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一口气读完二战史 >

第2节

一口气读完二战史-第2节

小说: 一口气读完二战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群众进行恐吓、抢劫、勒索和骚扰。当时,在大街上和田野中,每天都有血战发生。“黑衫党”到处袭击工会,焚烧报馆,殴打、枪杀进步人士和共产党人。在大选中,法西斯匪徒口出狂言,谁不投黑衫党的票,重者将遭到致命的报复,轻者也要喝一杯蓖麻油。1926年,墨索里尼政府颁布了一系列“非常”法令,除法西斯党及其所属工会、报刊之外,其他政党、工会、社团、报刊一律查封和解散,大批反法西斯人士横遭迫害。    
    1927年,在唯利是图的美国资本的援助下,墨索里尼政府实行了货币制度改革。从1925年到1929年,美国向意大利输出了5亿多美元的贷款和直接投资。在墨索里尼的政治高压和西方国家的经济输血之下,意大利的工业生产迅速的发展,1923年至1929年间,意大利的钢产量增长了84%,发电量增加了一倍。    
    如此同时,意大利的扩张野心也在恶性膨胀,墨索里尼不顾意大利国小力薄的实际情况,竟然妄图把地中海变成意大利的内湖,建立“大罗马帝国”。为此,意大利将侵略的矛头指向了地中海沿岸和非洲的广大地区。    
    墨索里尼的侵略黑手首先伸向了亚得里亚海北岸的港口阜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阜姆属于匈牙利,战后被划归南斯拉夫。墨索里尼执政后,于1924年威逼南斯拉夫订立割地条约,进而出兵占领了阜姆港。    
    1934年,墨索里尼又出兵占领了东非小国阿比西尼亚。1936年,意大利退出国联。1936~1939年间,与德国联手干涉西班牙内政,颠覆西班牙的民选政府,扶持法西斯分子佛朗哥夺取政权,建立独裁政府。1937年,墨索里尼又与臭味相投的纳粹德国结盟,建立了“罗马–柏林轴心”,成为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帮凶。    
    精彩旁白:为了夺取政权,墨索里尼不择手段,达到了无以复加的恶劣地步。他曾对心腹们得意地说:“我们的政策左右逢源,既讨好贵族,又讨好平民;既反动,又革命。”    
    1932年3、4月间,德国传记作家卢特维希专门造访了墨索里尼。当作家问到他的发迹和早年所受到的磨难时,墨索里尼留下了一段有趣的谈话:“饥饿是一个良师。差不多和监狱与仇敌是一样的。我的母亲当小学教师,月薪50里拉;我的父亲是一个铁匠,没有固定收入。我们全家只有两间狭小的房子。一个星期中很难见到餐桌上有一块肉。家里充满着激烈的争论和热切的希望。”    
    “父亲的铁匠生涯,给了我很大的影响,”他强调说,“这些早年的印象要深刻地保留到人的灵魂消灭的时候为止。你若是在铁工厂里注视着那铁锤,你便体会到一个人可以并且必须任意处理事物的情欲。即使在今日,当我看到一个铁匠在打造铁器时,我还是会为之神往,而且我自己也想去干一干。”    
    ——(俄)米•;林斯基著《墨索里尼之谜》


