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5504-中国人三书 >

第12节

5504-中国人三书-第12节

小说: 5504-中国人三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这种技术并没有普及,我们看到的还是漫山遍野的羊群。    
    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这里的人们,是用灯心草一类的植物纤维做衣服的。现在,整个国家完全是用棉花织成布来做衣服。在有些地区,冬天异常的寒冷,人们就不得不穿好多件衣服,把身体裹得严严实实。一个小孩要是摔倒了,常常爬都爬不起来,就像掉进了一个桶里。但是,我们从没听人抱怨过,穿这么多衣服很难受诸如此类的话。我们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盎格鲁一撒克逊人是不愿意忍受这种束缚的,无论如何都会想方设法摆脱它。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他们没有、也不穿任何的内衣。虽然对我们来说,不能没有那种可以经常换洗的棉毛内衣,但是中国人从没想过这种需要。他们为了对抗寒冷,用很多的衣服裹住身体,尽管他们也承认这么穿衣服不舒服,但是他们也不是特别在意。我们曾经给了一位66岁的老人一件内衣,告诉他每天都要穿着,就不会受寒了。但是一两天后,我们发现老人又把它脱掉了,因为他都快“热死了”。    
    中国人穿的鞋子是用布做的,经常会渗水变得潮湿。如果天气冷的话,那么脚底整天都暖和不了。当然,他们还有一种防潮的靴子,是上过油的,但价格相当昂贵,很少有人用得起。雨伞也是如此,在中国人眼里,都是奢侈品。让雨淋湿的人,很少会把衣服换下来,而是很自然地让身体来焐干。中国人认为外国人的手套很好,但自己却没想过要用。即使在北方,那种不灵便的连指手套,也是难得一见的。    
    最令外国人烦恼的是,中国服装居然没有口袋。一般情况下,外国人希望衣服上有许多口袋可用,外衣胸前的口袋装记事本,下面的口袋装手绢,衬衣的口袋放铅笔、牙签、怀表之类,其他地方还要放小刀、钥匙、皮夹子。外国人把经常用的东西放在身上,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像小梳子、折尺、开塞钻、靴扣、镊子、指南针、小折叠剪刀、弹子球、小镜子和自来水笔等。    
    中国人就不同了,他们几乎没有用到过这些东西,就算要用,也没有口袋放。如果他有一块手帕,他会把手帕塞在怀里,即使孩子也是这样。如果你把重要的文件交给他,可就要担心了,他会把文件塞在绑腿里,虽然上路前他认真地扎紧了,但是,带子在不知不觉中会变松,文件也常常会丢失。如果身上还要带其他的东西,他们一般就把东西放在卷起的长袖里,或帽子的某个地方。    
    在中国人身上很难找到放小东西的地方。他们会把钱卷成小筒架在耳朵上;钱包、烟袋、烟杆一类的东西,就系上带子挂在腰带上;钥匙、梳子、古钱系在外衣的纽扣上。人们要异常地小心,稍不注意,这些东西就会丢失。    
