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花痴日记 >

第4节

花痴日记-第4节

小说: 花痴日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熟悉我的老读者应该知道,其实我在出《杀手正传》之前,已经预告要写一本有关种花种菜的书,也可以说,我这精神病是十多年前就有的,只是拖到今年才发作。    
    拖这许久,原因很简单——我一直不敢写、不敢出。    
    “不敢写”是怕自己没有能力驾驭这些题材。由学画的经验,我知道创作是勉强不来的。如果腹笥困窘,就算拼命也出不了好作品。尤其《花痴日记》,既采取天马行空的写法,又涉及植物学,我非专业人士,很容易出错。    
    ◎    
    所以这十年间,我尽量吸收大自然的知识。又在每天种花莳草后记下心得。我发觉劳动总有感触,手上忙的虽是花草菜蔬,心头浮上的却可能是魏阙江湖。愈是耕田流汗,血液循环愈快,灵感也来得愈多。    
    但十年来,我都忍着,生怕把灵感糟塌了,改天重写,就不再是灵感,不如像酒一样存窖,待行有余力,才动笔。这么说,并不表示我今天“破土开工”,是已经功力深厚。而是因为再不写就老了,岁月容不得我再拖。    
    ◎    
    这本书是二○○四年初开始动笔的,整个冬天我都留在纽约,所以由二月六号写到四月十三号,最先完成《冬之篇》。冬天没什么园艺,加上纽约今年酷寒,外面冰封雪冻,所以书中许多篇幅都在讲湖上的景色。若非有那一百多盆的室内植物,使我仍能表现“绿拇指”,只怕这本书应该改名为《冰雪日记》。    
    日记在四月十三号之后仍继续,原想将四个季节写完才出版。但是考虑再三,还是决定先推出《冬之篇》。这正好可以解释,在这篇文章一开头所说的“不敢出”——    
    从二十六年前,我就每隔一阵便发发神经,出一本比较冷僻的作品。像是《萤窗随笔》、《真正的宁静》、《作个飞翔的美梦》、《在灵魂居住的地方》、《杀手正传》和《抓住属于你的那颗小星星》。我称这些是“私房书”,意思是“只为娱己,不为娱人”。说白一点,也可以讲私房书中收录的都是较小众的纯文学作品。另外一个特色,则是有许多摄影和画作配合,因为我是画家,又爱摄影。能把自己喜欢的文字、绘画和摄影放在一起出版,最能表现完整的我。    
    可惜的是,那些“私房书”虽然是我最乐的,也是最不畅销的。譬如《在灵魂居住的地方》,整本书写人体的各器官,连最爱挑我毛病的儿子都叫好,却最难被普罗大众接受。又像是《杀手正传》,固然有些人说看了最少十遍,却可能有更多朋友,只翻几页,就读不下去了。非但如此,而且觉得恶心,因为总见我写螳螂吃了这个、杀了那个,最后还把老公活活吞进肚子里。    
    说到这儿,大家应该了解为什么我不敢出版这本书了。只是如同多年来在拙作扉页里介绍的,我必须为自己说话,也为时代说话。无论这本书好不好销,我仍然有话要说,而且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也可以说这本书是我与自己心灵的对话,表面上谈的是风花雪月,内里探讨的却可能是爱恨情仇。在这儿我必须强调,我非植物和地质学家,里面所说的自然生态,只是我个人的观察与感触,千万不能当作园艺指导或学术论文。倒是在那些花鸟虫鱼的背后,大家不妨找一点弦外之音。    
    ◎    
    总算鼓足勇气把书推出,在此最要感谢的是我的老婆,一方面骂我发神经,担心写作伤身,一方面开着车,载我去联合国总部、高尔夫球场和观鸟站摄影,还为我联络各博物馆,搜集早期莱克瑟丝湖的资料。    
    我也感谢植物学家郑元春先生和森林学家王国财先生,能为我提供植物学上的资料;纽约建筑师姚有为校阅《锈痕》和《运斤》。更妙的是,王国财说国内有个爱造纸的人,曾去动物园要大象的粪便,当宝贝一样捧回去造纸,使我大乐,原来天下痴人甚多,非仅我一人有毛病。    
    还要谢谢邻居史学家杰克.班德博士(Dr。JackBinder)。由於他在不久前出版了一本《莱克瑟丝村的自然与历史(Wilderness to LakeSuccess:History of a Village)》,使我能深一层了解这湖的过去。    
    更谢谢半世纪的老朋友何台,他是我小学初中的同窗,又是总越洋来看我;在这湖边玩的老朋友。每篇稿子在我“涂完”,所幸有他们伉俪,能猜出我那如同密码的笔迹,立刻在台湾打好字电邮过来,使我能在保有“第一灵感时”做校对和润饰。    
    也感谢大陆重庆出版社预付给我七万本的版税,使我能悉数捐赠“慈济”和“燃灯”助学基金会,用作南亚救灾及兴建希望小学。    
    最后,我要谢谢您,这位不但买《花痴日记》,而且居然看完的读者。    
    只要您肯买、肯看,无论褒贬,我都算成功了。不是吗?


