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5553-戴高乐传 >

第57节

5553-戴高乐传-第57节

小说: 5553-戴高乐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ナ峭夤攀勘⒛β甯绲钠锉⒑谌送林奖�15%是来自法国本土的志愿者。最大的困难是给这些部队配备干部,以致戴高乐在1940年11月建立自由法兰西的士官生学校。这所军校先后设立在马尔维恩和位于武斯特夏尔的里布福特庄园。在1941年至1944年期间,培养了255名准尉,其中48名战死沙场。    
    海军的招募工作则更加困难,特别是在米尔斯克比尔事件冲击之后更是如此。(37)当时,大多数后备役军人想要返回法兰西,照顾他们的家庭。尽管这样,1940年7月15日有882人登记入伍,其中有30名军官。同时有700名水兵向英国人的压力让步,或者答应英国人的再三请求,转入英国皇家海军。在11月中旬前再有400人归顺,加强了自由法兰西海军。此外还加上172名来自亚历山大舰队的水兵,该舰队根据舰队司令、海军上将戈德弗瓦同英国人的一项协议在原地停泊不动。1940年底,自由法兰西海军的人数达到3300人,商船人数达到2100人。在此情况下,是无法为86艘战舰,150艘拖网渔船、拖轮和鱼雷快艇,以及135艘悬挂自由法兰西旗帜的货轮配备武装和法国船员的。只有三艘战舰及其船长和船组人员归顺了自由法兰西,它们是辅助巡逻艇“奥迪斯总统号”,卡巴尼埃船长的潜水艇“红宝石号”,以及后来在同年秋天被凿沉的、德罗戈船长的潜水艇“纳瓦尔号”。不管人数是那样减少,海军上将阿德米拉尔·泽里埃——戴高乐任命他为自由法兰西海军司令——卓有成效和满腔热情地领导、组织和发展了这支海军。米泽里埃具有迷人的人格魅力;他在海军中经历的动荡不定的生涯——当年,他手持武器,粉碎了1917年在黑海举行的船员暴动;当他镇压了一些被怀疑是走私和暗中投机倒把的行径时,他同军队最高层出现了纷争;凡此种种都使达尔朗让米泽里埃退休。但这并不阻碍米泽里埃表现出巨大的才干。戴高乐对此表示关切,暗中肯定他“在事关荣誉方面没有犯过任何错误”。这样,米泽里埃在10月使2艘潜水艇、4艘护卫舰和4艘驱逐舰,在年底前使2艘反鱼雷艇、3艘鱼雷艇和3艘巡逻艇先后重新驶向大海。在空军高级军官抵达英国之前,米泽里埃也受戴高乐委托,负责空军,但他手里只掌握很少的兵力。在6月15日和30日之间,有近200名飞行员——他们大多是飞行学员——投奔了英国。戴高乐恳求他们不要直接加入英国皇家空军,并对他们解释道:“到凯旋之日,200名身穿法国制服的飞行员比2000名身穿英国制服的飞行员更加有用。”7月22日,有3名自由法兰西的飞行员第一次参加对鲁尔地区的空袭。8月1日,德马尔米埃司令能够用20架飞机,建立了“第一战斗大队”,阿斯迪埃·德维拉特司令则组建了第一支法国轰炸小队。最后,在9月,自由法兰西的10名战斗机飞行员参加了英国战役。在如此弱小的自由法兰西军队里,树立了一种抗战的思想状态,并坚持到最后。对此,让-路易-克雷米厄-布里亚克一开始就在自由法兰西的军队中,他援引过贝玑的话:“革命精神”就是“想要使军队前进,并且使之高于其利益”,并把这种精神的涌现看作是“自由法兰西精神”。现任上尉、未来的将军于歇在他为步兵训练布列塔尼新兵的营地里,在个人日记中写道:“我们人数不多,我们都是志愿者,我们都是一致同意的。没有拉人的重型卡车,但大家都愿意走。”关于海军,反鱼雷艇“凯旋号”的第一任艇长、未来的海军上将维泽尔证实说:“这些人因其主动性而表现突出,在敌人轰炸朴次茅斯的枪林弹雨下表现得了不起……在晚上8时至第二天早晨6时的轰炸中,他们和衣而睡。他们在工作中发扬昂扬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振兴法兰西的思想。”


《戴高乐传》 第四部分第八章 “自由法兰西”(11)

