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4061-人道 >

第22节

4061-人道-第22节

小说: 4061-人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都知道那只下山的猴子,一路行来,一路收获,同时又一路抛弃,一路奢求,最终只能得到小小的芝麻。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与那只猴子一样,在开始的时候,对于别人的成就不屑一顾,认为自己的山峰要比那种高度高得多,那不过是山腰甚至是山脚罢了。可是,等到时间过去,别人的那种高度好像是越来越高,曾经的豪言壮语成了大话,曾经的梦想成了泡影。其实,我们犯的错误,很大程度上就是不能专一,好高骛远,不能设法在一个方向上加强和发展自己,不能正向积累自己的资源,弄得自己成了半吊子、三脚猫。    
    专一,再加上坚忍,在自己才智的帮助下,你就能做到专业,你也能成为专家。这个世界,不缺少夸夸其谈的人,对于这种人,我们乡下有一个说法,那就是半桶水,却总是晃荡。但是,这个世界,需要的是专家,只要你能够在一个领域中做到专业、成为专家,你离成事成人也就不远了。


《人道》 第四部分附:成事成人的品质(6)

    要做到专一,必须耐得住寂寞。你选择了一种,就意味着你放弃了其他更多的选择。此一时刻,要求你眼睛只盯住自己的选择,不见其余。比如说学诗,你想研究李白,就要做到在一段时间内,非李白的诗不看,非李白的诗不读,非李白的诗不诵,世间只有李白,不知其他。这样,时时刻刻、处处所所都是李白,李白就会深入你的骨髓,时间长了,你自然就会有一定的太白遗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进得去”与“出得来”    
    一个人想做到专业,一定要经历“进得去”与“出得来”两个阶段,才能从学习模仿的层次化出来,真正成为自己。    
    进得去:是指完全地进入自己的专业领域,尽可能地熟悉专业中的一切事情,你的眼中只有自己的专业,不知其他,而且不只如此,你还要没有“我”,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比如说研究李白,你要了解他的生平、喜好,熟读他的文章,把握他的思想,甚至是模仿李白行为处事的方式,遣词造句的语气,让自己的头脑完全为李白占据。那时候,你就是李白,李白就是你,本来的你已经不见了。    
    这是第一步,而且是关键的一步,否则,你总是只能停留在表面,浮光掠影的,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精髓。    
    出得来:要求你进去之后,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能够出得来,找回你自己。也就是能够脱身,不能为物所束缚,化出自己。只是进得去,自己的头脑往往会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为别人所控制,失去了你自己独立的存在。    
    出得来,让你找到你自己,成就独特的你,让你进入游刃有余的境界。这时候的你,从表面上看,与进去之前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内在的你已经发生了变化。    
    出得来,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完不成这一步,你就永远只能陷于别人的控制。但是,如果害怕这种控制而不进去,那么你就永远不可能得道。    
    出得来,就有如凤凰涅。    
    勤勉    
    勤勉的意思,与勤奋是有很大不同的,它超越了那种早睡早起的机械的勤快概念。更加强调的是,一种对事情的态度,一种有事时立刻处理、无事时早做筹谋的做法,一种为了自己的事业随时准备接受贤哲的愿望。更加强调的是,对才智的勤于接纳,对下属的勤于帮助和对上级的勤于交往。强调的是对事情的勤。    
    自古以来有没有不勤勉而成事成人的呢?我们不妨看看历史。我们且不去说周公那样的君子,他在勤于接纳贤者方面是非常出名的,“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说的就是周公因为有贤者来拜访,一顿饭时时被打断,洗个头也时时要中途停下来。我们来说两个不那么完美的成事的人,一个是刘邦,一个是曹操。根据有关的历史资料,我们知道,两个人在年少时都是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人,用现在的话说,是“流氓”。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说:“……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但是,当他进入咸阳接受秦王子婴投降后,面对着秦宫廷的珍宝美人,竟然能够听从张良等的劝告,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与老百姓约法三章,为自己赢得了广泛的民意。而曹操,则不仅自己放荡,而且还设计陷害不喜欢自己的叔父。《三国演义》中是这样写的:    
    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曹操的父亲),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叔父惊告嵩,嵩急视之。操故无恙。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信其言。后叔父但言操过,嵩并不听。因此,操得恣意放荡。    
    但是,自起事后,曹操就摆脱了自己的“流氓”形象,成了一个为了自己的事业而勤勉的人。很多原来的对手也是在曹操的勤勉之下投向他的。对于他的勤勉的形象,《三国演义》中也有一些经典的描写,我们可以来看看关系到曹操成就霸业的官渡之战中的一个场景,可以很形象很清楚地看出曹操的勤勉模样,由于作者的生花妙笔,读完之后,曹操的形象会非常生动地浮现眼前。    
    时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大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攸忙扶起曰:“公乃汉相,吾乃布衣,何谦恭如此?”操曰:“公乃操故友,岂敢以名爵相上下乎!”    
    这也与周公的“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有点相近了。


《人道》 第四部分附:成事成人的品质(7)

