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4278-千万别成熟 >

第17节

4278-千万别成熟-第17节

小说: 4278-千万别成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记忆:成堆的尸体等着埋到壕沟一样的坟墓里,成千的儿童在火车的车窗外乞讨……    
    一天,哈默到文具店去买铅笔,他发现,一支德国制造的铅笔在美国卖两三分钱,在苏联却要卖26美分。而一只擦不掉笔迹的化学铅笔卖到1美元,这还是看在他是外国人的份儿上才卖给他,商店里根本就没有多少存货。    
    哈默考虑到,当时苏联政府要求苏联人民把学习文化当做首要任务,这势必产生对铅笔的大量需求。哈默立刻去办理了铅笔生产许可证,之后急匆匆地赶到纽伦堡和伯明翰,搜罗了一批制造铅笔的专业人员。生产铅笔和钢笔的工厂比预定计划提前开工了,利润非常可观,不仅满足了苏联国内的需求,而且远销十几个国家。    
    列宁知道了这位做好事的美国青年,就在办公室里会见了他。列宁感谢哈默为苏联人民做了好事,并希望能够继续合作,还亲自参加了双方贸易合同的草拟。在哈默离开莫斯科前,列宁用英语给哈默写了张便条:“这个开端极为重要。我希望这将会产生巨大影响。”    
    在今天,西方石油公司的总部办公室里,仍然挂着列宁给哈默亲笔签名的照片。在克里姆林宫国立博物馆里,也放着哈默给列宁的礼物:一只凝视着人类头盖骨的青铜小猴子,猴子坐在一本书上,书名是《物种起源》。    
    这时,正是罗斯福即将登上白宫总统宝座的时候,哈默得到了一个确切的信号:一旦新政得势,就将废除1920年实行的禁酒令。为了满足对啤酒和威士忌酒的需求,那时将需要数量空前的白橡木酒桶,而当时市场上却没有存货。哈默非常清楚,除了俄国,还到哪里去找制酒桶用的桶板呢?他到苏联订购了几船桶板,建造了一个现代化的酒桶工厂。等产品出厂时,禁酒令恰好解除,酒桶供不应求。    
    二战爆发,谷物紧张,政府不准酿酒厂使用谷物酿酒,威士忌酒成了抢手货。哈默的朋友金伯尔建议他买一点美国酿酒厂的股票,每买一份股票,酒厂就给一桶烈性威士忌酒作为股息。哈默以每股90美元的价格买了5500股。    
    这次投资,对哈默来说,是最不同寻常的一笔。他是个禁酒主义者,讲究实际的个性使他从来没有股票,但金伯尔的建议促使他下了决心。买了股票,他就和自己的新娘开始了两个月的旅行。回到纽约后,他惊喜地发现,股票价格已经飙升到了每股150美元。哈默正准备出售股票,金伯尔又劝阻了他:“你从威士忌里能赚到更多的钱,但股票仍然是你的。”    
    哈默把作为股息得到的5500桶威士忌贴上自己的商标出售,很快就卖出了2500桶,哈默准备大赚一笔后就跳出这行。这时,化学工程师艾森伯格闯入他的办公室。艾森伯格说,如果纯威士忌酒掺上80%的廉价土豆酒精,数量就可以增加5倍,并且,人们也辨不出真假。工程师呈上他带来的样品,哈默一尝,果然像他所说的一样。这样哈默剩下的3000桶酒就变成了15000桶。    
    


《千万别成熟》 第三部分成熟无能,成熟者只能是“匠人”(2)

