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华之抗日铁军-第7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杯子,待水温降到适度时,才端起来一饮而尽。接着,一口气讲50分钟,再饮一杯,又讲50分钟……
“孙子讲用兵的虚实动静的关系说:‘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生死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策之,就是筹划;作之,是诱以行动;形之,是给以形示;角之,是总结比较。我们整军的目的,是提高战斗力。战斗力的因素包括指战员的政治质量,军事素养,武器装备,物质基础。最基本的因素是战士。离开战士,谈什么战斗力?重要的是平时官兵团结成一个钢铁的整体,最后才能在战场上见胜负。古今中外的著名将帅,没有一个不是爱兵如子的。中国的司马穰直,外国的苏沃洛夫以及我们的朱总司令,都是如此。然而,我们部队却出现了逼迫战士自杀事件,这问题的性质是极其严重的!二十年才长成一个战士,要爱惜人力啊!几万翻身农民到前线,他们都是满怀革命热情和信心来参加红军的。带领这种革命的青年战士不打胜仗,真是惭愧!竟然有干部说出把刚入伍的新战士‘送回去’的话。这样的干部能把兵带好吗?国民党的兵是抓来的,把和尚道士都抓来当兵。他要抓100万,只能得到50万。得到之后,又要开小差。兵是不容易找的!拿破仑的成功,在于‘血汗上税’,但其失败,亦在于‘血汗上税’!”
这时,会场上许多人交头接耳,很不安静。曾中生插言道:
“血汗上税,就是强迫征兵制。”曾中生燃起一支美制的摩力斯香烟,这是新近缴获的战利品。他深吸一口,继续解释:“中外历史上有各种兵制:武卒制,府兵制,募兵制,征兵制,义务兵制,志愿兵制。国民党是拉兵制,比拿破仑的强迫征兵更野蛮落后,岂能不打败仗?我们是志愿兵制,这是最先进的兵制。这样先进的兵制,要是打不好仗,责任就在指挥员。”
刘伯承接着说:“是呀,如果歼敌三千,自损八百,那么,指挥员不但要负歼敌三千之责,而且要负自损八百之责。我们每个指挥员,每战之前,必须弄清任务、敌情、我情、地形、时间这五个方面的实际要素,这叫做五行。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五行中,敌情是基础,是重点,是前提。指挥员对此要下苦功夫,研究透彻,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才能下定决心。我们四川有一种滑竿,抬的人要合脚步,不然就会把坐的人摔下来。这是说,军事指挥不能离开政治。政治工作是我党我军的创造,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1859年,恩格斯在论述意大利战争‘回顾’时讲道:经济发展的最后产物是不能够在战场上形成的。我们可以补充一句:政治工作,是必须在战场上兑现的。战争与政治工作,好比厨师做菜一样,不可离火。离了火,就会吃生菜。打仗没有政治工作就会打败仗。我们红军从前是怎样起家的呢?四方面军是一支拐子枪,红3军是两把菜刀,一方面军是南昌起义和秋收暴动。拐子枪和菜刀为什么能战胜机关枪?就是靠政治力量、政治工作。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决定于政治力量同技术力量的结合。军阀的武器好,技术高,为什么被打垮了呢?因为他没有政治力量,没有政治工作资本,只能给对方当运输队。蒋介石也一样,是我们的运输大队长,现在他已经被红军消灭了10个整师以上。因为他没有政治力量,没有政治工作资本,所以只能当运输大队长。”
