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5681-禅里禅外悟人生 >

第10节

5681-禅里禅外悟人生-第10节

小说: 5681-禅里禅外悟人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q益大师于三十五岁退为沙弥,遂专心礼占察忏法,至四十七岁正月初一日,乃获清净轮相,得比丘戒。    
    已前:    
    约有戒论退为出家优婆塞,成时、性旦并受长期八戒。    
    约无戒论自誓受三皈、五戒。长期八戒,菩萨戒少分。    
    授比丘戒缘,第四心境相应。    
    或心不当境、或境不称心、或心境俱不相应;并非法故。    
    问:若已破四重戒者,犹得再受比丘戒耶?    
    答:在家之人,或破五戒、八戒中四重。出家之人,或破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比丘、比丘尼戒中四重;并名边罪。若依小乘律,不得重受。若依梵网经;虽通忏悔,须以得见相好为期。今依占察经忏法,则以得清净轮相为期也。占察经云:“未来之时,若在家、若出家众生等,欲求受清净妙戒,而先已作增上重罪,(即是边罪)不得受者,亦当如上修忏悔法。令其至心,得身口意善相已;即可应受”。    
    问:古代禅宗大德,居山之时,则以三条篾、一把锄为清净自活。领众之时,又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为清规;皆与律制相背,是何故耶?    
    答:古代禅宗大德,严净毗尼,宏范三界者,如远公、智者等是也。其次,则舍微细戒,唯护四重;但决不敢自称比丘、不敢轻视律学。唯自愧未能兼修,以为渐德耳。昔有人问寿昌禅师云:“佛制比丘不得掘地损伤草木。今何自耕自种”?答云:“我辈只是悟得佛心,堪传佛意,指示当机,令识心性耳。若以正法格之,仅可称剃发居士,何敢当比丘之名耶”?又问:“设令今时有能如法行持比丘事者,师将何以视之”?答云:“设使果有此人、当敬如佛、待以师礼”。我辈非不为也,实未能也。又紫柏大师,生平一粥一饭,别无杂食。胁不着席四十余年;犹以未能持微细戒,故终不敢为人授沙弥戒及比丘戒。必不得已则授五戒法耳。嗟乎!从上诸祖,敬视律学如此,岂敢轻之;若轻律者,定属邪见,非真实宗匠也(以上依蕅益大师文挈录)。    
    上列十章,未依次第;又以匆促撰录,或有文义未妥之处,俟后修正可也。


第二篇  咫尺千里盗戒释相概略问答(1)

