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世界-第2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欢迎的不多的拉美领导人之一。
第八章:美国的能源地图 资源战时代
虽然白宫不愿意承认占有伊拉克石油是美国的主要目的,而且是“核心”问题,因为这样能够遏制其他工业国家、产油国和欧佩克组织,但沙特媒体却不依不饶地论证说,从地理战略上来看,石油是伊拉克战争的最大筹码。依据是:
·石油仍然是、并且在未来数十年内仍将是世界头等能源的来源。
·石油具有巨大的重要意义,已成为一种稀有物品即战略物资,被誉为“黑金”,这主要是有两个因素:世界对石油的需求增加;世界石油储量越来越少。
·石油储备是世界经济、特别是工业国家的中枢神经。一个地区拥有世界65 %的石油储量即约6500亿桶石油,那么这个地区过去是、今后仍将是令超级大国垂涎的一块肥肉。
·工业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与石油价格有关,油价下降1%,相当于美国国民收入增长10亿美元。
·冷战结束并不意味着包括产油国和石油消费国在内的国与国之间和石油公司之间石油战的结束。因为石油是形成新的国际秩序、建立新的国际关系、衡量国家实力和在国际新秩序中的势力范围的实质性因素。是超级大国战略的核心点。4
事实上,美国领导人已经很清楚,美国迟早会彻底变成石油进口国,他们最担心的是,到那时,世界各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增大,争夺战也将愈演愈烈。从这个角度出发,提前下手控制这个能源命脉,并及时“培养接班人”(在中东建立更多亲美政府,在世界各地寻找更多可靠能源供应点),显得尤为重要。
不仅如此,在能源问题上的“先发制人”,也符合布什的阻止他国对美国的支配地位形成挑战的全球战略。由于石油对于欧盟、日本和中国、印度等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控制了海湾地区的石油就等于把握住了全世界的能源生命线,阻止潜在竞争对手获得这项重要的战略资源,从而有助于美国达到建立全球霸权的政治目的。这个新地缘政治政策用帕梅拉.史密斯的话说,就是要确保美国能够决定在21世纪的消费大国——俄罗斯、印度、中国、伊斯兰国家和欧洲,以及美国本身——里谁能得到石油这种战略商品。毋庸置疑,在今后几十年里,各国对石油的需求将不断增加。1
而英国学者的话更是一针见血。在马克·阿尔蒙德看来,美国控制中东是为了实现一个范围更广的战略目标。美国人口只占世界总人口的5%左右,但经济产值却占全球20%以 上,因此美国战略家担心中国和印度之类飞速发展的对手可能会在未来几十年内开始对美国的支配地位构成挑战,但中国和印度都有同样的致命伤: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两国都越发依赖石油进口。在他看来,当切尼在老布什手下担任国防部长时,就已为五角大楼起草了一项长期计划,以消除冷战后任何一个国家挑战美国霸权的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对伊拉克采取的先发制人战争只是该战略“久旱”(等待十年)后喜逢“甘雨”(小布什)而已。2也许,只有把能源的因素纳入对美国全球战略的解读中,我们才能看到更全面、真实的“一个人的世界”吧。
第九章:新美军,新部署,新战争单边主义的力量之源
早在伊拉克战争开始前,就有人感叹地说,在攻击伊拉克后,美国恐怕不会回到“9·11”以前的状态。布什总统说过一句简朴但却意味深长的话,“如果世界不安全,美国也不会安全。”在某种意义上,是恐怖主义唤醒了美国这头沉睡的狮子,过去美国好像只是在炫耀自己拥有的世界最强大的军事实力,而恐怖主义给了美国使用这些强大的军事实力的明确目的和意志。1在“9·11”之后,不仅发生了两场具有重大地缘政治意义和能源安全价值的战争,还发生了堪称历史性的美军改革(这在此前是酝酿已久且争论不已的),伴随美国全球战略和国际关系的调整,美军在全球的部署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单边主义的力量之源
