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5647-罗马有多远 探寻海上丝绸之路 >

第6节

5647-罗马有多远 探寻海上丝绸之路-第6节

小说: 5647-罗马有多远 探寻海上丝绸之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语系”具有密切联系。他们很可能与农业的起源和传播之间有一定关系。这个语言的谱系一直可以推导至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M130存在于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东亚人中,这表明东南亚的“海上移民”曾向北扩展进入东亚。有趣的是,在北美讲纳…德内语的人中间也有M130标记,说明亚洲人在1万到5000年前之间进入到北美。有语言学家假设说,德内…高加索语系是人类走出非洲时所使用的古老语言,而随后的欧亚语是从中东呈放射状展开的。


《罗马有多远》 第一部分比翼齐飞(2)

    作者认为:“很有可能,人类的语言正是在迁徙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它起源于非洲,随后扩展到了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做出这一判断,是因为人类具有普遍性,而且语言在现代人类文化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中国的语言研究中,2000年有学者提出汉语与英语之间存在关联。研究者谈济民先生撰写有《汉英词汇的近源探秘》一书。身居长江下游一位名叫吴晨的研究生也在基本同期提出了当地方言“吴语”与阿尔泰语①之间可能存在联系。这些在传统思维下听来如天方夜谭一样的假想与研究,在前几年还被人嘲讽为哗众取宠,但在今天的基因研究体系下却成为天才的狂想。任何新观念的接受都需要一个过程,而最先吃螃蟹的人皆不能免除要被螃蟹夹几下的代价。    
    “闪族”与东亚人    
    书中给出许多名为“闪族”的图片,很明显他们属于我们熟知的黑人,或者起码是黑皮肤的人,而且部分人明显不是中国人所谓的“双眼皮”,而是“单眼皮”——或称呼“内眦赘皮”①。这与《圣经》中显示的“闪族”——通常以欧罗巴人种的犹太人为代表(Shemite)——很不一样,同时他们也不是Sumerian的“闪族人”。这里的“闪族”是另外一个族群,他们多生活在南部非洲。    
    在书中作者一直把布希曼人看做“闪族人”的代表。无论如何,我认为书中所展示的“闪族人”与我们中国人一些特征十分接近。但假如不提示是不可能做这个联想的,毕竟表面上的整体差别还是很大的——是那8%变异起了作用。生活在其他地方的人与生活在非洲的人们理应有着多方面的区别,只有认真辨认才能相认这些久别的“亲人”。    
    “闪族人”分布广泛,今天从南非到东非都有分布。他们个子矮小,肤色较浅(但比中国人为深)、头发浓密而卷曲,眼皮厚(“内眦赘皮”)是一个重要特征——以前我只知道只有东亚有单眼皮,以为是特产,现在看来起码布希曼人也有,果真是“亲戚”。现在对于人类祖先的起源地尽管确认在非洲,但却并非只局限于东非的埃塞俄比亚一带,而是很明确添加了南部非洲。     
    作者认为皮肤颜色是基因突变的一个表现,由于地理环境不同皮肤颜色当然会受到“选择”。总之,上溯大约2500代,作者认为我们的非洲祖先与我们今天的样子没有太大的区别,穿上西装坐在我们的对面我们也不会看出他们与今人有什么差别。     
    为什么东亚多内眦赘皮,而西方欧洲人很少有这个生理特征?假如我们把“闪族人”从南部非洲沿海出发而到达东亚的事实加以考虑,就不难得出答案。欧洲人是从中东直接过去的人群,他们与第一批从南非出去的“闪族人”不是一个源头。或许我这个表述并不够准确,但相信与事实相差不远:中东人多是从东北非洲直接出去的,相对较晚于南非沿海出去的那支移民。由于带有“内眦赘皮”特征的南非闪族人是第一批到达中国的人,看来是他们给东亚人奠定了最基本的生理特征。不断后来的移民一次又一次冲刷了第一批居民,经过历史长河的沉淀与清洗,定型为今天的东亚人。     
    考古化石推测,人类在3万年前才有身体外表的区别,之前他们是非常相像的(157页)。我想,根据非洲人今天的状况,我们或许可以简单以肤色排序看出些什么特殊规律:非洲人当然是最原始的,然后是澳大利亚土著,之后是美洲,接着是中国,最后是中东和欧洲。这个序列似乎显示出,他们的原始系数与其隔离状况以及肤色深浅密切关联。总体看,中国“人种”基本上是在3万年前奠定的,这个最初的人口基数比较大,后来者对于他们的影响很小,后来有多少移民就同化多少。由于东亚地区比美洲和澳大利亚隔绝状况相对减弱,所以东亚人的原始性得到了稀释。东亚人的皮肤颜色明显浅淡,介于欧洲白人和非洲人之间,除了地理等因素恐怕也不能排除是欧洲人对于亚洲肤色的冲淡。    
    书中的基因分布图这样描绘中国人的形成:5万年前M168从非洲走出,“海上移民”M130于5万年前沿包括中国海岸线在内的海上地区分布,澳大利亚土著也在这支人中,他们部分甚至最终到达北美。4。5万年前中东的M89在伊朗附近于4万年前生成M9,之后于3。5万年前生成M175进入中国西南(这一点意义重大,因为他们必须翻越千山万水才能进入中原,征服大江大河的能力得到确认),3万年前M175的后代M122进入中国中原,部分M122进入朝鲜半岛与日本。2万年前在西伯利亚生成的M242可能从北方对中国形成过一定影响。    
    目前看基因提供的线索是6万…1万年前“人类”的最初迁徙。这个迁徙的路线我认为到国家文明产生之前一直前赴后继进行着。在近几千年内人们的“文明”传播也应该遵循了相似的模式。人类传播与文明传播唯一不同的是核心地区有所上移①。这主要因为农业的产生需要季节变化,所以人类的最初农业文明在中东地区萌发而不是非洲。与东亚文明相比,中东获得了先手。动荡伴随着激烈的竞争,中东乃至欧洲迅速在近几千年跃居世界领先地位。美洲与澳洲的隔绝都以他们的文明落寞做出了很好的解释。东亚与中东既隔绝又可相通的地理特点,都给东亚的文明进程做出了不可更改的定位:既不可能是最落后的,也不可能是最先进的。    
    回顾人类的历史与文明的传播史,东亚要想奋进,必须打破地理的自然羁绊,保持思想的开放再开放,这是唯一的出路。


