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6070-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名城名镇民村 >

第8节

6070-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名城名镇民村-第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福州菜肴为代表的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佛跳墙”更是名扬海外;风味小吃遍布全城,鱼丸、燕皮、线面等别具福州地方独特风味。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二章、文化名城《名城名镇民村》 海上丝绸之路——福建泉州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福建泉州    
    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与台湾隔水相望。泉州市依山面海,境内山峦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泉州海岸线曲折蜿蜒,大部分为基岩海岸,泉州地形呈“E”型前东南方向开口,有利于东南季风过境,对开发农、林、渔业生产,发展外向型经济极为有利。    
    历史沿革    
    泉州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劳动生息。泉州禹时属扬州城,周时为七闽地。春秋战国时为越地。秦汉时期,中原战乱频繁,晋人大批南迁,使泉州得到进一步发展,唐景云二年,改名为泉州。    
    唐中叶的“安史之乱”给中原造成严重灾难,中原人民南迁,促进泉州进一步繁荣。天佑年间,已是一个“云山百越路、市进十州人”的国际港城,北宋时在泉州设市舶司,专管海外贸易。南宋时与广州并驾齐驱成为全国的两大商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元代泉州成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最大的贸易港”,同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素有“海滨邹鲁”、“光明之城”的美誉。    
    佛国泉州    
    泉州古称“泉南佛国”,是佛教文化传入较早较集中的地方之一。晋太康九年,佛教徒就在九日山下建成了延福寺。因而,在泉州,佛教的遗物也特别多,这里发掘的南朝古墓,墓砖都印有佛像。九日山下的金鸡桥畔,至今还有唐刻护桥武士像,九日山上的五代石佛座像是最早的一尊。    
    唐代,泉州的佛教已相当发达。著名的开元寺,南安高僧义存创建的闽侯雪峰崇圣寺。福州鼓山的涌泉寺。唐代著名的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其中也有泉州高僧昙静想追随。    
    五代,王延彬统治泉州期间,倡建的寺庙多达20余所,著名的承天寺、崇福寺、资寿寺(清初改为城隍庙)都是在这一时期建造的。承天寺、崇福寺与开元寺并称泉州三大寺。    
    名人名胜    
    泉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唐贞元到清乾隆年间,泉州文人共撰写编纂著作2083种。文学方面有欧阳詹、王慎中、黄克晦;史学方面有吕夏卿、梁克家、黄凤翔、何乔远;哲学方面有李贽、蔡清、陈琛、蔡鼎;科技军事方面有曾公亮、苏颂、俞大猷、郑成功、李光地……人才济济,遗物、遗著,蔚为大观。    
    泉州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多姿多彩。山区的九仙山、石牛山、清水岩;海滨的崇武、祥芝、永宁、深沪;近郊的清源山、九日山、金门太湖榕园、紫帽山、科山、龙源山、灵秀山。    
    人称:“地下文物看西安,地上文物看泉州。”古代遗留的寺庙、石塔、石桥、墓葬、窑址、民告、城堡、园林、石刻……林林总总,具有高度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二章、文化名城《名城名镇民村》 卫城——福建漳州

