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5504-中国人三书 >

第18节

5504-中国人三书-第18节

小说: 5504-中国人三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存在。祖先崇拜,是孝道最完美,也是最后的表现形式,是由多神论、不可知论和无神论构成的。它把死人当成神,神也不过就是死人。他们不知道天父的存在,只知道孝顺现世的父母,其实就是知道了天父的存在,他们也毫无兴趣。    
    如果不放弃这种祖先崇拜,中国人是不可能接受基督教的,二者是不能共存的。在这两种观念的斗争中,能留下的只能是其中最合适存在的一方。


《中国人的气质》仁爱之心(1)

    中国人的“五常”之首是“仁”。汉字中,“仁”是由“人”和“二”两个字组成,按照汉字造字的方法,既“仁”是从两个人互相间的交往中发展而来的。    
    从字面上的意义看来,似乎很好,但是并不代表现实生活中就是这样的。聪明的观察家应该了解的是现实生活。虽然如此,认为在中国人当中是不存在仁的,也是一种肤浅的判断,即使一些人宣称自己了解真相。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中国的儒教教育人要温良,佛教则教育人要慈悲,这些文化不可能不对中国人产生深刻影响。而且,在中国人身上有一种在一切方面强烈注重实际的天性,当他们要“行善”时,肯定会找到大量行善的机会,并做出各种“善事”来。    
    在众多的慈善行为中,中国人引以为荣的是设立育婴堂,建立麻疯病院、老人收容院和免费学校等。由于缺乏实用的户口统计,目前中国究竟有多少这样的机构还是个未知数。戴维·希尔牧师曾经调查过中国中部的一些地方,报告上说杭州有三十家慈善机构,每年的开支大约是八千英镑。    
    但是冒昧地说,这些慈善机构相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还是太少了,尤其是对于人口集中的热闹市区来说,他们更需要大量慈善机构。发大水或闹饥荒时,中国各地普遍设立施粥棚,也为穷人捐赠衣物。这些事很多是民众自发来做的,他们希望能互相帮助,共渡难关,并不全由政府来组织。这样明显地花费大量钱财的实例并不罕见。    
    灾荒年,逃荒的灾民潮水般地涌进城市,必要时,他们被允许在车棚里、空房子里住下来。因为假如遭到拒绝,这些成群结队的灾民会采取行动,实行报复。这时,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对他们让步,允许他们住进来。    
    另外,各省在外地设立的同乡会也属于慈善机构。它主要照顾离乡在外,穷困潦倒的人,或者客死他乡、遗体无法运回家乡的人,中国人大概把这当作是一种保险性质的日常性事务机构。    
    在一些劝人行“善”的书中,有的人公开述说自己的经历,对一切能够想起的恶行引以为咎,对一切善行引以为荣。这些善恶行径都会在判官的生死簿上显示出来,决定了他今世的寿命和来世的生活。这种简单的报应观念清楚地反映了中国人讲求实用的特性。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他们总是执著地为来世考虑。他们的观点是:来世是现世的延续。寻求来世好的报应,是大部分中国人行善的动机,换句话说,他们行善是期望获得回报。公开行善背后利己的动机,有时会带来不可思议的后果。1889年4月,杭州的官吏试图通过对城中茶馆卖出的每杯茶水抽税来筹集资金,以帮助因黄河泛滥而受灾的难民。他们努力游说百姓,贴出告示说:“行此无上善举,必得善报。”但就像1773年波士顿市民对茶税的态度一样,古都的民众与茶馆联合起来,抵制这一政策,终于使这一计划彻底破产。满城居民团结一致共同抵制强制人获得的“善报”,的确是一种无法经常见到的奇观。    
