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知道点世界哲学 >

第31节

知道点世界哲学-第31节

小说: 知道点世界哲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学问上,中江藤树接受了阳明关于“良知”的说法,并且用阳明心学把《大学》、《中庸》和《论语》贯穿了起来。在生活中,中江是一个孝子,所以他又非常推崇孝德,甚至把“孝”当作宇宙的本体。此外,中江还把他们本国的神道同这些儒家学说结合起来,形成了神儒合一的理论。而中江的后人,比如熊泽番山、渊岗山、佐藤一斋等人也都有这个特点。    
    所以,日本阳明学派虽然继承了中国的阳明思想,但有着日本人自己的思维特点。像这些日本学者,大都主张应该调和朱子学和阳明学之间的矛盾,把儒学和日本神道结合。而且在“知行合一”的问题上,他们把王阳明重实行的思想,同朱熹“格物穷理”的理论结合在一起,从而为吸收西方近代自然科学提供了一种积极的态度。这一点也可以为我们解释日本的思想界为什么能够迅速地接纳西洋的学术。    
    


第四部分徂徕学的“归纳法”

    在那些写到日本传统学问的文章里面,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徂徕学”这种说法。所谓“徂徕学”,其实是由日本哲学家荻生徂徕开创的儒家学派,它属于日本儒学中“古学派”的一支。    
    朱子学派成为日本官方所提倡的儒家哲学之后,有许多思想家都对它里面的学说进行批评。在反对派中,阳明学派是一家,而古学派则是另外一家。    
    古学派的开山之人是一个名叫山鹿素行的人。他小时候是学习朱子学的,但是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对朱子学变得不满意了。因为他觉得程朱理学讲究“持敬工夫”,这样容易埋没人才、窒息社会,很难对社会风气起到什么挽救的作用。而且,从儒家一代一代的传承历史来看,原始儒家的圣人之学,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所以,山鹿素行就主张要回到周公、孔子的思想那里去。    
    在他看来,这种回归是可以实现的。因为日本古时候虽然没有哪一个叫“儒家”,但是古代的统治者用来治理国家的手段,却一直依靠的是儒家的内在精神。    
    后来,有一个叫伊藤仁斋的学者,也大力提倡这样的古学思想。他把《论语》排作世界第一,《孟子》排成世界第二。在他眼里,只有孔孟的书才值得一读再读,而且应该弄清楚其中原来的本义。至于像编在一起的“四书”,其实已经加入了很多朱子等宋朝儒家的思想,所以脱离了孔孟的本意。    
    伊藤仁斋的这些思想,荻生徂徕明白了以后,十分钦佩。而且,他还给伊藤仁斋寄书过去,以表示自己的敬慕之情。    
    但是在学问上,特别是在做研究的方法上,荻生徂徕和伊藤的思想并不是完全相同的。荻生有两部代表作———《辨道》和《辨名》。在这两部书里面,荻生搜集了许多古语的例子,然后通过归纳整理,弄清楚这一个字、一个词在古语中到底是什么意思。所谓“徂徕学”,最大的特点其实就在于他的这种方法,也就是说,通过归纳法来解释古语古词的本来含义。    
    像徂徕学这样的方法,在中国的清朝也有。当时的考据学家王念孙、王引之就是采用类似的方法,来判断在《论语》、《孟子》等先秦文献中字句的真实含义。其实,在中国的学术传统中,这属于“训诂学”的一种方法。    
    “徂徕学”虽然和伊藤仁斋的研究方法不同,但在思想上他们都是反对朱子学派的。别看这些古学家叫“古学家”,其实他们的思想竟然也是日本启蒙思想的一条脉络。荻生徂徕区分了天道和人道,肯定了人们生而具有的欲望、情感。所以,在日本启蒙思潮的发展过程中,“徂徕学”的人道主义思想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正是“徂徕学”的出现,从东方思想的内部,拉开了日本启蒙历史的帷幕。    
    


