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书-第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生的课题很多,爱情、家庭、事业、志向、人际,甚至于一言一行,无不体现出人生的深义。让读者懂得怎样做到在各个方面都有所作为,是编纂这部书的真正目的。
智慧无处不在。爱情、德识、个性、律己、生活、胸襟、言行、求知,都浓缩着智慧的结晶。我们的阅历毕竟有限,不可能通晓古今,但幸而有无数先贤圣哲在逝去的历史中为我们留下了闪耀着光芒的篇章,这些如黎明天空中熠熠的星辰一样的智慧之言,汇聚在一起,好似银河般博大、深邃、浩瀚。我们抬头仰望,欣慰的风吹拂,只因为无数灵光射入心田,化做营养丰富的土壤,为我们种下了智慧的种子,并为其茁壮成长源源不断地提供补给。仔细体味这些隽永的言辞,心田充满了智慧的泉水,在宁静中汩汩流转,滋润全身,使得人生每一个时刻都是一个新的开始!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只乌龟,想要独占全世界的智慧,做世界上最聪明的动物。它想让所有人,无论遇到什么难题,都不得不向它请教。于是,它开始长途跋涉,到世界各地去搜集智慧,把搜集到的智慧都装在一个葫芦里,然后,它用一卷叶子把葫芦口紧紧地塞住,防止遗失。
有一天,它觉得已经搜集完了所有的智慧,但是又害怕被别人窃取,便决定把这个装满智慧的大葫芦藏到一棵谁也爬不上去的树的顶上。
它来到那棵树下,在葫芦颈上系上一根绳子,把绳子两端打上一个结,然后将这个绳圈套在自己的脖子上,这样一来葫芦就垂在它的肚子前面了。它努力地往树上爬,却怎么也爬不上去——葫芦总是妨碍着它,几次努力,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这时候,它听见有人在它背后发笑。回头一看,发现有一个猎人正在瞧着它。
“朋友,”那位猎人说,“要是你想爬到树顶上去,为什么不把那个葫芦挂在后面呢?”
听到这一个很平常的建议,乌龟明白了,世界上还存在着许多智慧呢!它还以为把全世界的智慧都搜集光了。
莞尔之余,终有所悟。
智慧的王国是广袤无垠的,穷尽一生的时光也不过窥其一斑。编纂这部《智慧书》乃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从历史的积淀中,把闪光的精品择选出来,不敢妄言完备,做乌龟之讥,只期能给读者一丝感悟,让读者阅后有所得,便是编者的安慰了。
大千智慧,恒河沙数。一沙一世界,一木一天堂,也许只有“银河”、“海沙”能够形容智慧之数了,可依然感觉不足。但人的心灵也同样广阔,心思越缜密,容纳的智慧越丰盈。心灵对智慧的感知,智慧对心灵的丰润,永不会消歇。
阿尔伯特·哈伯德在《一生相伴的智慧》的序言里说:我的内心真实地告诉我,单纯而有限的智慧,或许如同式微的烛火,但无数智慧降临的时候,就会使得我们的人生与整个社会焕然一新。它们的光辉,并不只点亮一个世纪,而是照耀全人类,从时代的一个尽头到另一个尽头。归根到底,只有那种具有无限力量的智慧,才可以改变我们每个人的命运。
诚如斯言,人类在智慧的庇佑下行走过几千年。从最初的茹毛饮血,到发明石器,然后到青铜器、铁器,再后来到蒸气机、电气化,又到现在互联网的普及,智慧点燃了人类的心智,使人类唱出无数篇光辉不朽的诗章。我们惊奇地发现,我们的祖先在筚路蓝缕的开拓中吸取教训、创造智慧,他们一辈一辈地积累、发扬,到现在形成了一个智慧的海洋。在这广博深邃的海洋上,鳞光闪闪,熠熠生辉。
现在智慧的接力棒交在了我们的手上,我们怎样踏着先贤们开拓出来的道路,把智慧传递延续,是一个充满了考验的挑战。但我们有必胜的信心!我们完全有能力吸收消化先贤们的智慧,并开创性地用自己的心灵头脑,使智慧的海洋更加宽广、深沉——那是全人类的成果,全人类的骄傲!
