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重生之抗战悍将 >

第251节

重生之抗战悍将-第251节

小说: 重生之抗战悍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缅甸若开地区和孟加拉国南部),才得以解围。

1599年勃固城于被阿卡族(又名哈尼族、高族)占领,东吁王朝被迫迁都阿瓦(Ava)。1752年阿瓦被孟族人攻占,东吁王朝灭亡。

1753年,瑞波平原(伊洛瓦底江和钦敦江之间)的缅族首领壅籍牙派兵多次南下讨伐孟族人,终于再次实现了全缅甸的统一,建立了雍笈牙王朝(贡榜王朝)。

1782…1819年雍笈牙国王波道帕耶因其多次企图入侵泰国的野心,使得当时占有印度的英国不免忧心缅甸可能造成的威胁。

1824年,英国发动了第一次侵缅战争。英军从印度由陆路向缅甸西北部进攻,被缅军统帅班都拉重创于吉大港附近的班瓦河地区,迫使英军全线溃退。1826年,英军走海路从仰光登陆,一路攻城夺池,最后攻占缅京阿瓦附近的杨达波村。缅王被迫议和,放弃对阿萨姆、克车和曼尼坡的宗主权,将若开(阿拉干)及附近岛屿划归英国管辖。

1852年,英军第二次侵缅,占领缅甸南部沿海,将勃生、勃固、若开、德林达依合并为缅甸省,归属印度联合省管辖。

1885年英军第三次侵缅战争,轻取京都曼德勒,生俘锡袍王。英军继续北进,随即占领了整个上缅甸。

缅甸是中国的南邻,在公元前二世纪,就与中国通商。据顾亭林的记载:“缅人,古朱波也。汉通西南夷后,谓之掸。唐谓之骠,宋,元谓之缅。自永昌西南,山川延邈,道路修阻,因名之曰缅也。”甸,是郊外的意思。所以“缅甸”是遥远的边陲,可见古人译名,音义兼顾,而且用字文雅,实在难得。以后,缅甸对中国虽有叛有附,但大致维持良好关系;只在改朝换代的时候,原来的效忠情势,随之改换,但久后即能顺应。

在明朝的时候,缅甸为中国明朝的藩属国。公元1659年,清兵的铁蹄如疾风一般叩响了明王朝的残山剩水,南明的末代皇帝永历帝在死忠的孤臣黔国公沐天波(开国元勋沐英的后代)及其部下的簇拥下,逃进了滇缅边境的野人山。“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缅王,忽闻中华上国的天子驾临,受宠若惊,即派仪仗队来接,旋踵便觉不妥,就“慰留”贵客于缅北山区。落草的凤凰不如鸡,这群中原皇孙与卿相不得不一夕数惊地潜伏于斯,幸有来自缅京的米粮接济,不至于采野薇而食。次年缅京老王驾崩,新王继位。他没那幺胡涂,深知国邦里养着一群祸胎,早晚会殃及池鱼,便派精兵夜袭,一举将几十名臣乱刀砍死,永历帝被囚禁。果然,同年底平西王吴三桂的大军已饮马怒江。缅王即献出永历帝,后那位亡国之君在昆明五华山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于缅桂树下,中国的又一轮朝代更迭就此正式打上了句号。

然而,在缅甸境内,事情并没有了结。当时,前后脚追随永历帝逃入缅甸的南明军民有万余之多。明灭后他们继续逃亡,藏匿于缅北的热带丛林之中,其中有一杨姓武术高手,其曾祖先是沐英将军长驱入滇时的帐前骁将,此后多少代镇守滇边,对西南的民情地理了若指掌。在缅北竣酷的环境中,杨氏终能统领起各部南明遗民,逃避清兵的追杀,与当地土著红刀子进白刀子出地“打冤家”,憨厚而失之蒙昧的土著人斗不过这群“客籍”,渐渐退入野人山深处,一个华人的社团从此崛起于缅北高原,住民繁衍至数十万之多。其后,缅甸王正式承认了杨家的实际地位,封为果敢(地名)土司王。

为了要做好拉拢缅甸各方势力的工作,刘建业最近在腊戍十分的忙碌,他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还要尽量搞清楚各方势力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分清哪些势力是可以放心合作的,那些是会摇摆不定的,那些是会对远征军不利的。幸好,他可以得到缅甸华商总会的帮助,否则,光是掸邦,佤邦,克钦邦这些地方的大大小小的土司,就足以让他脑袋搞得糊里糊涂。

