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无敌前传-第16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度较快,主要靠聚能装药的杀伤力来摧毁目标。这两个系列中,又都分为带触发引信和延时引信的型号。而每个型号又分为250kg、500kg、1000kg三种型别。
由于HKZD-35型系列航空炸弹是一种聚能装药炸弹,其带延迟引信的型号能够非常有效地打击地/海面坚固目标。当俯冲轰炸机从4500米空中进行垂直俯冲,至350米处投弹时,250公斤级的HKZD-35型炸弹能够击穿105毫米厚的装甲;500公斤级炸弹则能击穿180毫米厚的装甲;而1000公斤级的炸弹则可以击穿270毫米厚的装甲。但这种“击穿”仅是靠爆炸后的能量聚集作用撕开装甲,因此,其对装甲下的毁伤能力不是十分理想。
为此,军备研究中心又开始在HKZD-34型的基础上研制两种不同类型的航空穿甲炸弹。这就是HKCZD-1和HKCZD-2系列炸弹。前者采用的是带高密度重金属弹头的炸弹,弹体内装有高能炸药,靠炸弹自身的速度依靠弹头穿透装甲后爆炸。而后者则采用了我的建议,采用两级战斗部,第一级战斗部为破甲战斗部,靠金属射流撕开装甲后,主弹体进入装甲再爆炸。从试验的效果来看,2型的穿甲能力远远优于1型。在垂直俯冲至350米处投弹后,500公斤的2型炸弹可以穿透320毫米厚的装甲,而1型只能穿透230毫米。当然,1型航空穿甲炸弹的成本要比2型便宜得多,只有后者的30%。
同时,为了给水平轰炸机扩大任务范围,还研制了两种专门攻击战列舰和其它重要目标的重型航空炸弹。这就是DHD-35I型和II型重型航空炸弹。前者重2500公斤,内装高能炸药1480公斤,命中一枚,足以使一艘战列舰失去战斗力。后者重3500公斤,内装高能炸药2200公斤,可以摧毁任何一种战舰。当然,由于这两种炸弹尺寸巨大,不可能装在已有的任何一种轰炸机的弹舱内,只能挂在机身外。但是鉴于水平轰炸对战舰这一类型目标的命中精度不是很好,所以一般被用来执行攻击敌方重要战略目标的任务。
除了航空炸弹,航空鱼雷也是打击水面舰艇最好的武器之一。原先的空鱼-1型航空鱼雷,虽然性能在当时来说非常先进,但其较小的战斗部和普通装药的弱点也非常突出。用于打击重巡洋舰以下的水面目标还很不错,但用来打击战列巡洋舰或战列舰时,就显得有些无力了,更何况水下防御能力更强的超级战列舰。于是军备研究中心在空鱼-1的基础上,改进了其动力装置,并换装了带有聚能装药的半穿甲新型战斗部。这种新型战斗部爆炸后,除了能量聚集外,还带有相当的金属射流。改进后的航空鱼雷被称为空鱼-2型,其雷径为450毫米,航速达到了50节,航程5000米,战雷头重187公斤,内装药98公斤。可以击穿300毫米厚的装甲,这个数据虽然不能对新型主力战舰造成致命伤害,但也能给予重创。
有了武器,还需要有能够携带武器的优秀的平台。除了原有的CBA-1和CBD-1系列俯冲轰炸机和鱼雷机外,沈阳飞机公司和南昌飞机公司又分别开发成功了CBA-2型俯冲轰炸机和CBD-2型鱼雷机。两型飞机分别于1938年3月和7月试飞成功。CBA-2型装备有1800马力的液冷活塞发动机,带动一具4叶变矩螺旋桨。最大平飞速度可达480km/h,实用升限为9700米,航程也达到了2000公里。除了拥有与CBA-1相当的飞行性能外,其俯冲时稳定性也非常优秀,更引人注目的是其多达1100公斤的载弹量。
CBD-2型鱼雷机也拥有出色的性能,其发动机与CBA-2相同,都是贵州航空动力公司研制的YHSF-3型24缸发动机。其最大外挂重量可以达到1300公斤,也就是说,除了携带航空鱼雷外,还可在翼下挂载副油箱,使其航程达到2500公里。最大平飞速度虽然不超过460km/h,但其低空速度惊人,达到了400km/h。座舱、发动机舱和燃油舱均装有最新式的复合装甲,可抵御12。7毫米机枪的射击。
潜艇也是军备研究中心的重点课题,自从1930年世界第一艘带有通气管装置的潜艇在中国建成后,中国就开始大力发展这种非常有前途的武器系统。1934年,被称为033型的大型远洋潜艇研制成功后,中国立即将这种带通气管的潜艇作为海军的主要潜艇力量来发展,以平均每年20艘的速度持续生产了4年,到1938年初,就有82艘该型潜艇服役。033型潜艇采用更新的潜艇高强度钢,可以达到110米的工作下潜深度和135米的最大下潜深度。而从1937年开始建造的035型潜艇,则更进一步,达到120米的工作下潜深度和150米的最大下潜深度。而且按照海军的计划,035型将以每年25艘的速度持续生产5年以上,也就是说,到1942年年底,将要达到125艘的装备数量。
