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知道点世界哲学 >

第5节

知道点世界哲学-第5节

小说: 知道点世界哲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柏拉图80高寿时无疾而终,终身未娶的他死于别人的婚礼。柏拉图死后,他所创立的学园由门徒主持,代代相传,继续存在了9个多世纪之久。一直到公元529年,由于它推崇怀疑精神而被罗马帝国封了门。    
    


第一部分完美的理念世界

    柏拉图的学说体系庞大,丰富多彩,但“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核心。    
    何谓“理念论”?通过理念论,柏拉图要阐述什么意思呢?    
    柏拉图认为,一切感性的个别的事物都有与之相应的理念,理念是产生个别事物的原因和范型,个别事物的形成在于它有不同的理念。为了说明这一点,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列举了床的例子。他认为存在三种床,一种是床的理念,即规定床之所以为床而不是桌的东西;第二种是木匠依据床的理念制造出来的个别的具体的床;第三种是画家模仿个别具体的床画出来的床。正如画的床是个别具体的床的模仿一样,个别具体的床则是床的理念的模仿。正是具体的床分有了床的理念,才使之成为各种各样的床。    
    柏拉图认为,一切个别事物都是变动的,是不真实的,真正实在的是不变不动的理念。他说:“划在沙子上的三角形可以抹去,可是,三角形的观念,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留存下来。”因而由无数个别具体事物组成的感觉世界也是易逝的虚假的;只有由无数理念组成的理念世界是永恒的真实的。现实世界不过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    
    理念世界中的各种理念还有高低之分。最低级的是关于具体事物的理念,如桌、床等的理念;较高级的是关于数学和几何学的理念,如方、圆、大、小等的理念;更高级的是关于艺术和道德的理念,如美、正义等的理念;最高的理念则是关于“善”的理念。善的理念就好比太阳,一切其他的理念正是在善的理念的照耀下,才被我们所认识。柏拉图的这种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区分明显受到巴门尼德思想的影响。    
    由于真正存在的是理念世界,因此,在柏拉图看来,我们要想获得真正的知识,就不能通过认识易变虚假的现象来达到,而必须把握事物的理念。那么,我们能否把握事物的理念呢?如果能,又如何把握呢?    
        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和理念一样是先于具体的肉体而存在的,而且是不朽的。人在降生以前,灵魂就居于理念世界之中,早已对理念世界有所认识。只是当灵魂投生并堕入肉体后,由于受欲望和激情的影响和玷污,把本来知道的东西遗忘了,才导致了我们对理念的无知。因此,要想重新获得知识就得回忆,即不朽的灵魂借助于个别事物的刺激,通过感觉的诱导,将忘记的对理念世界的知识重新回忆出来,就好像一个人通过看到朋友的肖像和他的七弦琴而想起朋友本人一样。认识的过程就是回忆的过程,“一切学习都只不过是回忆罢了”。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西方哲学的特色理论,其先验论和理性主义的特点为后来的大哲学家康德所发挥。    
    