尽管人们从很多角度都探讨了单边主义的来源,但从根本上说,单边主义源于美国的军事力量。这个被认为历史上任何一个帝国都难望其项背的国家,在境外有725个军事基地,其中17个装备齐全;它的舰队在地中海、波斯湾和远东巡航,12艘航空母舰游弋于世界危机频发的地区;它的154架航程达1。4万公里的远程轰炸机几乎能在24小时内到达任何地方;它的武装力量在卫星侦察、部队运输、精确制导武器以及能躲避雷达的隐形轰炸机方面遥遥领先于其他所有国家。
不仅如此,据美国国内机构分析,美国如果进行全国总动员,国家的生产机器全部开动,其能量是非常可怕的,据说可以组织美军近两千万人,十几万架飞机,近十万辆坦克,上万艘军舰,其中光航空母舰可以有一百多艘……
实力需要实力与之抗衡。看上去,在经济上,欧盟的实力与美国不相上下,因此美国在经济领域的单边行动举步维艰,如果它的经济发展能够更稳定、更有力一些的,它的扩大能够真的形成合力,它是可以在经济上令美国震撼的;在军事领域,如果欧盟各成员将军事开支增加一倍,并把主权交给一个单一的决策行政机构,那么它就能够改变美国单边力量的现实。但问题是,这两种情况在短期内都不会出现。而其他大国,或是在休养生息,或是在韬光养晦,或是在唯美国马首是瞻;诸如联合国这样的国际组织也缺乏对美国的制约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难理解布什政府为什么可以比往届政府更加直白、更加强硬地也富有单边色彩地使用力量。
没有军事实力的增强,就难以看到布什主义付诸实施。据防务官员和分析家说,新的要求包括先进的遥感、远程精确打击、经过改革的作战部队、导弹防御和电脑战系统等等。这些都需要高昂的投入。2布什很清楚这些,于是他便卖力地游说国会,增加军费开支,而“9·11”的震撼、恐怖主义的阴影、防扩散任务的艰巨则使他不需要费太多的口舌。有了钱,有了鹰派思想家们的全球战略宏图,有了拉姆斯菲尔德的军事改革规划,也就有了美军的自我“升级”,有了全球部署的“乾坤大挪移”,更有了人们不接受也得接受的战争。
但一时的胜势并非布什们的终极追求,这些有“理想”的人要的是美国的长盛不衰和独步天下。为此,五角大楼在《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中提出了美军应该装备“能让其他国家打消将来(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念头”的军事力量,也就是说,即使想用某种武器来与美国进行对抗,也因为差距过大,根本无招架之功,即便拥有进行对抗的装备,但是却无法承受毁灭性的反击,因此连“开始”进行军备竞赛的念头“都不敢有”。这也是布什“实现理想”所需要的军事力量。
尽管布什在上任之初表现得常识不足,被一些人嘲笑为智商不高、头脑简单的人,但事实上,布什绝非一个简单的政客,他是一个有明确理想的人,他的理想分成三个层次。布什的一个最现实的理想是连选连任,破除父子总统的政治宿命(亚当斯父子都是一任,老布什也是一任)。
布什的另一个理想是保持和强化美国在世界上的绝对优势地位。布什对外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保持相对优势,寻求延长单极时期并使其成为一个时代,为此,布什一面继续我行我素、唯我独尊,推行单边主义,一面又注意排除和规制潜在威胁,注意调整国家关系,就像高山滑雪一样,看起来是横冲直撞,其实是极善拐弯和超越障碍,这种现实主义也是对尼克松和老布什对外政策的承继。
布什的最高理想是全球美国化。布什明确继承了威尔逊的传统思想及其追求,大力向海外推广美国式的民主。在对外政策上,这种威尔逊主义反映了这样一种期望,即希望别的国家采取经过美国试验的一种对个人和集体最好的民主政府和文明社会模式。而这一切都需要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做后盾,需要在做好本土防务的基础上,有力地(需要的话就先发制人地)打击所有针对美国及其盟国的威胁和挑战。
第九章:新美军,新部署,新战争先本土,再海外
