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世界-第2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还在古巴(关塔那摩)、洪都拉斯和巴巴多斯设有军事基地。
但也有一些美国的海外军事基地不是为了控制和便于获取当地的资源,还有其他的利益驱动所在。例如在西班牙的莫龙基地和罗塔基地,以及在意大利的阿维亚诺基地就是为了向美国在远东和欧洲的军事行动提供必不可少的后勤服务而设立的。1而驻扎在土耳其的2000名美军则曾经是震慑伊拉克的一个军事存在,以往轰炸伊拉克北部的战斗机都是从那里起飞的。
第九章:新美军,新部署,新战争新的地缘政治部署
在“9·11”之后,美国多出了很多新的基地,全球驻军2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根据拉姆斯菲尔德和驻欧美军司令詹姆斯·琼斯将军原先的看法,这些新的基地、港口、机场和训练基地将配备少量高度机动的部队,他们不带家属,六个月轮换一次。他们可以在接到命令后立即从一个国家赶到另一个国家。拉姆斯菲尔德的设想是建立一支可以在世界各地——其中包括吉尔吉斯斯坦、菲律宾、新加坡、非洲之角和东欧——的大量基地之间轮流驻守的军队。在其中一些地区,美国可以驻扎少量部队用于维持基地的完好,并维护基地的设施以供偶尔过来训练的部队使用。一旦发生战争,这些前沿基地就可以用作向其它地区发动进攻的跳板。目前在罗马尼亚、菲律宾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基地就属此列。其它的基地就要简单得多,美国可能每一两年轮流到这些基地进行训练,准备对恐怖分子发动袭击,这些基地可能在阿塞拜疆、马里、肯尼亚或者非洲之角等地。3
欧洲的军事变动尤为引人注目。美国在欧洲驻军13万人,除了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军事基地外,欧洲其他地方也分布着美国军队,尤以德国驻军最多(7万人),此外美国还有希腊、匈牙利、冰岛、丹麦、挪威、荷兰、卢森堡、葡萄牙等国驻有美国军队,在科索沃战争之后,美国在阿尔巴尼亚驻扎了大批军队。这些军事力量如今正在向南看,向东看。
在新形势下,五角大楼认为,美国需要一支更精干、反应更快的军队,以对付基本上出现在欧洲之外的新威胁。身为美国欧洲司令部副司令的沃尔德说:“我们将不再建小美国。”他指的是那些大而全的基地,比如德国海德堡和拉姆施泰因附近的基地,为13万美军家属提供活动场所、学校、超市和家属宿舍,而且以美国的名人比如马克·吐温命名。4
接近五角大楼的美国专家加勒特说,迅速调往“热点”地区的能力是选择军队部署地点的基本标准。这位专家列举了可能将驻德国的基地移至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的例子。“部署在不稳定的巴尔干地区和通往中东的出海口完全符合拉姆斯菲尔德和布什总统的构想。他们曾不止一次地表示,美国军队应当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好采取战斗行动的准备”。5
北约在东欧的新成员国,尤其是波兰和黑海沿岸的罗马尼亚及保加利亚,与美国一拍即合,这些国家由于靠近俄罗斯、土耳其和中东而备受重视。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是,中欧繁荣稳定,不再需要一支庞大的美国驻军,而东欧则迫切需要发展,渴望有机会通过同美军建立关系来提高自己的地位,态度诚恳、殷切,在伊拉克战争等重大问题上与美国保持了高度一致。2003年4月初,美国驻欧洲的空军高级军官格雷戈里·马丁将军前往保加利亚 和罗马尼亚,评估美军进驻巴尔干半岛的用地方案,他对美国军方报纸《星条旗报》的记者说:“如今,所有这些地点都为我们建立关系创造了机会。有朝一日,我们可以借助这些关系获得我们需要的通路。”1至于是什么通路,他没有明说。