当刘建业在腊戍忙碌的时候,战局仍然在对远征军不利的方向发展。

4月8日,最高统帅夫妇离开缅甸回国。史迪威又一次振作起精神,开始行使他的“指挥全权”。要实现“彬文那会战”计划,关键的一环是要保证远征军主力的翼侧安全。他在眉苗约见了亚历山大,要求西线英军必须固守亚兰谬一带的协防地区。4月9日,他在曼德勒和彬文那检查了新38师、第96师和200师的部署情况。第二天,他又赶到东线,视察了第六军的防务。这个军的三个师至今还没有与日军接手,他们的装备和战斗力比第5军还要差些。史迪威要求第六军甘军长,必须守好东部防线,伺机攻击前进。

正面新22师的逐次抵抗打得十分艰苦。廖师长指挥着他的3个团交替掩护,边打边退,一面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一面将日军引向彬文那地区的预设阵地。精心设计和组织的“彬文那会战”计划,正在一步步地实现。

恰在此时,史迪威最担心的情况出现了。西线英军放弃了亚兰谬,并一路后撤,在逃至仁安羌一带时,被日军第33师团一支1000多人的穿插部队切断退路,英缅军第1师7000多人陷入日军包围。同时,东线也出现了严重情况,日军第56师团从东吁转向右侧迂回,在莫契击溃了第6军55师,正急速向乐可、东技方向穿插。

彬文那地区的远征军主力,东西两翼都遭到了日军威胁,情况十分危险。4月16日,史迪威在给夫人的一封信中写道:“我想,我们很快就会在日军的进攻面前失败。……我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力量,如果我们被日本人赶进深山老林,那并不是因为我们没有努力。”18日,史迪威不得不放弃彬文那会战,命令第5军第200师先期北辙,控制密铁拉和漂贝一线,掩护军主力转移;新22师徒步向漂贝集结;第96师依托彬文那既设工事阻击南线日军,尔后转为迟滞作战,掩护军主力行动。此时日军第18师团增援到达,与第55师团共同向北攻击前进。19日,第96师放弃彬文那,20日至22日在耶真以北642高地和基当甘,与日军第18师团激战三日两夜,予日军以沉重打击,尔后转移至央米丁地区。

日军攻占同古后,第55、第18师团沿同古至曼德勒轴线继续向彬文那进攻,第56师团从右翼沿同古至腊戍公路向垒固进攻,第33师团从左翼沿伊洛瓦底江两岸向仁安羌进攻。

日军第33师团于3月25日从礼勃坦、兴实达一线出发,一路势如破竹,仅遭轻微抵抗就连续攻占瑞当、卑谬、阿兰谬、新榜卫,于4月14日占领了东敦枝和因河南岸的敏贡,迫近了英军第1军团部所在地马圭。当日下午,亚历山大将军面告中国远征军代表侯少将:仁安羌方面英军情况紧急,要求远征军迅速援助。15日下午3时,刚到达曼德勒不久的第66军新编第38师孙师长接到罗长官的命令,派遣第112和第113团分别开赴纳特曼和巧克巴党(皎勃东),策应英军作战。

16日午夜,日军第214联队(附山炮兵第3大队及1个工兵小队,称“作间部队”)从撤退英军的右侧超越英军,先期进至仁安羌以东5公里处。此时除英缅军第1军团及英印军第17师等部队早已退至巧克巴党外,英缅军第1师及装甲第7旅的一部尚未从马圭撤至仁安羌。日军第214联队遂向仁安羌东北急进,占领了公路交叉点附近屯冈阵地,并以1个大队北进至宾河(平墙河)以北,在此二处切断了英军北撤的退路。17日,日军第33步兵团(兵团司令部、第213联队、山炮兵第33联队、工兵第33联队主力、独立速射炮第5中队,称“荒木部队”)占领马圭,撤退的英军被包围于仁安羌以北地区。17日,被围英军向屯冈日军阵地进攻,企图突围;已撤过宾河的英军向进至宾河以北的日军进攻,企图接应被围英军。两者均被日军击退。此时,日军第33师团第215联队正乘船溯伊洛瓦底江向仁安羌急进中。

中国远征军新编第38师第113团于16日下午抵达巧克巴党。17日上午,英缅军第1军团长史林至第113团团部,当面将其手签的命令交刘放吾团长,命令全文为:“致113团团长刘上校:请将贵团开至平墙地区。在该处,你将与安提斯准将会合,他将以所有坦克配合你。你的任务是攻击并消灭平墙以北2里处敌军。”〔20〕刘放吾以无线电与孙师长联系,孙师长又与罗长官联系。此后,远征军长官部下令:“立刻派113团由齐(学启)副师长率领,火速驰援英军。该师长并仍负卫戍曼德勒之责。”孙市长不同意由副师长率部往援而自己“坐守空城”,遂只令第113团连夜先行出发,让齐副师长留守曼德拉,自己至指挥部请求亲自指挥作战。

