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死亡哲学 -第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简介
段德智,男,1945年生于河南辉县。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莱布尼茨》(与陈修斋合著)、《死亡哲学》(获“第六届中国图书奖”)等,并有译著《英国哲学史》、《非理性的人》、《论儒学的宗教性》、《哲学辞典》等。
封底文字
段德智《西方死亡哲学》封底文字
1.人是有惰性的,只有在他面临死亡的情势下,他才可能有效地破除自己的惰性,以其高度紧张的身心活动踏上自我认识的思想之旅。
2.司芬克斯之谜不仅是一个人生之谜,而且更是一个死亡之谜。死亡不仅是一个永远让人猜不透的谜,而且是一个永远摆在人的面前,至死都困扰着人的头脑的谜。只要你活着,你就得不停地把它猜下去。
3.死亡哲学具有人生观或价值观的意义,是人生哲学或生命哲学的深化和延展。和一般哲学一样,死亡哲学并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而是犹如一条洪流,永远川流不息,奔腾向前,运动、变化和发展原本是人类死亡意识和死亡哲学的本质特征。
4.西方死亡哲学作为一个“在发展中的系统”,是一个包含着“死亡的诧异”、“死亡的渴望”、“死亡的漠视”和“死亡的直面”这样几个具有质的差异性的阶段于自身之内的发展过程。
说 明
说明:
各位主任、片区经理、营销老师,教育出版中心8月份刚推出的“生命之旅”丛书的第一本《生命的尊严与死亡的尊严》(该书自1993年在台湾地区初版后,立即在中国台湾地区、香港地区,以及新加坡、日本、韩国、美国等海内外国家和地区引起强烈反响,一年内连印5次,在台湾地区狂销20多万册,在新加坡、日本、韩国狂销30多万册。目前已印16版20多次,畅销海内外,至今仍常销不衰。)当月在没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即在我社学术图书销售榜上排名第六,足见该套书具有较强的市场潜力和畅销前景,这是该套书的第二本:《西方死亡哲学》(武汉大学教授段德智著)
●新书架●
北京大学出版社即将推出《西方死亡哲学》
●这是一本解读西方死亡之谜的成功之作。
●该书自20世纪90年代初出版后,立即在国内引起轰动,先后荣获“第六届中国图书奖”、“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十余项奖励。一年内连续5次出版,在中国大陆销量达20余万册,并远销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及东南亚、美国、加拿大、西欧等国家和地区。
●该书还成为中国港台地区和欧美地区的一些大学如台湾辅仁大学、
台湾成功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天普大学等学校所开设的死
亡哲学、生死学、生命教育等课程的教科书。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简介
人是什么?人的死亡之谜是什么?怎样理解死亡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灵魂的可毁灭性与不可毁灭性、人生的有限性与无限性、死亡和永生的个体性与群体性?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人们是如何看待死亡的?他们如何克服死亡的恐惧?中世纪人们的死亡观念是怎样的?近代和现代西方人是如何漠视和直面死亡的?
本书阐释了西方人心中的死亡之谜和西方死亡哲学的基本意涵,而后具体地考察了西方死亡哲学的历史发展进程。和一般哲学一样,死亡哲学具有人生观或价值观的意义,是人生哲学或生命哲学的深化和延展。西方死亡哲学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系统,是一个包含着“死亡的诧异”、“死亡的渴望”、“死亡的漠视”和“死亡的直面”这样几个具有质的差异性的阶段的发展过程。
引 子
引子
常听到年迈的人称自己已经是“半截子入土”了,其实真要如此说,那么似乎人从一生下来就开始在迈向坟墓了。
我们惯常的总是讳谈生死,然而其实,每个人都免不了要经历生和死。死亡的神秘,因了我们的讳谈而更加扑塑迷离。那么,死,于我们生者,真正的意义何在?
