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话说中国 >

第3节

话说中国-第3节

小说: 话说中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延昭注水冰城 公元999年,契丹入侵,杨延昭当时在遂城,城小兵少,形势万分紧急。杨延昭临危不乱,有一天夜里,天气非常寒冷,杨延昭灵机一动,命令军士提来一桶桶水,从墙头上向外墙泼下,水泼在城墙上,马上结成一层冰,水越泼得多冰也结得越厚,等到第二天天亮,遂城已变成一座冰城,有了这层冰,契丹兵再也无法攻城,只得退兵。从此,便有了“铁遂城”之说。杨延昭智勇双全,深沉刚毅,治军有方,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深得士卒拥戴。守边二十年,辽兵对他十分敬畏,称之为“杨六郎”。此图出于清末民初马骀的《历代名将画谱》。      
    一门忠义    
    杨业妻子佘太君,本是能征善战的一员女将,曾助杨业立过战功,这时毅然上书提出控诉。宋太宗十分痛惜,特地下诏褒奖杨业,潘美因见死不救降级,王等革职,并录用杨家其他几个儿子为将。史载,杨业有七个儿子,除延玉与父同死之外,其他诸子都曾为国戍边,其中最著名的是杨延昭,以智勇双全著称,在北方守边二十多年,契丹人称他为“杨六郎”,不敢轻易来犯。延昭虽得到真宗的当面褒奖,但仍是朝中嫉恨者多,为此得不到提拔。延昭的儿子文广也是一员猛将,曾精心制定了夺取燕云的计划和阵图,但报上朝廷如石沉大海,空怀壮志而卒。杨文广的妻子姓慕容,也是一名善战女将,后被小说演义成穆桂英。杨业的弟弟杨重勋和重勋的曾孙杨畋也都做过宋朝的武将。杨家的确可称为“一门忠义”。而杨家将的故事之所以感人至深,并不是因其能征善战,而主要是因其“报国无门”。  可作升降和移动的望塔 登高远望,侦察城楼内的敌情,这种望装置的优越之处在于:一是观测点的高度能用绳子控制,随时调整;二是底座有轮子,机动性能好;三是观测小窗的设置,便于观察和保护。


第三章将门虎女(1)

    曹皇后是宋代名将曹彬的孙女,仁宗时聘入宫,册封为皇后。曹皇后性情仁慈,生活不求奢华,喜欢在禁苑内种谷养蚕,还写得一手好字。    
    祸起萧墙    
    宋庆历八年(1048)元宵节三日后的一天夜里,宋仁宗与曹皇后正在宫中睡觉,忽然被外面的嘈杂声惊醒,只听到屋顶上传来瓦片被踩碎的声音。两人急忙披衣起床,仁宗冒冒失失地要到外面去看个究竟,曹皇后赶紧拉住仁宗,说:“外面情况不明,千万不要出去,恐怕有人谋反,还是快派人去通知都知王守忠,命他速速引兵入内保驾。”这时,喧闹声越来越近,其中还夹杂着女人的哭喊声。仁宗有点慌了,曹皇后也感到事态严重,她对仁宗说:“王守忠兵马未到,贼已逼近,不可不防!”仁宗已有点六神无主,一切悉听曹皇后安排。曹后把宫内的内侍侍从召集起来,编成队伍,分守宫门。一个内侍插嘴道:“说不定是宫中的乳母殴打小女孩,才会有女人的哭声。”话音刚落,皇后便大声斥责道:“叛贼在殿外杀人,你还在这里胡说八道!”  将门虎女曹皇后 曹皇后是宋代名将曹彬的孙女,仁宗时入聘后宫,册封为皇后,曹皇后性情仁慈,生活不求奢华,《宋史》称她性慈俭,重稼穑,尝于禁苑种谷养蚕,还善书飞白书。    反对变法的宣仁太后 宣仁高太后(1032…1093)为宋英宗之后,宋神宗之母。神宗死后,高后立幼孙哲宗,并垂帘听政,起用旧党司马光,推翻熙丰新法,贬斥新党,史称“元更化”。元八年(1093),高后死,哲宗亲政,又起用新党。为打击旧党,新党曾说了许多有关宣仁太后的坏话。


第三章将门虎女(2)