033型潜艇的水下排水量为1268吨,水面航速为17节,水下航速为8节,通气管状态时的航速为12节。035型潜艇的水下排水量为1520吨,水面航速为18节,水下航速10节,通气管状态时的航速为14节。但两者的航程都非常接近,均为7800海里左右,不过035型的水下航程要高于033型的80海里,达到了120海里。033型潜艇在舰艏装有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艇艉装2具,总共可携带12枚鱼-3型重型鱼雷。035型潜艇的发射装置与033型相同,但却装备有16枚鱼-4型重型鱼雷。
鱼-3型重型鱼雷拥有280公斤重的战斗部,其装药结构与空鱼-1型相同,因此,对拥有重型水下防护的战列舰的毁伤能力一般。不过其航速45节,航程超过7000米的性能在当时也算是相当先进的。而鱼-4型重型鱼雷则要完善得多,50节的航速和8000米的航程是当时绝大多数鱼雷不有比拟的。320公斤重的战斗部,采用了最新的半穿甲聚能装药,可以轻易击穿500毫米厚的装甲。难怪陈海会说:“这是专为超级战列舰准备的。”
除此之外,还有前面提到的机载火箭弹和舰载火箭弹。军备研究中心召集了全国的电子技术人才,专门集中力量对我所说的线导火箭弹及无线指令制导的火箭弹进行攻关。之所以要发展线导火箭弹,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电子工业水平有限,无线制导容易受到各种干扰。而且装备线导火箭弹的是水平轰炸机,在距敌舰10公里处开始发射火箭弹,机上的操作员用手柄控制火箭弹的飞行,直至命中目标。线导火箭弹的研制工作非常顺利,在1938年年初就基本具备了作战能力。海军航空兵的300枚订货也于当年全部完成,最后,这种制导火箭弹被命名为XDHJD-1型。
而无线制导的火箭弹的研制就要困难得多。主要是当时的无线设备太容易受到干扰,最初的无线制导火箭弹,即使是民用频率的无线电波也能使其失控。后来调整了频率和波段后,效果要好一些,但机上的通信系统也几乎会使火箭弹完全失效。经过改进,情况有所好转,但制导指令的频率却很容易被敌方的无线侦察系统获取,并随即实施干扰,就可使火箭弹失效。解决办法就是采用无线编码指令和随机跳频,但这项工作直到1940年印刷电路技术成熟才得以成功。
本来,有线制导的火箭弹按照现在的标准,完全可以称之为导弹,但我仍称之为制导火箭弹,直到1940年7月,无线制导的火箭弹正式定型,我才将第一种被称为导弹的荣誉给了出去。被命名为KD-1型的世界第一种空地导弹研制成功后,出于保密需要,很少在战场上使用,同时还有个原因,就是其性能一直不太稳定,直到1943年才开始大规模使用,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当然,这些专门用来对付战列舰及超级战列舰的武器系统,其价格也非常惊人。HKCZD-1是普通的HKZD-34型炸弹价格的2倍,空鱼-2型航空鱼雷的价格是空鱼-1型航空鱼雷的1。5倍,鱼-4型重型鱼雷的价格是鱼-3型的2倍,有线制导的XDHJD-1型火箭弹是标准火箭弹的6倍,而KD-1型导弹的价格则是标准火箭弹的20倍!高昂的价格直接制约着高性能武器系统的装备数量,因此,在整个战争期间,中国军队仍然大量使用较为价廉的武器系统,直到战争后期,电子工业的飞速发展,使得各种制导系统元件价格下降,才开始逐渐加大了高性能武器的装备量。
不过,聪明的中国人仍然有很多办法来提升自己的武器性能。在无线指令制导的舰载火箭弹还没有完善之前,中国海军便使用了一种简化了的制导火箭弹。这种火箭弹利用舰载雷达的架束电磁波,使火箭弹的飞行轨迹基本处于这个波束的范围内,而载舰则需要人工调节雷达的扫描方向,将其波束始终对准目标。当然,由于距离越远,波束到达目标时的宽度越大,使火箭弹在40公里处时的命中精度只有5%左右。但这并不妨碍轻型战舰对敌方主力战舰的打击。一艘巡洋舰一次齐射能够发射出12枚火箭弹,两次齐射就始终有一枚能够击中目标。
