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现代文阅读 >

第14节

现代文阅读-第14节

小说: 现代文阅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不少作家都在积极探索,对长篇小说的理解无疑要比过去更为自由和宽泛,这有利于创作的革新和繁荣。但是每门艺术都有积淀已久的艺术规范,都有人们在长期审美中形成的心理范式,抛弃规范,将使创作受到损害。例如长篇小说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叙事艺术,主题、人物、情节是不可或缺的三要素,而“三无小说”的主张就很难得到成功的实践。又如典型化的原则,恐怕不能理解只是现实主义的一种手法,它应是许多艺术的共同追求。现在有人视其为“过时”,强调“原汁原味”,忽视在集中概括提高中塑造艺术典型,偏激地认为这就是“假大空”,其实却是削弱和降低了艺术的责任。

作家的思想修养、对生活的把握与感悟能力,与创作质量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不能因为对政治生活和流行的意识形态不感兴趣,从而失去精神追求,放弃对所反映生活的哲理的思考。

未来长篇小说的创作态势可一言以蔽之:希望与缺陷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我们的任务是要沉下心来,少大哄大嗡,切实地进行艺术实践,真正抓住机遇赢得希望,把长篇小说创作推向新的高峰。

1.对本文引用马克思所说“诗一旦成为诗人的手段,诗人就不成其为诗人了”的名言,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艺创作成为商业活动,作家就失去了良知和艺术责任感。

B.过分追求商业化和利润,作家的神圣使命就不复存在了。

C.诗人不应该垄断诗歌创作,诗歌的主人应该是人民群众。

D.文艺创作成为作家谋生的手段,作家的神圣使命就无法实现。

2.“对长篇小说的理解无疑要比过去更为自由和宽泛”意思是( )

A.长篇小说的题旨、题材、结构、语言等都有新的突破。

B.主题、人物、情节,仍然是长篇小说创作的三个要素。

C.现实主义不仅是一种创作方法,更是创作的基本原则。

D.一些主张过于偏激,违背了长篇小说创作的艺术规范。

3.对长篇小说创作的“失范”,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些作家否定典型化原则和“三要素”的艺术规范。

B.一些作家违背典型化的创作原则,主张“三无小说”。

C.违背长篇小说创作的规范,忽视作家的思想修养。

D.强调通俗化和娱乐性,否定现实主义创作的原则。

4.结尾处所说的“缺陷”和“挑战”指的是( )

A.创作中产生的新问题/市场化给创作带来的消极影响

B.上文所指的“失范”/市场化给创作带来的消极影响

C.否定现实主义创作的基本原则/新时期对创作的新要求

D.市场化的社会趋势的消极影响/新时期对创作的新要求

(三)人品文品与欣赏心态

深受欧美现代思潮影响的现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林雨堂先生在《艺术与消遣》中说:“人格伟大的艺术家产生了伟大的艺术,人格渺小的艺术家产生了渺小的艺术;心地卑劣的艺术家,纵使生命发生危险,也不能产生伟大的艺术,心胸伟大的艺术家,纵使生命发生危险,也不能产生下劣的艺术。”

纵观我国历代众多的文学作品,为文与为人,文品与人品,一般说是一致的,“著作以人品为先”“人高则持高,人俗则诗俗”。因为一切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写情造文”的产物,而诗歌则更是“情动于中而行于言”的结晶。

然而由于人的感情颇为复杂,有些作家的作品并非“为情造文”,而是刘勰所谓“为文造情”。这类作家的作品必然出现为人与为文、人品与文品相抵牾的现象。我以为这主要是由于作者在文章中有意地掩饰了其思想意识中的阴暗面,代之以与其品德情操迥然不同的格调之故。

欧美人欣赏文学作品,往往是就文论文,很少顾及作者人品的高下。在中国这样一个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的国度里,人们欣赏文学作品,却首先要想起作者的人格背景。

由此可见,在我们中国,无论任何时代,提倡作家加强品德修养,确实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作者的品德修养如若低下,即使他能够写出有一定价值的作品,但它是绝对不会传之不朽的。

l.对文章开头引用林雨堂的这一段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文艺现在中国人的心中是根深蒂固的。