与读者共勉!
郑国明
2005年5月
《智慧书》第一部分 思考的头脑
对于知识的崇拜,人类一刻未停止过,因此才有文明之进步。崇拜产生了求知的动力。
求知在求一个“真”字。“真”代表着世界的本真、宇宙的本真和自我的本真,它们统统都隐藏在错综复杂、眼花缭乱的表征下面。如不经过一番艰苦的探索,单凭臆想决不会达到本真的境界,求知便也变得不纯粹。
现在正处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大批的信息在身前身后不住地流转,难辨真伪。要是采取混沌的态度,做墙头草,受信息摆布,进退也会迷茫,丧失自我。
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自我的丧失,如果那样就失去了自己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在宇宙中存在的意义。求知则为了避免此种遗憾而存在。求知的意义就在于,在吞噬一切的虚假大潮中发现自己,探求自己,拯救自己。
一个孜孜不倦的态度,一颗顺逆不扰的平常心,一种达观向上的胸怀,可以求知矣!切记,求知不可无恒心,不可受外界所扰,不可故步自封,若做不到这些,求知便是空谈,甚至是对知识的亵渎。
不要赞成“皓首穷经”的求知态度,真正的求知不带有任何功利性,只为自己的本色。建功立业虽说荣耀,但昙花一现终难长久,而能得永恒的是你求知所获的独立之精神!
思考的头脑
读书或学习,我们大可以随心之所欲,爱读什么就读什么,爱学什么就学什么,但这里的所谓“思考”,可就不是这么回事了,它像在风中煽火一般,必须始终不断地扇动,才能维持火焰不熄。思考时,必须要对思考的对象发生“兴趣”,不断地刺激它,并且要持之久远不可懈怠。思考兴趣发生的原因可分为两类:一属于纯粹客观性;一属于主观性。后者是在有关自我的事件时引发了思考的兴趣;前者是对宇宙万物发生兴趣,这一类人之所以思考,就如同我们的呼吸一般,纯属自然的生理现象,当然,这类人并不多见。
严格说来,只有真正有思想的人,才有真理和生命,因为我们有了自己的根本思想,才能真正彻底地理解,从书中阅读别人的思想。
经阅读后所了解的思想,好像考古学家从化石来推断上古植物一样,是各凭所据;从自己心中所涌出的思想,则好似面对盛开的花朵来研究植物一般,科学而客观。
读书不过是自己思考的代用物而已。我们只可以把书本当做“引绳”,阅读时依赖他人把自己的思想导向某方面。但有很多书籍非但无益,而且还会引导我们走向邪路,如果轻易被它们诱惑的话,我们势必陷入深渊歧途不可。所以,我们心中要有个“守护神”,靠这种理念与意志来指点迷津,引向正道。这个守护神,只有能够正确思考的人才有之。
思想浮现在眼前,如同你的恋人就在跟前一样,你绝不会对恋人冷淡,我们也绝不会忘记此思想。如果它们远离你而去,从心中消失时,即使最美好的思想,如果不及时把它写下,恐怕就此一去不回头,想找也找不到了。
对于爱思考的人来说,此世界实不乏有价值的思想,但这些思想中,能够产生反跳或反射力量的,也就是说此思想著述成书后能引起读者共鸣的,却不多见。
造物主在创造人的时候,如果能尽如我们之所愿,实在不应该给我们安上耳朵,因为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斥着令人心惊肉跳和毫无目的的噪音。如果世界充满着真正思考的人,我想大概不会容许有那么多形形色色的噪音吧!