    “这种移山倒海般的热情,”让-路易-克雷米厄-布里亚克还写道,“是青春的热情。自由法兰西的志愿兵的平均年龄,在陆军中是25岁,在外国军团中是27岁,在飞行员里中是23岁。”此外,他们都有其同的热情。他们对戴高乐所谓的“可耻的停战”公开表示共同的愤怒。他们对贝当没有半点宽容。没有任何力量能缓解他们对主张向敌人屈从和投降的人的极大愤慨,也没有任何力量能使他们放弃自己的不妥协立场。相反地,一切都使他们憎恨同敌人实行和解,几乎同样地憎恨妥协。他们象绝大多数法国人一样,完全一致地和不愁理解地摒弃战前的政权,而且在他们中间,自然有各种各样的法国人的观点,有的憎恨过去的人民阵线,有的自然是共和派,但他们都梦想建立一个更加纯洁和更加坚强的共和国。戴高乐使大家都感到满意,就象后来他使大多数法国人满意一样,因为恰恰是戴高乐同任何党派都没有关系,不曾受到过法国政治生活中任何事件的影响。    
    其实,“自由法兰西精神”是不能同对戴高乐的某种喜爱分开的。(38)有些人有时对戴高乐与他人保持距离、表面上显得冷漠和粗暴的做法表示反感,但他们非常明确地承认,这就是人们司空见惯的、那些当之无愧的领袖的性格特点,而法兰西在危难中,无疑需要这种领袖,甚于任何其他人。后来,戴高乐的崇高风格,他对敌人和维希政府进行无情斗争的号召,他那对敌人不妥协的名声,凡此种种还使自由法兰西人相信戴高乐正是他们必需的人,并且增强他们对戴高乐的尊敬和敬佩之情,有时则增强他们对戴高乐的崇拜。这里,最有意义的莫过于医科大学的学生、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弗朗索瓦。雅克布在《心中的塑像》这本回忆录和秘闻书中提供的证词。雅各布提到他同戴高乐第一次会见的情景。“当戴高乐将军由一名副官陪同,大步流星地走过来,走到集合好的部队前面时,我发现,这是一位哥特式的人物……这就是在这个英国一隅耸立起来的法兰西。人们因此而感到不寒而栗。将军作了短篇讲话。这是一位给人深刻印象的人物。一位巨人,大鼻子,厚眼皮,脑袋后倾……象哥特式的支柱一样坚固……将军的声音深沉、不连贯,似乎在拱门下发出回声,好象在哥特式教堂深处进行的合唱。将军在讲话,在怒吼,在大声谴责贝当政府。将军在述说希望的理由,在发表预言,在动员世界、军队、力量和人民。将军在描绘未来的战争阶段、困难时期、以及最后的和不可避免的胜利,在描述法兰西存在、法国军队在一切战场上存在的必要性,在向我们承诺进行战斗、获得胜利和凯旋而归。然后,将军大步流星地走了。‘这样的人,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当晚罗热对我说。我跟他有同样的印象。我们的印象是,戴高乐超出一切希望,是一位造时势的人物。我们的印象是,就进行战争、参加重新征服法兰西的战斗而言,我们找到了好地方。”    
    从1940年起,在伦敦发生了反对自由法兰西领袖戴高乐的激烈争论,这种争论后来还越演越烈。与上述溢美之词相比较,这种争论的激烈性显得更加奇怪。人们从《法兰西报》这份在英国出版的唯一的法文日报中,可以看到激烈争论的最初迹象。8月26日,《法兰西报》是在丘吉尔和达夫·库珀的鼓励下,由一个社会党观点的新闻记者小组发起创刊的。其成员有乔治·贡博及其儿子夏尔,《人民报》的工作人员路易·勒维,在被乔治·博内排挤之前曾任外交部新闻处处长的皮埃尔·科梅尔,以及在人民阵线政府里担任法兰西海外领土部长的社会党人马里尤斯·穆泰之子居斯塔夫。《法兰西报》的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由戴高乐亲自撰写的简短的社论。“一切用于打击敌人的东西都是有用的和健康的,”戴高乐写道。“《法兰西报》就是这样,它想要激励人们去抗战”。戴高乐还指定安德烈·拉巴斯为驻《法兰西报》的代表,任两总编之一。《法兰西报》的领导机构同自由法兰西之间的矛盾发生得比较早,以致在1941年必须签订一个明确的协议。《法兰西报》在协议中,保证放弃“任何对自由法兰西的人事所进行的一切论战和批评”。