B.林雨堂的欣赏心态没有受到欧美人的影响。

C.林雨堂很赞赏传统的儒家的欣赏观。

D.儒家对人品与文品相抵牾的现象是否定的。

2.对欧美人的欣赏心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美人对欧美作品的欣赏主要是看作品的本身。

B.欧美人对文艺作品的欣赏主要是看作品的本身。

C.欧美人对中国作家作品的欣赏持同样的心态。

D.中国人欣赏文艺作品首先看作家的人格背景。

3.对本文结尾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品与文品相抵牾的现象极其罕见,作品的“价值”是有限的。

B.人品低下的作家,无论其人其文,最终都会被中国人所淡忘。

C.提高文品的关键,在于提高作家的人品——思想修养和境界。

D.从中国人的欣赏心态的角度,强调提高作家的思想修养。

4.根据本文的观点,以下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无名氏的作品的欣赏,只能是就文论文。

B.中国人对无名氏的作品,评价不会太高。

C.中国人对欧美文学作品的欣赏,同样看重人品。

D.欧美人对中国作品的欣赏,同样就文论文。

(四)人类的起源:一个依然难解的谜

在人类学的研究中,某一特定人群的文化(或生物学特质)起源、演化一变迁、结构一功能和(与其他人群的)异同是四组相互关联的课题。这中间,各式关于“起源”(如饮食的起源、家庭的起源等等)的研究,特别是人类自身起源的研究,往往最为公众所注意。其实,在学术界内,人类起源的研究也始终是最引人入胜也最引发争议的课题。

由于中国与印尼若干早期猿人头盖骨的相继发现,一场“亚一非”起源之争又重新燃起。一派认为,根据新近发现,可以判定人类起源于亚洲;另一派则坚持传统的说法,即人类起源于南方古猿,而现代直立人起源于东非。两学派的争论,似乎各有道理,对此怎样理解?

高星回答说,亚洲的新发现,的确令人耳目一新,但总的来说,争论双方都没有完全推倒对手的充分证据。对于持人类亚洲起源说的学者来讲,最棘手的是,早期遗址内的材料并不丰富,而印尼的遗址又受到地质变迁的影响,某些数据尚存疑问。另一面,非洲遗址保存相当完好,但持人类非洲起源说的人士又做了太多的文章,超出了证据支持的范围。换言之,这些人(大部分是欧美学者)“不愿意看到人类自亚洲起源”的心理跃然纸上。学术争论,有时不像局外人想像的那样清晰、单纯。

陈昭补充说,即便在非洲起源说最盛的时候,亚洲起源说也从未被驳倒。人类起源多元说(实际上就是“两元说”)的提出就是这种争论的一个结果。另外,还有一个“替代”说,则认为最初的猿人可能起源于非洲,但后来由于多种因素灭绝于世,而为亚洲演化出的直立人所取代,后者再演化为今日的人类。这些理论并存的局面,至少表示人类的起源之谜,迄今尚未解开。

有人认为,地质学一古生物学一人类学的近年研究成果,特别是关于地球生命史上的几次灾变的研究,是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强有力的挑战。这样的看法,是否有据?

两位学者的看法比较谨慎。他们说,如果限于人类学范围,则进化论的理论框架仍具有很高的解释力,但当年达尔文理论的基本假定认为进化是渐进过程,从现有的史前生命史证据来看,这个假定已经是靠不住了。在这层意义上讲,挑战是真实的,也是有力的。

(注:人类学涉及自然科学,也涉及社会科学,如人类的文化活动;同时,人类学的研究,涉及研究者的情感等因素。因此,我们在这部分选择了该文。)

1.对“学术争论,有时不像局外人想像的那样清晰、单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文和自然科学交织,不容易下结论。

B.学术争论,往往夹杂浓重的政治色彩。

C.学术争论,往往夹杂浓重的感情色彩。

D.学术争论,不一定完全尊重客观事实。

2.第三段所说“做了太多的文章”,其含意是( )

