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知道点世界哲学 >

第36节

知道点世界哲学-第36节

小说: 知道点世界哲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是笈多王朝。笈多王朝的君王(尤其是初期的)大力支持婆罗门教,一方面修建婆罗门教的寺庙,举行婆罗门教祭祀典礼,另一方面为婆罗门教的传播提供条件。在此时,婆罗门教的一些法规(如《摩奴法典》等)和两大史诗(《摩可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已经基本定型,婆罗门教哲学(六派哲学)的原典也都做了详细的注释,各派哲学趋于系统化。在这样一种情形下,婆罗门教又进一步吸取了印度民间的各种偶像崇拜成分和其他派别的宗教思想(包括佛教和蓍那教的),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演化为印度教(新婆罗门教)。    
    印度教虽由婆罗门教演化而来,以婆罗门教的旧有学说为教义核心,但它已经不再是一种单一宗教了。它已经成为一种混合物,即印度古代多种宗教体系和精神文化要素的复合体。正如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一文中所说的:“这个宗教既是纵欲享乐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义的宗教;既是林加(男性生殖器,是湿婆的象征)崇拜的宗教,又是札各纳特(印度教大神之一毗湿奴的化身)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    
    印度教形成后,它主要分成3个基本流派,即毗湿奴派、湿婆派和性力派。这些派别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比其他宗教派别多得多的信徒。    
    公元8世纪左右,印度正统派哲学中出了枯马立拉和商羯罗两位著名的思想家。他们对印度教的宗教与哲学作了较大的完善和改造(有人认为婆罗门教在此时才完成了向印度教的转变)。枯马立拉进一步强调了祭祀的功效,使吠陀典籍在印度教中牢固确立了其神圣性。商羯罗则对奥义书以来婆罗门教的核心哲学思想作了新的阐释和发展,为印度教的宗教实践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伊斯兰教侵入次大陆后,印度教虽然也受到了一些打击,但却没有像佛教那样被毁灭,而是一方面在某些区域保持着很大势力,另一方面与伊斯兰教的思想有所交融。    
    12世纪后,印度教的主要派别中又分化出一些新的派别,如毗湿奴派中分化出虔诚派,后又分化出罗摩派(16世纪形成)、黑天派;湿婆派中又分化出三相神湿婆教派;性力派也分化出右道和左道两派。这些派别虽还属于印度教,但其中的不少人却提出了反对婆罗门教教义的主张(如主张各种姓在神面前的平等,反对歧视妇女,反对吠陀权威等)。    
    在近代印度,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传入,印度教中掀起了范围广泛的宗教改革运动,出现了许多鼓吹宗教和社会改革的团体和组织,如梵社、雅利安社等。这些团体的创建者和参与者一般反对古代印度教中存在的偶像崇拜、烦琐宗教仪式、种姓不平等等愚昧现象。    
    目前印度教仍是印度最有影响的宗教,在社会中根深蒂固。印度人中绝大多数都信奉此教。80年代初,印度总人口的近83%的人为印度教教徒。    
    印度教在印度国外也有一定影响,它传播到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如斯里兰卡、尼泊尔、缅甸、泰国、马来西亚、阿富汗、乌干达、坦桑尼亚等国都有印度教流传。印度教的哲学也曾经为西方近代的一些哲学家或思想流派所重视和吸收。    
    


第四部分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是印度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大帝国。    
    公元前327年,马其顿人亚历山大大帝率军队越过兴都库什山侵入西印度,所到之处都建立了据点。亚历山大试图征服恒河平原,取道坦叉始罗和拉瓦尔品第,向南部和东部推进,但遭到当地力量的抵抗。当时恒河平原最强大的势力是摩揭陀国,处在难陀王的统治之下。大约在公元前317年,该国一名出身刹帝利贵族、叫旃陀罗笈多的青年,在他的足智多谋的顾问考底利耶的协助下,率军击败了西北印度的马其顿人的部队,并宣布了印度的自由。之后他进抵摩揭陀国的首都华氏城,推翻了难陀王的统治,掌握了政权,建立了孔雀王朝。他又吞并周边若干邻国,建立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大帝国。到了旃陀罗笈多的孙子阿育王时代,孔雀王朝达到鼎盛。他即位8年后,征服了东南海岸的羯陵伽国,此时帝国的版图几乎包括除泰米尔地区的整个印度和阿富汗的相当大一部分。    
    孔雀王朝以其空前强大的国家权力,完成了多项重要的事业。例如,旃陀罗笈多在全印度修建了发达的道路系统。道路设有驿站,每隔半里建一立柱作标记。阿育王时代又在各条道路两旁植树,隔约3里挖一口井,设立行人休息的处所。在主干道的交叉点附近,设立国家粮仓和仓库,供紧急时使用。此外,为了提高农业产量,帝国还在各地修建了运河和蓄水池,建立了较完善的灌溉体系。为了向民众贯彻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在所统治范围内各地树起许多石柱,刻上诏文,表明自己的决心,希望获得人民的支持。这些诏文是用多种文字写成的,被称为“阿育王诏敕”。这些诏文在西北印度、阿富汗以及东南海岸各地都有发现。有的诏文是刻在磨平的崖岩上的。    
    


