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衣装秘语 >

第16节

衣装秘语-第16节

小说: 衣装秘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塑像及其周围的附属神灵凸显出段宗膀这一“五百神王”的尊贵地位。


第三部分:拴灵锁魄的美丽“枷锁”偶像(2)

    偶像崇拜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用木头刻成偶像,以此作为神灵的象征。用木刻偶像代表神灵的现象早在商代就已出现。据传商王武乙曾制作偶人,称为天神。东汉时期的司命神形象则是刻木长一尺二寸为人像。在近现代的许多民族中都有形态各异的木偶神像。赫哲族供奉在庙里的天神是木偶,木偶天神坐落在一个四脚原木平台上,由一大二小三个木偶组成。吉星神是一大两小的三个木头神,大者高约一尺半,小者高约一尺,头顶为圆锥形,头的四周刻九个人面形,每面刻目、鼻、口,在两面之间有一公目,身成圆柱,下有四座脚,左右两木偶为使者。赫哲人认为吉星神是最清洁之神,人们得了外科疾病,则认为是触犯了吉星神,患者要向吉星神许愿,病好了要祭祀吉星神。鄂温克族特别崇拜氏族“乌力楞”的神“玛鲁”。“玛鲁”是鄂温克人在一个圆形皮口袋中装着的各种神灵形象的总称,由十二种东西和神灵组成,但其中主要的神是祖先神“舍卧刻”。“舍卧刻”是鄂温克人用一种“哈卡尔”树木刻制成的人形,一男一女,有手、脚、耳、眼,还有用鹿或犴皮做成的衣服。鄂伦春族把各种神根据自己的想像用木头刻制成千奇百怪、神态各异的偶像。其形有大有小,有穿衣服的,也有不穿衣服的,有和颜悦色的,也有凶神恶煞的等等。就是同一个神也因各地及每一个猎户的想像不同而不同。偶像的形状大致有三种:一种是只有头和上半身,头上也只刻有眼睛和嘴,约有五六厘米高,其下部为尖形。这样的偶像一般要做许多个,供祭时就将其一个个插在一尺多长的板条上,使它们站立成一排,一排约有六个到十个。第二种是稍大些的,约有十厘米高,眼、耳、口及手、脚俱全,供祭时用线绳串在一起吊起来,一组有四个到六个。第三种是单个较大的偶像,约有二十多厘米高,这样的偶像不仅眼、耳、鼻、口及四肢俱全,而且四肢还能活动,雕刻也比较精细,有的还给穿上皮衣服或布衣服等'26'。这类木偶神像中既有鱼神木质兽皮偶像,也有氏族祖先偶像。基诺族上新房要制作木偶像。制作的木料是桐树,先将一长约二十余厘米直径约七厘米的桐木从中破开,将中间挖空,呈埋葬死者的小独木棺状。然后用桐木削一长约十余厘米的人像,刀刻的人像可看出头、手、脚、身的大略,但不刻口、鼻、眼,刻好后即用白布裹其身体,象征衣服,用线捆好后,即将这裹布的木制偶像放入小独木棺。有的男子偶像要包黑布包头,身上裹的是有红、黑花纹的白布。女偶像则裹上有红、黑白条的花布,头戴三角尖帽,基诺语称此木偶像为“阿布果”,即供奉的父亲'27'。四川木里俄亚乡纳西族举行祭崩鬼仪式时,东巴把随身携来的一个五寸高的木偶立在簸箕正中的祭粮上,此木偶叫“森都”,是用山上的桦木做成的,底部是三节座墩,上部为顶尖、中宽的形状,有四面,木偶形象与东巴文的居那若罗神山相同。据说,诸神居住在十八层天界,诸神下来时均先从居那若罗神山上下来。所以,此木偶是居那若罗神山的象征,同时也是神灵的象征。彝族的木偶神像有的用树干雕刻而成,有的木制偶像呈人形却无五官。佤族的木偶神像也颇具特色。    
    与木刻偶像相似的是用草扎或竹编成的偶像,其中用草扎的偶像比较简单,而用竹编的神像则显得比较复杂。鄂伦春族的“库力斤”神偶是用野草编织而成的人形偶。先用草扎成一个圆柱形,代表身体,另扎两个较细的圆柱形置其两边,为胳膊,最后编一条细长的草绳,绕脖子缠一圈,再缠住腰身,外面露出一点,是“库力斤”的尾巴。鄂温克族的草编神偶有祖先神偶、鸟神偶等。祖先神偶为人形,用草扎一个圆柱体,代表人体,在其中下部又一分为二,分别扎紧,代表两条腿。头部贴着一张剪成人脸形状的白纸,并直接剪出头发和耳朵,在纸上画出眼、鼻、嘴等五官。另扎两个稍细一点的圆柱体草把,绑在人体两侧,略呈弯曲状,象征着两臂,使人物造型显得威武、健壮。瑶族“跳鼓堂”时竖立一尊草扎或竹扎的盘古大王像,身高一丈二尺,宽八尺。—双耳环三斤六两。三双手,上面一双捧日月,中间一双护住胸前乾坤镜,下面一双抚膝,意思是抚九州凡民。红纸剪的舌头上画道符咒,长一尺二寸,随风飘动。赤脚踏风火轮,甚是凶猛。第二尊扎像是白面天尊,又称竹王。白脸白眉,面具用竹蔸雕成。身着笋壳,坐骑在竹根鞭上。意思是“骑龙”,是八峒瑶族尊信之神。第三尊扎像头有三尖角,赤面獠牙,红须冉冉。是竹蔸雕成的面具,手执木叉,腰围兽皮,赤膊赤脚,作赶兽之势。曰“叉星蛮王”,即八峒瑶族的上峒蛮王。第四尊扎像是竹雕面具,眉头上有三簇眉发,秃顶,花脸獠牙,赤花条条一身,围芭蕉,背背篓,提鱼篓,叫蛇星蛮王,即中峒蛮王。第五尊扎像也是竹雕面具,将军头,青脸獠牙,背弓搭箭,遍身着鸟羽毛,长一双大鹏翅膀,也有用瑶家棕皮蓑衣倒披,作为双翅,叫獐星蛮王,即下峒蛮王。第六尊是竹蔸雕成的头部像。扎个衣架由师公手持舞蹈,叫东山爷,瑶语称“傩公”。第七尊是竹蔸雕成的女性美人头像。也是作舞蹈之用,叫南山小妹,瑶语称“傩母”'28'。


