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抽象的抒情 >

第16节

抽象的抒情-第16节

小说: 抽象的抒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苗族动人传说故事。真是“洞河的水永远流不完,歌师傅的歌永远唱不完”。两个女的年纪都极轻:一个二十岁,又会唱歌又会打鼓,一个只十七岁,喉咙脆脆的,唱时还夹杂些童音。歌声中总永远夹着笑声,微笑时却如同在轻轻唱歌。    
    大家围坐在两个炭火熊熊的火盆边,把各种好听的歌轮流唱下去,一面解释一面唱。副州长是个年纪刚过三十的苗族知识分子,州政协秘书长,也是个苗族知识分子,都懂歌也会唱歌,陪我们坐在火盆旁边,一面为大家剥拳头大的橘子,一面作翻译。解释到某一句时,照例必一面搔头一面笑着说:“这怎么办?简直没有办法译,意思全是双关的,又巧又妙,本事再好也译不出!”小学校长试译了一下,也说有些实在译不出。“正如同小时候看到天上雨后出虹,多好看,可说不出!古时候考状元也一定比这个还方便!”说得大家笑个不止。    
    虽然很多歌中的神韵味道都难译,我们从反复解释出的和那些又温柔、又激情、又愉快的歌声中,享受的已够多了。那个年纪已过七十的歌师傅,用一种低沉的、略带一点鼻音的腔调,充满了一种不可言说的深厚感情,唱着苗族举行刺牛典礼时迎神送神的歌词,随即由那个十七岁的女孩子接着用一种清朗朗的调子和歌时,真是一种稀有少见杰作。即或我们一句原词听不懂,又缺少机会眼见那个祀事庄严热闹场面,彼此生命间却仿佛为一种共通的庄严中微带抑郁的情感流注浸润。让我想像到似乎就正是二千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到湘西来所听到的那个歌声。照历史记载,屈原著名的九歌,原本就是从那种古代酬神歌曲衍化出来的。本来的神曲,却依旧还保留在这地区老歌师和年青女歌手的口头传述中,各有千秋。    
    年纪较长的女歌手,打鼓跳舞极出色。年纪极轻的叫龙莹秀,脸白白的,眉毛又细又长,长得秀气而健康,一双手大大的,证明从不脱离生产劳动。初来时还有些害羞,老把一双手插在绣花围腰裙的里边。不拘说话或唱歌,总是天真无邪的笑着。像是一树映山红一样,在细雨阳光下开放。在她面前世界一切都是美好的,值得含笑相对,不拘唱什么,总是出口成章。偶然押韵错了字,不合规矩,给老师傅或同伴指点纠正时,她自己就快乐得大笑,声音清脆又透明,如同大小几个银铃子一齐摇着,又像是个琉璃盘装满翠玉珠子滚动不止。事实上我这种比拟形容是十分拙劣、很不相称的。因为任何一种比方,都难于形容充满青春生命健康愉快的歌声和笑!只有好诗歌和好音乐有时还能勉强保留一个相似的形象,可是我却既不会写诗又不会作曲!    
    这时,我回想起四十多年前作小孩时,在家乡山坡间听来的几首本地山歌,那歌是:    
    天上起云云起花,包谷林里种豆荚,    
    豆荚缠坏包谷树,娇妹缠坏后生家。    
    娇家门前一重坡,别人走少郎走多,    
    铁打草鞋穿烂了,不是为你为哪个?    
    当时我也还像个看牛娃儿,只跟着砍柴拾菌子的信口唱下去。知道是年青小伙子逗那些上山割草砍柴拾菌子的年青苗族姑娘“老弥”、“代帕”唱的,可并不懂得其中深意。可是那些胸脯高眉毛长眼睛光亮的年青女人,经过了四十多年,我却还记忆得十分清楚。现在才明白产生这种好山歌实有原因。如没有一种适当的对象和特殊环境作为土壤,这些好歌不会生长的,这些歌也不会那么素朴、真挚而美妙感人的。这些歌是苗汉杂居区汉族牧童口中唱出的,比起许多优秀苗歌来,还应当说是次等的次等。    
    苗族男女的歌声中反映的情感内容,在语言转译上受了一定限制,因之不容易传达过来。但是他们另外一种艺术上的天赋,反映到和生活密切关联的编织刺绣,却比较容易欣赏理解。他们的刺绣图案组织的活泼生动,而又充满了一种创造性的大胆和天真,显然和山歌一样,是共同从一个古老传统人民艺术的土壤里发育长成的。这些花样虽完成于十九世纪,却和二千多年前楚文化中反映到彩绘漆器上和青铜镜子的主题图案一脉相通。同样有青春生命的希望和欢乐情感在飞跃,在旋舞,并且充满一种明确而强烈的韵律节奏感。可见,它的产生存在都不是偶然的,实源远流长而永远新鲜。它是祖国人民共同文化遗产一部分,不仅在过去丰富了当地人民生活的内容,在未来,还必然会和年青生命结合,作出各种不同的光辉的新发展。塔户剪纸花样塔户剪纸花样    
    湘西农村绣花的样子(图十二),在刊物上介绍,我们常把它当作一种美术图案看待,但是在另外一些地方,许多年以来,是用作绣花底稿,配上颜色美丽的丝线,使用各种不同的技法,反映在百十万农村青年妇女身上,装点着她们青春的生命,因之丰富了当地广大人民生活情感的!    
    图十二湘西