    指挥若定    
    曹皇后估计贼人可能会进攻宫门,她知道宫门沉重厚实,一时难以攻破,但就怕火攻。于是便命令内侍速去取水备用。果然,叛乱者开始放火,曹皇后指挥大家用水灭火,力保宫门不失。为了鼓舞内侍的士气,曹皇后将每个参战者的头发剪下一缕,宣布明天将以此论功行赏。众人听了,作战更为奋勇。正在相持之时,王守忠率兵赶到,很快就将叛贼镇压下去。曹皇后命令将为首分子速交刑部正法,不许株连他人。曹皇后在这场突发的内乱中临危不惧,指挥若定,展示了将门之女的大智大勇,令仁宗大为叹服。  富有华贵气质的宋仁宗皇后像  据《宋史》记载,北宋仁宗赵祯先后有两位皇后。始为郭皇后,后为曹皇后。此图所绘为曹皇后。皇后身着交领大袖花锦袍服,头戴龙凤花钗冠。北宋宫廷文物、图籍均为金人掠去,因此这幅画像应是南宋宫廷画家补绘的。      
    〔宋无外戚女祸〕    
    宋朝虽先后出现了九次太后垂帘听政,但在强大的政府压制下,始终未危及皇权。如执政时间较长的真宗刘皇后,便受大臣层层设防。内宫女德亦以不干政为荣,代代后妃相沿,形成传统。从皇帝到大臣,对后妃、嫔御的干政都十分警惕,妃嫔直接对官府下令,往往行不通,她们的升迁及俸禄,都受到外朝监督,皇帝滥官外戚,往往遭到朝官的抵制,也受到一定约束。宋朝制度严格防止后妃与大臣及外戚交往,宫禁十分严厉,外戚不得随便出入宫廷,即使是皇后亲人也难得一见。外戚的权势受到严格的限制,皇帝对外戚伸手要官,也常常加以限制。宋朝重文轻武,而一般不给外戚做文官,特别是不能授予显要的侍从官,不授有实权的郡守、监司。但这一惯例在徽宗时遭到破坏,高宗初沿前朝弊政,任命邢皇后父邢焕、孟太后侄孟忠厚为侍从官,遭到群臣激烈反对,在群臣的坚持下,高宗只得撤回成命,另授予二人武官系列官职。


第三章包拯判案(1)

    包拯判案    
    说不完的包公故事,清正廉明的包大人垂范后人。但历史上的包公并不如传说中那么神奇,他也有上当受骗之时。包拯的大名在民间流传甚广,平头百姓大多喜欢这个包青天。其实,包拯在正史上所占的篇幅并不多,不过史家也指出他性情刚直,嫉恶如仇。  古代清官的典型包拯 包拯(999-1062),字希仁,庐州府合肥(今安徽肥东)人。他当过天章阁待制和龙图阁直学士,故人称“包待制”、“包龙图”,民间则呼其为“包公”、“包青天”。包拯是古代清官的典型和代表,后世有关包公办案的各种故事、小说、戏曲层出不穷,延续至今。此图出自《历代名臣像解》。      
    巧断牛舌案    
    包拯是个大孝子。中进士后,朝廷任命他到建昌做县官,因父母年事已高,他辞官不就。后来又让他当和州的税务主管,他老爹老妈恋恋不舍,希望儿子不要远离家乡。包拯没当几天税务官便弃官回家,侍候双亲。父母去世后,包拯在他们坟边筑庐守墓,迟迟不愿离去。家乡父老数次前来劝说,包拯才到天长县做了县官。有一天,一个人来县府告状,说是他的牛给人割了舌头,不知道是谁干的。包拯心想,肯定是仇家所为。就说:“看来这牛是活不长了,你且回家,宰了这头牛,把牛肉卖了。”牛的主人只得回家,杀牛卖肉。没过多久,有人来县里告牛主私宰耕牛。包拯大喝一声:“你为何割了人家的牛舌,还要来告人私自宰牛?”那人大吃一惊,稍加审讯,便不得不承认正是他割了牛舌。牛舌案使包拯声名大震。  宋代以儿童为主题的画作大量涌现 类似作品颇多,都是描绘当时的生活情景,这种题材的画,大都传为宋人苏汉臣之作。


第三章包拯判案(2)