伊拉克战争是改变美军在欧洲力量部署的重要因素。在美国学者看来,伊拉克战争给五角大楼造成的最大震动就是无法把土耳其用作跳板。华盛顿的思想库——国防情报中心——的安全问题分析家马库斯.科尔宾认为,“伊拉克战争的深刻教训在于,美国要加紧努力实现设施和作战潜力的多样化 。”2由于无法借道土耳其,所以美军使用了罗马尼亚米哈伊尔-科格尔尼恰努空军基地和在黑海港口城市康斯坦察附近的一个空军基地,把军队和装备运到伊拉克北部;还有400名美国士兵征用了保加利亚的萨拉福沃机场和布尔加斯机场,实施空中加油的任务。
五角大楼还计划接管驻匈牙利和波兰的前苏联军队曾经使用过的军事训练场和射击场,其中包括位于波兰西部城市波兹南郊区的一个空军基地。美国对波兰的要求是,那里不仅要成为军事驻地,而且要成为战略据点,此外美军还要对当地的部队进行训练。美军在欧洲的军事调整不仅有现实的考量,也显示了对美欧关系的重新思考和定位。
美国在东亚和东南亚的驻军也在微调。控制太平洋水域是美国的传统战略目标,目前这一目标因为中国重要性的不断增强和朝鲜半岛形势变得紧张而变得更为重要。在日本(冲绳基地),美国有4。7万军人驻扎,与“老欧洲”之间的分歧正在加深的美国十分重视日本的贡献,甚至要求日本向伊拉克派遣陆上自卫队3,而日本则顺水推舟地于2003年10月3日通过“反恐特别措施法修正案”,首次批准战斗时可以向海外派遣自卫队。在菲律宾,“9·11”后美国新近部署了600人,其中130人是精锐部队。而新加坡也很可能成为美国派驻军队的新目标。
在韩国,美国有3。7万军人和100架新一代战斗机,但在美国的世界战略特别是冷战后的世界战略中,这却是一支被认为是效率极其低下的部队,这是因为,这支部队是作为美韩互相防卫条约的美国保护韩国责任的担保而配备的,因此只在韩国采取行动。特别是美国陆军第二步兵师部署在汉城和停火线之间,一旦朝鲜进行攻击,就无疑会被卷进去,因此美国必须站出来保卫韩国。这支部队被日本人称为“人质部队”。4即使在海湾战争中,驻韩美军的陆军和海军也都没有正式调动,这一点与在常驻在太平洋对面、能够向世界各地转移的驻日美军存在很大的不同。在朝鲜核危机出现后,驻韩美军面临非常矛盾的选择,一方面,它成为韩国的心理安全屏障;另一方面则继续面临着缩小规模的压力,美方已表示,将驻军希望减掉三分之一(约1。2万人),并增强其“远征能力”。
但无论如何,美国在东亚的军事部署,在东南亚的势力渗透,与新加坡等国的自由贸易协定,“台湾牌”的照打不误,都隐含了并没有因“9·11”根本改变的对中国力量崛起的不安全感。一位美国战略专家指出,虽然美国政府一贯主张“在亚洲,双边关系比多边关系更加重要”,但是在背后,为了不让亚洲形成欧盟那样的经济区,美国实行的却是根据“轮辐理论”的分割统治战略,即以美国为车轴,把日本、中国、印度尼西亚、印度等亚洲的主要国家和俄罗斯像自行车的车条那样穿在美国的这根轴上,以这种方式来加强美国与主要国家间的“双边关系”。1对东亚和东南亚所存在的地缘政治矛盾,美国大多采取了微笑旁观的策略,只要这里不发生直接影响美国安全的事件和危机,他并不介意看到中国、韩国与日本的摩擦,看到台湾在统、独之间的扭扭捏捏,看到马来西亚与新加坡的水斗争……
在海湾地区,美军从沙特撤军显得意味深长。在伊拉克战争开始前,美国关闭了沙特的苏丹王子空军基地,并撤出了自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一直驻扎在那里的5000多军人和100多架军用飞机。美方宣布的撤军原因是不再需要使用这一基地监视伊拉克南部禁飞区,但真正的原因则是这个穆斯林圣地所在国越发强烈的反美情绪。截至2003年9月,美军已从沙特全部撤出。