第三部分:拴灵锁魄的美丽“枷锁”偶像(3)

    在一些少数民族中还分别用布、面粉制作神灵的偶像,以供祭祀时崇奉。达斡尔族的神灵偶像有许多是用布制作的。如命运之神雅吉其神的偶像,有的是用白布剪成的人形,一男一女,贴在蓝色或黄色的布上,供在房外;有的偶像是在蓝布上贴金箔纸偶像两个,一男一女,装在木匣里,挂在南房檐下;有的偶像是用一块白布剪成人形,并有月亮和星辰贴在黄布上供在屋外;有的偶像是在一块白布和一块蓝布上各画龙一条,每个龙的上面贴金箔纸剪成的人形各两个。面制的偶像在纳西族中比较突出。纳西族在出殡清晨,东巴捏二十四个面偶,象征神,又捏两个象征“楞臭”拦路鬼的面偶,它们是一男一女,男的头上长角。祭场上铺一张羊皮或牛皮,在皮中央竖一铁犁铧,象征阳神之石。在羊皮上撒一些麦粒谷粒,犁铧上插一面纸旗,把二十四个面偶团团围犁铧放好,哪个面偶坐何方位都有讲究,“楞臭”鬼面偶放在羊皮神坛下方。东巴用杜鹃树枝蘸净水为神坛除秽,往神面偶的嘴上涂酥油,犁铧上亦抹酥油。纳西族大祭风仪式中用大麦或青稞炒面做神面偶,即:沙利威德、英古欧格、恒丁欧潘、朵曲构补、丁巴什罗、朗究敬究、优麻、凯忍扭丹神及五方大神、五方大东巴的面偶,共十八个。再做三套牦牛、绵羊面偶和四个龙王面偶。用苦荞炒面做鬼面偶,即五个呆鬼面偶、五个麻登面偶、一个司命麻登女鬼面偶,以及仄鬼、煞鬼、毒鬼、风鬼面偶各一'29'。将形态各异的神灵鬼怪用面偶的形式表现出来。    
    除了一般的泥塑偶像、木制偶像、竹制偶像、草编偶像、布制偶像、面塑偶像以外,通过绘画表现出来的神灵偶像也比较普遍。较早发现的绘画偶像是新石器时代的岩画神像。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岩画神像如内蒙古的阴山岩画。在内蒙古乌拉特后旗一块巨石岩画的画面中有众多的人面像或人像。有的表现得很简略,有的却将表现对象的帽子、头发、辫子等都一一地表现了出来。如左边有一完全图案化了的人像,头戴人字顶帽,长颈,两手叉腰,系尾饰。人面像则形形色色,有的貌似猴面。在人面像的四周,布满了星星,被认为是当时的人们所崇拜的天神形象。另外,在一块残石上的岩画画面中有两个猴面形人面像,四周磨刻着许多星星,恐是先民们膜拜的天神像。格尔敖包沟半山腰的岩石上有一幅巫或普通牧民顶礼膜拜太阳的画面。拜日者肃穆虔诚地站立在大地上,双臂上举,双手合十过顶,朝拜太阳。拜日者身躯粗壮,腿较短,并向内弯,这是常年骑马牧民常见的腿形。被朝拜的是圆圆的太阳,高悬空际。阴山岩画中,值得注意的是,在众神的头像间,往往有一颗颗的星星,这大约表示,众神灵高居于苍茫的太空'30'。     
    与岩画神像相比,画在纸上或布上的神像数量和种类更多。从北宋起,宗庙祭祀时开始挂祖先画像。元代还有织锦的祖先画像。近现代鄂伦春族有关神的画像大致有三种:一种是画有人像的,人数多少不等,有的只画有一两个人,也有的多达十几个的。第二种是在一张画面上,既画有人像,也画有各种兽类及鸟、鹰的图案。第三种是没有人像,只画有一对龙或一对蛇的。三种画面虽各不相同,但多数画面的一角都画有太阳或月亮,平时都装在用桦皮做成的神龛里,供奉时才拿出来。给偶像和画像上供,多是因家里有人得病,祈求神灵保佑早日康复,或猎人远出打猎,祈求神灵多赏猎物等。锡伯族的萨满神像图,在锡伯族萨满教界被当作最高神灵的象征,凡是当萨满者必须保存一份。每逢萨满教活动,把它和祖先像并排悬挂在西屋供神像和祖先像的条桌上方的墙壁上。