    阎王包老    
    包拯在端州当知府时,政治清廉,深得人民拥护。端州出名砚,每年要把端砚作为贡品献给朝廷。前任知府借机大肆搜刮,超过朝廷应征数额的几十倍,拿去贿赂朝中权贵,为自己升官发财铺路,搞得端州的百姓苦不堪言。包拯到任后,命令制砚工每年做足上贡的数量后,便停止生产。从而杜绝了以端砚行贿的来源。他本人在离任时,没有带走一块端砚。包拯当开封知府时,对贪官污吏严加惩治,谁来说情也不行,贵戚宦官把老包视为掌管地狱的阎罗王。当时民间流传一句民谣:“关节不到,有阎王包老。”按照旧例,讼诉双方不可直接到知府案前申诉,而包拯大开正门,任人民诉冤,衙吏不得阻挠。当时不少官僚仗势侵占河边的公有土地,建造私人花园,导致河道淤塞,包拯一怒之下,将这些私人花园全部毁掉。百姓无不拍手称快,京师内连妇女儿童也都知道有个铁面无私的包公,贪官污吏不得不有所收敛。  铡陈士美 此年画画的是著名的包公怒铡负心郎陈士美的故事。      
    包公上当    
    但是包拯也不像小说戏剧描写的那么神,他也有上当受骗的时候。有个人犯了罪,按刑律,将受杖打惩罚。包拯手下的一个小吏接受了犯人贿赂,与犯人约定:“今天府尹审案时,肯定要我来记录你的罪状,到时你大声呼冤自辩,我自有办法为你分罪。”包拯一上堂,囚犯便照小吏的吩咐,拼命为自己分辩。这时,小吏摆出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大声呵斥:“别再多说了,快快受了杖责,滚回牢房去吧。”包拯平时最看不惯官吏仗势欺负囚犯,怀疑小吏打算敲诈囚犯,叫人当场打了小吏一顿,转而对囚犯宽大处理。不知道这正中了小吏的计谋。小吏利用包拯嫉恨官吏苛刻的心理,达到索贿营私的目的,实在是狡猾透顶。包拯性格峭直,铁面无私,他虽然官至高位,日常服饰饮食与平民百姓没什么区别,为了防止被人利用,与亲戚故友断绝来往。他曾言:“我的子孙如有当官贪赃枉法的,生不可放归本家,死不可葬于家族墓场,违背我意愿的,不是我的子孙。”他的故事后来经小说和戏剧的传播在民间广为流传,“包公”便成了清官的代名词。清官备受百姓推崇的社会是一个可悲的社会,因为这反衬出贪官之多。包青天的故事之所以广泛流传,深入人心,也正反映出人们对清官的向往,对贪官的憎恨与无奈。补衲图 (宋·刘松年绘)    
    〔杀婴之风〕    
    宋代福建路尤其是西部山区,出现杀婴成风的丑恶现象,其他地方如岳鄂地区、江南东西路、淮南西路,甚至如两浙路的某些地区,也出现了这种现象。宋代不光溺杀女婴,连许多男婴也不能幸免,有的地方一家仅留一子,其余哪怕九个全是男婴也都不要;有的地区一般只养二男一女,其余则舍弃;有的地区男多杀男,女多杀女。甚至一些士大夫家也不能免此恶俗。其形成原因相当复杂,如丁税过重,贫下户不堪重负;贫民迫于贫困,无法养育儿女;富室则恐怕诸子均分财产使其家失去经济上的优势;而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迫于人口过剩压力,出现了“多子固为人之患”的思想。朝廷严禁杀婴,地方官员施以劝导和法禁的两手政策,官府也推行资助产妇、给米助养及收养弃婴等慈善事业,但也只能奏效于一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种现象。


第四章奇人王安石(1)

    奇人王安石    
    王安石奇在不拘小节,更奇在既固执又开明。王安石因进行变法而搞得是非蜂起,贬之者把北宋亡国的责任全归咎于变法;褒之者则将他称之为伟大的改革家,到20世纪70年代,王安石又被人戴上大法家的桂冠,拿出来大肆炒作了一番。可见王安石的确是个奇人。  北宋改革家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被辞退。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残卷传世。      
    不讲卫生    
    王安石虽然官至相位,但生活上不拘小节,尤其不讲卫生。他经常不洗脸,以致脸上时常黑一块白一块的,不知底细的人还以为他生有皮肤病呢。有一次,吕惠卿对王安石说:“先生你脸上长有黑斑,用花园里的荽草泡水来洗,可以去黑斑。”王安石说:“我脸皮本来就长得黑,不是什么黑斑。”吕惠卿又说:“荽草也能使脸皮变白。”王安石笑道:“我的皮肤天生就黑,用荽草洗又有什么用?”王安石的门人见王安石面色黧黑,就去问医生。医生说:“这是因为太脏,不是什么病。”门人就搞了点皂荚子,请王安石用来洗脸。王安石还是那句话:“天生脸黑,再洗也洗不白。”王安石患哮喘,医生开的药方中有紫团山人参,很难搞到。正巧有个朋友从河东回京,带有紫团山人参,便送了几两给王安石。王安石硬是不收。有人劝王安石:“先生的病非此药不可治,还是收下吧。”王安石脸一沉说:“没有紫团山人参,我不也活到了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