在“9·11”后,本土防务很自然地成为了战略重点。美国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指出,“本土防务——保护美国领土、关键的基础设施和人口不受恐怖分子或在我们国土上活动的外国敌对势力的袭击——过去是、现在是并将永远是我国政府的最基本职能。” 美国人痛定思痛,意识到,以往的美国的本土防务一直是被动应付,前后脱节,以处理既成事实的后果为重点。除了解决危机和后果处理这样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美国还必须从预防、阻止、扰乱和追查对本土袭击的角度看待本土防务,国土安全部也应运而生。
由此,美国应付安全威胁所采用的手段也开始变得更加广泛起来。过去,一线防御可能是海上的军舰、正在巡逻的战斗机或巡逻的步兵。如今,“首先参加战斗”的可能是警察、志愿的消防队员、处理危险材料的技师和护士、甚至是负责信息安全的技术人员。FBI和CIA有了新的任务,它们的权限也迅速得到扩大,而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出于国家利益”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不仅如此,五角大楼还在策划研制新一代武器,包括巨型高超音速无人驾驶飞机和太空投掷炸弹,并希望由此能够从本土以闪电般的速度打击敌人。专家估计,今后25年,新技术将帮助美国摆脱对前沿基地和地区盟国合作的依赖,而美国出兵伊拉克争取国际合作时遇到的困难所引发的盟国合作问题似乎也正是推动美国朝着自力更生的方向发展的部分动力。1
美国的海外部署重点和战略目标也因“9·11”而发生改变。在布什政府刚上台的时候,五角大楼的策划者和国家安全顾问们认为中国是美国未来需要担心的一个威胁,俄罗斯也不是一个受欢迎的对象,军方也依此进行了调整,一时间气氛相当紧张。但突如其来的“9·11”却改变了“风”的方向,人们开始相信威胁来自于五角大楼所说的“不稳定弧形区”——贯穿加勒比海沿岸、非洲、高加索、中亚、中东、南亚和朝鲜,对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与经济全球化无缘的国家的担忧日益影响着美军的训练、采购和部署。
在波斯湾,由于伊拉克战争的缘故,目前有16万多美军,其中伊拉克就有15万人,其他分散在阿曼、阿联酋、卡塔尔、巴林和科威特。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保障美国在伊拉克的战后利益,保护美国在海湾地区的能源和其他安全利益,并且暗指伊朗、叙利亚等令美国不放心的目标。
中亚是又一个因“9·11”而长出的“触角”。从1999年的北约军事行动后在科索沃建立的邦德斯蒂尔营地,到为开展阿富汗战争而在吉尔吉斯斯坦建立的比什凯克空军基地,美国人开始在他们以前从未涉足的地区驻军,令美国人始料不及的是,一场恐怖袭击使得俄罗斯在中亚的战略要地首次成为了美国的战场,而美国则顺水推舟地迅速在阿富汗周边的9个国家建立了13个新基地。如今,这个“触角”不仅兼顾中亚和高加索的能源利益,也对俄罗斯、伊朗、印度和中国拉起了一道安全防线。
在非洲,美国军队集中在它的传统伙伴国埃及,埃及是除以色列以外,美国金融援助的第二大受益国。这支部队不仅是呼应以色列的后援队,更是保证美国在非洲其他地区特别是能源输出国利益的机动部队,而利比里亚维和行动则是美国新的或许是不情愿的使命。
在拉美和加勒比,美国则拥有阿鲁巴-库拉索(荷属安的列斯群岛)、科马拉普萨(萨尔瓦多)和曼塔(厄瓜多尔)基地,其中位于厄瓜多尔西北部的曼塔基地使美国军队能够控制整个安第斯地区,在哥伦比亚军方的合作下执行警戒任务,并为美国在哥伦比亚部署兵力提供支持。波多黎各东南别克斯岛基地则既是美国空军的射击场,也是海军陆战队进行两栖作战演习的地方,间接控制巴拿马运河是美国在这个国家建立军事基地的目的。此外,美国还在古巴(关塔那摩)、洪都拉斯和巴巴多斯设有军事基地。
但也有一些美国的海外军事基地不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