第四章附录:刘墉大事记(1)

    刘墉,号梦然,祖籍北京。    
    1949 二月生于台北市。    
    1958 父亲刘世骏逝世。    
    1960 获台北市演讲比赛小学组第一名。    
    1961 入台北市大同中学夜间部。    
    1962 家中失火,夷为平地,母子二人于废墟间筑一草房以栖身。    
    1964 迁居台北市金山街一栋小木楼。    
    师从胡念祖先生习国画山水。    
    入台北市成功高中,获台湾全省学生美展“‘教育厅长’奖”大专高中组第二名。    
    获台湾全省演讲比赛高中组第一名。    
    1965 因肺病休学,在家自修绘画及现代诗。    
    师从郭豫伦先生习素描、水彩。    
    再获台湾全省学生美展“‘教育厅长奖’”。    
    1966 复学,任《成功青年校刊》编辑及设计。    
    1968 以第一志愿考取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    
    1969 任台湾写作协会师大分会负责人,主编《文苑》杂志。    
    与师大公训系同学毕薇薇相识,同演校内舞台剧并恋爱。    
    母子二人被迫迁居至台北市长安东路铁道边违建民区。    
    1970 主演《红鼻子》(又名《快乐的人》)舞台剧。    
    指导朗诵诗《巨人颂》,获台湾青年学艺竞赛第一名。    
    1971 获“中国新诗学会”颁发的“优秀青年诗人奖”。    
    与毕薇薇结婚。    
    指导诗剧《宋王台畔》,获“中国新诗学会”朗诵诗竞赛第一名。    
    获话剧欣赏演出委员会颁发的最佳男演员“金鼎奖”。    
    获师大学生最高荣誉“进德修业奖”。    
    1972 获师大美术系师生美展国画“‘教育部长’”奖第一名。    
    《听蜀僧浚弹琴图》由“国立历史博物馆”选送第八届中国台湾与日本的美术交流展。    
    任“中国新诗学会”副总干事。    
    主演《武陵人》舞台剧。    
    师大毕业,应聘为台北市成功高中美术教师。    
    育子刘轩。    
    主持台湾及金马地区最大规模电视联播《全民自强晚会》。    
    1973 主持台湾“中视”益智节目《分秒必争》。    
    应聘为台湾“中视”新闻部记者。    
    应聘为师大喷泉诗社指导教授。    
    出版《萤窗小语》第一集。    
    代表台湾地区出席第二届世界诗人大会。    
    与邱燮友教授联合执导《中国诗之夜》。    
    应“国立历史博物馆”邀请参加第二届当代名家画展(此后数届均应邀)。    
    1974 应邀参加第七届“台湾美展”(此后数届均应邀)。    
    应聘为淡江吟灯诗社指导教授。    
    应“国立历史博物馆”邀请参加中国台湾名家美国巡回展。    
    1975 应“中国画学会”邀请参加中国台湾名家日本巡回展。    
    获中山学术文化基金会奖助出版《萤窗小语》第三集。    
    应台湾“省立博物馆”邀请首度举办个人画展。(此后在国内举办个展四次,国外至1989年共四十余次。)    
    1976 制作台湾“中视”《时事论坛》节目,获“金钟奖”。    
    出版《萤窗小语》第四集。    
    与周澄、林千乘、李义弘、涂璨琳合组西窗雅集画会。    
    1977 出版诗画、散文集《萤窗随笔》。    
    被综合电视周刊选为“最受欢迎电视记者”,旋即辞去台湾“中视”记者工作。    
    书作入藏“国立历史博物馆”。    
    应德航邀请赴挪、英、法、德、意访问,并在“中视”编导主持《欧洲艺术巡礼》。    
    迁居台北市英伦大楼。    
    1978 出版《萤窗小语》第五集。    
    应聘为台湾“中视”驻美代表。    
    应聘为弗吉尼亚州丹维尔美术馆驻馆艺术家,并在全美各地演讲、教学及展出画作。    
    1979 入纽约市圣若望大学东亚研究所。    
    应聘为圣若望大学兼任中国画指导教授。    
    编导并主持《中国民歌之夜》,在曼哈顿演艺高中公演。    
    出版译作《死后的世界》(瑞蒙模第原著)。    
    出版《萤窗小语》第六集。    
    1980 出版《芍药画谱》。    
    应聘为圣若望大学专任驻校艺术家。    
    1982 离台四年后首次返台。    
    应纽约乡音合唱团之邀担任《长恨歌》独诵,在纽约林肯中心演出。    
    出版《春之颂》和《萤窗小语》第七集。    
    出版诗画、散文、小说集《真正的宁静》。    
    1983 出版《花卉写生画法》(中英文版)。    
    1984 出版《山水写生画法》(中英文版)。    
    获全美中华妇女联合会颁发的杰出贡献奖。    
    出版《小生大盖》。    
    1985 出版《翎毛花卉写生画法》(中英文版)。    
    入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班,主修艺术教育。    
    1986 出版《点一盏心灯》、《唐诗句典》、《姜花》。    
    应聘为全美水墨画协会年展全权主审。    
    1987 出版从黄君璧教授多年研究完成之《白云堂画论画法》(中英文版),获太平洋文化基金会奖助。    
    升任圣若望大学、圣文森学院副教授。    
    赴中国大陆旅游写生。    
    1989 出版《四情》、《超越自己》。    
    育女刘倚帆。    
    出版《刘墉画集》。    
    在台湾举办八年来首度个展。    
    应财团法人广播电视发展基金会邀请返台,为制作《中国文明的精神》进行评估。    
    应台北市有熊氏艺术中心邀请举行“黄山归来”个展。