第一部分来自奥地利的上等兵

    阿道夫•;希特勒(1889~1945)本是奥地利人,出生在奥地利与德国的边境小镇布劳瑙。父亲阿洛伊斯•;希特勒是奥地利海关职员,母亲克拉拉•;波尔兹尔是阿洛伊斯的第3任妻子。希特勒经常与父亲冲突,叛逆性格极为强烈。中学没有毕业便辍学了,一心要做艺术家,青年时靠做零工为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25岁的希特勒突然发现了释放激情的渠道,志愿参加了德国军队。在阴冷污浊的战壕里,希特勒毫无怨言,表现得异常坚韧英勇,在命令与服从的原则里找到了如鱼得水的感觉。德国的战败使希特勒感到震惊和无比愤怒。    
    1919年,心怀不满的希特勒参加了一个法西斯组织“德国工人党”。希特勒能言善辩,很快便控制了这个小政党。1920年2月,希特勒将该党更名为“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简称“纳粹党”。1921年7月,希特勒成为该党主席,按照意大利法西斯的榜样,他组建了自己的打手队伍——“冲锋队”,身穿褐色制服,因此也被称为“褐衫队”。    
    当时的德国战败不久,国内政局一片混乱,经济极度困难,各种思想和社会势力鱼龙混杂。为争取民心、扩大影响,希特勒抓住《凡尔赛和约》的屈辱大做文章,号召德国人振作起来,撕毁条约,挽救民族危亡,争取“与其他民族享有平等的权利”。在希特勒的宣传蛊惑下,纳粹党员人数不断上升。    
    墨索里尼“进军罗马”取得政权之后,希特勒深受鼓舞。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召集“褐衫队”在慕尼黑贝格勃劳凯勒啤酒馆发动政变,“进军统帅大厅”。但是,在进军途中,德国警察阻止并逮捕了暴动者,希特勒也被投入了监狱。    
    在兰德斯堡监狱服刑的9个月里,希特勒整理了他的法西斯思想,写下了《我的奋斗》一书,明确地透露了他的称霸世界的大计:占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接着是消灭法国、英国和俄国。然后,建立一个“建筑于奴隶制和不平等思想上的伟大的新社会”,由“雅利安优等民族”日耳曼人统治全世界。    
    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沉重地打击了风雨飘摇中的德国议会民主制度。当时德国经济急剧下滑,工业生产下降40%,外贸减少了69%,7万多家企业破产,失业人口高达800万人。面对困难,最后一个由议会选举产生的联合政府竟然宣布辞职,国会没有能力组建新的政府。于是,根据宪法,国家权力在危急时刻转入兴登堡总统一人之手。这位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军元帅不断地任命“总统临时内阁”,颁布“总统暂行法令”,国会和民主制度被束之高阁,共和国体制实际上已经有名无实了。    
    深刻的经济危机和极度混乱的政治局势为希特勒提供了飞黄腾达的良机。在1932年7月的大选中,希特勒极力煽动德国人要寻求“新的生存空间”,宣扬“强权国家是改善经济的前提”。这些主张赢得了德国民族主义者和工业家们的欢心,纳粹党最后获得了37。3%的选票,一举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1933年1月30日,德国总统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总理。纳粹党上台之后,“褐衫队”和党卫军 立即冲上街头,肆意跟踪、殴打和杀害一切政敌。2月27日,纳粹制造了“国会纵火案”,嫁祸德国共产党,随即颁布了《保护人民和国家的紧急法案》,废止了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4月1日起,希特勒禁止犹太人经商,4月26日成立秘密警察——盖世太保。5月2日,德国政府取缔工会,6月27日,希特勒勒令解散德国社会民主党,7月14日,希特勒颁布禁止成立新政党的法律,使纳粹党成为德国惟一的政党。    
    同年7月,希特勒设立了“德国经济总委员会”,将国家经济分成工业、能源、银行保险和手工业等6个部门,将全国划分为18个经济省。德国经济开始转入战争轨道,控制物资出口,主要进口军需物品,钢铁、军火、燃料和化学合成等军事工业得到了重点扶持和迅速的发展。    
    1934年8月2日,兴登堡总统病逝,希特勒接管了总统职权,自封为“德意志国家和人民的元首”,称呼德国为“德意志第三帝国”。    
    完全掌握了国家政权之后,希特勒加紧了将德国改造为战争机器的步伐。1935年3月5日,希特勒宣布建立国防军,13日下令建设空军,16日发表重整军备宣言,颁布国防法令,恢复普遍义务征兵制,17日全德国举行庆祝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束缚。    
    1936年3月1日,希特勒下令实施训练计划。7月22日,希特勒派兵援助西班牙的法西斯叛乱。1937年,希特勒又与臭味相投的墨索里尼结盟,建立了侵略战争同盟“罗马–柏林轴心”。    
    1938年,希特勒自任国防部长,组建直属于他个人的国防军司令部,掌握了完全的军事统帅权。德国的军费迅猛增长,从1933年的7亿马克一路飙升至1938年的600多亿马克,增幅近百倍之多。陆军从1935年的30个师增至到1938年的51个师。1938年时,空军仅有368架飞机,到1939年便猛增至8295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一支空军。在军火生产上,1939年德国的产量已达美国、英国两国总和的2倍多,为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做好了充分的物质准备。    
    精彩旁白:“我的优点就是不受任何理论上或者道德上的清规戒律的约束。”“新帝国必须再一次沿着古代条顿武士的道路进军,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    
    ——(德)阿道夫•;希特勒著《我的奋斗》