徐向前插言道:“政治工作不是讲大话讲空话,而是讲群众心里的话,解决群众的思想问题实际问题。段德昌同志提出战斗与训练、技术与勇敢相结合,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等口号,对发扬阶级友爱、巩固官兵团结与军民团结、加强战斗力起了很大作用。这就是实际的政治工作,形成了巨大的政治力量。冯玉祥将军就懂得抓住群众心理,及时做政治工作,解除群众的思想顾虑。他在西安驻军的时候,战士们对飞机扔炸弹很恐慌。冯玉祥在大会上讲:西安的乌鸦比人多,天天在大家头顶上飞,铺天盖地半个城。弟兄们,你们见过乌鸦把屎拉到谁头上没有?战士们哄堂大笑,有人下意识地摸摸脑袋,怕飞机扔炸弹的恐惧心理就在笑声中消除了。”
刘伯承在笑声中继续讲:“政治力量,不是我们的专用词,资产阶级也讲。他们把压迫人民的各种手段叫做政治力量。我们相反,凡是有利于保卫人民的一切精神力量物质力量,都是革命的政治力量。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人民的利益是我们的最高准则。爱护人民的一草一木,体恤人民的点滴血汗,这是人民于弟兵的本色。但有的同志遇上某些具体事情,往往是‘吕端大事不糊涂’,在小事上却糊涂起来了。例如牛拉大车,为什么不用自己的马,而用人民群众的牛呢?牛不会说话,耕地、拉车,对它都一样。而人不同。农民爱惜牛比我们的干部爱马的感情更深。当然,作为军人,很能理解唐太宗对其六骏的心情。但我们的马老了,伤了,病了,可以从敌人手里缴获更好的。而农民呢?把牛累病了,垮了,再买一头谈何容易!全家要费多少年的劳动血汗才能买得起一头牛啊!人民的汗水同牛的汗水是流在一起的,是相通着的,中间有一条看不见的血管。这个血管,就是劳动者的感情……”
会场上静寂无声,微风撒下片片槐花,在空中飞舞。蒋先云背靠凸出地面的粗壮的槐根,低头在膝盖上作笔记。他胸中波涛澎湃:终于亲自聆听到伟大军事家的精彩讲课了!这时,蔡申熙接到一张会场上递来的纸条,上面写着请求司令员讲一讲《孙子兵法》。刘伯承和蔡申熙交换意见之后,宣布休息10分钟。
请求刘伯承讲《孙子兵法》的那张纸条,是新任红十军团的军团长陈赓写的。
“《孙子》开宗谈《计》,主要是讲战略决策上的策划和作战中的谋略思想。《孙子》提出‘五事七计’,实际上就是讲决定战争胜负的五种基本因素和估计敌我优劣条件的七个方面的问题。在战略指导上还要注意“五忌”,即:国力不足(包括财力、人力、军力)不可以兴兵;时机不利(包括国际形势、周围国家的动态)不可以兴兵;国内不安定,不可以兴兵;人民不拥护,不可以兴兵;战略上处于两面或多面作战态势,不可以兴兵。”
“这五条,蒋介石全占了。”
“公元前313年我国战国时期,秦欲伐齐,而忌齐楚联盟。于是秦派张仅使楚,以割地六百里为饵,诱惑楚王,并以明珠宝玉贿赂南后,破坏了齐楚联盟,最后将齐楚各个击破。又例如,我国三千多年前的伊尹,在协助商汤灭夏桀时,第一年出主意,叫汤不给桀进贡品,以激怒夏桀。当夏桀调九夷之兵伐汤时,汤赶忙赔礼道歉,补进贡品。到第二年,汤又不给进贡了。这时,夏桀只能调来三夷之兵。于是伊尹献策说,桀已经没有力量,可以对桀作战了。汤联合诸侯兵,设伏于山西安邑的鸣条,诱桀出战,结果桀被汤打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鸣条之战。
这都是谋略在战争问题上的具体运用。
作为一个将领,怎样具体谋划和指导一场战争或一个具体的战役、战斗呢?