第四部分阿育王与佛教

    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大力提倡和保护佛教,社会上流传着他与佛教的一些故事。据说,在他当君王的早期,用暴力和酷刑治理国家。在首都华氏城北部有一个监狱,人们称它为“阿育王监狱”。在监狱里,使用各种刑具严刑拷打犯人。国王曾下令,任何人只要进了这座监狱,就别想活着出去。    
    一天,一位佛教的圣者毫无原因地被关了进去,狱吏将他投入热水锅里,水竟无法烧沸。狱吏将此事报告给阿育王,他感到很奇怪,便对佛教开始感兴趣。后来他下令取消了那座监狱,并修正刑法,对犯人从宽发落。    
    这时,他的军队恰好平息了羯陵伽地区的叛乱,杀戳了成千上万的叛乱者,并俘虏了许多人。阿育王良心受到责备,产生了悔恨和悲悯之情。他下令将所有俘虏释放,并发布了一封表示忏悔的文书,之后穿上僧袍,皈依了佛教。他下令禁止打猎,并亲自食素,献身于实施“大法”(道德与虔诚)统治。这导致了孔雀王朝内外政策的重大变化。阿育王放弃了以屠杀和放逐人民为手段的军事征服,释放了战争俘虏,对民众采用“虔诚感化”的政策。    
    同印度许多传说一样,这个故事很难说到底有多少真实成份,它很可能是佛教徙为宣传佛教的威力而编造出来的。    
    不过,阿育王推崇佛教,倒是可由他发布的多个诏敕来证明。在这些诏敕里,他赞扬佛教,劝告人们皈依佛教,并将佛教精神体现到日常生活中。他明令禁止滥杀动物,并设立人与动物医院,向穷人施舍。他还在印度各地兴建佛寺、佛塔,亲自巡拜。佛教徒称他为“转轮圣王”。他虽是热心的佛教徙,但也不排斥其他宗教。耆那教、婆罗门教等也受到同样的保护。    
    他的仁慈的统治必然会产生良好的结果。由于他的善德善行,印度人民至今还怀念这位国王。    
    


第四部分佛祖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佛,俗世人称“佛祖”,其实在佛教徒眼中,他是现世教化众生的佛陀。佛教的教义;全赖释迦牟尼佛传播于世。    
    释迦牟尼在历史上实有其人,他的生活年代大体与中国的孔子同时。释迦是一个部落的名称,牟尼是能仁,能寂,合起来可理解为“释迦族的圣人”。他原名叫乔达摩悉达多,释迦佛的另一个称呼“如来佛”,如来的意思是指从如实(绝对真理)之道而来,开示真理的人。    
    释迦牟尼于公元前566年出生于喜马拉雅山南坡的迦毗罹王国,其父为该国净饭王。一天其母摩耶夫人梦见一头白象伴随道白光从空中降下投入她的右肋,从而有了身孕。    
    农历腊月初八这一天,摩耶夫人遵照习惯回娘家,走到蓝毗尼花园,手攀无忧树枝坐下休息,一阵和风吹过,乔达摩·悉达多从摩耶夫人右肋诞生。这时天空出现了两条龙,一条吐凉水,一条吐温水,为其沐浴。乔达摩·悉达多沐浴后即站起来向前走了7步,步步生莲。接着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环顾四方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时全身出现金黄色,双颊丰满如雄狮,毛发均向上生长,其母生他7天即逝世了。姨母波波提夫人担负抚育之责。    
    他看到社会残酷无情,人们受着生老病死种种苦难。毅然抛弃舒适生活,出家修行。先随婆罗门教苦修,日食一麻一麦,瘦得皮包骨,却一无所获,于是用尼连禅河水洗去6年的污垢,爬上了岸。这时牧羊女见他可怜,端来一碗乳糜,他吃后才恢复了体力,这就是衍化出的“腊八粥”。以后,他走到伽耶的一棵菩提树下静坐沉思,49天恒出一条正道:“人有了我”,而“产生欲念,这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只有达到“涅槃”,才能脱离痛苦”,摆脱轮回,要想达到就要修道。他所创立的理论被称作“佛教”。从此乔达摩·悉达多成了“佛陀”,简称为“佛”,世人尊其为释迦牟尼。    
    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80高龄,传教已45年,佛教已被南亚大多数人所接受,各地均建立了寺庙,出家的和在家的信徒倍增。这时,释迦牟尼背疾复发,自知将要谢世,便来到拘尸那伽的跋提河边。在两棵婆树间弟子阿难系好绳床,释迦牟尼头朝北,面朝西,侧卧于绳床上,他的右手支着头,左手放在身,双足并拢,进入“涅槃”,心脏停止了跳动。这一天是农历2月15日。    
    