第四部分“兰学”入侵

    日本是一个极为善于学习的民族。当他们看到中华文明比他们的优秀时,他们就学习中国的文化。而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力量的入侵,他们又发现了西方文明的优越之处,于是又开始了一段学习西方知识的历史,直到今天也都还是这样。    
    在16世纪,日本就同西方文化开始了接触。那时候,跟他们打交道的主要是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由于欧洲国家的人基本上都是从南方海上到达日本的,所以日本人一开始把欧洲人叫做“南蛮人”,把他们带来的枪炮等技术叫做“南蛮学”或者“蛮学”。这些“蛮学”主要是借助葡萄牙语来研究的。然而,还有另外一些西方的学问,基本上是西方的自然科学和技术,主要是荷兰人传过来的,因而主要是通过荷兰语进行研究的。日本人就把这种学问称为“兰学”(把荷兰人所传授的西方医学称为“兰医”)。它是日本德川幕府时期日本人所知道的西方科学的总称。    
    在“蛮学”和“兰学”进入日本的过程中,基督教的思想也跟着登上了日本诸岛。但是这样一来,德川幕府的将军们就不高兴了。于是,他们开始禁止基督教的传播,后来慢慢地发展为禁止西方文化的传播。从1633到1639年,幕府连续五次发布“锁国令”,限制日本与外国的一切往来,只剩下长崎这一个地方与中国及荷兰维持着微弱的联系。但是兰学的传播,已经使日本人开始意识到汉学的不足之处,也开始认识到西方科学文化的先进之处。    
    果不其然,到了1720年,第八代将军德川吉宗终于解除了“不准许输入荷兰书籍”的禁令。于是在日本的知识阶层中,又重新出现了“兰学热”。兰学主要在医学、天文学、物理学等领域中发展起来,日本人通过荷兰语,也了解到了西方近代的地理、博物、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    
    1838年,著名兰学家绪方洪庵(1810—1863年)在大阪设塾“适斋”,传授兰学。24年间,有30000学者慕名登门就学。在他的门生及其后继者中,有很多人成为倒幕维新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如福泽谕言、桥本佐内、大村益次郎、吉田松阴、高杉晋作、木户孝允、伊藤博文等。    
    所以,对于日本人而言,“兰学”不仅仅是西方的科学技术,它还包含着许多近代的启蒙思想。一是对传统文化的鄙陋之处进行批判。二是讲究技术的实用,也就是经世的思想。三是兰学的大部分是近代科学,它所包含的实证精神必然给日本的思想界带来巨大的冲击。    
    难怪有人说,在日本启蒙思想史上,有两条明显的发展主线。一条主线是以“徂徕学”为开端的东方儒学的人道主义思想。而以“兰学”为开端的西方科学文化,则是它的另一条主线。


第四部分“哲学”之父

    在日本近代的启蒙哲学家中,西周(1829—1897年)是一个我们没法忽略的人物。因为正是在他的笔下,西方的philosophy终于获得了一个成熟的中文名字———“哲学”。    
    1862年,西周在一封给朋友的信中,把philosophy译做“西洋性理之学”。他为什么要这样翻译呢?因为他觉得philosophy这套学问所讲的东西,既包括了对于世界本源的讨论,又包括了对于人生的讨论,这跟中国宋代学者“性理之学”的提法有极为相似共通之处。所以他就在“性理之学”前面加上“西洋”二字,以指代从西方传过来的这种关于性理的学问。    
    西周是一个中西贯通的学者。他出身于士族家庭,小时候就饱读《四书》,22岁前接受儒学教育,25岁学习荷兰文和英文。1857年,西周进入幕府的翻译机构。在这里,他接触到了近代西方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知识。5年后,幕府派遣西周留学荷兰,使他更深切地体会到了西方的人文智慧,特别是当时流行在荷兰的法国人孔德的实证主义和英国密尔的功利主义。所以,当他一开始考虑philosophy这个词的译法时,很自然地就试图在他所接触到的东方文化传统中,特别是在儒家文化中找到它的对应物。    
    但是,philosophy这个词是从希腊文转译过来的,而那个希腊词的本意是“爱智慧”,把philosophy译作“西洋性理之学”,实质上是“意译”,而不是“直译”。所以,为了在字面上保持一致,西周后来又把它译作“希哲学”,其含义是“希求贤哲的学问”。此后,西周还借助过“音译”的办法,译作“斐卤苏比”。但是,经过多次的推敲、比较,最后他决定译为汉字“哲学”。当然,它在日文中不读作zhé xué,而是te tsu ga ku。    
    1874年,西周在《百一新论》中公开提出:“把论明天道、人道,兼之教法的philosophy译名为哲学。”此外,“主观”、“客观”、“理性”、“悟性”、“现象”、“实在”、“归纳”、“演绎”等等这些用汉字所表达的哲学术语,也都是西周苦心精译的成果。对于用汉语来思考西方哲学问题的人来说,西周的这些贡献功不可没。    
    而且,在介绍、移植西方哲学时,西周涉及到了哲学学科的各个方面。他将哲学分为逻辑学、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美学、本体论和哲学史。虽然他没有创造哲学这门学问,但他却创造了“哲学”这个妙不可言的智慧之词,真可谓是“哲学”之父啊!    
    