有些人认为,问题在于避免发生新的敌视自由法兰西的宣传运动,因为这些运动在戴高乐及其战友同英国的关系经历最严峻考验的时刻,在维希政府还能自以为有某些社会影响的时刻,削弱了他们的力量。但其他人认为,这是一个相当明智的预防措施,因为绝大多数自由法兰西人对于一家在战争高潮时期在伦敦出版的日报,每天攻击戴高乐及其抵抗斗争事业的宣传运动,都是会很难忍受的。不管怎样,这个协议得到了遵守。反正《法兰西报》的领导核心只是进行一种温和的、有时则是激烈的敌视活动,他们往往是私下发表观点,有时则通过由他们成立的“让·饶勒斯”小组发表意见,但主要是在同伦敦政界、英国记者和其他外国记者的谈话中发表意见。《法兰西报》基本上指责戴高乐渴望当独裁者,不援引法兰西共和国,周围簇拥着一个极右翼小组。他们能有什么基础呢?    
    夏尔·贡博叙述道,在《法兰西报》创刊号发表后的第二天,他就接到了自由法兰西总部一位军官打来的电话。这位军官向贡博转达了戴高乐对日报创刊表示的祝贺,但他好象以戴高乐的名义说话那样,要求贡博取消报头下面的三个词:“自由、平等、博爱”。因为贡博反驳说,那是共和国的箴言,所以这位军官便回答说,“在目前的时势下”,这个共和国的箴言有可能使法国人发生分裂。如果贡博的叙述准确无误的话,那么他显然证实,这位自由法兰西军官对“自由、平等、博爱”——这三个词是同第三共和国紧密相连的——持保留态度,并害怕它们对自由法兰西的某些盟友产生影响,除非他表达的只是个人的感情。不管怎样,《法兰西报》保留了共和国箴言,再也没有任何人重提此事。凡是受到让·拉库迪尔询问过的人都证实说,“在戴高乐将军当时私下和公开所说的讲话里,没有任何词句使人想到,他会启示一位军官去进行这样的交涉”。    
    人们也可以引证一位首批归顺自由法兰西者安德烈·韦伊-居里埃尔的事例,他抱怨自己因犹太人出身而受到排挤。可是,除了与此相反的其他事例之外,韦伊-居里埃尔恰恰是很早和首批被任命为驻法国重要使团的负责人之一。不管怎样,《法兰西报》的领导人在英国,是最有资格通过他们的接触和战前回忆录知道,在戴高乐开展的关于支持装甲武器的宣传运动中,他从左翼得到的支持要比从右翼得到的多得多。而这些支持者有菲利普·塞尔、马塞尔·德阿、雷奥·拉格朗热、约瑟夫·保尔·蓬库尔;保尔·雷诺作为戴高乐当年似乎最接近的政治家,曾遭到《法兰西行动报》几乎每天都进行的、最粗暴的攻击,并象戴高乐在其信函和谈话中所做的那样,表示支持同苏联结盟,支持西班牙共和国,持续抵制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战争行动。也许这些《法兰西报》领导人甚至知道,戴高乐在巴黎经常拜访的、唯一的知识界圈子就是由梅耶上校所推动的知识界圈子,梅耶的基调毋容置疑地是共和主义的和民主的——甚至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他们不知道戴高乐参加过“现代之友”协会。事实上,“法兰西报”的领导人和那些围绕他们转动的知识界人士,丝毫没有考虑过这些。如果人们根据戴高乐周围的人来加以判断,那么戴高乐是否被怀疑有独裁的企图和对极右翼的同情呢?不管怎样,人们在伦敦时可以知道,戴高乐等待的不是右翼的头领——尽管,象路易·马兰那样的某些右翼头领,已经决心同敌人和维希政府进行斗争——而是一些更加带有左翼标记的、或者业已参加反对法西斯国家斗争的政治家:赫里欧和让纳内,芒代尔和雷诺。但他们都没有来。


《戴高乐传》 第四部分第八章 “自由法兰西”(12)

    然而,自由法兰西的首批归顺者至少证实了,他们在舆论观点方面具有最大的多样性。诚然,某些人象大多数年轻的军官和官员——他们态度更为保守或温和,但当时他们完全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反对敌人和维希政府的斗争——一样,从来不必要采取立场。后来以“帕西上校”著称的德瓦弗兰上尉遭到伦敦反戴高乐派的最无情的攻击,但他从未有过政治承诺,后来他声称曾经“表示过拥护西班牙共和国和反对慕尼黑”。人们从未能提供半点论据,证实那些所谓戴高乐同卡古尔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