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新中华之抗日铁军 >

第66节

新中华之抗日铁军-第66节

小说: 新中华之抗日铁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岢霰笠饧!

    原来让我乘飞机的是王明。蒋先云想,也许是鄂豫皖的黄安、商潢两场战役的胜利,让王明觉得在家乡父老面前脸上有光吧(王明的家乡皖西金寨位于大别山腹地),所以对自己比格外重视。

    蒋先云谦虚道:“我来只是协助前方军委的工作,有点不成熟的考虑,还是先听听同志们的意见。”

    顾作霖道:“请滕政委介绍我军攻打赣州的基本部署。”

    红三军团政委滕代远站在墙上挂着的地图前:“我军的决心是:由红三军团并指挥红7军、红4军为主作战军,分别担任攻城和阻援,由军团长彭德怀同志任前敌总指挥兼政治委员;以江西军区和闽西军区的6个独立师为支作战军,江西军区总指挥陈毅担任指挥。由红3军、红12军、红16军和红五军团组成机动部队。”

    参谋向在座人员分发了赣州的作战地图和侦察照片。

    地图上清晰地标明了赣州独特的地理位置。赣州自古就有“铁打”的一说,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于它三面环水,是三江汇合之地,对照地图大概而言,相当于一个倒着的“丫”字,“丫”的两岔分别为章江和贡水,那一竖则为章江和贡水汇集为成的赣江。赣州城就建在这“丫”岔的中间,城墙一边是依贡水而建(北面),而另外两边(西面和南面)环着章江,但赣州城墙和章江之间还有一定距离(可修筑攻城阵地),只有东面和陆地相连,类似半岛。

    滕代远接着说:“具体部署,攻城部队由红7军、红三军团红1师、红2师组成。红7军主攻东门,红1师主攻西门,红2师主攻南门,红3师为总预备队,在章江对岸控制北门;地方工作部队由红3军、红4军各师组成,布置在赣县、南康、信丰、大余新城、上犹杨眉寺等地,负责警戒广东方面敌人,同时兼作地方工作;监视部队由红12师担任,位于唐江以北地区。支作战军由江西军区各独立师和地方武装组成,其中独立第1、5师位于泰和、万安、遂川一带,负责堵截吉安方面敌军;独立第4师以广昌为中心,巩固广昌,并向乐安方面游击,确保中央苏区北部的安全。”

    最后滕代远补充说:“作战计划是顾书记等领导同志亲自审定的。”

    历史上这个缺乏基本作战常识的攻打赣州计划自然是毫无军事素养的教条主义者顾作霖的“杰作”,并不顾彭德怀等同志的强烈反对而强制执行,顾作霖还亲自到前方督战,结果导致红军的惨重损失。

    这个作战计划的致命弱点,就是攻城兵力太少,外围闲置部队过多且部署不当,结果既攻不下赣州,又阻击不了敌人援军。

    这里要先介绍一下中央红军的编制。

    由于西北军二十六路军1。7万人宁都起义,使中央红军增加到6万多人。其中:

    红一军团的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下辖红3、4、12军。红4军不用说了,就是毛泽东、朱德领导的井冈山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正宗源流,最早前身就是北伐军4军独立团,红4军的番号也是为了继承北伐“铁军”的传统。1931年10月,由于第三次反“围剿”中红4军与十九路军(也有北伐“铁军”传统)血战高兴圩,伤亡极大,故红4军进行了整编,军长林彪,政委罗荣桓,下辖:红10师(师长周昆,政委李遗民)、红11师(师长王良,政委张赤男)、红12师(师长陈光,政委李赐凡,该师系由红12军红34师改编而成)、红13师(师长寻淮洲,政委张际春)。红4军全军约1万人。红3军系由赣西南地方部队升级而成,老军长为黄公略(毛泽东诗词:“飞将军自重霄入”、“偏师借重黄公略”,所以黄公略被称为“飞将军”,红3军也被称作“偏师”),黄公略在第三次反“围剿”中牺牲,由周子昆继任军长,政委葛耀山,红7师师长陈伯钧,政治委员李涛;红8师师长李聚奎,政治委员王如痴;红9师师长徐彦刚,政治委员朱良才。全军共5300余人。红12军将精锐红34师(粟裕师)编入红4军(改编为红12师)、红35师由红一军团直辖之后,只率领红36师开赴闽西和新12军合编,所以赣州战役时,红12军并没有在江西。此时红一军团全军共1。7万人,是中央红军头等主力。

