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4278-千万别成熟 >

第18节

4278-千万别成熟-第18节

小说: 4278-千万别成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开始冥思苦想,最后决定画一个古希腊神话里的女妖。他把画好的盾牌放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只让一束光线照在盾牌上,然后把父亲叫来。父亲一进房间就被吓住了。过了半晌,父亲说到:“我儿子真是个‘绘画神童’啊!”父亲舍不得把达·芬奇画的盾牌还给农夫,就从商店里买了一个还给他,而把达·芬奇画的那个卖给了一个商人,得了100金币。那个商人又以300金币的高价卖给了米兰公爵。    
    父亲既为儿子骄傲,又不愿意让他以绘画为业,他担心即使画得再好也不能振兴家业,而希望他学习法律以继承祖业。但是达·芬奇执意要学习绘画,父亲只好顺从儿子。在达·芬奇14岁时送他到佛罗伦萨著名艺术家维罗齐奥的艺术馆去学习绘画和雕塑。达·芬奇在这里不仅学到了精湛的绘画技艺,而且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20岁出头,他就被佛罗伦萨画家行业会吸收为会员,成为社会公认的有独立工作能力的画家。    
    但是,绘画艺术并不能占领达·芬奇生活的全部空间。他精力充沛,聪明热情,兴趣广泛,好幻想,对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感到好奇,总想揭开各种各样的世界奥秘,进行各种各样的体验尝试。他手里做着这件事,头脑却想着另外一件事,也许会丢下手里正做的这件事,去忙另外的事情,甚至同时有不同的几个目标。他曾经做过吹拉弹唱的街头艺人,在宫廷变过戏法,玩过魔术,做过节目组织人,做过失败的雕塑家和军事工程师……    
    30岁时,他写了一封信给米兰的斯福查公爵,他说:“我愿意将自己的一切发明———轻而耐火的桥梁、蒙甲的战车、炸弹、大炮、臼炮、冲城机、投石机、海战攻防器、战舰、新炸药等展示给公爵……在平时,我愿做一个建筑师替殿下办事,我将建筑私人和公家的房屋,挖掘运河和设立水道,雕刻大理石、黄铜和陶土,并从事绘画。凡是委托给我的,我都能做到,不亚于其他人。”达·芬奇不断转移注意力的特点跃然纸上。    
    1503年4月,达·芬奇开始创作《蒙娜丽莎》,他和“蒙娜丽莎”(作品原型)本人也结下了真挚的友谊。开始,画像工作很顺利,5月底,《蒙娜丽莎》的脸部已基本画完。进入6月,“蒙娜丽莎”眼巴巴地盼着画像完工。    
    一天上午,达·芬奇没有在约定的时间到来。“蒙娜丽莎”十分焦急,担心他是否出现了意外。很晚,达·芬奇兴奋地进了门,迫不及待地宣布:“我要完成一件惊天动地的大工程!我要把阿尔诺河改道!”蒙娜丽莎吃惊地问:“你不是在讲笑话吧?那样的一条大河你能让它改道?”达·芬奇兴致勃勃地在地上画着他的设想,边为“蒙娜丽莎”讲解,激动得像个孩子。    
    


《千万别成熟》 第三部分完满是个无底洞,进去就出不来(2)

