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丽君私家相册-第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女人,天生就是唱歌的女人。 1953年出生的邓丽君给家庭带来了欢乐,茅檐低小,醉里吴音,她为贫困寂寞的家庭生活带来缤纷的色彩,就像一个鲜亮的音符一样在父母、兄弟身边游动,身为全家唯一的女孩子,她备受宠爱。这是一个虽贫穷但自足的家庭,他们有自己的幸福生活。 邓丽君出生于台湾南部的云林县,这里充满了南国的风情,蕉风椰雨,泥土芬芳。邓丽君父亲邓枢是随国民党去台的军官,祖籍河北,军衔不高,举家背井离乡,生活清贫。 20世纪50年代的台湾依然贫穷,听收音机广播是一般人家主要的娱乐,邓丽君就是这样一位收音机的“忠实听众”,跟着收音机学唱歌是她那时最大的乐趣。她常去干妈家作客,因为那里有她钟爱的收音机,而母亲与干妈也成了她的忠实听众。在收音机的广播里,藏有她与音乐的缘分。 那是一个下着淅淅沥沥小雨的一天,那一天的空气中漂浮着雨水的清凉和湿润,那一天,一个幼小的女孩子独自哼唱着周璇的《飘渺歌》,她并不知哀愁为何物,只是随着缠绵温柔的调子轻声吟唱,绵绵不绝。 她也不知道这就是周璇在电影《董小宛》里唱的歌曲,甚至,她还不知道,就在此时,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已经在她家的篱笆旁沉默良久,那把黑色的雨伞和他身上银灰色的西服就像一朵云一样停留她家门前。一个女孩和一场春雨,一个细雨天和一首歌,就成为了她与自己一生音乐的缘起。 一切都是缘分,邓丽君因为不经意的一次哼唱,被恩师常荫椿听见后如伯乐遇见千里马,他被邓丽君的歌声感染陶醉,竟像任何一个心怀激情和真诚的人一样,巴巴地跑到邓丽君父母那里,登门请求她的父母允许自己教授这个孩子。 之后才有那一出《访英台》的故事。 邓丽君从民谣戏曲唱起,她婉转的歌喉,可爱的形容,令人难忘。1963年,李翰祥导演的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湾上映,引起台湾盛极一时的黄梅调热潮,而到了“中华电台”顺水推舟举办黄梅调比赛时,恩师常荫椿遂自作主张为其报名参赛,当年邓父对此并不十分乐意,父亲只以为她唱歌是为了自娱,焉知她心中对音乐的挚爱。及至邓丽君一路过关斩将,雏凤清于老凤声,技压群芳,一举拿下决赛冠军,邓父方心中大喜。 拿下黄梅调比赛的冠军,邓丽君登台献唱的机会越来越多,学校、亲友、街坊之间,她的表演欲望得到了充分的展露,也获得了众多热烈的掌声。 邓丽君是家中的“清贫乐”,而她从九岁开始随父亲的一位袍泽也是她的启蒙老师李成清四处义演,也以微薄的酬劳补贴了家用。虽然要到处奔波,但她性格坚韧,并未因此而感到悲观忧郁。 邓丽君百日时的留念照片。妈妈怀里的邓丽君白白胖胖,像个假小子。邓丽君原名为“邓丽筠”,而“邓丽君”则是她的艺名,当她满月时,家中的哥哥都称呼她“丫头”,父母觉得不雅,于是请部队一位学问高深的杨姓军官给她取名,几经斟酌最后将她命名为“邓丽筠”,其意为美丽的竹枝,志节高且出人头地,但“筠”与“君”同音。实际上,她在台北的长眠之地金宝山的墓穴即叫“筠园”。出生于1953年1月29日的邓丽君幼时家境贫寒,母亲赵素桂为山东人,而父亲邓枢为河北人,1949年,邓枢一家随败退的国民党军撤退到台湾,他们租住在台湾中部的云林县褒忠乡龙岩村,隔年举家迁往屏东机场附近居住。邓丽君在家中排行第四,由于在她之前是三个哥哥,邓丽君的出世使其双亲分外欣喜,她更是受母亲的宠爱,无论走到哪里,身边总带着邓丽君。由于母亲爱看电影,也爱听黄梅戏、评戏等地方戏曲,因此邓丽君自幼随着母亲耳濡目染于这些中国传统音乐,奠定了对音乐的爱好与根基,而邓丽君当初一鸣惊人的也是其演唱的黄梅戏。 这是邓丽君自赴照相馆拍摄的照片,她摆出像大人一样在休憩时的姿势,显得非常可爱。