《罗马有多远》 第一部分到海南拜访黎族同胞

    在海南与河南狂奔的夏天    
    到海南拜访黎族同胞    
    2005年6月22号晚我到达海口,凯迪网络在这里开“6年庆”,我作为嘉宾受邀前往。以前来过海南,对于这里的景色已大致领略,这次来除了见见网友;最向往的便是去拜访当地少数民族。听说海南主要少数民族地区在白沙黎族自治县。那里没有现成的旅游线,所以就在凯迪开会前两天我找了个当地熟人带我特意前去考察。    
    以前以为黎族是南方很普遍的一个少数民族,这次才了解到黎族只存在于海南岛。尽管他们也属于百越之一,但与其他少数民族还是有不少差异。    
    海南第二大少数民族是苗族,在黎族自治县内就有。海南岛内还有部分回民,多居住在三亚,据说是元朝时期留在那里的。如今一些当地名称,比如“八所”、“九所”等,就是那时的建制。    
    从海口开车3个小时就到了黎族最集中的白沙县。其实直线距离很近,但由于白沙是山区,所以道路曲曲折折,花了不少额外时间。据说白沙是国家级贫困县,道路是近三年才修的,所以质量非常好。    
    去前听说过许多黎族人的情况,在飞往海口的途中幸会一位“海南50佳”企业老总,他给我描述的黎族人典型生活状态是:不喜欢干活,但喜欢喝酒;并且讲了许多黎族老乡喝酒的笑话。比如政府号召绿化,希望与当地黎族群众签订绿化合同,喊破嗓子也没人答理,有人出主意去城里买了几百瓶酒赶了一头牛到村头,20分钟之内合同全部就签完了。黎族人喜欢吃肉、喝酒、热闹。类似的一些故事让我想起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特点,比如四川的彝族、新疆的哈萨克族等,都是类似原始风范的典型,且有酗酒传统。他们的优秀品质也很一致:热情好客,豪爽大方。总体来讲,这些表现都是由文明程度决定的,这一点他们自己也都坦率承认。相邻的苗寨似乎文明程度高一些。    
    在我们中原人看来所有的南方人都差不多,尤其是两广以南地区更是如此。但仔细看还是会发现他们之间有细微的差别。这次在黎寨走动两天,见到的全部都是黎族同胞,临走时发现我差不多已能够归纳出黎族人的特点,并且已经可以在人群中基本分辨出是否黎族。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由于历史上发生过许多通婚,现在想分清他们是不太容易的,一般能做的是概率体现而已。    
    23日到白沙后先是去县城附近的一个名叫“召傲”的村里看了看,那里的居住条件等与其他地方一样,但居民的五官特征引起了我的极大注意。我发现他们的长相与我想象的差别很大,有一种说不上来的味道,但同时我也发现他们的女孩多数很漂亮,不过皮肤较黑,整体与北方人有一定差异。据说个别人又比普通黄种人更白,但我没见到,他们说最漂亮的黎族女人都外出到大城市工作了。我想他们中间更多的人可能属于“马来人种”和“蒙古人种”,但肯定少部分有别的可能。据说黎族人当中某些人的小脚趾不像普通人那样有硬指甲,而是长了一个极小的软甲,因是夏天多数都赤脚穿凉鞋。在带领我前往的符小姐身上我真的看到了这个特征,后来深入黎寨,在四位老太太中间的一位中也发现了同样罕见的软甲现象。    