小时候,总喜欢往人多的地方挤,自家周围的红白喜事,能跑到的也差不多都到了。红喜事固然能使我们明白生之欢愉,白丧事也足可令我们对死畏惧吧。我见证过小孩溺水身亡父母的恸哭,也看到过夫妻吵架双双喝农药而死、遗下两孤儿的惨剧,更亲身经历了爷爷过世前后的守夜和护灵……死亡带给生者的,或许是悲痛,还有悲痛吧!
在自然界的万物中,人是如此的脆弱,以至于帕斯卡要说,人不过是一棵脆弱的芦苇,风一吹,雨一来,它就要倒的。自以为生命强悍的人们,以时时的傲人和欺凌,驾于他人头上,是不会明白这一点的吧?!死,只不过是件倏忽寻常的事。
然而死亡的辉映,并不能给所有的人以恐惧和敬畏。自有人类的历史以来,从来都不缺乏鲜血和杀戮。死者,只不过是那个“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中的可怜形象。
未知生,焉知死?死后的世界,永远地疏离于我们存在的现实,我们栖身的场所。既然不知自己的往生在哪,既然不知自己将魂归何处,人活的现世,就乐得自在。
但是,难道死真的与生没有干涉么?
我们每一个人,都知晓自己将来必死的。然而如果我们能常常以将死的心去面世,这时候便会发现,不仅生命是可贵的,即使是世间的其他一切,都弥足珍惜。因而,村上春树会在《挪威的森林》中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死是生的一部分!明了如此,我们才会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上苍赐予的生命,美好的生命;我们也才会生一颗自审的心,时时关照自己内敛修身,敬天畏命。而那些“社会的粗俗者之流,把死亡臆想为某个外在活跃因素进行干预的结果,不认为死亡本身具有个性”(德国哲学家弗兰茨·贝克勒《向死而生》)。或许,是生不如死吧?
最后,请允许我将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的扉页上所题的英国诗人约翰·堂思的诗句作为引证:
“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如果海浪冲刷掉一个土块,欧洲就少了一点;如果一个海角,如果你朋友或你自己的庄园被冲掉,也是如此。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受到损失,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所以绝对不必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鸣。”
精彩语录
●本书精彩语录
1.人是有惰性的,只有在他面临死亡的情势下,他才可能有效地破除自己的惰性,以其高度紧张的身心活动踏上自我认识的思想之旅。
2.人是什么?人的死亡之谜是什么?司芬克斯之谜不仅是一个人生之谜,而且更是一个死亡之谜。死亡不仅是一个永远让人猜不透的谜,而且是一个永远摆在人的面前,至死都困扰着人的头脑的谜。只要你活着,你就得不停地把它猜下去。
3.死亡哲学具有人生观或价值观的意义,是人生哲学或生命哲学的深化和延展。和一般哲学一样,死亡哲学并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而是犹如一条洪流,永远川流不息,奔腾向前,运动、变化和发展原本是人类死亡意识和死亡哲学的本质特征。
4.西方死亡哲学作为一个“在发展中的系统”,是一个包含着“死亡的诧异”、“死亡的渴望”、“死亡的漠视”和“死亡的直面”这样几个具有质的差异性的阶段于自身之内的发展过程。
5.当心灵获得自由不受它的眼前状态影响的时刻,它看上去就恰是它所是,惟其如此,它才是不死的和永恒的。
——亚里士多德
6.一切恶中最可怕的——死亡——对于我们是无足轻重的,因为当我们存在时,死亡对于我们还没有来,而当死亡时,我们已经不存在了。因此死对于生者和死者都不相干。因为对于生者来说,死是不存在的,而死者本身根本就不存在了。
——伊壁鸠鲁
7.你只管去欢欢喜喜吃你的饭,心中快乐喝你的酒,因为上帝已经悦纳你的作为。……凡你手所当做的事,要尽力去做,因为在你所必去的阴间,没有工作,没有谋算,没有知识,也没有智慧。