A.强词在理,言出无据。B.过多地利用宣传媒介。

C.夸大证据支持的力度。D.贬低另一派的支持力度。

3.关于人类起源的多种理论并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亚洲起源说依据不足。 B.非洲起源说依据不足。

C.“多元说”是一种妥协。 D“替代说”各派都接受。

4.对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基本假设,两位学者的看法是( )

A.在人类诞生的过程中,渐进的基本假设是成立的;在人类诞生前,这个假设是难以成立的。

B.在人类诞生的过程中,渐进的基本假设是成立的;在生命延生前,这个假设是难以成立的。

C.在物种进化的过程中,渐进的基本仅设是成立的;在生命诞生前,这个假设是难以成立的。

D.在物种进化的过程中,渐进的基本假设是成立的;在人类诞生前,这个假设是难以成立的。

(五)道德的经济功能

有这样一句谚语:“好篱笆带来好邻居”。其意思是说,邻里两家要想处得融洽,其间必须有一道隔墙。否则,两家总会因界线不清而发生矛盾。如果将此谚语用标准的经济学语言表达,便是:明确的产权界定乃实现效率目标的第一原则。

毋庸讳言,修建篱笆是要花钱的。然而,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把有限的资源用在能明确界定产权的篱笆之上,是物有所值的。如果没有篱笆,则十有八九会出现“楼道效应”,“各扫门前雪”,未明确界定的“势力范围”会无止境地、无限度地脏乱差下去。人们这样做自有道理,因为如果某人自觉自动地清扫,则其他人就白白地享受了干净楼道所带来的福利。结果,由于没有界定“势力范围”,每位个人的理性选择使导致了所有个人(即社会或整体)的福利损失。恰恰是这种损失,反过来构成了投资篱笆的预期收益。拿投资篱笆的成本和预期收益相比较,结论便是“好篱笆带来好邻居”。经济学的分支产权经济学,其理论十分复杂,其核心内容就是那句谚语所表达的思想:在界定产权所付出的成本低于界定产权后所带来的预期收益的地方,花气力去界定产权就导致效率提高和经济增长。而界定产权和保护产权,又主要靠的是法律,准确地说是宪法的职责。也恰恰在这一点上,产权经济学家和宪法经济学家取得了共识,他们在精神上走到一起来了。

有一篇书评,题目为《沉默的宪法》,其基本的思想如果套用前面的谚语,则可以表述为:如果存在某种“沉默的宪法”,好邻居可以不用“篱笆的宪法”。这里所讲的“沉默的宪法”大致就是通常所理解的道德。假如我们能够找到某种途径,在保证效率的同时又省去建篱笆的投资,岂不更妙!这里,道德可以派上用场了:以“道德之篱笆”取代“宪法之篱笆”。此时实实在在的篱笆没有了,可邻居依旧是好邻居。这一切全都仰仗两家内心的、尽在不言中的“道德隔墙”。由此可见,“沉默的宪法”发挥作用时、其功效是双重的:一方面实现了“篱笆之宪法”的预期收益,另一方面还节省了构筑“篱笆之宪法”的成本。

既然道德有如此高超的经济功能,为什么人类还要保留或依靠法律而不用道德全部取而代之呢?其一,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均树立起“道德”之篱笆,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所需的成本要大大高于建立“宪法之篱笆”;其二,培养有道德的人,不仅是个教育劝说的问题,而且还是个颇具“整体性”的问题,因为一旦有人不遵守大家认可的行为准则,该“违法乱纪”者所获的巨额收益,很可能会让那些道德高尚的人陷于十分尴尬或无奈的境地。

道德的经济功能在于它能够增加收益。但要让道德发挥其功能本身又要花费成本。因此,当成本与收益之差达到最大时,便是道德发挥良好作用的边界。余下的任务就只好交给法律去完成了。

1.对“沉默的宪法”的双重功能,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实现了“篱笆之宪法”的预期收益,又节省了构筑“篱笆之宪法”的成本。

B.人们完全可以通过道德约束,界定“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