    红三军团原辖红5、8、16军,但红16军留在湘鄂赣,实际从未归建。红5军是彭德怀平江起义的老底子,红8军则是李灿、何长工在一打长沙前游击鄂东南时发展起来的,其中包括程子华等发动大冶兵暴的起义官兵。第三次反“围剿”后,红5、8军撤销番号,所以打赣州时红三军团共3个师,即红1、2、3师。红1师师长侯中英,政委黄克诚;红2师师长郭炳生,政委彭雪枫;红3师师长彭鳌,政委徐策。红三军团全军约1。4万人。红7军就是众所周知的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领导的广西左右江起义的部队,经远征于1931年7月到达江西兴国与中央红军会师。1932年初由于李明瑞等被打成“AB团”首脑而遭肃反,红7军军长为龚楚(即后来著名的“红军第一叛将”),政委为张纯清,辖3个团,全军2000多人,攻打赣州时由红三军团指挥。

    红五军团就是西北军二十六路军宁都起义改编的。第二十六路军原属冯玉祥的西北军。大革命时期,刘伯坚、邓小平等一批共产党员曾在西北军工作过,党的主张在这支部队里有一定影响。中原大战中冯玉祥失败,西北军的主力之一孙连仲部被蒋介石收编为第二十六路军,在第二次“围剿”时被调到江西参加对红军的进攻。在作战过程中,许多官兵受到红军很大影响;“九一八事变”日本强占我国东北,又引起他们强烈的民族义愤;蒋介石对第二十六路军的处处歧视和压制,更激起他们的愤慨。1931年12月14日,二十六路军在参谋长赵博生(共产党员)、73旅旅长董振堂、74旅旅长季振同、74旅1团团长黄中岳等和中共秘密特支领导下发动宁都起义,起义部队达1。7万人,带来武器2万多件。这样一支有着很强战斗力的国民党正规部队成建制地投入红军,引起了全国巨大的震动。起义部队改编为红五军团,由季振同为总指挥,董振堂为副总指挥兼红13军军长,赵博生为军团参谋长兼红14军军长,黄中岳为红15军军长。宁都起义后不久,季振同曾对军团政委萧劲光说过:“我参加红军,第一是相信毛主席,第二是相信刘伯坚。”毛泽东以中共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的身分,负责指导红五军团的建设工作。毛泽东找即将就任的红五军团政治委员萧劲光谈话。他说:“对这支部队,要努力按照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决议(古田会议决议)的精神办事,建立党的领导,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对起义的军官,愿留下的,欢迎,组织他们学习,进学校,搞干部教育;对要求走的军官,欢送,发给路费,来去自愿。”他又对即将就任红五军团红13军政治委员的何长工说:宁都起义部队相信日本士官生、留洋生和保定、黄埔军校的人,因此我们要搞些“假洋鬼子”去,否则压不住台。你有改造起义部队的经验,首先要把13军搞好,这一炮打响了,就会影响14军,鼓励15军。经他批准,中革军委从红军中选派了一些有改造旧军队经验和出国留过学的干部刘伯坚、宋任穷、朱良才、程子华、唐天际、赖传珠等到红五军团工作,并任命刘伯坚为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发展红五军团中原有的进步军官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批准董振堂入党。当董振堂得知被批准入党时,将3000多元私人积蓄全部交给党。军政委何长工把这件事报告给毛泽东。毛泽东说:不要全交嘛,寄些给家里,留一点自己用。董振堂坚持全交,说:“革命了,个人的一切都交给党,还要钱干什么?”毛泽东还找在宁都起义中起了积极作用的军官季振同、苏静、卢寿椿谈话,详细了解情况,批准他们3人入党。卢寿椿随后担任了红五军团红15军红43师师长,苏静担任红15军红44师师长。从红五军团后来参加历次战役时在战场上的表现来看,充分证明对这支部队的教育改造工作是非常成功的。宁都起义胜利和红五军团诞生,极大地增强了红军的力量。