——《旧约·传道书》
8.既然我看到了我的生命在时间上是有限的,我就想从分量上拓展它。我想借我所控制的速度,借我所利用的活力补偿它的流动的急速来遏止它的飞行速度。在短促生命的范围内,我必须使它更加深刻、更加充实。
——蒙太涅
9.自由的人绝少思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沉思。
——斯宾诺莎
10.以各式各样变化多端的工作标志着整个生命的那些阶段,其总体会给老年人激起一种想象,觉得所经过的生命时间比按年代计算所确定的要更长久,而为了实现一个伟大抱负去进行按部就班、勇往直前的工作,结果就充实了时间(工作延长生命),这是使自己生活快乐但又满足于生活的唯一可靠的手段。“想得越多,做得越多,你就活得越长久(哪怕是在你自己的想象中)。”
——康德
11.当你们死,你们的精神和道德当辉灿着如落霞之环照耀着世界,否则你们的死是失败的。
——尼采
12.自我保存的本能、自我肯定的本能以及主宰的本能……是一些局部的本能,它们的作用是保证有机体沿自己的道路走向死亡,而避开一切可能出现的非有机体本身所固有的回复无生命状态之路……这样一来,这些生命的捍卫者原来也就是死亡的忠贞不渝的追随者。
——弗洛伊德
13.凡是人办得到的事情没有一件会使人长生不死,所以我们为必不免一死而恐惧,而悲叹,在这上面耗费时间徒劳无益。让死的恐怖缠住心,是一种奴役。斯宾诺莎说得对,“自由人最少想到死”。
——罗素
它的多层意涵
《西方死亡哲学》一书旨在在较高的理论层次上逻辑地和历史地阐释西方死亡哲学。它将首先以“概论”的形式阐释西方死亡哲学概念的基本意涵,而后再分章依序具体地考察西方死亡哲学的历史发展,以期在读者心里形成西方死亡哲学就是西方死亡哲学史,西方死亡哲学史就是西方死亡哲学的印象。
我们之所以在“概论”里着力阐述西方死亡哲学概念,乃是因为,在我们看来,“概论”不当是普遍意义上的“弁言”。弁言虽然也被冠于著作之首,但它未必能成为著作的一个有机部分。恰如一顶帽子,虽然它可以被人戴在头上,虽然它也可以使人更气派些,但它于人未必算得上一个必不可少之物,更谈不上它之为人之一有机部分了。
“概论”也不当是“泛论”,它当触及研究对象最内在的层面,揭示其最本质的内容。惟其如此,它才能成为规定、制约或统帅一本著作全部材料的活的灵魂:不仅构成该著作的逻辑起点,而且也构成该著作的逻辑终点,从而使整部著作有可能赢得一个较高的理论水准,内蕴着一种普通著作少见的整体性、有机性、逻辑性和系统性。诚然,对研究对象的“概念”把握,只能是我们对对象进行长期艰苦细致研究的一个结果,然而,无论如何,这并不妨碍我们在描述我们的研究对象时,从解析它的“概念”入手。
老黑格尔在其著名的《哲学史讲演录》里,曾经突出地强调了“考察”或“发现”“真的哲学概念”于“哲学工作”的重要意义。他宣布:只有依据“真的哲学概念”,才有可能理解那些“根据哲学的真概念从事哲学工作的哲学家的著作”,才有可能从事本真意义上的哲学工作;“真的哲学概念”或“哲学的真概念”的“发现”,乃是哲学研究、哲学理解和哲学阐释的首要工作黑格尔著,贺麟、王太庆译。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4~6。尽管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对他的哲学概念和哲学体系提出这样那样的异议,但当我们进行哲学著述时,却不能不考虑他的这一建议。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哲学识见,我们在逻辑地和历史地阐释西方死亡哲学时,将首先致力于“真的哲学概念”的“发现”,致力于“真的西方死亡哲学概念”的“发现”。
1死亡哲学概念的多层意涵
依据逻辑学的概念理论,“西方死亡哲学”是“死亡哲学”的“下位概念”。因此,在我们考察和理解“西方死亡哲学”概念时,有必要先行地考察一下“死亡哲学”概念,扼要地揭示一下它的多层意涵。
死亡与司芬克斯之谜
死亡与司芬克斯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