    普通中国人的日常外衣,对我们来说,已经令人感到不舒服了。可想而知,他们在晚上穿衣方面就更不用说了,他们是脱光衣服睡觉的,他们都没有睡衣。    
    据史书记载,孔子曾要求人们穿着和身体一半长的睡衣,但是据我们推测,他所要求穿的并不是普通的睡衣,而是他节食期间穿的长袍。但是,现代中国人在穿衣方面并没有效仿孔夫子,也没有人去有意节食,这点是可以肯定的。    
    在照顾孩子方面,知识也严重匮乏。他们不知道婴儿对温度的变化异常敏感。不但不注意给婴儿盖好被子,甚至还经常掀开被子,向别人展示自己的孩子。从这些无知的做法中,我们就可以了解、解释这样的事实,即为什么许多中国婴儿满月之前,就会死于因突然受寒而发作的惊厥。    
    当孩子稍微大一点的时候,在中国的有些地区,人们用一种沙土袋代替孩子的尿布。这对于西方的母亲来说,想想都会惊恐万分。这些可怜的孩子吊着一个沙袋,就像青蛙“背”着一个铅弹,根本不能动弹。至今,在这种做法流行的地区,如果一个人没有实际经验,还会被人们说成是没脱掉“土裤子”。    
    中国人很能将就,不仅表现在服装上,在住房上也是如此。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且不去说那些没房子的穷人,来看一看有房子的中国人。他们似乎不愿意在房子的四周种些树用来遮荫,而是喜欢搭个凉棚。即使不搭凉棚,他们也不会去种遮荫的树,而是种些观赏类的灌木。酷暑来临,院子里热得受不了,他们干脆坐到街上去。实在不行,就回到房间里去。大多数的房子没有北门,只有南门,因而空气无法形成对流,屋里不见得有多凉快。如果问起他们为什么不这么做时,得到的回答不外乎是:“我们的房子从来就没有北门!”    
    在中国的北方,人们一般都是睡炕。炕是用砖坯垒起来的,可以在中间烧火加热。外国人很难适应这种炕,如果没有烧火,炕就会很凉;如果火烧的太旺,后半夜的时候会被热得睡不着。不管怎样,炕的热度是不可能一夜都很适宜的。此外,由于材料的原因,这种炕还会生虫,即使每年都更换砖坯,这些不受欢迎的家伙也不会消失,因为整个房间的墙上早已都被它们占据了。    
    害虫会传播疾病,这是许多中国人都知道的,但是,却没有人去防治这些害虫。不管是在城里还是乡下,都有许多人家的墙角上挂着蜘蛛网,没有人打扫。至于苍蝇和蚊子,中国人更宽容,闹得太厉害时,就烧一些有香味的草驱赶它们。    
    睡觉用的枕头,在东西方的舒适标准也是不一样的。在西方,枕头是用来支撑头部的,是一个装着羽绒的袋子;在中国,枕头是用来支撑颈部的,或者是一张小板凳,或者是一截木头,或者是一块砖头。如果以中国人的方式、枕着中国人的枕头,那无疑是在受折磨。同样的,没有一个中国人能在我们所使用的枕头上睡10分钟,这是肯定的。    
    我们在前面说过,中国人不懂毛纺技术,不仅如此,他们对家禽的羽绒也不感兴趣。中国人不知道羽绒可以制成被子,任羽绒随风飘走。他们只知道羽绒可以以很低的价格卖给外国人,除此之外,就是把羽毛扎起来做成鸡毛掸。在中国的西部,为了保护刚出芽的麦子和豆子不被动物吃掉,家禽的羽毛被随意地、厚厚地散布在地里。


