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5711-我是湖南人 >

第23节

5711-我是湖南人-第23节

小说: 5711-我是湖南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左宗棠把军屯和军队从事生产建设作为军务,是征西行动中的一项大改革,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俄国人起先没有料到清廷能够出兵新疆,而且很快恢复了在这个地区的统治,所以他们在占领伊犁时表示:只要中国从阿古柏手中收回了被占的领土,他们就把伊犁还给中国。湘军打败了阿古柏,使俄国人陷入被动。左宗棠很快安定了新疆,做好了收复伊犁的准备。清廷叫他暂且按兵不动,因为政府代表崇厚正在寒冷的彼得堡与俄国政府谈判伊犁问题,清廷是否动武,要等谈判有了结果再行定夺。    
    崇厚去俄国时,西太后下旨让他“全权代表,便宜行事”。他却无视边疆的实情,不察封疆大吏的成算,胸无定见,听凭俄国人调排。谈了一年多,他在黑海之滨的里瓦基亚签署了一份辱国的条约,中国收回了伊犁城的代价是,将城池外围的险要地区让给了别人。    
    崇厚丧权辱国,朝野上下一片哗然,清廷迫于舆论,拒绝在条约上用玺,并将崇厚革职拿问,交刑部议罪。刑部将崇厚判了死罪,打入大牢。经过李鸿章四处周旋,朝廷改罚崇厚赎罪银三十万两充作军费,保住了他的性命。


第二部分  天生我材必有用空前大进军,抬棺保国防(3)