    卫城——福建漳州    
    漳州是福建省省辖市。位于福建省最南端,台湾海峡西侧。西靠龙岩市,南临汕头市,北接泉州市,东连厦门市与台湾省隔海相望。是个依山傍海、有江、有平原的富庶宝地。    
    历史沿革    
    秦汉时,在闽粤通道的盘陀岭设蒲葵关。晋代初年,在梁山下建漳浦县。南朝梁天监年间,在荆城(今南靖)建兰水县。梁大同六年,在九龙江畔建龙溪县。隋开皇十二年,并绥安、兰水入龙溪县。唐垂拱二年,陈元光奏请朝廷批准,在泉州、潮州之间设置漳州,州治设在临近漳江的云霄西林,并在绥安故地设置漳浦县。开元四年,漳州州治移到李澳川。贞元二年,又迁至龙溪桂林村,改称漳州郡。元代改称漳州路。明清两代称漳州府。民国初年并为汀漳龙道。1949年9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漳州,福建省人民政府于此设置第六行政区,又称龙溪地区。1985年7月实行“地改市、市管县”行政体制,原龙溪地区改为漳州市,原漳州市改为芗城区。    
    滨海卫城    
    在漳州沿海地区,由北自南等距离分布着四座滨海卫城,它们是600年前由江夏侯周德兴修建的。史载,为防倭寇,明太祖派江夏侯周德兴视察东南沿海;管理福建军务;“经略海上防倭戍守”。在漳州沿海修建了:镇海、六鳌、铜山、悬钟四城。它们有如四个严阵以待的巨人,由北而南守护着海防前线,布成了漳州滨海第一道防线。    
    镇海卫城:明朝以来,闽南沿海多倭寇匪患,百姓深受其苦。一天,江夏侯周德兴策马扬鞭来到镇海,奉旨择一险要之地,筑城为防,抵御倭寇。他见镇海地形险绝奇峻,居高临下,海上情况一览无余,遂下令就地取材筑城。建成镇海卫城。    
    六鳌城:和镇海卫城一样,这座古城也早已遍布历史的尘埃。城内荒草没膝,人烟稀少,置身其中,总让人生出盛衰兴亡之感。六鳌城多次上过影视屏幕,《康熙王朝》、《欢乐英雄》、《阴阳界》都曾在这里拍过外景。    
    悬钟城:城依山势砌条石筑成,东西南北四门上各有城楼,东、西两门阻海,北门通路,南门塞之。然而,倭寇在明嘉靖四十二年攻陷了悬钟城。倭寇的侵入给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灾害。嘉靖末年,抗倭明将戚继光在此屯兵,并击败了倭寇。清顺治十八年因迁界而废,康熙年间再度重修。后华侨捐资重修了西门的部分城墙。    
    铜山古城:东山的铜山古城也是周德兴在明洪武二十年建成的,用于抵御沿海倭寇。铜山城内胜景处处,古迹众多。这里有号称“天下第一奇石”的风动石。石上有明武英殿大学士黄道周等人的题辞。    
    漳州特产    
    漳州西北多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如春,盛产各花卉水果,被誉为“花果之城”,以“三大名花”——水仙、茶花、兰花和“六大名果”——龙眼、芦柑、荔枝、菠萝、柚子、香蕉等最为出名;漳州东南濒海,有海岸线近700公里,海域广阔、水质优良,是鲍鱼、红鲟、泥蚶、鲻鱼、黄鲷、梭子蟹及藻类等海鲜珍品的天然产地;漳州中部地势平坦、河湖密布、土地肥沃,米稻一年三熟,“鱼米之乡”的美名不胫而走。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二章、文化名城《名城名镇民村》 客家文明发祥地——长汀