第四部分菩萨

    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略称。“菩提”意是觉悟,“萨埵”义是有情,凡是求觉悟的有情的都可以称为菩萨。在佛教中一般习惯对印度的弘扬佛法、建教立宗的大德法师都称为菩萨,如马鸣菩萨、龙树菩萨、护法菩萨等。因为这些菩萨是印度佛教历史上的具体人物,所以这些菩萨的画像都属于高僧像之类。这里所说的菩萨像是指佛经中所提出的,与佛同时共弘教化的菩萨的画像。    
    为什么拜菩萨?因为在佛教看来:    
    一、弥勒菩萨:包容、欢喜。弥勒菩萨塑造的是布袋和尚的形象。他代表什么意思呢?布袋和尚肚皮很大,满面笑容,他所代表的意义就是具备什么资格才可以入佛门:第一要有肚量,要能包容;第二要慈悲,要以欢喜心接待一切众生。所以弥勒菩萨代表的是生平等心,呈喜悦相。佛教认为以清净平等的心对待一切众生,以满面笑容接待一切大众,这是入佛门必备的条件。    
    二、地藏菩萨:孝顺、恭敬。地藏菩萨所表示的是孝亲尊师,一部《地藏经》就是佛门的《孝经》。无论哪一个宗派,哪一个法门,都是从孝亲尊师做起。    
    三、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观音菩萨表示大慈大悲,慈是使他人快乐,悲是帮助他人解脱烦恼和痛苦。慈悲一切、怜悯一切、救护一切众生,就是大慈大悲。佛教认为的拜菩萨,就是以菩萨为榜样,常养自己的慈悲心,利益他人,造福社会。    
    四、文殊菩萨:智慧、善巧。文殊师利菩萨,代表的是大智慧,圆满的智慧,绝对不是迷惑颠倒,感情用事。    
    五、普贤菩萨:应用、实践。普贤菩萨代表实践,把孝敬、慈悲、智慧,应用和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    
    


第四部分四大天王

    佛教中的四大天王有其特殊的所指,我们经常在西游记中见到他们的身影:    
    一、东方持国天王。“持”是保持;“国”是国家。持国里面最重要的含义就是“负责尽分”。我们修身、齐家,也就是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负责;自己是什么身份,就负担起什么样的职责。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对自己的工作尽心尽力,每一个人在他自己岗位上都能尽忠职守,负责尽职,这才能护持国家。持国天王手上拿的是琵琶(乐器),它也是表示佛法的。代表什么呢?它代表负责尽职要做得恰到好处,不能超过,也不能不及,这就是中庸之道。儒家讲中庸,佛家讲中道。就像弦一样,要是太紧了,它就会断掉;太松了,就弹不响了,一定要调得恰到好处;这就是说,我们对人、对事、对物都要守分寸,都要做得恰到好处。    
    二、南方增长天王。“增长”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求进步;与时俱进,不进则退。德行要进步,智慧要增长,技能要进步,才艺也要进步,乃至于我们的生活品质也要天天往上提升。增长天王手上拿的是宝剑,这个剑是表示佛法的,代表智慧之剑,能断烦恼。烦恼像丝、像乱麻一样,所以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