这张照片里有个有趣的故事。 有一回,小邓丽君独自来到家附近的照相馆,一进门就告诉老板娘:“我妈妈要我来照相!”老板娘虽然惊讶于她的到来,也不多想,要拍就拍吧。拍照的过程中,邓丽君完全展露了未来大明星的气质,各种姿态和表情完全难不倒她。 相片冲洗后,照相馆将照片送至邓家,邓妈妈接到了小女儿的照片觉得又惊讶又好笑,不知道爱拍照的女儿何时做了这么一件有趣的事。 屏东眷村的附近有条小河,邓丽君的兄弟都很喜欢到河边玩耍,五岁时邓丽君很喜欢跟着哥哥们出去玩,但是三位哥哥嫌她年纪小需要照顾,是个小麻烦,都不让她跟。有一次三位哥哥玩得忘了时间,回家被严肃的邓爸爸罚跪,小小年纪的邓丽君看见哥哥被罚跪,于是也跟着大家跪下,邓爸爸看见这一幕,心疼小女儿,也因为她的友爱之心,邓爸爸就让大家都起来免跪了。从此以后哥哥们出去玩都愿意带着妹妹,邓丽君成为哥哥们的“护身符”了。
第一部分:小城故事中的“清贫乐”台北姑娘小城故事中的“清贫乐”台北姑娘(2)…(图)
邓丽君11岁时在照相馆摄下的照片。 邓丽君出生时上有三个哥哥,由于家境贫寒,她母亲在怀孕的时候曾对人说,如果再生个男孩就将他送给人,幸好她生下的是女儿。邓丽君最爱的就是她母亲,也因为是唯一的女儿,她得到了家人最多的宠爱。多年后,大哥邓长安披露:“由于家中只有你一个女生,妈妈对你就照顾得多一点,遇有亲友家喜事,总是将你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带你参加,回来时会带你到邻居‘初妈妈’开设的照相馆,照张相留作纪念。四岁多时送你去读当地唯一的幼稚园,又送你去当时屏东唯一的‘李彩娥舞蹈社’学芭蕾舞,你也未使妈妈失望,聪明伶俐,一学就会。幼稚园中班时欢送大班毕业,你代表在校生致辞,老师写的讲稿,你在妈妈带你读二三遍后,即可朗朗上口,一会儿就会背诵了。毕业典礼时你上台由人将两节式的麦克风放到了最低还需在脚下放一张小凳子,才能对上麦克风致辞,你从容大方地致辞完毕,观礼家长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自此‘邻家丫头’的知名度即大大地提高了。” 童年邓丽君和她家人的全家福。 这是1961年除夕春节时的照片,当时的邓丽君只有八岁而已。照片的背景是樱花和富士山,从中可以看到日本殖民者在台湾50年统治对民间的影响。邓丽君和弟弟依偎在父母的身旁,而哥哥们都站在他们身后。后排从左到右分别是:二哥邓长顺、大哥邓长安、三哥邓长富。邓丽君的兄弟们都比较像母亲,眼睛都小,而邓丽君像父亲,眼睛比他们都要大一些。 邓丽君身上的棉袄还可见到中国北方过冬服装的痕迹,事实上,她的许多衣服都是由籍贯为山东的母亲赵素桂亲手所制的。虽然是手工制作,却很细致合身,是那个时代比较时髦的儿童服装款式。 邓丽君幼时在照相馆拍下的芭蕾舞照,在屏东的时候,她的哥哥常常用单车载着她去学习芭蕾舞。 邓丽君对表演有着浓厚的兴趣,据她的弟弟介绍说,她从小就不怕生,很受大人的喜爱。根据《邓丽君之梦》一书中的记述,邓丽君坦承:“不是大人要我唱,而是我自己想唱的,刚开始时是参加国小才艺表演,后来参加当时的广播节目办的歌唱比赛。那时候广播节目是在学校操场录音,我因为很喜欢唱歌,所以唱得非常卖力,而且当时的我非常可爱。”的确,从这张照片之中可以看见当时的邓丽君举手投足间已相当有明星气质了。当回忆第一次在正式场合唱歌的情形,她说:“很有趣,虽然还小,但我相当兴奋。”接着,她又诚实地说出自己为何而唱,“不仅是为奖金和鼓励而唱。我很喜欢唱歌,所以我只是为自己在唱而已,即使没有奖金,只要能唱歌,我就非常高兴了。” 邓丽君第一次在公众场合里唱歌缘于一次偶然。一个清闲的午后,突然想骑脚踏车的她,却没有多余的零用钱租车。租车行的老板见她爱不释手,于是向她约定唱首歌来听听,如果唱得好,一定便宜租给她。没想到她毫不怯场,不急不徐唱起《访英台》,唱做俱佳的她得到车行老板的大力喝彩,答应将车子免费租给她,还让她爱骑多久就骑多久。 