    24日我们一行到了白沙县最偏远或者说最纯粹的黎族地区南开乡,并且选取了其中一个较偏远的黎寨南牙村,在那里看到了今天黎族乡亲真实的生活条件,看他们饲养与烧炙著名的五脚猪,考察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收获颇多。    
    黎族同胞居住的传统房屋叫“茅房”,茅草搭建的房屋。不过现在他们已经不住传统的茅房,只有极少数老人还住在里面,大多数人都把茅房作为厨房使用,卧室现在多为砖瓦房。    
    他们现在的房屋比较奇特的一个共同特征是,90%的砖瓦房都有个大约一米的前沿,并且用廊柱结构。不知道这种廊柱结构是一种外来还是传统,颇为怪异。我家乡的房屋多是没有廊柱的,但是特别传统的大房子是有廊柱的。后来我到河南一些传统寺庙去,突然发现,原来廊柱也是中国传统的一部分。以前总觉得廊柱是希腊罗马的风范,应该说部分中国传统的房屋是见不到廊柱的,比如普通民房,但大部分仔细观察是可以看到廊柱结构的。从这些现存的廊柱结构再去想象殷墟的大型廊柱根基,就不奇怪了,而且他们与地中海北岸的建筑联系愈见明显。    
    由于黎族人生活在与世相对隔绝的状态,而且与外面不怎么通婚,所以整体看下来,不像汉族人是彻底揉匀了的族群。我觉得黎族中间至少有2…4个差异比较大的种群组成,他们也不是来自一个单一起源的民族,实际上现在哪里也找不到单一的种族。在个别黎族朋友的牙齿上看不到蒙古人种的门齿特征,相反,他们有一种欧罗巴人的整体均匀的牙齿,并且眉骨高大,眼睛也很大,而且连眼睛的颜色也不是纯黑或绛色。但被我观察的黎族朋友说他眼睛有问题。    
    在进入黎寨之前我确实看到了一棵巨树,后来出村的时候他们告诉我,一般黎族选择一个居住地有三个满足条件:一棵大树,一条河流,一座山。听到这个消息我很高兴,因为山水这两个条件一直是我推测的,唯有树是我从来没有想到的,看来树可以作为生命适应的土地来判断。我相信这个说法是有根据的。    
    苗寨的文明程度似乎比黎族好一些。他们在普通生活中还保留了一些民族服装,主要是帽子部分。苗人面貌五官与汉人非常接近,这很明显,这点与黎族完全不同。传说中的“下蛊”是苗人文化,黎族人似乎无此“文明”,所以黎族同胞还提醒我到苗寨去时要小心。有关此种传奇想必金庸小说之类已经讲了很多,大同小异。    
    24日晚上坐在白沙县广场上纳凉,遇到一位与我同龄的男性黎族。现在他是公务员,不过他从小在原始的黎寨长大,与他的交流使我获得了更多倾向于社会学方面的信息。根据他的说法,黎族与那里的苗族一样,都以渔猎为生。在他青少年时期,挨饿是家常便饭,偶尔他们也走出深山老林到外边的农场去购买一些必需品,比如盐巴什么的。另外,他们喜欢烧山,不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