用兵打仗是一个诡诈行为。将帅要善于以各种手段隐匿自己的企图,迷惑引诱敌人,给对方造成错觉和不意,为歼灭敌人创造条件,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计策或谋略。
“其势险,其节短”,是为将者必求之术。这是《孙子…兵势》的概括。
势者,用兵之势,又称态势。不是指形式、格式。
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讲的不是一个人有万夫之勇,而是讲这个人占据险要关口,一人居关而守,万人攻而不取。这个势,是地势之利。
《孙子》上的“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侯(逸),后处战地而趋者劳”(《虚实篇》),是指体力、地势之利。
孙子说:“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
那时孙武不可能懂得物理学,当然更不知道加速运动,但他在生活实践中,认识到圆石从很高很陡的山上滚落下来的力量,是很难抵挡的。
四川有种水鸟,绿色的羽毛,像八哥。这种鸟,嘴很尖,它在高空中发现水中的鱼,就将双翅夹拢,依靠全身重量自天而降,有时竟能捉到比自己大几倍的鱼儿。《兵势篇》讲的“其势险,其节短”,就像这种鸟,冲下来很猛(势险),时间又很短促(节短)。这样一来,力量再大的鱼儿也难以抗拒。一个智勇双全的将领,在作战斗部署战役布势中,都力求这种险峻之势。这样,敌人想要挡住我之进攻,就犹如“抓沙子搪水,徒劳无功”。
险峻的态势不是随便可以得到的。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这就是我们军语上所讲的实力。武松打虎,是在胆量和武功加上喝了十八碗老酒吃了几斤牛肉的综合条件下所构成的力量,造成了有利于武松的态势。老虎缺食而筋疲,武松则是足食饱腹且以死命相对,所以武松最终能置猛虎于死地。如果武松是个没有武功的,又是在饥疲之后,恐怕事情就要倒过来了。
战争中如何发挥“势”的作用呢?
有五点。即:
一靠指挥员的谋略。谋略优势应为兵势之首,多谋善断而得“势”,少谋寡断而失“势”。
二靠部队的数量、素质,即实力的优势(哪怕是局部的优势也好)。
三靠有利的地形(地势)。
四靠掌握有利战机,审时度势。
五靠勇猛迅速,顽强作战。
孙武的‘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也就是这个道理。”
正兵和奇兵,是辩证统一的,是为将者必须掌握的重要原则。
所谓“正”,就是按照通常的方法部署兵力,进行作战。所谓“奇”,就是根据战场上的具体情况运用计谋,灵活地使用兵力,诸如我军所擅长的伏击、袭击、偷袭、奔袭等。一句话,“奇正”之运用,是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而灵活变化的。在中国,兵家大凡论兵,没有不引述《孙子》的。那些较有作为的将帅,都是懂得兵法的,并能熟练运用奇兵和正兵。例如战国时期孙膑的围魏救起之战和减灶示弱、诱敌深入的马陵之战,东晋时期的淝水之战等战例,画龙点睛地描述了正兵和奇兵在战争中巧妙运用和互相补充所产生的积极效果。不注意情况的变化,不研究新的战争特点,把兵法原则死搬硬套,是不免要失败的。
出奇制胜有四个条件:
第一,要善于在敌人预料不到的时间、地点和方向上用兵。
第二,用兵之奇,关键是用在敌人的致命点上,即对敌战略、战役有决定作用的要点上。
第三,出奇制胜的决策行动要快,要有胆略,要周密计划,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奇正相生,讲的是军事辩证法,一定要避免绝对化,战术上永远也没有一种万能的制胜之道。
《孙子》的用兵如“率然”,“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九地篇》),“避实而击虚”,“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虚实篇》)等表述,是虚和实的中心思想。
知兵势,解奇正,讲的是一般制胜条件。而要正确地选择作战目标、作战方向和指导军队的作战行动,还必须切实把握住虚和实这对环子。
用兵之道,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虚实实,变化无穷,为将者的计谋盖出于此。例如“空城计”,三国时的“空城计”是虚构的,但虚构得合理。
虚实运用要得当。诸葛亮的“空城计”是逼出来的,他搞的是虚而虚之,未免过于冒险而带有偶然性。我们要虚中有实,才能稳操胜券,立于不败之地。
现代作战,掌握好虚和实这对环子,有五条要记住:
一是要熟知敌方指挥官用兵的特点,多疑者使之更加狐疑,寡断者使之更加犹豫。
二是虚得合理,虚中有实,切忌虚而虚之的冒险主义。
三是弱军对强军,大体先示之以弱,后发制人,看出敌人破绽之后,再筹奇兵而击之。
四是实中有虚,行动要特别注意伪装,巧妙而合理,使敌人难以预料,难以识破。一般先给敌人以甜头,诱敌深入,方好关门打狗。
五是虚和实是辩证的统一,是变化的。因此,指挥官要聪明、多谋、善断、灵活、主动,才能正确掌握,巧妙运用。
要用兵灵活,掌握战场主动权,巧、猛、疾三个字特别重要。
所谓巧,就是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