每逢八月十五等重要节日,宰羊或杀鸡进行供祭,平时要烧香磕头,顶礼膜拜。土家族巫师梯玛祭祀作法时使用神像图,将梯玛从凡间、阴间直到天上所请敬的神,如当坊土地、水府三官、城隍神、十殿阎王、五岳大帝、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张天师等,都画于一张大白纸上,绘成彩色,然后将画裱于白布或硬白纸上,成一挂图。祭祀时将图挂于厅堂,梯玛念经时,从远到近,将图上的每个神灵都请到位,然后祭之,并叙述其来历及作用。绿春哈尼族供“四马”祖先牌位有一定规格,即在堂屋的神龛前,贴着一张骑“四马”的祖先神像。“四马”神像构图复杂,人物繁多。左侧一幅分为三层,上层画身着古装的两男两女骑着四匹高头大马,代表“四马”祖先;中层画着一间仓房,储满了粮仓;下层画有五个士兵守卫着粮仓,右角有四人正在欢呼跳舞,还有各种牲畜,表示粮丰畜茂。中间一幅画有二层,上层画着身穿古装的男女老人各一人,代表祖先,这两个祖先喜欢狩猎,游山玩水,下层画有各种桃李果木树,牲畜及粮食等;右幅则画有住宅和挑着各种粮食的人物。纳西族东巴教的木牌画和神像图上既有造物主和人类始祖,也有各种神灵鬼怪。贵州有的民族傩祭仪式中的神像图则分别有单一的神像和众多的神像。彝族的神灵画像有的按照一般的人面形而在祭祀地方成排摆设。通过这些神像图把人们对神灵的虔诚信仰以及某些特定的宗教含义充分地表现出来。而当代社会中的人们在祭祀已逝的父母或其他先辈时则将其生前照片上的形象作为供奉的对象,其中有的彝族单独在开敞的柜子中供奉父母的遗像,有的则将形象化的照片与象征性的神偶共同挂在墙上供家人祭祀。


第四部分:宗族承诺的象征祭坛(1)

    中国各民族开展宗教祭祀活动的场所多种多样,既有户外的祭坛、田地、草原、高山、河边、湖畔、海边、森林、坟墓,也有户内的寺庙、塔楼、祠堂、庭院、家屋、神龛、火塘。祭祀场所的差异与祭祀对象的不同有着直接的关系。祭天祭地属于古代帝王举行的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由于需要与广大的天和地进行沟通,故祭祀的场所总是选择在郊外的圆丘祭坛和方丘祭坛举行;祭祀祖宗属于家族内部的祭祀活动,与先人在世时的生活环境和去世后埋葬的地方有关系,故按祭祀场所来分有户内的祠祭、家祭和户外的墓祭等不同形式;祭祀山岳、河流、石头、树木、动物等自然神大多选择在野外的空间场所进行;而属于人格神的绝大部分神灵偶像则是供奉在庙宇、家屋和神龛中受到人们的敬献。祭祀场所的差异反映了人们特定的宗教观念和环境意识,是不同的宗教祭祀活动在特定空间环境中的表现。    
    祭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祭坛包括所有宗教祭祀活动的场所,而狭义的祭坛则是指在空旷地方开展宗教祭祀活动的特定场所。中国古代的人们对于祭祀场所的选择有着严格的标准,每一种重要的神灵都有特定的祭祀场所与其相配。影响这种神灵角色与祭祀场所配置关系的思维导向是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宇宙模式和阴阳观念。    
    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掘中曾发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