当然,目前最受我钟爱的火箭武器也存在着较大的麻烦。主要是因为固体火箭燃料药柱的浇注工艺过于复杂,成功率不高。要知道所谓的固体火箭燃料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炸药的一种。不过,在我提出用极小直径的铝粉末掺入到固体燃料中的建议后,才勉强解决了这个问题。
当这些专门针对战列舰及超级战列舰的武器系统全面开花,并结出硕果后,我终于说服了陈海等人(其实也包括我自己),摒弃战列舰及超级战列舰的装备,全力发展新型的海空力量。正因为如此,中国在未来的大战中,终于获得了海洋的控制权。
第一百四十八章 … 等待那件事情
各位大大久等了,俺非常不好意思耽搁了这么久才更新。主要是因为俺刚换了个新工作,要与新的同事,新的领导打交道,晚上还需要跟他们一起出去应酬应酬。希望大家不要生气,继续用票票来教训俺。
其实当时间进入到39年时,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新的全球性战争已经距离不远了。在亚洲,中国与日本自不用多说,两者是不死不休的死局。要么,中国彻底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为日本这个资源匮乏的国家提供几乎是白送的各种战略资源,并成为日本工业产品的倾销地。要么,日本彻底成为中国的附属国,就象朝鲜和越南一样,不再具备基本的国家要素,而且在不久的将来,被中国同化。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来说,无论何时,在亚洲,在远东,中国和日本只可能成为敌人,而不可能成为任何形式的朋友。
而中国和苏联,也同样因为地缘政治的原因,在没有共同的敌人的情况下,也只能是彼此的敌人。更何况,中国通过1918年的战争,夺取了叶尼塞河以东的绝大部分土地,而这部分土地,在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支中国军队涉足过(蒙古人除外)。所以苏联也视中国为敌人,以俄罗斯民族的特性,就算中国没有夺取这些土地,苏联也一定会对中国的所有领土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中国也会视苏联为敌人。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正因为这样,中国才一直没有就与苏联改善关系上存在任何幻想。
英国自维多利亚时代以来,就一直视远东为禁脔,长期受其欺压和剥削的中国突然之间将其在远东的势力驱逐出去,自然不能为几乎所有的英国人所接受。无论上至政府,下至平民,都仍在幻想着重温大英帝国殖民远东的旧梦。那么,英国政府对现在的中国的敌视也就不难理解了。再说,中国现在的势力已经延伸到中南半岛,对新加坡、马来亚和缅甸等这些英国的殖民地形成了相当的威胁,也足以使英国对此报有足够的警惕。而中国同样对英国历史上在亚洲的血腥侵略和残酷压迫,心有余悸,从民族感情上来说,中国也实在对英国提不起任何好感。而且象英国这种存在着典型的白人至上主义者来说,就算中国愿意与之平等地交往,恐怕也换不回这些高傲的人种的丝毫意愿。
倒是美国人在很多时候显得要可爱一些。他们率真、坦承、热情奔放,对生活充满向往,他们愿意与更多的人交往。但是,作为一个完全吸收了西方文明的国家,美国也同样不能改变其内心深处,白人至上的思想,同样,其固有的价值观也促使美国政府有一个对外关系的原则:那就是永远反对最强大的。在一战时期,英国作为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并非从一开始就对其报有友好的态度。只是到了战争后期,他们发现德国人如果崛起可能比英国人更可怕时,才以大量的对英法等国的敲诈为前提,开始出兵欧洲。同样,到了现在,美国人惊奇地发现,曾经如此贫弱的中国,经过短短二十来年的发展,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的时候,他们才明白:一个强大的敌人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