第三部分 过节和观灯第26节 剪纸花样

    这种花样向例是人民自己的创作。应用范围广,要求多,而且要求好,才从手巧心灵的群众中,产生专业性的技术。并且在某些区域,还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小规模的特种手工业生产。以湘西地区而言,由浦市赴凤凰的老驿路上,就有这么一个小村子,名叫塔户,地方属沅水中流泸溪县管辖,距湘西苗族自治州的首府吉首不多远,住上约三十户人家。他们数十年如一日,把生产品分散到各县大乡小镇上去,丰富了周围百余里苗汉两族年轻妇女的生活。它的全盛时期,一部分生产品还由飘乡货郎转贩行销到川黔邻近几县乡村里去,得到普遍的欢迎。    
    这种花样北方人通名“剪纸”或“窗花”,湘西人照习惯只叫它作“扎花”或“锉纸”,制作方法有的用小剪子铰成,有的先把纸张钉固在一片木板上,再用小锉刀仔细戳镂而成。两种作法都得经过另外一道加工手续,用细针在纸面上刻扎许多针孔线路,提示绣法和重点,才算完功。应用既和人民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因此多是民间熟习的传统图案。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的,有“鸳鸯戏荷”、“丹凤朝阳”、“鱼水相怜”。反映家庭幸福愿望和生产发展的,有“喜鹊噪梅”、“宜男多子”、“五谷丰登”、“瓜瓞绵绵”。反映故事传说的,有“和合二仙”、“刘海戏蟾”。植物中常用的是荷花、牡丹、梅、兰、竹、菊、萱草、百合,以及象征多子的石榴,象征长寿的桃子。动物除常见的喜鹊、凤凰、蝴蝶、蜜蜂、猫儿、兔子,还有宋朝和明朝一直流传下来的狮子滚球和麒麟送子。主题虽常有雷同,内容变化可极多。花式多健康而活泼,大部分具有人民艺术特征。在华北,一般剪纸窗花都近于年画,还保留古代“人日华胜”的本来用意。如用小说故事人物作主题,又和灯影子戏发生联系。湘西花纸以四十年前而言,从“华胜”发展而成的,名叫“神福喜钱”,每到年下,一般人家的门楣灶头、猪圈毛房,无处不贴到。此外船上、货担、犁锄上也贴到。普通用红纸,讲究的用洒金红或明金纸,有丧事人家用粉蓝纸。这种“喜钱”和“历书”及木板彩印的“门神”,西游三国章回小说上的故事画,早已共同形成一种有季节性的商品,每到十一月前后,就由宝庆纸客从常德沅陵大生产单位贩运而来。至于纸花,它的作用和古壁画的粉本,印花布用的皮板片,反而有些相通,都只是完成某种艺术设计的稿子。这种花样的需要量虽然相当大,一年到头经常有主顾,不过由于单价低,分散面又广,始终不能形成城市商品的条件,因此生产也始终在乡村里,情形还恰好和其他小手工业商品相反。当塔户花样流行时,三厅城中的针线铺为便利主顾,争作生意,还得从飘乡货郎手中批买塔户花样,连同发售。这种花纸既然吸收了乡村妇女大部分的剩余劳动力,也就增进了她们的爱美情感,并且还和当地人民实际生活发生联系,论作用,自然远比年画和窗花意义重要得多,也复杂得多。    