《智慧书》第一部分 书的存在
邱颖译 书的存在
你去买一只花瓶,放在家里、桌子或壁炉上,过一段时间它就被看熟了。它就成为家里的一位成员。然而它仍旧是一只花瓶。相反,请拿起一本书,你会看到它自告奋勇地打开自己。毫无疑问书的这种开放性是一件不寻常且重要的事情。书绝不自我封闭于它的轮廓之内,它并不是居住在一座堡垒之内。它不仅自身存在,它更要求存在于自身之外,或者要求你也存在于它的身上。
这就是《伊吉图》(马拉美的著名散文)中那座空屋子里的景象。有一个人进去了,拿起桌子上那本打开的书开始阅读。随之而来的是墙的消失、物对精神的吸收以及物所显示的奇特的可渗透性。我说过,这和一个人买一只鸟、一条狗、一只猫是一回事,人们看到它们变成了朋友。同样,如果我喜欢我的书,那是因为我在它们身上认出了一些人,他们能回报我给予他们的情感。但这就是全部吗?我在读书时所进行的变化侧重于将其提高到活人堆里吗?事情还要走得更远。有一种新的现象发生,我感到很难加以界定。
为此,我必须回到刚才谈的那种境况。一本书在那儿,在一间空屋子里等待着。这时一个人进来了,比方说是我,我翻开书开始阅读。就在此时,在眼前这本打开的书之外,我看见大量的词语、形象和概念。我的思想将它们抓住。我意识到我抓在手里的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物了,甚至不是一个单纯活着的人,而是一个有理智有意识的人,他的意识和存在与我们遇见的一切人中的那种意识并无区别。但是在这特别的情况下,他的意识对我是开放的,并使我能将目光直射入他的内部,甚至使我能够想他之所想、感他之所感。
这是一件闻所未闻的事。所谓闻所未闻,首先是我称为物的那种东西的消逝。这个全然为物的物,这个纸做的物,正如有些物是金属的或瓷的一样,这个物不在了,或者至少它现在不在了,只要我在读书。因为书已经不再是一个物质的现实了。它变成了一连串的符号,这些符号只为它们自己而存在。这种新的存在是在哪儿产生的?肯定不是在纸做的物中,肯定也不在外部空间的某个地方。只有一个地方可以作为符号的存在空间,那就是我们的内心深处。
《智慧书》第一部分 选择权利
邱颖译 选择权利
凡被称为命运的东西,不管是好运还是厄运,不仅不能为我们的理智所理解,而且有些即使为我们所接受,但也并未被彻底同化。根据整个命运结构来看,这一点符合那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就是说,我们生活的必然似乎像是偶然一般;只有在艺术形式中才会出现绝对的对立面以及对立面的消除。因为艺术形式让人感到在偶然的最深处寄寓着必然。当然,悲剧主角往往毁灭于既成事件与生活意图的矛盾交织之际。悲剧发生本身有其明显的生活意图基础,否则它的毁灭就不是什么悲剧,只不过是令人伤心之事。倘若消除“偶然寄寓于必然”的这一令人可悲的感觉,那么悲剧就会“缓和”。
命运存在于一种生活范畴对另一种生活范畴的适应关系之中,所不同的只是一种,上帝没有命运,另一种,动物没有命运。其实,人生舞台也接近于这一外推结论。人类面临命运,不外乎两种选择,一是拜倒于命运之下,一是凌驾于命运之上,这完全取决于人本身。
拜倒于命运之下意味着毫无自己的生活意图,纯生活事件的同化无非是强迫性或被强迫性的,命运本身也只是事件而已,遇事任其自然发展。
凌驾于命运之上则意味着由人的内在深处所决定的生活意图如此不可驾驭,如此不可左右,以至于人的自身存在和生活所要接受的事态发展过程根本不给命运以任何任务。在此种条件下,生活事件不可抗拒地迎合已形成感受力的强大潮流,似乎它们根本无法触动这一潮流。谁凌驾于命运之上,谁就不是悲剧的主角。悲剧主角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受到自身之外强大的现实对抗力,他之所以被制服是因为他受到本人生活意图的包围。这是彻头彻尾的现实和感受的两重性形式,而感受单元寄寓于这形式之中。对于凌驾于命运之上的人来说,这形式根本不以两重性面目出现。他不像上帝那样可以完全超脱命运。在上帝那儿,任何事情从一开始就有绝对的目的安排。而在他那儿,仅仅是因为生命主流如此之强,使各种对抗它的力量可以被忽略不计。
《智慧书》第一部分 潜在力量
邱颖译 潜在力量
我们受到了影响,我们自身没有可以进行抵挡的力量,我们没有认识到我们受了影响。这是一种令人痛心的感受,在无意识地接受外部印象的过程中,放弃了自己的独立性。让习惯势力压抑了自己的心灵的能力,并违背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