毛病,才发现老人带孩子的方法不当,这就说明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对老人的教育方式是不够关心的。
发现问题怎么办?要达成一致,要与老人沟通,讲清道理,耐心开导,使老人心悦诚服,同心协力把孩子教育好。一般来说,老人与孩子的父母发生分歧,有几种情况:一种是老人的旧思想太多,给孩子施加不好的影响,如教孩子撒谎、骂人等;一种是老人的教育方式不当,如无止境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再一种情况是老人分担的家务重,对孩子撒手不管。具体事情应具体分析,然后耐心帮助。帮助老人要讲究方法,避免出现婆媳或丈母娘与女婿不和。
父母双方教育孩子的态度应该一致,要严都严,不该严,就不严。需要严的时候严得起来,需要慈的时候能真正有慈。每位家长都应该是有严有慈,集严慈于一身。
管孩子是妈妈的事
孩子:爸爸,给我讲个故事吧?
爸爸:找妈妈去!
孩子:爸爸,明天是星期日,带我到公园去玩好吗?
爸爸:找妈妈去。
第二部分第5章 管教孩子的误区(14)
谁也不清楚在孩子的印象中,是爸爸讲故事好听,还是妈妈讲故事好听;是跟爸爸一块儿去游乐园得到的乐趣多,还是跟妈妈一块去游乐园得到的乐趣多。但孩子小时候大都有一种明确的愿望,就是希望爸爸能像妈妈那样耐心地给自己讲故事,当自己的游戏伙伴。妈妈下班回家,主动与孩子亲热一番,然后就去干自己的事;爸爸下班回家,情形往往就反过来,孩子主动与爸爸亲热,缠着爸爸做这做那。耐不住性子的爸爸就会挥动大手让孩子去找妈妈,似乎和孩子一块儿游戏,以至于教育孩子主要是妈妈的责任。
“严父慈母”,父亲和母亲两方在家庭中各自所扮演的角色性格总是有所不同。不同的角色性格以及体现这种性格的言行毫无疑问地要对孩子的成长发生不同的影响。一般说来,在我国,来自父亲一方的影响往往是尊严、果敢、进取和责任感;来自母亲一方的影响往往是温顺、宽容、体贴和义务感。父母双方面的影响是互补的,合起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和谐的教育影响环境,对孩子性格的各方面产生一系列微妙的但却又是实实在在的影响。从孩子心灵发育的角度看,这种双方面的影响是不可相互替代的,反而呈现出相互烘托、相互加强的态势。父亲的威严更加衬托出母亲的爱心;母亲的知足和温顺又更加突出严父的进取精神和责任意识。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的人格也肯定会获得相对完整和谐的发展。这正是家庭教育所应追求的目的。
和谐的家庭环境往往形成和谐的人格,而残缺的家庭环境往往形成偏执的人格。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亲双方的角色性格都应发挥其本来的教育影响力。一方的缺失或一方的疏忽都会破坏家庭教育环境的完整与和谐。单亲家庭对孩子教育的困难之一就是这种和谐性丧失带来的。父亲或母亲要发挥另一方的角色性格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双方家庭中若有一方因为工作关系或认识问题不能使自己所担负的角色性格发挥应有的影响,则亦有可能造成和谐性的缺失。
父母双方都对孩子负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这是一个常识。父母双方也都对孩子发生各自特殊的教育影响,一味地把孩子赶到妈妈身边或爸爸身边隐藏着很大的教育危险性。父母都应该担负起自己应负的教育责任。
对孩子的责备没有针对性
我们反对对孩子一味责备,缺少鼓励和赞扬。同时也承认,对孩子必要地予以责备也是可以的。但是现实生活中往往发生家长莫名其妙地责备孩子的事情。孩子不知道自己又做错了什么,家长也说不清到底为哪件事发火。
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家长情绪激动,乱骂一通,全是空话,却总没有责备到点子上。二是家长看孩子哪个方面不顺眼却又指不出来,发的是无名火。
显然,这两点都不能达到责备的效果,而且还起负面作用。
斯宾塞曾做过这样的评论:“粗糙轻率的家庭管理作风是最贫乏最无教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