    “蒙娜丽莎”决心引导这个管不了自己的老年孩子,她不客气地逼问:“你保证过6月底完成我的画像,现在怎么办?难道你要欺骗我吗?”    
    达·芬奇急急地为自己辩解:“不,‘蒙娜丽莎’,我不是欺骗你。请给我3个月的时间去改河道,10月份保证回来把画像完成!”    
    到10月,达·芬奇又向“蒙娜丽莎”保证圣诞节完成画像。接着,达·芬奇又接受了为佛罗伦萨市政府画壁画的任务。他急于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好朋友“蒙娜丽莎”,同时又信誓旦旦地说:“到明年春天我可以在壁画涂上一遍颜色后的空暇时间里把画像画完,复活节前可以完成!我保证!”    
    “蒙娜丽莎”叹了一口气,只是无奈地笑了笑。    
    一连几个月,蒙娜丽莎也没见过达·芬奇。但是各种消息却接连传来:先是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大卫》获得成功,又听说由于达·芬奇迟迟拿不出底画,市政府对他已经没有耐心,而把一半的壁画任务分给了年轻的米开朗基罗。    
    “蒙娜丽莎”猜测不已:达·芬奇到底在干什么?她决定到达·芬奇的工作室看看。    
    “蒙娜丽莎”来到工作室,看到达·芬奇正忙着在画面上勾勒几个人的轮廓,根本看不到壁画的底画在哪里。    
    “蒙娜丽莎”十分气愤:“这么长时间你在干什么?你的画在哪里?你知不知道全城的人都在夸赞米开朗基罗,都断言他会打败你,而我却一直相信你会赢?”    
    面对朋友的质问,达·芬奇惶恐地说,他正在从事另一项重大的事业:解剖尸体;同时还在为运河的事操心,他在设计、计算,想找到另一套改道的方案。提到运河改道,他的兴致又来了,又要为“蒙娜丽莎”讲解一番。    
    “蒙娜丽莎”真觉得他是疯了!解剖尸体是严重违背教规的行为,会被处以绞刑。修运河的事情早就成了佛罗伦萨人的笑料,市政府早就废止了这个不切实际的计划,而他还在为这个事情空费时间和精力!    
    “蒙娜丽莎”咄咄逼人地看着达·芬奇:“市政府不久就要看你的底画,你什么也没有,到时候用什么来交差?那样,他们会很生气、很愤怒,认为你欺骗了他们。他们会把分给你的工作交给米开朗基罗,不再发给你工资,还要让你退回已经发给你的那部分,然后把你赶出你住的房子。全城的人都知道你是一个不讲信用的家伙,说不定市政府还会以欺诈罪把你投入监狱……”    
    达·芬奇呆在那里。“蒙娜丽莎”是对的,假如他不专心致志地工作,如约完成任务,下场一定是悲惨的。    
    他悔恨地把双手按在胸口上说:“‘蒙娜丽莎’,我保证努力作画,把它完成!”    
    蒙娜丽莎所预言的结局避免了,《蒙娜丽莎》的画像历经三年,从1503年4月到1506年春天也总算完成了,并且成为传世之作。    
    但是,达·芬奇总是不断转移自己注意力和兴趣点的习惯却终其一生也没有改掉。    
    人的一生很有限,很多人都想做更多的事情,就像我们的爱好。年轻的时候,尤其是学生时期,几乎每个人都有一种又一种的兴趣,“发疯”似的玩。但到了成年,又几乎每个人都在收缩自己的兴趣,不得不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从事的工作上。这就是说,人的生命和精力都有一定限度,因此必须踏实而专注,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如果目标不专,朝三暮四,这山望着那山高,就可能一世无成。    
    达·芬奇天赋极高,聪明又精力充沛,还肯于努力,但他总是在几个目标之间跑来跑去,这就分散了精力和才智,未免得小失大,也常常使自己尴尬。虽然,达·芬奇是个有大成就的人,不只是一个十分著名的画家,还是一个著名的哲学家,一个不错的工程师,另外,还有其他方面的成就。这自然很了不起。但是这种百科全书似的人,在他那个时代还可能出现,而在现代就已经不再有这种可能了。现时,无论哪个领域,要做出成绩,都需要几乎一生的精力,知识、技能的要求已不再是当初那样的简单。所以,我们不可能以更完满的态度要求自己。    
    做事情也是这样。你把这也想到了,那也想到了;这也做到了,那也做到了。这一方面不可能,另一方面,想的多了胆子就没了,做的多了问题就多了,这都是自找麻烦。越是这样越难做成事情,就是做成了,也一定不会有个“爽”的结果。世界上的事情都是这样,看准了就行动,一边做一边改,直到把事情做成。虽然,每件事情都一定有遗憾。凡是做事的人都是这样的,可能还不会有一个例外。    
    ☆事情总在变化,人最多有七分的预见,七分的把握。再求稳妥,再求完满,就一定盲目。因为他总在做正在变化、又没办法预见、把握的事情。    
    ☆人不能太完满了,完满得“无可挑剔”,便收拢成了一个封闭的圆。没了激情,也没了自己。    
    NO。16    
    完满是个无底洞,进去就出不来    
    ———什么都想、什么都干的大画家达·芬奇    
    达·芬奇的名字享誉世界,他在绘画方面有着极高的天赋,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他本来可以更加辉煌。    
    引子    
    悟道


《千万别成熟》 第三部分任何起点都有危险(1)