    客家文明发祥地——福建长汀    
    长汀,又名汀州,是福建西部闽赣交界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它依山傍水,巍然耸立于汀江上游万山之中,半个多世纪前,新西兰国际友人路易·艾黎曾盛赞长汀之美:“中国有两个最美丽的小城,一个是湖南的凤凰,一个是福建的长汀”。    
    历史沿革    
    西汉时属会稽郡。三国时属建安郡。晋代属晋安郡新罗县。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置长汀县,历为汀州、临汀郡、汀州路、汀州府治所,民国初属汀漳道。1929年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入闽,建立了中央苏区第一个县级政权——长汀县革命委员会。1930年5月至1934年10月长汀曾先后分设苏维埃汀连、新汀、汀东、兆征县和汀州市。1949年10月18日解放,为第八专区驻地,1950年后属龙岩专区(地区)、龙岩市。    
    历史文化    
    历史上曾有众多名人来到汀州,留下了珍贵的踪迹。唐代名相张九龄为寻找其弟张九臬而来到汀州,客寓谢公楼,饮醇酒,抒豪情,写下了《题谢公楼》诗,赞叹汀酒的蜜甜醇香;宋代大诗人陆游,在长汀留下了不朽之作《长汀道中作》;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曾于宋治定年间任长汀知县。抗元名将文天祥,在长汀驻节数月,写下了著名诗作《由虔州赴汀州》,生动地描述了当时兵起干戈的局势。在明代,与宦官魏忠贤抗争的东林领袖高攀龙、大理学家朱熹、著名文学家宋臣、徐行中等也曾先后到过汀州。清代,《四库全书》撰修大学士纪晓岚,曾任汀州府主考官,在他的名著《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了汀州试院两株参天唐柏的神奇故事。    
    革命文化    
    长汀是红军的故乡、全国著名的革命圣地之一,有“红色小上海”之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长汀成为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叶剑英等一大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转战这里,创建了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在长汀,红军第一次统一了军服,进行了著名的汀州整编。毛泽东在《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的诗词中热情讴歌了长汀革命斗争的伟大胜利。在长汀这块红土地上涌现出了张赤男、罗化成、陈丕显、杨成武、傅连璋、童小鹏等许多无产阶级的忠诚战士。我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何叔衡英勇牺牲在这块红土地上。朱德曾经说过,汀州,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客家文化    
    客家人创建了汀州,也创造了独特的客家文化。汀州素有“客家首府”之称,自晋代开始,原居住在中原的客家先民,为避战乱,被迫一次次背井离乡,辗转来到赣闽粤交界的大山区,投入到汀江的怀抱,开基立业,薪火相传,于宋代形成了汉民族中一支独特的民系——客家。客家人依靠勤劳和智慧,创建和促进了汀州繁荣与发展。    
    长汀是名扬海内外的客家菜肴的诞生地,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全国唯一的“中国客家菜之乡”称号。长汀菜又是客家菜的代表作。以河田鸡、白斩鸡、醉酒鸡、红烧肉、汀州豆腐干、汀州酒酿为代表的旅游食品深受游客喜爱。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二章、文化名城《名城名镇民村》 革命圣地——江西南昌

    革命圣地——江西南昌    
    南昌地处长江中下游,鄱阳湖西南岸,是唯一一个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三角洲相毗邻的省会城市,承东启西,纵贯南北;京九、浙赣、皖赣三条铁路交汇于此,是京九线上唯一的省会城市。    
    历史沿革    
    六千多年前,南昌就建有若干个原始居民点。至三千年前,南起青云谱北至艾溪湖,形成了古代南昌居民的聚集区。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命颖阴侯灌婴驻守南昌一带。次年,灌婴率部在今南昌火车站东南约四公里的皇城(黄安)寺附近修建了一个方圆十里八十四步、辟有六门的土城,时人称之为灌城,系南昌建城的开始。    
    南昌之名始于西汉,寓“昌大南疆”之意。南昌城池多次变迁兴废,城名数易,别名诸多,其中汉称“豫章”、隋唐称“洪洲”、宋称“隆兴”,明代定名为“南昌”。1926年北伐军攻克南昌后开始设市。    
    英雄城市    
    南昌成为富有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是从1927年8月1日开始的,当时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在这里领导和指挥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八一南昌起义”,从此掀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这一历史时刻被载入中国革命史,也成为解放军的建军节的由来;南昌市则是成为国“军旗升起的地方”,并且荣列我国“英雄城市”之列。    
    在这里,完好地保留了一批形成于上世纪20年代的革命旧址: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贺龙指挥部旧址、叶挺指挥部旧址、军官教育团旧址、朱德旧址,新四军军部旧址等。遍及南昌市区的这些革命旧址见证并记录着一段光辉的历史。    
    南昌文化    
    千年的悠久历史,赋予了南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红色故土、绿色家园、古色风情、特色魅力、金色田野,成就了南昌“雄州雾列、俊彩星驰”。    
    春秋战国时期,孔圣人的弟子澹台灭明“南游至江”,中原文化开始传入。西汉至清代,这里孕育了西汉高士徐稚徐孺子,晋代治水专家许逊,五代南唐的丹青家董源,宋代词宗晏殊,元代散曲作家刘时中,航海家汪大渊,明代天文学家欧阳斌元,明末清初“四大画僧”之一的八大山人朱耷和“三大医家”之一的喻嘉言,清代《四库全书》编辑彭元瑞、裘曰修和曹秀先等杰出人物。历代许多名士文人,如澹台灭明、梅福、王勃、张九龄、孟浩然、白居易、杜牧、韩愈、欧阳修、苏辙、朱熹、辛弃疾、陆游、杨万里、文天祥、唐寅、汤显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