    从顾作霖亲自插手的赣州战役作战计划来看,直接攻城的部队,仅红三军团红1、2师和红7军,看起来编制很大,实际上当时中央红军编制都是小团,所谓小团,就是团直接辖连(连数各异),中间并无营级建制,号称1个师,但实际战力只不过相当1个大团而已,而号称为军的红7军,也只有3个小团,实际上也只是1个大团。这样,轰轰烈烈的赣州战役,真正攻城的只有3个大团,而且,顾作霖还将这3个团分三个方向出击……红3师置于章江对岸,名曰总预备队,实际上是隔岸观火,打起来派不上用场。更离奇的是,顾作霖居然将中央红军战斗力最强的红4军、红3军等部派到赣南从事地方工作,实际上将红一军团的2个主力军置于无用武之地。至于对红五军团,则不予信任,不让这支中央红军装备最好的部队(包括强大的炮兵)参战(在赣州战役后期,在毛泽东同志的强烈建议下,红五军团才投入战斗并发挥了关键作用)。

    滕代远介绍完作战计划后,项英问道:“大家有什么意见?”

    由于当时“左倾”路线肃反的高压,在座的红军将领都没有表态。只有顾作霖面呈得意之色,看来在欣赏自己的“杰作”。

    项英转向蒋先云道:“特派员有什么建议?”

    蒋先云知道关键时刻来临了。他必须利用自己受到斯大林和共产国际信任的有利背景,克服“左倾”路线带来的危害。

    蒋先云直接说:“攻打赣州我并不反对,但这个作战计划还有待商榷。”

    顾作霖宛如当头浇了一盆冷水,愣在座位上。

    在项英目光的示意下,蒋先云侃侃而谈:“请问,赣州城内的敌军有多少?”

    滕代远答道:“赣州城的敌军是12师34旅,旅长马崑,下辖67、68团和1个独立连。全旅兵力3000余人。另外,赣南各县逃亡在赣州城的地主武装约有5000左右,城内敌军共约8000人。我们攻城部队红三军团和红7军共1。6万人,是敌军2倍左右。”

    蒋先云道:“据北风同志(胡底)获得的内线情报,赣州城内的敌军总数近2万人,这样我军攻城部队就处于劣势。”

    在座众人大吃一惊。不过胡底是中共中央特科著名的“龙潭三杰”之一,众人也不会怀疑情报的准确性。

    所谓胡底的“情报”自然是蒋先云杜撰的。赣州城内敌军约1。8万人,蒋先云略微夸大,以引起众人的重视。

    据彭德怀后来回忆:当时对“敌兵力估计过低,实际守城敌军比估计大一倍以上。”1965年彭德怀看了政协出版社的文史资料上登载的一篇文章,那是当时守赣州的旅长马崑写的守赣州经过的回忆录,才知道“当时马旅是8000人,地方团队经过改编整训1万人,共1。8万人。我三军团兵力才1。4万人。敌以优势兵力,据紧防御,当然不易攻克。”“敌情没有确实弄清,就贸然攻坚,这也是一次严重的错误。”

    攻打赣州对敌情的估计不足,与后来1947年东北野战军血战四平的情况非常相似。当时估计四平守敌只有陈明仁指挥的71军只有1。8万人,最多不到2万人,东北野战军以3倍以上优势兵力进行围攻,必是胜券在握。而实际上,四平守军是71军2个师加13军54师共3个正规师,再加上5个保安团以及公主岭保安大队的地方武装。另外,战斗开始前陈明仁将城内政府官员、警察、铁路警、兵站、医院、车站的公职人员加上逃进城内的外地保安队、还乡团全部编入部队,使作战人数达到了3。5万人之多,超出了解放军估计的近一倍。赣州的情形也是如此,马崑的34旅是8000人而不是3000人,此外赣南17个县逃亡在赣州城的地主武装,加上警察队、商民自卫队等武装,共约1万人。马崑对各县逃来的地主武装进行编制整顿,组建了“民团指挥部”,由曾当过国民党军团长的龙南地主萧升犀任指挥官,下设17个大队(每县编1个大队3个中队)。这些地主武装多是亡命之徒,对红军仇恨刻骨,困兽犹斗,是一支最顽固、最反动的守城力量。这是红军估计不足的。

    项英听了大为紧张:“如果守敌有2万人,那么我们的部署就必须调整了,请特派员谈谈具体意见。”

    蒋先云也不客气,犀利的目光直射顾作霖:“除了对敌情估计不足,原计划也不符合苏联红军最新的条例精神。我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