    任何起点都有危险,只能跳起脚来再找落点    
    法国科学家约翰·法伯做过一个“毛毛虫实验”。他实验的毛毛虫有一种“跟随”习性,后面的毛毛虫总是盲目地跟随前面的毛毛虫爬行。    
    实验时,他把若干只毛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在花盆周围不到6英寸的地方,撒上毛毛虫喜欢吃的松针。    
    毛毛虫开始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爬行。一个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毛毛虫们还在不停地、坚韧地、一个跟着一个地转圈。一连7天7夜,终因饥饿和筋疲力尽而全部死去。这其中,只要有一只毛毛虫稍稍与众不同,便立刻会将所有转圈的毛毛虫带出死亡的圈圈,吃上美味的松针,可没有一只毛毛虫能够另辟蹊径。    
    吴士宏是个自卑的孩子。她刚出生父母就离了婚,家庭的残缺,在她的心灵里留下了极大阴影。还有一个原因,家里人都说她不漂亮,这很让她在意,她觉得漂亮对女孩很重要。    
    但吴士宏的自卑是以骄傲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定要有比别人强的地方。比如聪明。她在学校一点也不用功,回到家里才学习。让别人看看,吴士宏就是聪明,不学习也考第一。为了强化效果,她还要第一个交卷。除了聪明,淘气淘得特别,也是让她骄傲的理由。她与男孩子玩也要当孩子王,带他们从一家房顶跑到另一家房顶,一直从自家的房上跑到邻居家的房上。    
    即使在吴士宏的不惑之年,她依然对“最”、“第一”、“第一个”情有独钟。    
    文化大革命结束了吴士宏的骄傲。爸爸和妈妈被分别关了起来,吴士宏一下子从“最聪明的小同学”变成了黑崽子。她变得胆小,再不想出风头,不爱和人讲话,讲话时习惯回避别人的眼睛。    
    虽然初三成绩很好,但是她不能上高中,因为她有着那样的家庭背景。本来应该上山下乡插队,可老师心疼她,为她办了“因病留城”,又为她谋得街道医院护士这个当时最好的工作。那时,她还不到16岁。    
    20岁前后的4年里,她得了莫名其妙的病,不能确诊,报了3次病危。1983年,莫名其妙地病就好了。本来就觉得自己不漂亮的吴士宏整个变了样:激素让她的脸成了“满月脸”,头发掉光了,野性和梦被磨掉了,自卑却猛长了。    
    死过一回的她,对生命的态度变了,每天都要为医院里不相识的人的病痛流泪。连续的、无休止的精神折磨,让她无法承受,她必须离开。还有一个原因似乎不很高尚,工资太少了。脚大了,鞋小了,但是她每天都必须心甘情愿地为自己穿小鞋,因为她买不起新的。    
    文革结束以后,中国开始进入文凭社会,几乎所有说得过去的地方都要“大专以上文凭”。要改变生活,第一件事就是拿到文凭。    
    自学考试一年两次,她打算赶上所有可能的最早考期。把时间和科目研究仔细后,她确信要拿下文凭,一年半是最快的了。她又开始研究开发每一天的时间,精确到分钟:除了吃饭、睡觉、必要的工作,就是学习。为了有更多的自主时间,一年半里,她上了一半的夜班。开始时,学习仅仅是为了考试,但慢慢地自己真的学出了味道,语文让她感受到了中国语言的魅力,哲学让她悟出了生活的道理,政治经济学也很有意思……最大的收益是她学会了制定目标、专注、自觉自律。    
    一门门的课程居然全部按计划通过了。到1985年3月,只剩最后一门英语口语考试了,文凭近在咫尺。下一步目标是:换一个“好”工作。    
    1985年3月底的一天,吴士宏看到一则广告:北京外国企业服务总公司招聘英、日、德各语种人才,将外派到驻北京的各外国商社,要求大专以上学历。吴士宏第一次听说北京还有外国商社,这让她感到兴奋,不妨做个求职训练吧。随手拿了一张处方纸,写了求职信。信中有以下内容:“由于成人高考自学考试考期的缘故,我要到×月后方能参加英语口试并得到英语专科大专同等学历文凭,特申请报名参加贵公司招聘考试,望能予以破例考虑,文凭后补。随信附上照片一张,如贵公司对本人申请不予考虑,望赐还照片为感。”然后,从工作证上撕下她惟一的正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