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第1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藩求才若渴,每与人通信、交谈,辄恳求对方推荐人才。故曾国藩幕中经人推荐人幕的人甚多,方宗诚、陈艾都是吴廷栋推荐的。吴汝纶也是安徽人,是方宗诚推荐人幕的。凌焕是刘星房推荐的。赵烈文是周腾虎推荐的。李兴锐是帅远鲁与李竹浯二人推荐。李善兰大约是郭嵩焘推荐人幕的。李善兰推荐张文虎入幕。容闳则是李善兰、张斯桂、赵烈文三人推荐
的。向师棣是严仙肪推荐的。
曾国藩在长沙求学期间,与郭嵩焘、刘蓉深交。任京官时,又广交友朋,以文会友,他除了师事理学名家唐镜海、倭艮峰外,另外如吴竹如、窦兰泉、冯树堂、吴子序、邵蕙西等
友人,后来都成为了他幕府中的重要人物。也有不少人慕名而主动来与曾国藩结交。他记载道:〃又有王少鹤、朱廉甫、吴莘畲、庞作人。此四君者,皆闻予名而先来拜。虽所造有深浅,要皆有志之士,不甘居于庸碌者也。〃湘军的重要将领江忠源及文士吴敏树也是这时在京城结识的。他在礼部复试时,因欣赏〃花落春仍在〃的诗句而识拔了俞樾,又在朝考阅卷时看中了陈士杰。后来,他们对曾国藩的事业都有过很大的帮助,特别是陈士杰。曾国藩交游的目的很明确:〃求友以匡己之不逮,此大益也〃;〃师友夹持,虽懦夫亦有立志〃。
曾国藩对人才的广泛搜罗和耐心培养,是他的〃事业〃能够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点,早已是人们的共识。李鸿章
作《曾文正公神道碑》,称誉他〃持己所学,陶铸群伦。雍培浸灌,为国得人……知人之鉴,并世无伦。万众一心,贯虹食昴。终奠九土,踣此狂丑〃。曾国藩确有谋国之忠与知人之明。后来,薛福成评述道:〃自昔多事之秋,无不以贤才之众寡,判功效之广狭。曾国藩知人之鉴,超轶古今。或邂逅于风尘之中,一见以为伟器;或物色于形迹之表,确然许为异材。平日持议,常谓天下至大,事变至殷,决非一手一足之所能维持。故其振拔幽滞,宏奖人杰,尤屑不遗余力。〃
第48节:第五章 曾国藩的用人之律(3)
曾国藩为国得人,集中体现在他的幕府济济多士。曾国藩因〃遭值世变,一以贤才为夷难定倾之具〃,于咸丰二年初出办团练后,即开始物色人才,罗致幕府。随后随着战事的日益发展,湘军的日益扩大,幕府人物也渐积渐多。幕僚容闳追述湘军安庆大营的情况说:〃当时各处军官,聚于曾文正之大营中者,不下二百人,大半皆怀其目的而来。〃及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总督幕府中,亦有百人左右。幕府外更有候补之官员,怀才之士子,……无不毕集〃。
曾国藩用人,放眼五湖四海,声明〃用人之道,官绅并重,江楚并用〃。故他的最重要的八十九佧幕僚中,就籍贯言,湖南籍二十一人,占最多;江苏籍十七人,占第二位;安徽籍十六人,占第三位;浙江籍十人,占第四位;其余四川、贵州、广东、湖北、江西诸省无不有人人幕。其人员分布,共达九省。就出身言,上至进士、举人,下至诸生、布衣,等级不一,均为座上之客。就人缘言,既有曾国藩的同窗同年,乡亲故旧,也有曾国藩的门生弟子,还有一些则〃识拔于风尘〃。就特长或职业而言,突破了古代幕府中的幕僚多为办理文书、刑名、钱粮人员的〃实务性〃框子,更多出谋画策,从容讽议,招勇领军,指点州牧的政务性人员。此外,〃凡法律、算学、天文、机器等专门家,无不毕集〃。而且,〃于军旅、吏治外,别有二派:曰道学,曰名士。道学派为何慎修、程鸿诏、涂宗瀛、倪文蔚、甘绍盘、方某诸人;名士派为莫友芝、张裕钊、李鸿裔诸人〃。〃时文正幕中,有三圣七贤之目,皆一时宋学宿儒。文正震其名,悉罗致之。〃由于曾国藩首倡洋务,一批洋务派官吏最先孕育于曾氏幕府,如李鸿章、左宗棠以及后来接办福州船政局的沈葆桢、致力于近代海军的丁日昌等;一些外交人员,如先后出使英、法、比、意的大使薛福成,出使英国的公使郭嵩焘,出使西班牙、德国的参赞黎庶昌,都曾是曾氏幕府中的重要人物;一些科学技术人员,如李善兰、华蘅芳、徐寿、徐建寅,也被延人曾氏幕府。这些,鲜明地体现着曾国藩对幕府制度因时变革的时代意识。