    不仅如此,哈默还迅速廉价买下了一个政府急于脱手的亏损甜酒厂,大量收购多得成灾的土豆,开始生产混合酒。    
    就在这时,美国政府又允许用谷物造酒了,哈默的混合酒就遭了秧,已经买好的土豆迅速腐烂,臭气冲天,很多人主张关门大吉,包括最可信赖的金伯尔。哈默却打定主意,照常生产土豆酒精,尽管仓库里的酒精桶堆得越来越高。    
    不出哈默所料,“谷物开放期”只有一个月就结束了,土豆酒精又成了畅销货。哈默大赚了一笔。为了预防“谷物开放期”再次出现,他买下了9家酿酒厂,既生产土豆酒精,又生产纯威士忌。接着,他以绝对低廉的价格出售酒精,不久,其他竞争对手就被挤出了威士忌酒市场,哈默的“美国联合酿酒公司”成了美国第二位的威士忌酒生产商。    
    哈默对好牛排有着特殊的爱好。但二战期间,哈默在市场上买不到好牛排。一气之下,他决定建立自己的养牛场。结果,不到10年的时间,牛群又为哈默赚了100万美元。    
    1956年,58岁的哈默感到自己干实业已经干够了,打算退隐江湖。在一次酒会上,哈默不断向一个刚结识的会计师抱怨税负之重。会计师为了安慰哈默,随口说出了石油业免税的政策。哈默突然发现了一个从未经历的领域,他立刻雄心勃勃地要尝试一下。很快,他就购买了一家濒临破产的小企业:西方石油公司。    
    一直被命运之神垂青的哈默遇到了麻烦,他所钻的都是不出油的干井。竞争者毫不怜悯地对哈默进行挖苦:“哈默每次在地上挖一个窟窿,就出现一口自动喷油井。”哈默对此只是淡淡地一笑:“幸运看来只会降临到每天工作14个小时,每星期工作7天的那种人头上。”    
    哈默在石油业最不景气的时候找到钻探专家里德,要价很高的里德却不要哈默公司的现金,而要以股票代替。里德对哈默说:“我一直想当个百万富翁,可是30年过去了,我一直也没有当上。我有一个感觉,和你在一起,一定能够实现。”里德的选择是明智的,在里德逝世前,他的股息收入已经达到3000万美元。    
    哈默从里德的话中得到很大的激励,他对西方石油公司的前景充满信心。但是用完了1961年的1000万勘探费后,还是没有找到油田。他听取了一位青年地质学家的意见,又筹资打井,地点是另一家石油公司废弃的一块地方,那家公司的最后一口干井的深度已经达到5600英尺。青年地质学家选定的地方,离那口枯井大约600英尺。钻头达到6000英尺的深度,没有出油;到达7000英尺的深度,没有出油;达到8000英尺的深度,还是没有出油。这样一口井又让人们开始争议。但哈默下定决心,只要能钻,就一直钻下去。达到8600英尺时,地下的天然气喷薄而出。这样哈默找到了加州第二个最大的天然气田,价值2亿元。认定了就坚持下去的态度,为哈默带来了转折。几个月后,又钻出了另一个大天然气田。    
    找到了天然气,还要把它卖出去。哈默马上找到太平洋煤气与电力公司,打算和它签订为期20年的天然气销售合同。但是,这家公司非常简洁地拒绝了哈默,因为他们已经花费巨资修通了一条从加拿大到旧金山的天然气管道。哈默找到了洛杉矶市(两城市距离很近)的议员们,告诉他们,他将修一条直达洛杉矶市的天然气管道,将以最低价格为该市供应天然气。面对这样的威胁,太平洋公司只好乖乖投降。    
    哈默的眼光又雄心勃勃地转向了利比亚的租借地。利比亚出租的这些地区,曾经让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占领期间白扔了1000万美元寻找石油而一无所获,壳牌石油公司花了5000万美元,但打出的井都没有商业价值。而哈默却充满信心地和40多家石油公司竞争。哈默别出心裁地在投标书里做了几个颇有诱惑的造福利比亚的承诺后,1966年3月,他得到了两块租借地。但是,这两块租借地都是那些大公司耗巨资打出了若干口干井后放弃的,竞争对手们都觉得哈默的所得太不值得了。    
    不出所料,这些租借地为哈默带来了无尽的烦恼。西方石油公司连钻了3口干井,打井费花了近300万美元,还有200万元用于地震探测和向当地的权威人士行贿。董事会的大多数人开始把哈默这项雄心勃勃的计划叫做“哈默的蠢事”,哈默的密友、公司的第二大股东里德也失去了信心。    
    但是哈默固执己见,他相信自己的直觉。    
    几个星期后,第一口油井出油了,接着另外的8口油井也出油了,这块油田的产量是日产10万桶含硫量极低的高质原油。并且这个油田地处苏伊士运河西岸,运输极为方便。同时,在另一块租借地上,钻出了一口日产73000桶自动喷油的珊瑚油藏井。哈默又投资1。5亿美元修建了一条日输油量100万桶的输油管道。当时,西方石油公司的资产净值只有4800万美元,可见哈默的胆识和魄力。    
    1967年,哈默又在至少有1/4世纪没有下过雨的库夫拉沙漠打出了日出水80万桶的水井,创造了又一大奇迹。    
    这样,西方石油公司的股票每股超过了150美元。但是,哈默并没有停歇自己创业的脚步,到1969年的时候,哈默的西方石油公司已经跻身世界石油行业的前8名。    
    有一位担任过从杜鲁门到尼克松历届总统经济学顾问的人这样评价哈默:“他视野开阔、热情奔放,对商业良机具有特别灵敏的嗅觉,但更重要的还在于他的当机立断和行动迅速,这需要大智大勇。”确实,哈默总是不断地发现机遇,也总能把机遇变成运气。不过,所以称作机遇,那就不是人人都能判断的事情,也就必然遭到别人的反对。而且,这种反对越是激烈,机遇带来的收益也就越大。    
    几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熟,成熟到能应对一切事情。但是,当人把既在事物熟悉到这种程度的时候,他还有突破的能力吗?他已经用既在的知识和经验牢牢地把自己包裹起来。而致力于成熟的人,他的思维、注意力怎么能够放在突破、创新上?这样的人最多是个“匠”,如那些技术全面的“匠人”。    
    人生,在许多时候需要向前跨出一步,而老是等待成熟和时机的人,他们只能生活在自己的阴影中。    
    ☆成熟就是与社会的紧密契合,而这种契合却是以失去自我为代价的。就像是一个演员,当他成熟得演什么像什么的时候,就没他自己了。    
    ☆人总在追求成熟,可成熟的果子只会往下落。    
    NO。15    
    成熟无能,成熟者只能是“匠人”    
    ———喜欢危险跳跃的“红色资本家”哈默    
    他的行动几乎没有一次不遭反对,而不管后果如何,反对的人多少,他都行动起来。他从没成熟,机遇却令人嫉妒地不断光临。这就是列宁也对之表示感谢的哈默。    
    引子    
    悟道