    中国人行善的内容很多,有的为穷人提供棺木;有的收集暴露在外的人骨头,并重新埋葬;有的搜集手写或印制的纸符焚烧,以拯救被亵渎的神灵;有的买活鱼、活鸟放生,让它们回归大自然;还有的赠送求药的人神秘膏药,免费种痘,低价出售或赠送劝世良言。这些陈旧的做法几乎如出一辙,千篇一律,做的人也极少动感情,动头脑。    
    真正对人怀有善良意愿的行为反而退居其次了。的确也是这样,站在岸边,看渔人撒网、捕鱼,再撒网、捕鱼,当然比帮助站在家门口的乞丐容易得多。    
    况且,对于讲究实际的中国人来说,有一点是需要重要区分的。那就是鱼一入水,鸟一出笼,不管以后的情形怎样,人们放生的工作也就结束了。它们只能自谋生路,不能指望放生它的人会为它今后的生活提供条件。因为人只是在做自己的事,在积德,至于鱼或者鸟以后的命运,他是不会放在心上的。    
    在中国,“善门难开”,更难关。没有人能预料到出于良好愿望的行为能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或者因此招致什么样的责任风险。所以,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时刻谨慎从事。    
    一个住在中国内地的传教士,曾应当地一些绅士的请求,帮助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乞丐的眼睛不过是小小的白内障而已,因此,传教士很轻易就治愈了他的眼疾,使他重获光明。但是,那些绅士知道之后,却说传教士砸了乞丐的饭碗,因为,眼睛好了,乞丐就不能再讨饭了。他们要求传教士应该养活这个乞丐,雇他看门。    
    有时,一位很少与其他人交往的老太太,出于慈善,款待其他的老妇人。这些老妇人看起来似乎很需要救济,然而最后慈善的老太太却成为这些人残酷榨取的牺牲品。这类事情我们曾听说过一次,但估计并不少见。我们不得不承认,发自内心的仁慈,对中国人来说是少之又少的。    
    当瘟疫、饥荒爆发或黄河大决口时,或快或慢,地方政府或中央政府总会派人到灾区帮助灾民。但是他们仅仅是采取一些权宜之计,从不采取长久性的、大规模的防范措施,似乎在他们看来,这种灾难性的事情以后再也不会出现。而且,对难民的救济,总是在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偏偏停止了。比如说在早春时节,这是个最容易发病的季节,在这之前,人们经过长期痛苦的煎熬,极易发生瘟疫。但是,这时政府却往往只给一点儿救济就打发他们走了,要他们离开逃难时居住的地方,赶快回家。    
    理由很明显:政府的钱用光了,而田里正需要人干活,只要在麦收前让他们有吃的就足够了。政府也很清楚,如果不给一点救济让他们离开,天气一转暖,瘟疫就有可能爆发,将可能的瘟疫或死亡零星分散在各地,总没有大批地死在这里引人注意。    
    “腊八舍粥”是中国典型的慈善活动,它是中国慈善活动流于表面形式的典型代表。中国农历腊月初八这天,平时没机会行善,无法积累善行的人,很早就准备好要慷慨施舍。按照风俗,他们一整天会向所有来讨粥的人施舍,不过,这些粥都是最便宜、最难让人下咽的。这就是所谓的“行善”,实际它只是人们用来积德的一种手段。    
    如果碰巧某一年丰收了,就没有人来喝他的粥了,因为即使最穷的人也能在家里喝到比这更好的粥。但是,施舍粥的人并不会因此停止舍粥,或者换上别的更好一点的食物。一天过去了,没有一个人来讨粥,粥最终被倒进了猪槽。而行善的富人们也带着悠悠的满足感回屋睡觉去了。    
    今年他已经尽过义务了,良心已经得到了满足,他仍旧保持了仁慈的名号。但是另一方面,如果赶上坏年景,米价暴涨,他们就没心思行善积德了,因为他们“行不起善”。