曾氏幕府由于人数众多,范围广泛,加上曾国藩本人知人善任,故〃几于举全国人才之精华,汇集于此〃。它被誉为清中叶后人才的渊薮,殆不为过。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唱不了一台戏,众人拾柴火焰才会高,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由高智商人才组成智囊团为其出谋划策,因此要成大事,就必须要团结一批有才干的人才,做到群策群力,同舟共济,共赴目标。
选才应注意标准
曾国藩语录:取人之式,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要。
译文:识人取人的方法,关键之处在于品德高尚而没有官气,做事条理清晰而不说大话。
曾国藩深知人性的优点与弱点,也深知清政府败腐的原因,在选用人才方面,自有一套标准。这些标准或许大悖于一般所谓〃惟才是举〃的说法,不过事实证明他的做法是很有益处的。
曾国藩的用人标准除廉明、智略才识之类标准之外,一是选用忠义血性之人。所谓忠义血性,就是要求湘军将领誓死效忠清王朝,自觉维护以三纲五常为根本的封建统治秩序,具有誓死与起义农民顽抗到底的意志,他说:〃带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计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治民之才,不外公、明、勤三字。不公不明,则诸勇必不悦服;不勤则营务巨细,皆废弛不治。故第一要务在此,不怕死则冲锋陷阵,士卒仍可效命,故次之。身体羸弱者,过劳则疾;精神匮之,久用则散,故又次之。四者似过于求备,而苟阙其一,万不可带勇,大抵有忠义血性,则四者相从以俱至,无忠义血性,则貌似四者,终不可恃。〃选用具有〃忠义血性〃者为将领,可以为整个军队起到表率作用;这样便可以带动全军效忠封建统治,从而能够使这支新兴的军队一湘军,不但具有镇压农民起义的功能,同时还具有〃转移世风〃的政治功能。
第49节:第五章 曾国藩的用人之律(4)
二是注意选用那些〃简默朴实〃之人。
曾国藩对于绿营兵官气深重,投机取巧,迎合钻营的腐败风气有着很深的认识,他说:〃国家养绿营兵五十余万,二百年来所费何可胜计!今大难之起,无一兵足供一战之用,实以官气太重,以窍太多,漓朴散淳,其意蔼然。〃为了根本解决这个问题,曾国藩规定,不用入营已久的绿营兵和守备以上军官,选将必须注重〃纯朴之人〃,即脚踏实地、无官气、不浮夸伪饰之人。这种将纯朴之人委以重任的做法,对提高湘军的战斗力极为重要。
三是选用能 〃坚忍耐劳〃之人。
〃坚忍〃亦就是打仗时能冲锋陷阵,身先士卒。曾国藩虽为一介儒生,对于治军最初没有多少军事经验,但他清楚,行军作战倍加艰辛,只有〃立坚忍不拔之志,卒能练成劲旅……数年坎坷艰辛,当成败绝断之处,持孤注以争命。当危震撼之际,每百折而回。〃他提倡在艰苦环境中矢志不移的勇气。
曾国藩在其一整套的选将标准中,一反中国古代兵家论将、选将的方法,而将〃忠义血性〃,意即对封建政权的忠心放在了第一位。为此,他不拘一格,不限出身,大量地提拔书生为将。在湘军将领中,书生出身的人占百分之五十八。
在曾国藩看来,中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出身卑微,迫切希望改变所处的社会地位。按惯例是应通过读书做官的方式来达到其目的。然而,清朝末年的状况却使他们无望改变
社会地位。据统计,清末全国绅土人数约有145万,政府官职及头衔仅能容纳15万,闲居乡里的绅士至少有130余万,两者之间差距悬殊。当社会统治秩序受到农民起义的冲击,
