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一路寻欢 >

第10节

一路寻欢-第10节

小说: 一路寻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了因特网的电脑,他们虽居山中,却与世界保持着极小的距离。后来我又来阿兰若处时,认识了居住在此的另一位僧人,在中国佛教界以学术成就著名的济群法师,还浏览了他撰写的《心经的人生智慧》电脑手稿。听戒贤说,济群法师有一套三册的佛教著作目前正在出版之中,公开发行后必能扩大佛教的社会影响。看来弘一法师的故居不仅保护良好,而且他勤于钻研的精神也留存下来,并得以发扬。    
    下山时,途经闽南佛学院校舍,戒贤一声招呼,上百只鸽子便从屋脊上盘旋而下,围绕在我们周围。我为自己没带食品感到歉疚,戒贤笑说,寺院的鸽子都是善男信女拿来放生的,有僧喂食,何况它们每天听诵经,应不是“俗鸽”,与你亲近不是为了美食。    
    此后,我常到戒贤的僧舍泡茶,舍内总有音乐弥漫,我尤其喜欢古琴演奏家龚一的《云水吟》,戒贤便复制一盘赠我,从此我在家里亦因这盘佛教音乐而洗去不少红尘的烦闷。戒贤迷恋书法已经多年,每日晨起必舞文弄墨,而且他创作的七绝,诗意盎然,与他的僧衣一样脱俗。在红尘俗世,偶遇文坛中人谈得最多的往往是生存负荷、出书拉赞助之类的事,真正能纯粹谈点艺术的反而是僧人了。我为认识戒贤深感欣慰时,亦为“知音却向寺院觅”嗟叹不已。戒贤能这样富有生活情趣,与闽南佛学院的开明教育是分不开的。一次打电话找戒贤,回音说,全体学僧到思明电影院看美国大片《天地大冲撞》去了。后来戒贤对我说,《泰坦尼克号》也照看不误。佛学院的法师们认为要当好佛教的传教者,就必须对社会有深入了解,否则,和尚就会像《女人是老虎》歌中唱的,成为世人的一种笑柄。尊重人性,崇尚真实,信仰才会历久弥坚。南普陀的香火极旺,一到佛教节日更是人山人海,我想,这与南普陀僧人善于与善男信女进行平等的精神沟通有关,更与僧人们每每能以佛理服人有关。    
    我的家与南普陀隔五老峰而居,每天清晨共享着山岚薄雾,甚至鸟语,甚至草香,可是这一隔,却明显地区分了俗与僧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山再高,跨越时可以无需翻山越岭,钟鼓隧道使“此岸”与“彼岸”可以用一个小小的量词:1300米。当僧侣们忙着以入世的方式,寻找自己精神追求的理由,深入生活,不再只是作家的口号。我们似乎也没有理由只品尝僧侣健康的绿色食品,而不学习他们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尤其是南普陀僧侣严谨却不呆板,自由却不松弛的生活方式和治学态度。    
    车水马龙的钟鼓隧道是双向的,僧与俗之间的交流也应该是双向的,这样我们才不会盲目,才懂得彼此尊重。    
    旅行提示:    
    南普陀寺位于厦门岛南部五老峰下,与厦门大学毗邻,是厦门岛南部旅游区的中心地带,从这里到中山路商业街只要三站公交车即可到达,离著名景点胡里山炮台和风景旖旎的环岛路也很近。寺外的厦大商业一条街自成风格,主要为广大师生和僧侣服务,所以价格都较为便宜。寺内素菜馆已经成为海内外美食家向往的地方,寺外的大方素菜馆则是僧侣聚餐的欢喜地。周围还有不少书店,其中一家名曰“晓风书屋”的主管,就曾是一位居士。    
    