美国与土耳其的关系也很微妙。在伊拉克战争中,土耳其拒绝美军从其领土经过开辟北方战线。2003年4月中旬,美国从土耳其因吉尔利克空军基地撤走了80架飞机中的30架和4500名驻军中的近一半人。但美土关系并不会就此冷却,在西亚安全、巴尔干稳定和石油输出计划方面,土耳其对美国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里海输油管就是从阿塞拜疆经格鲁吉亚到达土耳其港口的。2003年10月,土耳其政府同意向伊拉克派遣维和部队,协助美国维持当地局势,这对美国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在南亚,美国与印度的军事联系在加强,而美印以三国轴心似乎也正在形成中。“9·11”后,美印的军事关系得到迅速提升,这种进展的最佳体现是联合军事演习的规模、种类和数量以及高层互访,其他重要合作是在出售武器和技术方面实现突破,包括武器定位雷达、 “费尔康”机载控制系统、特种部队装备、深潜救生器、原则上同意出售美国和以色列联合生产的“箭—2”反导系统以及其他方面的合作,比如导弹防御、协同维护安全与稳定、反扩散行动、环境保护和人道主义援助等;与此同时,印度与以色列的军事合作也在不断加强,以色列正在取代俄罗斯成为印度最大的武器供应国。而以色列总理沙龙2003年9月初的印度之行则使三国轴心变得清晰可见了。
看上去,三国有着共同的敌人——恐怖主义,有着同样的本土安全忧虑,但在具体问题上,却有着很大的分歧。从战略上看,美国是从一个广阔的背景来看待亚洲所面临的威胁的,除了头绪繁多的反恐战争之外,它还关注着中国日益增强的实力、朝鲜半岛的形势发展、日本的未来、中东的稳定与管理、疲软的全球经济、一些有战略意义的国家走向衰败等。2
但印度却有自己的打算,它关心的是自身的安全,关心的是国内的稳定与经济增长,而这些都是以良好的地缘政治关系为基础的,无论是从经济还是安全的角度出发,印度都需要与中国改善关系,因而也便很难接受以遏制中国为指导思想的印美关系基调。而在中东和伊拉克问题上,印度也不尽同意美以的做法,在敏感的伊拉克问题上,印度就拒绝了美国的出兵要求。不仅如此,美方对印度在经济和军事的能力也表示怀疑,而印度对与美国联盟的收益也存在诸多疑惑。
但美国仍有一些人在设想着成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正式安全体系(可能叫“北美—亚洲公约组织”,简称NAATO),旨在保护民主主义价值观,而战略指向则是日益崛起的中国和很可能会再次强盛的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印度、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以及科威特、阿曼、巴林、卡塔尔等支持西方且具有改革意识的阿拉伯国家是这一新安全体系的潜在成员。3但问题是,缺乏共同的敌人、缺乏共同的利益取向的这些国家有多大可能在亚洲特别是亚太地区这个视繁荣为安全的地区统一在美国的新旗帜下?谁会真的愿意与中国、俄罗斯为敌?
而相似的安全体系却可能会出现在美洲。伴随着美洲自由贸易区宏图的拉开和“后院”反恐工作的深化,拉丁美洲这个一度被遗忘的角落重新赢得了五角大楼的欢心。在先发制人战略思想指导下,布什认识到应该把反恐战线从本土向南扩展到整个拉丁美洲。为此,美国加紧为各国的政府军提供武器、训练和指导,目的就在于使这些军队在美国的领导下为美国的利益服务,削弱反对美国的政治力量。此外,华盛顿还通过一些私人公司向拉美国家军队提供从美国军队中“退役”的“特殊军事人员”。“9·11”前开始执行的“哥伦比亚计划”,已逐渐成为一项在拉美推行美国铁血政策的纯军事行动。在维护民主、打击毒品走私和恐怖主义的旗号下,几十亿美元被用来购置军火,以及向拉美派遣军事顾问和军队。在美国的作用下,厄瓜多尔制定了《北方边界倡议》,巴西在与哥伦比亚临界的佩罗峰地区开始“眼镜蛇行动”,巴西亚马逊监视系统还开展了一项“搜捕 嫌疑犯计划”,玻利维亚开展了“尊严计划”,巴拿马军人也增加了他们在达连地区的巡逻。巴拿马、秘鲁、厄瓜多尔、巴西和尼加拉瓜还都陆续建立起服务于美国的军事基地。
第九章:新美军,新部署,新战争“空洞”地区和“热点”地区
同样引起美国关注的还有所谓“空洞地区”。在托马斯.P.M.巴尔耐特看来,如果说北美洲、南美洲的大部分地区、欧盟、普京治下的俄罗斯、日本和亚洲新兴的经济体(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澳大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