刘放吾接到命令后,立即率部向宾河前进,并派副团长曾琪随同英军战车队队长先行侦察地形及敌情。该团于17日午后到达宾河以北,英军配属轻型坦克12辆、炮3门,于当晚完成了攻击准备。18日凌晨,第113团第2营在左,第1营在右,第3营为预备队,在英军坦克、炮兵掩护下向日军阵地展开攻击。激战至16时,日军伤亡惨重,被迫放弃阵地,纷纷涉水退至宾河以南。

为与第113团作战配合,被围的英军亦于18日凌晨展开突围战斗,但苦战一日,毫无进展。16时30分,英缅军第1师师长史考特致电史林求援。史林记述当时情况说:“更多日军由东边的伊洛瓦底江上增援,我军情势更劣。下午4时半,史考特来电说他的人马已因不断的战斗、行军及缺乏饮水而精疲力竭。他估计还能挺过一夜,但若次日还不能获得饮水,他的军队将因虚脱而不能战斗。他要求准许放弃运输工具及武器,于当晚轻装突围。”史林遂要求第113团继续攻击,以速解英军之围。此时孙师长已赶至前线,经现地侦察后,认为宾河南岸日军居高临下,攻击行动完全暴露,仅以1团兵力实施昼间攻击,不仅难以达到解围目的,反易遭不意之损害。经与史林一再解释、协商,获得谅解,决定次日拂晓攻击。

当晚,孙师长与史林共同研究攻击部署。孙师长因右翼方面全系石山,侧背临河,万一攻击顿挫,危险较大,主张以左翼(东翼)为主攻。但史林以被围英军在仁安羌东北地区,如果主攻在左翼,则被围英军易于蒙受炮火损害,且解围后之撤退亦殊多不便,坚请将主攻改在右翼。于是决定将主攻指向日军左翼。18时下达了攻击命令。其主要内容为:“1。当面之敌情无变化,仍坚守宾河左(南)岸高地一带阵地,英军第1师仍在仁安羌东北地区被敌包围,已弹尽粮绝,危急万分。2。师以击溃当面敌人、救出英军之目的,于明以一部火力协助第113团之左第一线,攻击宾河左岸之敌,以主火力支援其右第一线主力之进攻。5。英军战车队以全力沿公路进攻,协同我主力之进攻。”

19日凌晨4时30分,第113团渡过宾河,5时30分展开全线进攻。右翼部队迅速攻占日军第一线阵地。日军为挽回颓势,亦及时增援并组织反击。双方反复冲杀,战况极为激烈。第3营营长张琦壮烈牺牲。激战至14时,攻占了油田区。左翼部队亦攻占了日军主要据点501高地。15时与被围英军取得联系。当日上午7时,被围的英缅师亦曾发动攻击,企图与解围的中国军队配合突围,但很快即被日军压制下去。“军队在精疲力竭之际,又受到猛烈攻击,死伤又增”,“尽管军官不断安抚,英缅军已经完全崩溃”。第113团击退日军第214联队及第213联队一部后,救出了英缅军第1师7000余人和美国教士、新闻记者以及被日军俘虏的英军等500余人,从日军手中夺回的100多辆汽车和1000余头马匹等亦交还英军。他们在第113团掩护下,安全地从左翼撤至宾河北岸。“三天的苦熬,已使他们狼狈不堪,一路对着中国军队,个个竖起大拇指高呼‘中国万岁’”。4月20日,罗长官致电最高统帅报告战况说:“孙师原派巧克巴党之113团,筱日扫荡平河(即宾河)以北敌人后,进而救援在彦南扬(即仁安羌)被围之英军。现据孙师长皓未报称:刘团经两昼夜激战,占彦南扬,救出被围英缅军第1师7000余人(情形狼狈,不复成军),并由敌人手中夺获之英方辎重百余辆,悉数交还。敌向南退却,其死伤约500余名,我亦伤亡百余。据孙立人回忆录,本次作战第113团参战人员1121人,阵亡204人,伤318人。该团暂在彦南扬占领阵地。”

第113团救出英军后,因只有1团兵力,并未乘胜追击。4月20日晨,日军第33师团已全部到达仁安羌附近,当日即派出1个大队向第113团左翼阵地实施威力搜索,被守军击退。双方仍在油田区以南10公里地带对峙。当晚,第112团到达宾河北岸。孙师长令第113团和第112团利用夜暗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