《千万别成熟》 第三部分完满是个无底洞,进去就出不来(1)

    完满是个无底洞,进去就出不来    
    113    
    日本有个叫岗田的人,有一年他和一群好友到东非赛伦盖蒂平原去探险。当时东非正在遭受旱灾,因此,他采购了许多东西放在背包里,包括食具、切割工具、挖掘工具、衣服、护理药品,还有指南针、观星仪等。岗田对自己的这个背包很满意,他为旅行做了充分的准备。    
    在东非,当地的一个土著向导检查他的背包,突然问他:“这些东西让你感到快乐吗?”岗田被问住了。他没想过,这会让自己不快乐。他问自己:我本来是快乐的,这会让我不快乐?但又一想,背包里确实有些不必要的东西,背它走那么远的路不值得。于是,他取出了不太需要的东西,送给了当地的村民。在接下来的旅途中,背包轻了,没了重量的束缚,他的确变得更愉快。    
    一天,一个半痴半癫的人出现在一条繁华的大街上。他迈着不紧不慢的步子,唱着一首不清不楚的歌,让路人听得似明不明。这首歌是这样的:    
    来往的行人听我说,    
    听我唱支《半字歌》。    
    半痴不癫鄙人名,    
    半醉半醒把话说。    
    半开的花儿最诱人,    
    半遮的面庞妩媚多。    
    半山半水是田园,    
    半俗半雅是生活。    
    半新半旧的是衣裳,    
    半朴半贤是老婆。    
    半佛半仙叫心情,    
    半隐半显叫姓名。    
    半酒半酣才正好,    
    吃饭半饱才长生。    
    半松半紧地束自己,    
    半愚半痴地待亲朋。    
    半明半暗的是生命,    
    半苦半乐的是人生。    
    达·芬奇1452年4月15日出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的一个小村。他的母亲是个农家少女,父亲是佛罗伦萨的名门望族,三代都是富有的公证人。由于父母出身悬殊,达·芬奇只是一个私生子。    
    达·芬奇从小就聪明过人,在绘画方面表现出极高的天赋,获得了“绘画神童”的美誉。曾有一位农夫委托达·芬奇的父亲找个画家为他心爱的盾牌作画。父亲回到家中见到达·芬奇,心想:为什么不让我的“绘画神童”试试呢?达·芬奇拿到盾牌,就开始冥思苦想,最后决定画一个古希腊神话里的女妖。他把画好的盾牌放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只让一束光线照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