    绪言:    
    问:以何因故编辑是卷那?    
    答:昔尝发愿编辑《南山律在家备览》,以卷帙繁重,未可急就,故先撷取盗戒戒相少分,辑为《问答》一卷,别以流通。    
    问:何故先辑此盗戒那?    
    答:道俗诸戒中,以盗戒戒相最为繁密。《僧祗律》释盗戒文,有五卷。《十诵律》四卷。《善见律》三卷。南山、灵芝诸撰述中,述盗戒者亦有三卷。盗戒戒相既如是繁密,若欲护持,大非易事!《南山律》中,颇多警诰之文。今略引之。    
    《行事钞》云:“性重之中,盗是难护。故诸部明述,余戒约略总述而已,及论此戒,各并三卷、五卷述之。必善加披括,方能免患。”又云:“盗戒相隐,极难分了,有心怀道者,细读附事,深思乃知。”《戒本疏》云:“此戒人多潜犯,不谓重罪,但是粗心。故《善见》云:此第二戒事相难解,不得不曲碎解释。其义理分别,汝当善思。论文如此,临事可不勉那!”圣教明文,谆切若是。故先辑此戒相,亟为流通。俾未受者应知慎重,必须预习通利乃可受持(受盗戒后,一刹那顷,若有犯者,即结重罪。不以其未及学习,而加曲谅。故须预学也)。已受者,急宜细读深思,勉力护持,未可潜犯。    
    问:古德亦有专辑“盗戒”别以流通耶?    
    答:有之。南山云:“有人别标此盗,用入私钞。抑亦劝诫之意。”惜此私钞久已佚失不传耳。    
    问:今辑是卷,依何典籍为宗那?    
    答:专宗南山《行事钞》及灵芝《资持记》,并参用南山《戒本疏》及灵芝《行宗记》民南山《钞》与《疏》有互异者,今且专据《钞》文。    
    问:今辑是卷,何以仅及概略未能详尽那?    
    答:今为初机,且举少分,粗示其概,以为着手研习之初阶。若详明戒相,广引文证,纸数当十余倍此,将来别辑《南山律在家备览》,广明其义,学者。幸进而披寻焉。    
    问:下文所云,掌理三宝物等,应唯属于道众、今辑是卷,既专被在家,云何复列是等诸缘那?    
    答:近今在家居士,亦有暂管护寺院者,又有任寺中会计、庶务诸职者。故应列入,以资参考。问:南山律义,虽云分通大乘,然教限正属小乘。若依小教,受五八戒者,固应奉此行持。若别受菩萨戒者,或可不拘是限那?    
    答:唐代贤首《梵网戒疏》释初篇《盗戒》第六种类轻重门中,广陈犯相,与南山《行事钞》文大同。彼《疏》自设问答云:“问:凡此所引,多是小乘。云何得通菩萨性戒用?”答:“菩萨性戒共学,摄论明文。故得用也。”准是而言,若受菩萨戒中盗戒者,亦应奉此行持也。    
    释相:    
    问:何谓盗戒那?    
    答:盗戒本有教名,或名曰劫——强力直夺故;或名曰偷窃——畏主觉知故;或名曰不与取——谓主不舍故。今名曰盗——非理侵损于人故。    
    前之二名,名则公私不同,义则两不相摄,若不与取,虽是名通,然于义中,有非盗之滥,故废前三名,唯标曰盗。既能概括劫与偷窃,复无非盗之滥也。盗是所观之境,戒者能治之行,能所通举,故曰盗戒。    
    问:今释盗戒戒相,如何分门那?    
    答:南山《行事钞》分为三大科:一所犯境,二成犯相,三开不犯。今依此科,分为三门如下——    
    第一门:所犯境    
    问:何谓所犯境那?    
    答:凡六尘六大、有主之物、他所吝护者,皆所谓犯境。《戒本疏》中《随文别释》,至为繁广。今不详举也。    
    第二门:成犯相    
    问:成犯相中,依何而释相那?    
    答:南山《行事钞》先总列六缘,复随释五种。先总列六缘者:一有主物,二有主想,三有盗心,四是重物,五兴方便,六举离处。复随释五种者,依前列犯缘次第解释,唯不释第五兴方便,故仅有五种也。今依此科,分为五章如下    
    第一章:有主物    
    问:有主物中,如何分判那?    
    答:南山《行事钞》分为三科:一三宝物,二人物,三非人及畜牲物。今依此科,分为三节如下。    
    第一节:三宝物    
    问:掌理三宝物应须如何人那?    
    答:南山《行事钞》引《宝梁大集》等经云:“僧物难掌,佛法无主。我听二种人掌三宝物:一阿罗汉;二须陀洹。所以尔者,诸余比丘戒不具足,心不平等,不令是人为知事也。    
    更复二种:一能净持戒识知业报,二畏后世罪有诸惭愧及以悔心。如是二人,自无疮疣。护他人意,此事甚难等。”《钞》又云:“若不精识律藏,善通用与者,并师心处分,多成盗损。”问:盗佛物者依何结罪那?    
    答:望守护主边——结重罪;无守护主者,望断施主福边——结重罪。    
    问:盗法物者依何结罪那?    
    答:与盗佛物同。望守护主边或望断施主福边一结重罪也。    
    问:旧经残破应焚化那?    
    答:若焚化者——得重罪,如烧父母。不知有罪者——犯轻。南山《戒疏》云:“有人无识,烧毁破经,我今火净,谓言得福。此妄思度。半揭舍身,著在明典。两字除惑,亦列正经。何得焚除?失事在福也。”灵芝《资持记》云:“古云:如烧故经,安于净处,先说是法因缘生偈已焚之。此乃传谬,知出何文?引误后生,陷于重逆。必有损像蠹经,净处藏之可矣。”问:借他人经而不还者,应犯何罪那?    
    答:若因未还令主生疑者——中罪;若心决绝不还者重罪。


第二篇  咫尺千里盗戒释相概略问答(2)