古香古色草庵掩不住耀眼佛光

    漫长的岁月可以洗去人间的恩怨情仇,却在大地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历史陈迹。在泉州地区鳞次栉比的新楼中,至今还夹杂着一些很异类的古代建筑,如伊斯兰教圣墓和清净寺。我们要想领略世界上惟一的保存最好的摩尼教遗迹——草庵的摩尼光佛雕像,也要穿越许多乡间新厝才能抵达。透过这些古物,我们依稀能感受到泉州曾有的繁华。800年前的宋朝,泉州犹如今日的深圳,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刺桐港内桅樯林立,舟楫摇曳,世界各国的商人、学者、传教士都想到中国这块神秘的大陆一探究竟,一条 “海上丝绸之路”就这样铺展在烟波浩淼的大海之上。明清之后随着漳州月港和厦门港的兴起,泉州的经济不再辉煌,可是辉煌的文化遗迹依然隐士般散落在街巷和山野中。    
    泉州南17公里处的华表山麓有一座很不起眼的寺庙,那就是草庵。游客亲临时,如果想当然地要找一座茅草覆顶的建筑,一定找不到门,因为那是草庵宋代绍兴年间初建时的风貌,到了元代(1399年)草庵就改为石构歇山式建筑了。可是,纯朴的信徒依然亲切地叫它草庵,全不像今人一换门面就迫不及待地改个贵族气很浓的名字。    
    草庵建在一片台地之上,后依巨石作壁,周围古木苍翠。虽经改建,其面积依然很小,面阔三间,进深两间而已,约23平方米,大小相当于城市民宅的一个客厅。草庵确实其貌不扬,尤其是你不经意间看到边上竖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时,脑子首先打出的就是一个问号:它会不会是一块假招牌?    
    走进草庵,也不见金碧辉煌的任何摆设,连佛像前的供桌也简朴得像农家的饭桌。可是一抬头,当我看到正面依山崖凿就的圆形佛龛内,利用岩石天然迥异的色彩浮雕的摩尼光佛,我就被震住了。有人说,千佛一面,可是摩尼光佛与普通寺院的佛像迥然不同。摩尼光佛有两片薄薄的红唇,很女性化的;两弯柳眉高高在上,离眼眶远了点,使得一双慈爱得近乎忧伤的佛眼显得更加炯炯有神,仿佛在无声地追问所有的膜拜者:你是否做了什么亏心事?摩尼光佛的服饰也有点与众不同,宽袖僧衣简朴流畅,胸襟打蝴蝶结,看起来有点休闲。翻阅史料得知,摩尼(公元216—276年)生于巴比伦安息王族家庭,他以拜火教为信仰基础,吸收基督教、佛教和古巴比伦的宗教思想,创立了摩尼教。崇拜光明,反对黑暗和压迫。因此,摩尼教又被世人称为明教。在这尊摩尼光佛雕像四周镌刻了一道道蜿蜒扩散的佛光,以示光明四射。摩尼与释迦牟尼有相似的家庭背景,他们都出身高贵,可是却偏要放弃骄奢淫逸的生活,而去普度众生。其精神之崇高怎不值得世人的尊敬!    
    宋元时,泉州一带能工巧匠特别多,建的桥被载入史册的就有五里桥和洛阳桥;雕刻的佛教岩佛著名的就有清源山的老君造像和喇嘛教三世佛造像。这摩尼光佛造像雕刻之精细传神已经令人叹服,更了不得的是,它已经是摩尼教世界仅存的遗迹。仅凭这一点,草庵就有资格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国务院将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在不值得惊奇。    
    摩尼教从西方传入中国大约在唐朝(公元694年),其高僧呼禄法师在福建传播教义,发展信徒,卒后就葬在泉州的清源山南麓。历史学家一直想弄清摩尼教在当地的影响程度,可是却没有史志可以考证。十多年前,在这草庵遗址前端的20米处,曾经出土了一批元代的黑釉碗和残瓷片。口径18。5厘米,高6。5厘米的黑釉碗底部刻有“明教会”三字,字径6。5厘米左右,这说明当时泉州一带摩尼教已具统一烧制餐具的规模,而且是比较公开性的宗教组织。明初,由于明太祖嫌其教义上逼国号,遂摈其徒,毁其宫,摩尼教从此一蹶不振,逐渐被其他宗教所融合。当地人也将草庵当作一般的佛教寺院。但是,明正统年间仍有铁杆信徒将摩尼教的信条刻于草庵右侧石山上:“劝念:清净光明,大力智慧,无上至真,摩尼光佛。”    
    一代名僧弘一法师与草庵也有不解之缘,他曾于1933年、1937年两度到此过年,1934年、1938年来草庵讲戒,1935年12月也在这里小住一段时间。并留下了两幅题字,一是“草藉不除但觉眼前生意满,庵门常掩勿忘世上苦人多”,今已成为草庵大门两侧的对联;二是“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显影,史乘记载于此有名贤读书”,按原手迹木刻悬挂于摩尼光佛两侧。    
    弘一法师是信佛的,可是他对摩尼教也怀有崇敬之心,因为这两个宗教都是崇尚光明,劝人向善的。“勿忘世上苦人多”就是他们精神境界的最好诠释。总之,我不把草庵当作旅游景点。看了以后感觉灵魂接受了一次洗礼的地方,似乎该叫朝圣。    
    旅行提示:    
    草庵位于泉州市南17公里的晋江余店苏内村,交通极为便捷,从泉州到晋江的公交车有路过余店,余店到苏内村要另租三轮车。由于路途较近,建议直接从泉州坐出租车到草庵。    
    草庵前有“隐居桥”、“八凤池”、“千年古桧”等景,后有“万石峰”、“龙泉岩”、“玉泉”等清幽去处。游客可在此盘桓半日,作休闲游。    
    