    清廷改派曾纪泽去俄国谈判。曾纪泽从英伦三岛前往俄国。左宗棠也做好了进攻伊犁的准备。    
    左宗棠率领大军从肃州出发。“左恪靖军”大旗在队伍前面迎风招展,各家将字旗号和营旗随后飘扬。清军展示了最新式的武器,如同一场盛大的阅兵式。四百名精壮亲兵在前面开道,四百名护卫簇拥在后。左宗棠在八百铁骑护卫之中,骑乘一匹白马,神情凛然。他的身后,八个彪形大汉抬着一口南方特有的黑色棺材,是为他自己准备的,威风而悲壮。数万老百姓围观,指点着队伍中的左大帅说:“三国演义里关公抬着棺材战庞德,大概就是这个模样。”    
    左宗棠不顾高龄,执意要住军营,与士卒同甘共苦。大儿子左孝威来塞北省亲,随父亲入住军帐,受寒染疾,回家后一病不起。    
    大军抵达哈密时,俄国人听说清军出关,又听说左宗棠抬着棺材来战,想到湘军能征善战,担心这位湖南老人蛮干,便增兵防守伊犁纳林河,派兵船在海上游弋,威胁北京。天津、奉天和山东各省纷纷向朝廷报警,中俄两国剑拔弩张。    
    不久,朝廷召左宗棠入京,充当皇帝顾问。左宗棠回京后,命令湘军将领王诗正率旌善骑兵营和亲军步兵营前往张家口,以备调遣。    
    左宗棠离开了新疆,但他抬着棺材出关的做法,为曾纪泽的谈判增加了筹码。其实,俄国当时也有内忧外患,连一个土耳其都对付不了,哪里还有力量越过西伯利亚荒漠来与中国较量。当时俄国在伊犁的守军不过几千人。左宗棠并非一定要和俄国开仗,意在威慑,争取在谈判桌上解决问题。他知道,自古以来,弱国无外交,外交必须以武力为后盾。两个湖南佬,一老一少,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终于取得了预想的成果。    
    曾纪泽到达彼得堡之前,与左宗棠有过书信往来,配合默契。左宗棠为曾纪泽此行捏着一把汗,自己要做的事,就是为了“使臣或尚有所凭借,多说几句硬朗话”。中俄谈判,中国处于弱势,但并非没有胜算。他告诫曾纪泽,这如同下围棋,劣势中也含有胜着,如果执棋者缺乏自信,举棋不定,就会落败。    
    曾纪泽的和谈成功了,中国争回了一部分主权,比较顺利地收回了伊犁。左宗棠完成使命,被任命为军机大臣。朝廷批准了曾纪泽与俄国人签定的条约,命令金顺接收伊犁,按图划界。    
    不辱国不辱人而言和,是左宗棠的办事宗旨,也是典型的湖南人精神。湖南人最讲面子,在国际事务中更不愿丢脸。中国当时长期闭关锁国,又经过多年战乱,国势积弱,无力打仗。细看中国近代史,李鸿章在国际事务中“一味忍让,徐图自强”,也并非全无道理。皇宇周天,亿兆黎民,平定一个省的内乱,还要贷洋款来打仗,实在是历朝从所未见。宋朝面对大金大辽对边境的挑衅时,国势也很衰弱,却不曾借别国的钱来打仗。左宗棠既要平定新疆,又要收复伊犁,运筹之难可想而知。左宗棠自称为“今日诸葛亮”,每想出一个计策,都会白掉几根须发。抬棺出关这一招,是他呕心沥血的结果。    
    军机大臣翁同龢后来在追悼左宗棠时对他这样褒扬:“绝口不谈和议事,千秋唯有左文襄。”前一句是说左宗棠办事全凭武力,其实未必确切。左宗棠并不反对朝廷“外须和戎”的决策,他是最早发起洋务运动的几位中枢大臣之一,也是最早实践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大员。他开办马尾船厂和福建船政局,雇用了法国人;他曾向英国驻华银行贷款;建设大西北,他和德国人交往,采用德国机器和技术开创“玉门油矿”,还奏请朝廷赏给德国人福克四品顶戴。实际上他非常期望和平,但他的风格不同于李鸿章,取得的效果自然两样。    
    左宗棠办事,以实事求是为原则。这里举一件事例来说明。    
    左宗棠被任命为筹办新疆军务的钦差大臣时,提出一个人选来替代他当陕甘总督。这个人是曾经错办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的著名昏官杨昌濬。他怎么会让一名昏官来接替如此重要的职务呢?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是反映清末官场黑暗的四大案例之一,有人把此案编成了戏曲进行讽谕,使办案的昏官家喻户晓,臭名远扬。    
    浙江巡抚杨昌濬在审理这桩冤案时,既不深入调查,且官官相护,无原则地袒护州县,还愚不可及地向刑部尚书行贿,企图阻挠冤案平反。杨昌濬所作所为不可谓不恶劣,朝廷将他革职。    
    左宗棠当然不会对这个昏官的劣迹视而不见,但他认为启用官员要实事求是。他知道杨昌濬能带兵打仗,提供后勤保障也是一把好手。    
    杨昌濬是湘军的老人,既有书生的浪漫,又有军人的勇敢,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他曾跟随罗泽南在长沙练兵,左宗棠在长沙招募五千“楚军”时,邀请杨昌濬帮办军务。楚军进入江西和安徽攻打太平军,杨昌濬负责后勤保障有功,升任知县。后来跟随左宗棠到浙江,率部救援衢州有功,便在衢州留任知府。随后被授为浙江粮储道,负责筹备左宗棠在闽浙作战所需的粮饷。他殚精竭虑,办事勤勉,深得左宗棠信任。后来屡次升迁,做到了浙江巡抚。    
    在浙江巡抚任上,杨昌濬表现出卓越的才能。但他又因贪污而被革职,回到湖南。他深刻反思了自己在“小白菜案”中的罪过,多次请求出来当差,将功折罪。他多次给左宗棠写信,表示悔过,并申请到陕甘为左宗棠效劳。左宗棠不拘一格,奏请起用杨昌濬。朝廷准奏,把杨昌濬调任甘肃布政使。他一到西北,便表现出卓越的组织才能。从兰州到吐鲁番,在几千里的风沙道上转运军粮,四处筹集粮食和军马,协办军垦民屯,竭心尽力,把西征军所需的粮草准备得十分充足。    
    杨昌濬受到朝廷褒奖,被赏了头品顶戴。左宗棠奉旨回京述职,临行前保荐他代理陕甘总督,共同筹划收复伊犁。伊犁回归以后,杨昌濬和刘锦棠共同办理善后事宜。    
    杨昌濬在甘肃和新疆,亲身经历了左宗棠的西北军政事务,沿着河西走廊走到乌鲁木齐,沿途所见“一片升平景象”。他喜欢唐诗宋词,有所感慨,便写诗记载。他记起了唐人的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此时玉门关外,一条长长的绿带穿越万里黄河,直达新疆吐鲁番,气势雄浑,正是人类同恶劣的大自然战斗的结果。更令这个湖南人感慨的是,新疆南北到处都是家乡人的口音,到处是湘军战士的足迹。杨昌濬感慨万千,坐在驿馆里写出一首五言律诗。他万万没有想到,这首诗很快会传遍神州大地,自己一不小心就成了著名诗人,一洗数年前在浙江官场上的耻辱。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新疆地大物博,少数民族众多,中国历朝统治者非常关心。唐代设安西都护府,清初设伊犁将军,都是从国家安全出发。元朝以来,西域正式列为中国的版图。但是,朝廷里的大多数官吏,觉得新疆非常遥远,皇帝对那里的居民只有一个简单的要求,那就是安分守己,不给朝廷添乱。统治者很少关心新疆的建设。