第一部分以邻为壑的绥靖政策

    战争的脚步正在迅速地迫近,法西斯的铁蹄和狰狞的叫嚣声已经清晰可闻了。但是,西方列强们的应对之道却是以邻为壑的绥靖政策。    
    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厮杀之后,英国、法国等老牌欧洲强国虽然在表面上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是,自身的实力也在战争中消耗殆尽,到处是残垣断壁,山河破碎,今非昔比,没有了往日横行世界、称霸欧洲的锋芒和锐气。    
    沉重的战争负担耗光了英国的老本,不仅被迫卖掉了10亿英镑的国外投资,还欠了美国44亿美元的债务。由于实力的衰落和工业生产的下降,大英帝国称雄250年之久的海上霸主地位也开始动摇了。伴随着各殖民地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运动,英国政府内外交困,以至于战后的几届保守党和工党政府都因为无力缓解危局而辞职。    
    内外交困之下,战后的历届英国政府都以恢复国内经济和解决帝国内部问题为执政重点,强调“经济危险是必须对付的最紧迫的危险,其他事务必须让位、必须等待。”重整军备不得影响经济恢复,同时幻想以虚张声势的外交手段来保持既有的霸权地位。1935年时,德国的空军实力已经超过了英国。而张伯伦政府却认为重整军备将“压垮这个国家的脊背”,一面大幅度削减军事预算,一面严格限制英国军队的规模,主张“退守帝国”,在军事上撤出欧洲。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战场的法国,战后情况更为糟糕。战争损失高达2000亿法郎,劳动力损失约为136。5万人,战后工业产量只有战前的57%,农业萎缩到发生粮食危机的程度。而且,一向以高利贷者著称的法国已经变得负债累累,欠美国的外债就有40亿美元。本来指望从德国的战争赔款中捞回血本,结果又在美国、英国的威压下和德国的抵制下弄得竹篮打水——一场空。    
    由于国力衰落,经济极度困难,法国政局一直处于动荡和混乱之中。从1925年4月到1934年2月,来去匆匆的法国政府竟然更换了17届之多;仅1933年一年里,法国内阁就走马灯似地换了7届。内政的困难与混乱使得法国在外交上更加难以保持连续性、坚定性和独立性,只能追随英国对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法西斯侵略行径推行苟且偷安的绥靖政策。    
    那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真正赢家——美国——又如何呢?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从战前的负债累累一跃而为全世界20多个国家的债主。世界黄金储备的40%以上都流进了美国的腰包,纽约取代伦敦成了世界金融的中心。在经济、政治、军事和外交等各个方面,美国都取代英国成了西方世界的领袖。    
    但是,美国远离欧洲和亚洲,依仗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天然屏障,美国并不担心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侵略之手会伸向自己。同时,从建国之始,美国就流行着孤立主义的历史传统。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孤立主义思潮在美国异常活跃,极力鼓吹撇开国联,不参加任何联盟,不卷入、不牵连任何国际义务,散布和平幻想,掩盖战争危险,主张裁减军备、避免战争,“代价再高也不为过”。    
    迫于孤立主义思潮的压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历届美国总统在竞选时都不得不顺应这一潮流,保证不卷入战争,不把选民的孩子送到国外去打仗。因此,美国总统往往在外交上推行“中立”、“不偏不倚”和“武器禁运”等政策,坐视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到处挑起战火,肆意侵略。    
    此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景象也给欧美各国留下了不堪回首的惨痛记忆,因此,和平主义思想和厌战、畏战情绪在西方社会十分盛行。同时,作为战胜国,英国、法国、美国等也感到心满意足,幻想从此天下太平。法国的和平主义尤其严重,认为自己要得到的已经都得到了,剩下的就是保住既得利益了。士兵们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