《中国人的气质》随遇而安(2)

    对西方人来说,最好的床要数钢丝床,坚固而且有弹性。但是,中国人的观点显然不同,当中国一家最好的医院添置了这种床时,也使得置办这些用品的医生失望了,居然有病人宁可躺在地板上,也不愿意睡在床上,因为他们觉得躺在地板上就像在家里一样舒服。    
    中国人居住的房子,一到了晚上就会变得异常昏暗。人们一般都不点煤油灯,绝大多数地区还是按照惯例,一直用豆油、棉籽油和花生油点灯,这种灯的光非常暗,仅仅能照见东西,但是他们似乎很满足,根本就没想过进一步看清东西这种更高层次的追求。    
    从西方人的角度来看,中国人的家具显得笨重又丑陋。中国人坐的长凳没有靠背而且很窄,如果凳子的某条腿不牢固,或者凳子的一端没坐人,那么坐下去的时候,凳子就会翘起来。在亚洲各国,中国是唯一使用椅子的民族,当然在我们眼里,也是相当难看的。其中有一种椅子很高,靠背很直,好像是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或安妮女王时代所流行的式样。还有一种比较常见,椅子很大,足以坐一个大胖子,但是看起来不够牢固,很容易垮掉。    
    中国人居所的潮湿和冷,是西方人最不满意的地方。对大多数外国人来说,房间的地面用泥土或铺设没烧制好的砖,既不舒适,对健康又不利。还有,房门也是松松垮垮的,两扇门根本就关不严,四周都透风。即使只有一扇门,而且也用结实的纸把门缝糊好了,也还是不能抵挡住刺骨的寒风,因为中国人没有随手关门的习惯。曾有位商人在他的办公室门上贴了一张纸条:“请随手关门”,但是,这在中国纯粹是一句废话,因为没有人会那样做。    
    在中国还有一个现象,即人们进门的时候通常都要低头,因为不管是房子还是院子,门框都做得非常低,不那么做的话头会撞在门框上。    
    中国人的窗户一般是用纸糊的,抵挡不住风、雨、太阳、炎热或灰尘的袭击。我们使用的百叶窗在这里不常见,就算有,大概也没有人用。    
    中国人的家里通常只有一口容量很大的大铁锅,使用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每次只能煮一种东西,煮饭的时候就不能烧水,而且,还必须有一个人蹲在灶口不断地往灶膛里添柴草。每次煮饭的时候,水汽和烟弥漫整个房间,外国人往往被呛得睁不开眼、喘不过气来,但中国人似乎是无所谓的。    
    对西方人来说,冬天没有暖气,是中国人住所的一大弊病。中国大部分地区,取暖只是靠做饭的锅灶和炕,即使冬天特别寒冷的地区也是如此。对于炕的舒适,中国人是充满了高度的赞扬,对西方人来说,恰恰相反,他们喜欢的是适宜于人体的恒温,而不是凉或热得让人睡不着。在寒冷的夜晚,中国的炕远不如“壁炉”或者火炉来得舒适。    
    就全国范围而言,在有限的产煤地区,煤已经开始作为燃料在使用了,但是在烧煤时,煤烟总是在屋子里出不去。即使家境很好的家庭,在木炭的使用上也非常地节省。但像烧煤一样,存在着隐患,用时必须要很小心。    
    在寒冬腊月,即使待在家里,人们也把所有能穿的衣服都穿上,因为屋子里实在冷得难受;外出的时候,就没衣服可加了。如果问他们:“你冷吗?”他们回答总是:“当然冷!”在冬天,他们血管里的血液就像河水一样,只是底层在缓慢地流动,表层全都冻结了。一辈子就从来没有暖和过,这就是他们留给西方人的印象。    
    对于一位中国道台的话,我们曾经很是惊奇,他说:美国的监狱甚至比他的衙门更舒适。现在知道了中国人住所的样子,就可以理解他的话了吧。    
    拥挤和噪声对中国人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前面我们也曾提到了。天气冷的时候,中国人肯定会挤在一起取暖。就是在三伏天,也经常可以看到轮船上挤满了人,或坐或躺。任何西方人都不能忍受这样的拥挤,我们喜欢独门独户的房子,既通风又不被打扰。    
    中国人似乎并不在意,即使他们有这样的条件,既凉快又安静的居住环境,似乎也不觉得有什么好。在中国,我们经常看到在城市的周围,建着许多小村落,这就造成了一种假象,即地价太昂贵了,大家不得不挤在一起。而事实恰恰相反,由于都挤在一起,才抬高了地价。结果就是我们看到的样子了,狭小的院子、拥挤的房子,根本就谈不上什么活动的空间。    
    在中国,一个小客栈的牲口棚里,放有50头驴,那是很正常的事,而且整个晚上都会有你想象不到的热闹。一位外国旅行者夜宿在小客栈里,兴致勃勃地看着大队人马的到来。可是,到睡觉的时候,同屋住的中国旅客已经熟睡了,而一大群骡子咀嚼、踢腿和长叫声,让他根本无法入睡。    
    哈克先生说,中国人知道要让牲口不乱叫,在它的尾巴上吊一块砖就可以了,但是没有人这样做,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他们并不在乎牲口是否在叫。中国人并不在乎动物的吵闹,这是中国人的天性,并不局限于某个阶层。之所以这么说,是我们知道曾有一位中国大官的太太,在家里养了大概100只猫,这个事例足以说明问题。    
    没人看管的狗到处乱跑,这在中国所有的城市都会见到,中国人对此熟视无睹,或者是受佛教讲的不能杀生的影响。曾任美国驻华公使的罗斯·布朗先生,出版的一本有关东方游记的书,其中有一幅名为“君士坦丁堡大观”的插图。画面中有各种各样的狗,正在举行一个会议。书中同样有一些很能反映中国许多城市概貌的插图。    
    尽管常会发生被疯狗咬伤的事,人们似乎也不会太担心,也没有什么感觉,一大群狗仍是爱怎么叫就怎么叫。我们有一句谚语:“被什么狗咬伤,就用什么狗的毛治疗”,这充分地体现在了中国人的身上,他们一旦被狗咬伤,往往只是在伤口上敷一些狗毛了事。    
    上面讲了这么多的事例,都是在讲中国人对舒适的态度,即不在乎。同样,中国人对是否方便也不关注,看下面几个例子,就知道为什么这么说了。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人也一直以其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而骄傲。中国文人的书房里一定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