第二部分  天生我材必有用空前大进军,抬棺保国防(4)

    但是,左宗棠想到了新疆的开发建设。新疆平定以后,应该如何治理?左宗棠考虑到新疆地域太广,建议朝廷建省。他四次上奏建省的提议。但皇帝总是借口各位大臣对西北形势没有定见,叫左宗棠深思熟虑,又命令朝廷大臣用心商议,等候圣旨定夺。    
    朝廷为什么对左宗棠连续四次奏请没有准奏呢?那是因为设省就要起用大量干才,还要撤掉旧有的许多新疆满汉道员。大凡人事问题,总是非常敏感。用多少人?用谁的人?用汉人还是用满人?真是千头万绪。还有,任命一大批官吏,意味着又要国家支付大笔俸禄,那是一笔可怕的开支。朝廷不敢轻易决定。    
    但是,左宗棠不厌其烦,第五次上疏建议新疆建省。奏文经过悉心斟酌,写得言简意赅,文风俊雅,堪称历代名家名疏的典范,两宫太后和光绪皇帝大为赞赏。光绪甚至每天诵阅。    
    左宗棠为新疆建省五上奏折,可见其执著。光绪皇帝将这件事批转给吏部讨论执行。    
    这一次,建省的问题终于有了着落。朝廷先让刘锦棠搞一个新疆特区,试行吏制改革,总结经验,然后推广。    
    刘锦棠和谭钟麟通过一段实验和努力,使新疆百废俱兴,民气渐苏,原先的积弊消除殆尽。光绪任命刘锦棠为新疆巡抚,魏光焘为新疆布政使。刘锦棠进驻乌鲁木齐。大概用了三年时间,试验工作结束,新疆正式成为一个行省。    
    左宗棠的另一件功绩,是动用军队抗洪救灾。    
    1881年,中国发生百年不遇的洪水。黄河到处决口改道,洪水直泄三省五府三十二个州县,百姓攀在树上,哀号求援,声不忍闻。各条水系发生的水灾,为害面积达到三百万平方公里,一千二百万百姓无家可归。大半个中国风不调雨不顺。    
    各地频频向朝廷告急,两宫太后措手无策。光绪只能在天坛跪拜祭天。清廷顾不上黄河长江的洪水,但求直隶京畿免遭灾害。王公贵胄们心怀私念:倘若被大水冲了皇城,岂不遗笑天下!    
    左宗棠见灾情紧迫,朝廷救灾不力,血冲头顶:“大小几十条河流涨水,正是水深火热,民处倒悬,务必及时抢救。救民于难,怎能分轻重缓急?说什么没有人力财力,为什么不动用军队?防守京畿用得了这么多人吗?我们在新疆,不是动用了军队开荒种田、修路筑桥吗?军队战时打仗,逢灾救灾,平时搞建设。养兵千日,用在一时,要调动军队堵住河流缺口!”    
    左宗棠一席话,大臣们听了心中豁然开朗。他们想:这真是个好办法啊!调动军队抗洪救灾,历朝还是第一次。左宗棠不愧为国之栋梁,这样的主意都能想出来。李鸿藻佩服不已,连忙表示赞成。    
    于是朝廷决定:淮军负责安徽和山东,湘军与鄂军在两湖抢险,川军在四川抗洪,湘军和粤军在两广救灾,军队承担大型泄洪工程,行政区划复杂的交叉地段,也交给军队抢险。    
    军机处用电报和廷寄的方式,把这个决定下达各省都抚。    
    但是朝廷也有顾虑,因为绿营军纪松弛,让他们去救灾,恐怕他们侵扰百姓,会灾上加灾。左宗棠在廷议时拍着胸脯说:“京畿调兵抗洪救灾,就交给老臣去办!”    
    他一副大义凛然的神情,令大臣们颇为疑惑。早几天慈安太后去世,祭祀大礼上,左宗棠下跪都很艰难,怎么可以去治水?李鸿藻为他不辞劳苦为国分忧的精神所感动,对众臣说:“爵帅不必亲临一线,只要坐镇京畿,宏观调度,指挥三军就行了。”    
    廷议结束后,军机处立刻调动王德榜、刘明灯和王诗正的部队。这三支部队驻扎在张家口,接到旨意,立即分别赶赴各处水道。距今一百二十年前,中国大地上出现了军民并肩抗洪水的情景。    
    这次调兵用于京畿抗洪,左宗棠的军队出动了二十八营。军队与百姓各司其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