第四部分人生有三宝

    黑格尔说,每个人都是他那个时代的产儿,理论不可能跳跃出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    
    西周,作为日本的近代思想家,同样也是在整个西方学术入侵,传统理念崩溃的背景下进行他的思想创造的。所以,他所提出的“人世三宝说”,充满了近代的功利主义思想,这一点也不奇怪。    
    所谓“人世三宝”,就是说人这一辈子,有三样东西是最宝贵的,第一是健康,第二是知识,第三是财富。获得了这三宝,人生就获得了最大的幸福。我们一看,就知道这是一种功利主义的生活态度,强调人生在世的拥有,强调此岸世界的快乐,强调趋利避害。或许有人会觉得这些都是挺“俗”的。    
    但是,如果放在当时的处境中看,这种想法又是十分必然的。因为西周提出这些观点,本来就是要伸张人欲,批判封建的制度和道德标准,肯定每个人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他认为,儒家所提倡的“温良恭俭让”,只会把人逼到穷苦贫寒之中,实际上是最不道德的。    
    所以一个人要想成为“道德的人”,就得积极去争取自己的健康、知识和财富。但是这样还不够,“道德的人”还必须帮助别人获得幸福、知识和财富。阻碍自己获得三宝的东西———疾病、愚昧和贫困———叫做“三祸鬼”,而阻碍别人获得三宝的东西———凶贼、诈伪和盗窃———叫做“三恶魔”。人的道德责任就在于既要追逐三宝,又要消灭“三祸鬼”和“三恶魔”。    
    西周的“人世三宝说”还包含了自由平等的思想。因为人人都有权享有三宝,获得幸福。你的三宝和我的三宝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人所拥有的和所追求的,不管内容是什么,除了那些不好的“三祸鬼”和“三恶魔”的行为以外,在价值上都一样。    
    


第四部分启蒙者:福泽谕吉(上)

    庆应义垫大学(通称庆应大学)是日本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现在它的主校区位于日本的三田。如果从1871年迁至三田现址算起,庆应大学也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座古老而美丽的校园中,有一幢红砖建材搭配尖顶的西式建筑相当醒目。在它的正门入口处有一座铜人像,这便是被誉为“日本启蒙之父”的福泽谕吉。    
    作为一个启蒙者,福泽从来就不承认人居然还会有高低贵贱之分,在他眼里,人人都具有相同的自然权利,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是平等而自由的。于是,作为一位思想者的福泽,在实际生活中,也没有嫌贫爱富、巴结政要的谄媚之骨。    
    1880年,谕吉47岁,正值壮年期,他以日本一介平民的身份,活跃于各界,指导日本迈向文明。但他却说:“我最厌恶变化莫测的政治!”    
    政府多次邀请谕吉出面当部长,都被他婉拒了,可是他的影响力却凌驾于每位大臣之上,是位一言九鼎的人物。    
    当时,三田的福泽公馆经常车水马龙、高朋满座。前来拜访的人里既有显赫的部长级官员,也有骑着骏马登门造访的大将军或是大公司的董事长,还有高挽袖子的平民。    
    而一向平民作风的谕吉,对他们都一视同仁。    
    有一次,仆人通告说:“外交部长光临了。”    
    谕吉回答道:“哦,是吗?请他稍等一下。”    
    外交部长并没有受到特别的礼遇,谕吉仍很亲切地和刚刚上门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