第一部分洞喻

    在《理想国》第七卷中,柏拉图通过一个洞喻来说明人类的理性的认识能力。    
    柏拉图虚构了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它有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可让一道亮光照进来。有些人从小就住在洞穴里,头颈和腿脚都被绑了起来,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像囚徒一样只能看着洞穴的后壁。    
    在他们背后远处高些的地方有东西燃烧着发出火光。在火光和囚徒之间有一条路。沿着路边筑有一带矮墙,就像演傀儡戏时设的屏障一样。有一些人拿着各种器物高过墙头从墙后面走过,有的还说话。这时,各种器物在火光的投射下在洞穴后壁上留下了他们的阴影。因此,洞中的囚徒天天看到的都是这些阴影而不是事物本身,然而他们却认为看到的阴影就是事物本身,除了阴影之外没有什么别的实在。    
    如果有一天有一人解除了桎梏,能够走动并看到了火光,他会由于不习惯而感觉很痛苦,而且无法看见那些他原来只看见其阴影的实物,即使别人告诉他以前他看到的不过只是阴影,他也认为过去看到的阴影比现在看到的事物更真实。    
    如果有一天有人硬拉着他走出洞穴,见到了外面的阳光,他也会觉得眼前金星乱串,以至于无法看清任何一个真实的事物。然而经过一个适应的过程之后,他就可以就事物本身看事物了。这时他发现,太阳正是主宰可见世界一切事物的原因。    
    于是,他觉得即使忍受任何苦楚也不愿意再回到洞穴过囚徒生活了。即使他回去,告诉他们过去他们看到的只不过是阴影,洞穴里的人也会认为他到上面走了一趟就把眼睛弄瞎了,人们甚至会把这个说胡话的人杀掉。    
    这就是柏拉图的洞穴喻的主要意思。柏拉图的这个比喻看似平常,然而通过这个比喻他说出了关于人类认识的一番大道理。    
    (1)在洞穴里,在可见世界中,当头不能动时,人们只能对事物的阴影有所认识,这是最低级的认识,他把这种认识叫做“想像”,此时所看到的只是虚幻的东西。    
    (2)然后当头可以动了,在火光的照耀下看到实物,这是高一级的认识,他把这种认识叫做“信念”。然而这两阶段都是对可见世界的影像的认识,形成的只是“意见”,是不可靠的。    
        (3)因为柏拉图认为实物是理念的影像,因此,人们在洞上对实物的认识是通过理念的影像认识理念本身,因而已经涉及到可知世界,是一个认识的更高级的阶段,他把这一阶段的认识叫做“知性”。    
    (4)而最高级的认识是对最高的善理念本身(他把善理念比作太阳)的认识,他把这一最高阶段的认识叫做“理性”。这两个阶段是对可知世界的理念的认识,形成的才是可靠的“知识”。    
    柏拉图的“洞喻”明显有崇尚理性而贬低感性的特点,但他对两个世界和4个认识阶段的区分对后世的一些思想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第一部分理想国与哲学王

    起初,贵族出身的柏拉图对政治非常热心。但当看到老师被民主派处死,看到政客们是多么的不讲原则,看到政局是多么的混乱,加之自己两次在叙拉古推行政治主张失败之后,他只好退而求其次,使他未酬的理想“哲学王”在“理想国”里去实现了。    
    大约于公元前386年,柏拉图专门写了《理想国》这本名著来阐述其政治思想和理想。该书的副题是“国家或正义论”,也就是说,他所讲的“理想国”在现实中也许是不存在的,但它是最符合善的理念的,一定是善的而不是恶的,也就是说,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是最符合城邦正义的。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除奴隶外,城邦成员分为三个等级。一是统治者或治国者阶层;二是武士或卫国者阶层;三是商人和工农业生产者阶层。柏拉图认为,在本性上,统治者是神用金子造的,卫国者是用银子造的,而工农业生产者是用铜铁造的。其实这只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也就是说,他们各个阶层的德性是不一样的。    
    统治者的德性是智慧,即统治者具有用来考虑整个国家大事和谋划的知识;而卫国者的德性是勇敢,即他们具有一种能力,即无论在什么情形之下他们都保持着法律通过教育所建立起来的关于可怕事物的信念;工农业生产者的德性是节制(当然,节制也是卫国者和统治者的德性)。所谓节制,就是天性优秀和天性低劣的阶层在谁应当统治,谁应当被统治这个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一致性和协调性。那么,当各个阶层都根据其德性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只做自己的事而不兼做别人的事,即统治者治理国家,卫国者保卫国家,而工农业生产者从事劳动时,这样的城邦也就是正义的城邦,也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了。    
    反之,不正义的城邦应该就是三个阶层之间的争斗不和、相互间管闲事和相互干涉。例如,如果一个人天生是一个手艺人或者一个生意人,但是由于有财富、或者能够控制选举、或者身强力壮、或者有其他这类的有利条件而又受到盅惑怂恿,企图爬上武士阶层,或者一个武士企图爬上他们不配的立法者和统治者阶层,或者这几种人相互交换工具和地位,或者同一个人同时执行所有这些职务,这种交换和干涉在柏拉图看来就是最大的不正义,这也意味着城邦的毁灭。    
    那么,理想国要如何才能实现呢?柏拉图提出过很多设想。如城邦要保持中等财富;在统治者和卫国者阶层实行财产共有,使他们全心全意为城邦效力,而不至于从牧羊犬变成侵害城邦利益的豺狼;取消家庭,实行共产共妻;儿童由城邦统一抚养教育;培养有正义德性的公民等等。但柏拉图认为,理想国的真正实现依赖于“哲学王”。他说,我们做一双鞋子还要找一个手艺好的人,生了病还要清一位良医,而治理国家这样一件大事竟交给随便什么人,这岂不是荒唐?因此,只有当哲学家成为了国王,或者国王变成了哲学家的时候,才能进行智慧的统治,“理想国”也才有实现的可能。    
    马克思指出,柏拉图的理想国只是埃及种姓制度在雅典的理想化。我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到这是一种贵族政治主张。可是令柏拉图遗憾的是,他的理想国至今还没有实现,哲学家也难以当上国王!    
    