    勤勉不一定要拘泥于那种早起、习于劳作等形式,但是,养成早起、习于劳作、今日事今日毕的习惯还是很有好处的。因为一个好的习惯有助于维持住你的那种勤勉的感觉,否则,就很容易为临时的、突发的事情所冲击,而不能取得长久之效。并且当一种感觉被冲击之后,要重新找回也是要耗散一定的努力的,这不仅容易见不到功效,还有可能使自己滑入惰怠一路,失去成事成人的机会。    
    孝忠信    
    孝、忠、信三个字基本上涵盖了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各种关系——与亲人、与上司、与朋友。如果这三个方面都能做好,则即使不能成事成人,也不会相差很远了。三个字中关键的是“孝”字,一个人如果不能孝顺其父母,不能敬爱其兄长,也就很难指望他会忠于自己的事业,会对朋友诚信。    
    古人云:“读《陈情表》而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又说:“读《出师表》而不落泪者,其人必不忠。”一个不孝不忠的人,他的心中就没有什么能够让他敬畏的东西了,又怎么会有诚信呢?而这样一个人,他的行为总是让亲者痛仇者快,也就会失去亲人的爱护,会失去上司的关注,会失去朋友的帮助,要想成事成人简直比登天还难。    
    大家试想一下,一个连兄弟都不能容的人,又怎么会容得下其他人;一个连父母都不能孝敬的人,又怎么能指望他会维护上司;这样的人,又怎么会去真心真意帮助朋友呢?三国中的袁绍、袁术兄弟以及随后袁绍的儿子袁谭、袁尚兄弟的相争,最终都使得自己身败城亡,成为别人的垫脚石,成为千古的笑谈与感慨。    
    孝:是来自于人的天性,是血缘关系的一种自然表现。父母含辛茹苦地将自己生养大,虽然不是基于回报,但是,为人子女者,岂可不报?古代以孝治天下,举孝廉,有深意存焉。    
    忠:不是说像古代那样“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而是有了新的含义,现在的忠,更多的是指在对待自己工作的时候,要敬业,要投入自己的努力,按照职业道德的要求,将自己的事情做好。不在工作的过程中谋求自己的个人利益,不损公肥私,不利用公司的平台偷梁换柱,暗渡陈仓。    
    信:是建立和打造自己品牌的基础,也是与人交往的最基本原则。没有诚信,别人就不知道你说的话是真是假,不知道哪一个才是真正的你,不知道你真正的意图何在,也就没有办法相信你。你的品牌一旦被安上不诚信的声誉,离众叛亲离也就不远了。    
    为什么呢?从经济学上来讲,社会中的人都是经济人,每一行为都是有成本有收益的。人,总是在寻找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而且,他们还不只是看此一行为中的收益,还要看假如做其他的事情,自己能够获得的收益,也就是机会成本,一般来说,人都会选择一些机会成本小的行为。如果你是一个不诚信的人,则别人要花比较大的搜索成本来确定你的言行的后果,这与和诚信的人交往相比,自然成本就要大,而且导致的机会成本可能会大得惊人,以至于别人以后再不愿意和你交往。    
    孝、忠、信,在古代是为子孝,为臣忠,为友信;在现代,虽然已经有一些延伸与发展,但是,其核心还是没有什么变化的,三者基本上包括了一个人生活、工作、交往的方方面面。三者的内涵是一致的,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做到孝、忠、信,在家则为孝人,可以养父母,亲兄弟,抚子女;在事业上则为忠士,可以交重任;在友则为肝胆,可以托身家性命。    
    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曼昆著:《经济学基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1月)。    
    机会成本:资源被用于某一种用途,意味着它不能被用于其他用途。因此,当我们考虑使用某一资源时,我们应当考虑它的第二种最好用途。这一用途是机会成本的正式的度量(斯蒂格利茨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机会成本:在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同样的资源在其他用途上所能得到的最高收益。比如说,你吃一顿饭花了100元,而这100元还可以做其他很多的事情,你可以用它去旅游一次,也可以买书,还可以买水果,可以跟朋友打电话,等等。总之,你可以用它来做很多事情,在你可以做的事情当中,哪件能给你带来最大收益的事情所给你带来的收益就是你吃饭的机会成本。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划不来”。这个“划不来”,就包含着机会成本的概念。“划不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就事情本身来讲,与投入相比,产出不符合当事人的期望;另一方面,就投入来讲,用于此所获得的产出不如用于彼的产出。两种“划不来”的感觉都是没有获得最满意的产出。


《人道》 第四部分附:成事成人的品质(8)

    机会成本,指的是同样的资源在其他用途上的最大收益。它是我们日常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则。比如说我们跳槽,我们就会综合比较一下跳槽后与跳槽前的收益,以获得一个自己满意的结果。我们也可以用机会成本来解释一些比较大的概念,比如说无产阶级的革命性最强,为什么呢?因为进行革命的话,无产阶级由于一无所有,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机会成本相当于为零;而那些富人,革命的机会成本非常大,因此会反对革命,希望维持现状。    
    迟重    
    一个能成事成人的人,一定是一个成熟的人,而一个成熟的人,在日常的行为处事中,一定会让人有迟重的感觉。因为成熟,所以从容,从而能够迟重地来对待各种事情。    
    说话要迟,走路要重,行事要实,这是修养的日常工夫。一迟,则显得三思而后行;一重,则见得心有所系;一实,则根基稳固。说话太快,走路太轻,行事太浮,都不是修养之道。说话太快,则欠思量,思路会很不缜密,难免无意中得罪人。俗话说:冷粥冷饭好吃,冷言冷语难听。说出去的话如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的。而话语伤人,要再弥补,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走路太轻,则似轻飘飘的,不重,压不住,就显得没有分量,像一阵风一般。行事太浮,一件事情交给你办,看起来很快就办好了,但是,漏掉了很多细节,留下了无数的尾巴,要别人不停地为你补位,这岂不是劳民伤财?    
    说话太快,走路太轻,行事太浮,正见得是一个急躁的性情。而一急躁,则很容易动气,气动则易怒,临事怒则不明,不明则不智,不智则不周,不周则离灾难亦不远矣。常动气则有违自然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