古香古色问禅五台山,别在乎答案

    仪式可以简化吗    
                                     
    到五台山的人,无论是烧香拜佛,还是旅游休闲,通常是不登那五座顶如平台(五台山因此得名)的嵯峨山峰的。且不说有三座山峰海拔均在3000米左右,路途崎岖,就是台顶那诡谲难测的气候变化也让你不知该带皮衣、雨伞还是干脆背上四季的行囊。通常人们说去五台山,指的是到五峰环抱的腹地台怀镇。这里寺庙林立,诵经声相闻,在佛教徒心中,这里是文殊菩萨显灵说法的主要场所,历代皇帝朝拜五台山的中心,因此,拜了台怀各寺庙的佛就可以告慰灵魂了。对于旅游者来说,台怀镇的佛教建筑精华和浓郁的香火气息也是足可让他们欢快而归。我之所以在游览了台怀镇的十多座风格迥异的寺院之后,还执意要去亲近25公里外的南台锦绣峰,完全是长年养成的“偏向虎山行”的性格使然。五台山的东、北、中、西四台为起伏相连的一道山脊,南台则为另一座山峰。近3000米海拔孤独的独秀山峰像是衬托人的孤独,也赋予这种孤独伟岸和清高。此时通往南台的蜿蜒山路上没有同行者,甚至连鸟声也没有,脚下的石子必须被鞋踢到了才有滚动几米的喧响。    
    在这数小时寂寞难捱的旅程中,我才慢慢理解了乾隆皇帝当年的偷懒情绪和当今信徒的“快餐朝拜”方式。在古代,虔诚的信徒凡到五台山朝拜,就必须到一个台顶寺庙朝拜五个不同法号的文殊菩萨,即五方文殊。可是,乾隆帝如何受得了如此的高山跋涉和恶劣难测的气候变幻,于是,他给当时的青云和尚出了道难题:“五年后我再来时,既不登台顶,还要朝拜五方文殊,你看着办吧!”情急和无奈之下,青云和尚终于想出把五方文殊合塑于黛螺顶正殿的办法。如此一来,原本多少日夜兼程才能朝拜到的五方文殊,如今不消一个时辰全烧到香,磕到头了。凡知这一典故的佛教徒无不赞颂乾隆的英明,而真正该受到赞颂的青云和尚却被人忽略了,这印证了一句话:“功劳总是领导的。”黛螺顶虽位于台怀镇中心,却有几百级的台阶需要攀登,汗流浃背之时,青云和尚的后继者们便在只有几级台阶可登的寺院里合塑上五方文殊,这样信徒们随便走走就如同日夜兼程登了五个台顶拜了五方文殊,真是方便之极。以此类推,是否在自家客厅挂上文殊的画像,就可以不必到五台山了呢?    
    生命中许多艰难的过程是不能简化的,一简化灵魂就没有了光环,意志就没有了坚韧,情感就没有了色彩。这样被简化的人生连没有信仰的人都唾弃,更何况有宗教信仰的人呢?    
    五台山的寺庙分为青庙和黄庙,青庙住的是和尚,黄庙住的是喇嘛。在青藏高原黄教徒的虔诚曾震撼过我的心灵。他们磨破皮肤的跪拜少则绕寺院一周,有的信徒则以自己身躯的长度丈量着路途,从数十里、数百里外的村庄风餐露宿而来。    
    南台顶距我越来越近了,我的内心却没有那种接近圣地的颤动,因为我不是佛教徒。南台山坡上起伏着成千上万、成万上亿的小黄花,它们寂寞地开着,没有人观赏,没有人采撷,只是为了响应春天的呼唤,才密密匝匝地灿烂着。此前南台山坡是枯草连天,此后南台山坡也是枯草连天,然而三季的荒凉是不可简化的,一简化春天的灿烂就不可贵了。    
    问僧哪里来    
    在五台山鳞次栉比的寺庙中,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要算是显通寺了。显通寺里的千钵文殊殿,供着一尊造型独特的铜质文殊菩萨,从他背后伸出千只手,每只手内握一金钵。据说,一只手捧一金钵,代表一个僧人,千手千钵意味着千个僧人的智慧都集中到文殊菩萨身上。按时下的话来说,文殊菩萨该叫“智慧女神”。从不烧香的我,在世俗世界里老不开窍的我,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