他们将本能地站出来,以封建的卫道精神同农民军进行对抗,捍卫封建的统治秩序,加之无官可做只好投笔从戎,一显身子。
按照这些标准选将练兵,处理将士关系,虽未必能达到他的〃塞绝横流之人欲,以挽回厌乱之人心〃的目的,但确实使曾国藩得到了一支非比寻常的军队,从而使他博得了皇
帝对他的重用和将士僚属对他的拥护。
除这些明文规定的标准之外,曾国藩还有一套只实行、不公开的选将方法,其内容如下:
一是表现欲过强的人,不可久用。
大家在一起交往,如果一个人老是自以为是,以自己为中心,处处争强逞能,不给别人以表现和施展的机会,那么别人很快就会对他产生反感,将来起合作共事的结果就可
想而知了。
二是慎用有大才而性格偏激之人。、
前后出入曾国藩幕府的人不下三四百,走出曾国藩幕府而任高官者也不下百余人。曾国藩与这些人的关系大体是很融洽的。但只有少数几个人很不买曾国藩的账。左宗棠就是其中之…。对于左的天才可用,他多次向清廷密保、密荐,但对左在自己手下工作,曾国藩却十分慎重。
左宗棠于咸丰九年十二月结束了在湖南巡抚手下的幕客生涯,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还是采纳了王柏心的建议,沿江东下投奔曾国藩去了。当樊燮京控案结案后,即涉及到了左宗棠的出路问题。此时左宗棠已有意随同曾国藩攻打太平天国,咸丰十年四月二十日,清政府命兵部郎中左宗棠以四品京堂候补,随同曾国藩襄办军务。但曾国藩却在是否任用左宗棠襄办军务的问题上,顾虑重重,犹豫不决;他承认,长期以来左宗棠在湘抚张亮基、骆秉章幕府,大力支持他筹建湘军,湘军〃出征〃后,为湘军募勇、集饷,厥功甚大。咸丰四年三月,曾国藩兵败靖港,投水自尽,湖南布政使徐有壬、按察使陶恩培准备参劫曾国藩,〃罢遣湘军〃。就在他兵败自尽的当天,左宗棠却从长沙赶往铜官渚,安慰、
鼓励他整军再战,雪中送炭,盛情可感。但他又认为自己与左宗棠的思想基础不同。左宗棠言大志高,个性刚强,难以驾驭,虽说谋略甚深,但缺乏实战经验。
再者,他与王闽运发生矛盾时,左宗棠是王而非曾。所以,清政府虽然于四月二十日命左宗棠随同曾国藩襄办军务,曾国藩却迟迟没有上奏表态。六月三日,胡林翼致书曾国藩说:〃左季高,谋人忠,用情挚而专一,其性情偏激处,如朝有争臣,室有烈妇,平时当小拂意,临危难,乃知其可
靠,且依仗季公,其功或成。〃对此,曾国藩不能不慎重考虑胡林翼的推荐。
第50节:第五章 曾国藩的用人之律(5)
就他与胡林翼的关系,与左宗棠的交情,以及他统率的湘军的处境而论,权衡利害得失,他不能接受从胡林翼的请托。如果他把左宗棠拒之千里之外,不仅开罪胡林翼,并将受到湖南官绅舆论的指责。经过反复〃格物穷理〃后,咸丰十年六月十六日,曾国藩上奏请留左宗棠襄办军务,这时左宗棠已经在湖南筹建新军了。
三是有三种人不可举荐升官。
跟随曾国藩从军打仗的人很多,尤其是出谋划策的幕僚和下属,都希望得到曾国藩这位〃盟主〃的举荐而飞黄腾达。曾国藩对下属和幕僚确也不吝举荐,但他举荐人是有条
件的,有三种人曾国藩不愿保奏,一是才高德薄名声不佳之人,一是才德平平迁升太快的人,一是个人不愿出仕者。
第一种人如周腾虎、金安清等,往往一经保举,即遭弹劾,心欲爱之,实却害之。例如,周腾虎刚受到奏保,即遭连弹劾,遂致抑郁而死,使曾国藩大为伤感。曾国藩从此接受教训,其后屡遭弹劾、名声极坏的金安清在幕中为他出力效命之时,力排众议,坚持只用其策,不用其人。
第二种人如恽世临、郭嵩焘等,皆经曾国藩直接间接地奏保,于二年之内连升三级,由道员超攉巡抚,复因名声不佳,升迁太快而被劫降调。曾国藩亦从此接受教训,待1865年10月清政府欲令李宗羲漕运总督、丁日昌署理江苏巡抚而征询曾国藩的意见时,曾国藩即直抒己见,并提出自己的理由,认为他们资格太浅,物望未浮。洋人变诈多端,非勋名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