    塔户花样有代表性的,是妇女围裙上角当胸部分,衣袖和裤脚,鞋帮和枕头,男子装钱钞用的抱肚和小褡裢,小孩的口水搭和兜兜帽。它能够成为一件艺术品,不仅必须和妇女的剩余劳动力相结合,还必须和她们的青春情感愿望相结合。围裙、衣袖和裤脚,是每个乡村女子衣饰中不可少的,有了它,生产劳动,逢年过节,送亲吃喜酒,到处都显得花花朵朵,光景热闹了许多。青年情感活泼起来,于是随同这种热闹欢乐情景,当地很多好听的山歌,都从年青男子口中唱出来了。因此作它时,就必然怀着种种快乐的愿望。抱肚褡裢却是在另外一种情形下,绣来赠给丈夫或情人的。一针一缕的彩线,绣到材料上面时,必然同时也交织了她们的爱情。等到小孩子出世,满了周岁,快要独立走路了,正需要一顶小小花帽和一个口水搭,于是作母亲的,又用人间共有的伟大母性的慈爱,连同各种彩色的丝线,对于孩子将来的幸福希望,一同织到花朵中去。这样来认识理会这些刺绣品的产生过程和意义,我们才会明白,西南各地的刺绣蜡染,能够如此精美,原来是由那些具有高度艺术创造热情的劳动人民培育起来的。    
    花样最有性格的是围裙当胸部分。照本地风俗习惯,不论生产劳动,或是出门作客,都常在衣上罩一条围裙。用意本来是便于洗濯,不至于把衣服弄脏。但是一个年青人,对于美观色彩有天然爱好,过于素朴总不合式。求两全其美,于是一般围裙都加上一点花。技术上处理可以分作两大类:凡使用挑花法的,多在料子一定部位间,作几何纹放射式图案,通常都不需要底稿,作法图样不是从亲戚邻里妇女中相互传习,就是趁乡村市集,到场头上去请卖花样子人帮忙,临时在布料上用粉线弹出个大样,拿回家中创作。既不必受底稿严格拘束,可在一定部位上发挥,年青人想像力旺盛,又手巧心细、大胆好强,自然容易出奇制胜、花样翻新,产生种种健康美丽的作品。特别是配合色彩,或大红大绿,或单纯素朴,各随性情爱好,各见长处。挑花法更宜于表现放射式的方圆图案,和带子式连续图案,作时可简可繁,又不必限定时间,工余饭后,随时随处,一面谈天一面都可以拈上手来戳它几针。一个好事同伴,也可抢过手来在空处加点小花。因此留下的作品,不是别有风趣,就是格外精美。单色挑绣又不怕洗濯。即或用的是单色挑绣,图案也十分好看。这种完全出自人民手中创造的美术品,遗留在西南各省乡村中,比任何其他一种民间艺术,还更有丰富内容,值得艺术工作者和文物工作者注意留心。    
    挑绣法也有用到比较大件布料上的,如像裙子、帐檐、床围和被面,如采用的底样是大折枝花,改用挑绣法来作时,有的就把整部分花朵,用径寸大的连续方胜格子锦纹拼合完成。在处理技术上,显得格外巧妙。它的本来,还是从宋式“纳锦绣”发展而成(这种作法,也流行于四川,有作得极精美的。现代生产外销大型挑花床单桌单,还值得参考取法)。    
    塔户花样主要是供给乡村绣花使用。绣花和挑花比,形式上似乎简单,其实技术复杂。写生、折枝,配色有一定规矩,掰线有种种手续,针分大小,绣法更是多种多样。有了好底稿还不济事,必需通过好针脚。但是照乡村爱美习惯,生色折枝花鸟,实在比挑花图案更符合多数人对于美的要求。同时,潜伏在农村青年妇女情感中的艺术表现欲和克服困难的毅力,都十分强烈旺盛,因此总是不怕麻烦,一代又一代继续有所创造。塔户花样能够流行数十年,原因就是底样格外精美,能满足农村需要。此外在各地乡村中,也有非职业性的巧手打样的人,平时得到尊重,逐渐转成职业,长年背了个竹篾箱笼,四乡走动,靠此为生的。这种人如会作种种大样,每到逢场日期,场头市尾小摊子边,必围绕着好一片人群。我们试设想用家庭手工业生产的土染月蓝布来做围裙,绣花线料用的是三红、二蓝和豆绿、栀子黄丝线,采用分段铺绒法处理枝叶,结子琐丝法处理花朵,完成后再在领扣间安上一个径寸大小白亮亮的捶银蝴蝶。系腰部分用的不是手指粗麻花铰银丝链,也是一条油绿色斑花鸡肠带,两角间缀上一双银鱼铃。这么一件好看的围裙,围在一个二十上下年纪的健康快乐年轻女子的胸前,全部的艺术效果,应当是不用说也容易明白。这种民间艺术的成就,是剪花样子的人、飘乡银匠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