第四章附录:刘墉大事记(2)

    1991 向圣若望大学请假三年。    
    应财团法人广播电视发展基金会邀请返台,主持《中国文明的精神》脚本编撰工作。    
    出版《肯定自己》、《爱就注定了一生的漂泊》。    
    在台湾成立水云斋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携子刘轩二赴中国大陆考察研究。    
    1992 画作入藏纽约市中华文化中心。    
    出版《人生的真相》、《生死爱恨一念间》。    
    三赴中国大陆考察研究。    
    《中国文明的精神》编撰工作完成。    
    1993 应邀参加台湾当代名家国画油画大展。     
    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出版《冷眼看人生》、《属于那个叛逆的年代》(改写刘轩原著)、《离合悲欢总是缘》。    
    开始在祖国大陆出版各种作品。    
    赴英、法、德、比写生。    
    辞圣若望大学教职。    
    开始印制刘墉画卡义卖,至2001年共55种。    
    义卖与刘轩合作完成的《从跌倒的地方站起来飞扬》有声书,为台南市德兰启智中心募款。    
    再度与刘轩展开“从无声的爱到有声的爱”募捐活动,两项活动共募捐得款逾1000万元新台币。    
    获台南“市长”颁发的“台南市钥”。    
    赴挪威写生。    
    出版《冲破人生的冰河》、《做个飞翔的美梦》、《把握我们有限的今生》。    
    在台北市成立水云斋青少年免费咨询中心。    
    1994 应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邀请,前往吉隆坡、新山、双溪大年等地为侨社义讲。    
    出版《我不是教你诈1》、《迎向开阔的人生》、《在生命中追寻的爱》。    
    应邀(免审查)参加第14届台湾美展。    
    应统一企业邀请作全台巡回演讲。    
    将《在生命中追寻的爱》版税及演讲收入72万元新台币及画卡20万张捐赠伊甸社会福利基金会,并举行为残障人士义卖募捐活动。    
    赴意大利写生并携妻旅游。    
    义卖有声书《这个叛逆的年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