《中国人的气质》仁爱之心(2)

        
    在中国,随处可见成群结队的乞丐。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对乞丐的施舍了。他们一般是保险能得到施舍的。据了解,在城市里,乞丐们常常会组成强大的帮派,远比与他们争斗的任何帮派都强大,因为他们什么都没有,没有可能失去什么,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好畏惧的,这方面的优势是无与伦比的。    
    如果一个小店主拒绝了一个乞丐的乞讨,那么这个乞丐会像日内瓦仲裁那样锲而不舍,还会有成群的乞丐前来骚扰,给他造成沉重的负担,让他无法做生意,直到这个精神麻木的中国人满足乞丐们不断升级的要求,他才能继续做生意。对于这一点,店主和乞丐双方都很清楚,因而使得这类善行就像涓涓细流,绵延不绝。    
    实际上,对经常看到的,川流不息的难民的小赈济实行的是同样的原则。通过这些,你会观察到,这种行为并不只是为了使难民受惠,更重要的是使行善的人从中获得回报。中国人施惠的每一个对象,都可被看成“小情人”,行善者的一切行为目的只是使自己在现在或未来生活得更好些。    
    对于中国人这种扭曲的慈善行为,应该再加上重要的一点,即任何事业,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都不可能逃脱日益萎缩衰退的中国政体的压榨,而且这种压榨和政府的其他计划一样组织严密。你很难知道一个中国官员把赈济款据为己有的全部细节。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即使在一些大饥荒中,老百姓正受着最深重的苦难,这些都不可能阻止无耻的官吏侵吞手中的赈济款。此时,公众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灾情和救灾上面,外界对救济款的筹集与使用并非一无所知,在这些情况下发生这样的丑闻,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就不难预料了。    
    中国人所了解和接触的西方文明,仅仅是西方人强迫他们接受的西方文明中最坏的成分。因此,当他们看到,信奉基督教的国家都遍布着非基督教国家无法比拟的慈善机构,他们一定会认为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这也可能会促使他们去探求隐藏在这一意味深长的事实背后的东西。    
    我们还应该提醒中国人去注意一个令人深思的细节:表示“仁”的汉字没有以心字作偏旁,它与其他和感情有关的汉字不同。这说明,它代表的美德通常是缺少诚意的。至于结果如何,我们都已经看到了。实际上,慈善活动应是一种本能,无论有无明确的必要,都要找机会表现出来。这种精神是中国人完全缺乏的。这的确不是一种人类的进步。倘若中国人想创造出真正的慈善,就必须经历西方人过去的经历,把仁慈变成人生的重要成分。


《中国人的气质》缺乏同情(1)

    我们已经讨论过了中国人的仁慈,仁慈是一种善良的天性,是同情这一情感的基础。我们姑且认为中国人确实做了些慈善事业,下面要叙述的是中国人明显缺乏的同情心。    
    中国人口众多,全国各地还会定期发洪水或者闹饥荒,这是我们必须时刻牢记的。别的国家的事实表明:社会条件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但是在中国,这一理论是说不通的。    
    中国人最首要的愿望就是传宗接代。即便是最穷的人家,也要在儿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娶老婆,之后也不管生活有没有保障,这些还是孩子的夫妻又生出一大堆孩子。由于这些原因,使得很多人生活艰难,干一天活才有一天的吃的。这可以说是按日计酬的散工普遍存在的状况,是没有办法避免的。    
    必须了解这样一个事实:几乎所有的人都没有现钱,否则,任何外国人都不可能与随处可见的中国人打交道。事情一开始做,他们就要钱,因为他们一无所有,给了钱,做事的人才有饭吃。即使是小康人家,急需用钱的时候,也很难筹集到起码的钱财。    
    中国有种意味深长的说法来形容办丧事、打官司时被迫借钱的窘状,叫“度饥荒”。就好比一个饥饿的人,急切地寻求帮助。除了相当富有的人以外,没有人能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办这类事情。令人绝望的贫穷是中国最突出的现实,它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冷漠。    
    在物质严重匮乏的压力下,人们已经形成了一些固定的习惯。即使生活不再紧迫,也保持很低的生活水准。钱和粮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两个圆心,整个社会生活都围绕这两个中心运转。    
    中国民众生活极度贫困,我们都知道,他们为了最起码的衣食问题进行着长期艰苦的抗争,忍受着在各种难以想象的条件下所遭受的令人同情的苦难。且不管中国人的慈善行为出于什么动机,这些行为仍不能减轻他们哪怕是千分之一的痛苦,更无法把他们从令人绝望的痛苦中解放出来。    
    沉重的苦难压迫着他们,遇到灾荒年头,情况要糟很多倍!中国的有识之士必定已经认识到,他们所采取的那些慈善行为,无论是靠个人的慈悲,还是靠政府的干预,都只能起到表面作用,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是彻底行不通的。这种做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