邓丽君12岁时与同伴和修女在一起的合影,她蹲在前排右一的位置,微笑着,在镁光灯一闪的时候,恰好闭上了眼睛。这让喜欢拍照的邓丽君有一阵子非常不高兴。 在台湾的天主教教会,20世纪60年代时为了传教,规定只要信奉天主教,就会分发一些面粉、白米等粮食给信徒,当时台湾社会经济状况并不好,而邓家只有邓父一人有收入来源,经济状况也比较拮据,所以邓丽君信奉了天主教,多是为了教会发放的那些面粉和白米。和哥哥一起去教堂,成为邓丽君童年时期的一个难忘记忆。 邓丽君长大后,却是比较信仰佛教的,她和密宗大师林云相熟,常穿紫色的服饰出行。邓丽君家中也收藏有密宗的法器,她去世的前几年常住的泰国清迈也是一个佛教圣地。 据邓丽君弟弟邓长禧透露,邓丽君也很相信算命,经常去算命释疑解惑,对于人生中一些不如意的困境或遭际,常以命中注定的想法安慰自己。演艺圈也是个大千世界,其中的五花八门、潮起潮落让人身难由己,从这点看,邓丽君或演艺圈的其他明星信命也是不足为奇的。 1966年,13岁的邓丽君在外岛义演。 15岁登台出道之前,邓丽君已有很丰富的舞台经验,12岁时,她代表金陵女中参加由金马奖唱片公司所主办的歌唱比赛,以一曲《采红菱》摘得桂冠。 还在芦洲读书的时候,邓丽君就喜欢在学校唱歌,有时候她甚至就在课堂中轻声哼唱,搞得坐在她后面的一位男同学没法专心听讲,当时她梳着长辫,于是这位男生就将她的辫子绑在椅子上,等到下课班长叫“起立”的时候,她在慌乱之中连同椅子一起抬了起来,惹得班上的同学哄堂大笑。
第一部分:小城故事中的“清贫乐”台北姑娘小城故事中的“清贫乐”台北姑娘(3)
小时候的邓丽君长得瘦小,但她酷爱在大人面前表演,如能登台则更是高兴。 邓丽君在屏东时就认了邻居周将军及其夫人为干爹、干妈。小时候她酷爱表演,干妈与母亲曾是她最忠实的观众。 住在附近的干妈家也是邓丽君常去的地方,因为干妈家有台收音机,于是四岁的她便跟着收音机播放的音乐一起哼唱,那时邓丽君最喜欢的是白光与周璇的歌。爱听音乐的母亲也经常倾听女儿歌唱,并为她买了许多的歌本。邓丽君还因为哼唱周璇的歌而与她的恩师常荫椿结缘。 有一天,邓丽君在自家门口的台阶上,哼唱周璇在电影《董小宛》中唱的插曲《飘渺歌》,其时天空下着淅沥的小雨。就在她专心哼歌的时候,蓦然发现旁边默默站着一位老人,他两鬓斑白,穿着一件银灰色的西服,有五十多岁的样子。这位老先生举着把黑色的雨伞,在细雨中朝小院子里张望,仿佛已经听她唱了很久。 这位默默听她唱歌的老人就是台北济众声乐学校的教师常荫椿教授。他认定邓丽君是个可造之才,于是当晚便登门请求邓丽君的父母许可她随己学习声乐。 在学校举行的一次晚会上,邓丽君和同伴一起登台表演前的照片,时年十岁。从小喜欢表演的她,曾被大人称做“歌仔戏小公主”。 邓丽君是学校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二年级就参加芦洲桥大先修班的晚会演出,之后学校各种晚会都可以见到她的身影。她年纪虽小,但每次登台唱完,台下的掌声总是很热烈。也因此,邓丽君在学校就获得了许多奖状。譬如“梁祝电影插曲空中歌唱比赛个人组第一名”、“芦洲小学国语演讲比赛第一名”等等。 这些演出也影响了她的学习成绩,在芦洲小学,邓丽君的学习成绩一般,国语尚可,朗诵尤其是她的强项,成绩不俗,但是她的算术较差,经常不及格。音乐课也是邓丽君很喜欢的,可是一个星期只有两堂课,且每堂课老师只教一首歌,让邓丽君觉得很郁闷。邓丽君记忆力超强,尤其是歌词,唱过一次即不会忘记,能够过目成诵。 五年级时,邓丽君被学校推举参加县演讲比赛,因为当天就要决出人选,第二天就要上台演讲,演讲稿都没有着落,邓妈妈非常着急,倒是邓丽君安慰她说没有问题。结果第二天,她没有讲稿就在台上侃侃而谈,说得非常好,把第一名捧回了家。 邓丽君小学时候的奖状。 “邓丽君小姐于1963年8月份参加本台第一次梁祝电影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