第一部分古希腊哲学的高峰

    为什么人们会“言必称希腊”,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古希腊一位真正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几乎涉猎了当时的所有学科,研究过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数学、历史学、政治学、伦理学、美学、修辞学、经济学、战略学、医学等多个领域,并在每一学科都有所建树。    
    他是第一个为学科分类的人,使很多学科第一次独立出来;在生物学方面,他也第一次做了生物分类,观察到了隔代遗传现象;在天文学方面,提出了“地球中心说”;在物理学方面,他对运动分了类,描述了物质机械运动的一般规律;他也是归纳逻辑的发现者等等。    
    在他短暂的62岁生涯中,亚里士多德创造了400多部著述。从留存下来的47部作品来看,他的著作《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尼各马科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在两千多年后仍然是精品。在今天看来,亚里士多德的成就和贡献简直是不可完成的任务!因此,马克思称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也称他是古希腊“最博学的人物”。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年生于希腊北方色雷斯的斯塔吉拉城,他的父亲是马其顿国王的御医。亚里士多德早年丧父,在他的监护人普罗克塞那抚养下长大。公元前367年,亚里士多德被他的姐姐送进了雅典柏拉图的阿卡德米,在此他一呆就是20年,直到柏拉图去世,才离开那里到小亚细亚一带讲学。老师对这个出类拔萃的学生赞誉有加,称他是“学园的精英”。    
    公元前343年,亚里士多德应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之邀,担任13岁王子亚历山大的老师。后来,成了国王的亚历山大虽然不能接受老师的“中等国家”的政治主张,但对老师还是十分崇敬的。他曾说过:生我的是我的父母,而使我明了如何生活才有价值的,则是我的老师———亚里士多德。事实上,没有亚历山大为老师的科学研究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亚里士多德要达到这样高的成就也可能是很困难的。    
        公元前335年,亚历山大东征,不需要老师了。亚里士多德于次年回到了雅典,走上了他老师柏拉图的教育之路,在雅典东郊兴办了一所叫做“吕克昂”的学园,从事教育和科研活动,执教达13年之久。这里有许多林荫道,亚里士多德经常和学生们在林荫道上边散步边讲学和讨论,所以后来被人们称为“逍遥学派”。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逝。雅典的反马其顿派势力抬头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亚里士多德由于是亚历山大的老师,雅典人对他也用上了惯用的手法———指控其不敬神。亚里士多德为了避免让雅典人有机会再一次对哲学犯罪,把学园交给了弟子德奥弗拉斯特主持,逃到欧比亚岛上去了。第二年,亚里士多德在该岛上与世长辞。    
    亚里士多德在全面考察和批判总结以往哲学成就的基础上,建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