    问:盗僧物者依何结罪耶?    
    答:若有守护主余人盗者,望守护主边,结重;若主掌之人自盗者,亦犯重;若无守护主余人盗僧物者,亦犯重。    
    问:盗僧物者与盗佛物法物同结重罪。然亦有所异那?    
    答:南山《行事钞》云:“盗通三宝,僧物最重,随损一毫,则望十方;凡圣一一结罪。”又《方等经》云:“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所不救。”(灵芝释云:我不救者,以佛威神不可加故。非舍弃也。)    
    问:于三宝物若互用者,应有罪那?    
    答:律中互用有种种,结罪亦有轻重,今略举一二。如寺主互用三宝物,彼以好心,非入己故,谓言不犯,但依律应结重罪。若当分互用者,如本造释迎,改作弥陀;本作般若,改作涅粱;本作僧房,改充车乘,应结小罪。    
    问:白衣入寺应与食耶?    
    答:若悠悠俗人见僧过者,应与食物;若在家二众及识达俗士有入寺者,须说福食难消,非为悭吝。    
    第二节:人物    
    问:盗别人物中如何分判耶?    
    答:南山《行事钞》中,约二主分为七种。文义甚繁,今不具举。    
    问:物主有财物,令他人守护为作护主。若此财物被贼所窃,应令护主为偿还耶?    
    答:若护主谨慎不懈,贼来私窃或强迫取,非是护主能禁之限者,物主不应令护主偿还;若强征者物主犯重;倘护主懈慢为贼窃者,护主必须偿之。若不偿者护主犯重。    
    问:手执他人之物,不慎而误破者,应令其偿还耶?    
    答:不应令其偿还。若强征者犯重    
    问:贼取财物已,物主应可夺还耶?    
    答:此事大须审慎,若盗者已作决定得物想,无论物主于己物已作弃舍心或未作弃舍心,皆不可夺,夺者犯重,因此物已属贼故;若物主于己物已作弃舍心,无论盗者已作决定得物想或未作决定得物想,皆不可夺,夺者犯重,因先已舍,即非己物故。必须物主于己物未作弃舍心,盗者未作决定得物想,乃可夺还也。    
    第三节:非人及畜牲物    
    问:盗非人物者应犯何罪那?    
    答:有守护者,望守护主边,结重罪;若无守护者,望非人边,结中罪。    
    问:盗畜牲物者应犯何罪耶?    
    答:轻罪。    
    第二章:有主想    
    问:若欲详释此章应依何显示耶?    
    答:应依境想缺缘等具如南山《钞》《疏》中诸文广明。    
    文繁义密,初机难解,今且从略。将来别辑《南山律在家备览》,当于此义详述之也。    
    第三章:有盗心    
    问)前云寺主以好心互用三宝物而结重罪。是岂有盗心耶?    
    答:律列十种贼心,了曰黑暗心,愚教互用,正属此类。灵芝《资持记》云:“望为三宝,故言好心。若论愚教,还是贼心。”    
    第四章:是重物    
    问:何谓重物耶?    
    答:依律盗五钱或值五钱物——结重罪,是为结罪之分限。    
    问:何谓五钱耶?    
    答:诸释不同,《南山律》谓,摄护须急,即以随国通用之五钱为准。如此土今时,应以五铜圆为准也。    
    第五章:举离处    
    问:何谓举离处耶?    
    答:欲盗物时,若所盗之物未离本处,属己不显。故须于离处时结其正罪也。    
    问:亦有物未离处即结犯耶?    
    答:盗戒成犯,虽约离处、然其离相,不必物离,故律中明离处义,以十门括示差别。今且略举:    
    文书成明离处,约作字判断即犯;    
    言教主明高处,约口断即犯,以言辞诳惑取者是;    
    移标相明离处,即今丈尺度量之物;    
    堕筹明离处,若计数筹若分物筹是;    
    异色明离处,若破若烧若埋若坏色皆属此类;    
    转齿明离处,以盗心移转赌具。    
    如是等皆统名曰离处也。


第二篇  咫尺千里盗戒释相概略问答(3)

    第三门开不犯问:何谓不犯耶?    
    答:律有五种,皆谓无盗心也。一与想,意谓他与也;二己有想,谓非他物也;三粪扫想,谓无主也;四暂取想,即持还也;五亲厚意,无彼此也。    
    问:何谓亲厚耶?    
    答:律有七法:一难作能作;二难与能与;三难忍能忍;四密事相告;五互相护藏;六遭苦不舍;七贫贱不轻。能行是七法者,是善亲友也。    
    《盗戒释相概略问答》竟    
    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