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探访北极 >

第8节

探访北极-第8节

小说: 探访北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电粒子的能量转移到大气分子上,使之发光,形成了绚丽的极光。极光的颜色取决于被碰撞原子的类型。如果光线是蓝色、紫色和红色,被碰撞是氮原子。如果粒子与氧原子碰撞,极光则主要呈绿色。    
    关于北极光活动的范围,纳兰·科奇女士告诉我,它常常在北极磁附近的一个椭圆形区域内移动,能够延伸到芬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加拿大、美国北部,以及西伯利亚等地区。在每11年一循环的太阳活动盛期,极光活动区域最大。也有人说在芬兰距北极圈250公里的卡克斯劳塔宁,一年中有200多个夜晚可以见到北极光。现在对极光的观测又向新的领域前进。一些科学家把兴趣放在搜集极光发声上,他们中有的人已经侦测到极光发出嗡嗡声和嘎吱声。    
    听了纳兰·科奇的话,我和我队友们多么渴望在北极的未来十多天里,能够看到美丽的极光。为了能拍摄到极光,队友们还带来了感光度极高的胶卷,以求收到比较理想的拍摄效果。纳兰·科奇了解了我们的希望,她认为我们会如愿的。    
    出于见到极光的渴望,在朗伊尔宾探险队驻地,已经出现了几次恶作剧。“极光出现了,袁满快起来!”这是第一次深更半夜有人在楼道里发出喊声。新华社专业摄影记者袁满闻听此言,急忙从被窝里爬起,拎起相机就往室外冲。接着又有多人翻身下床,跑出门外,渴望见到极光的华彩。外面的夜空格外透澈,又圆又大的明月当空悬挂,稀疏的星斗闪烁着银光,远山的剪影边缘清晰。袁满仰望星空就地转了360度,也没有发现极光闪现。跟着袁满出来的其他队员也在尽力地搜索着。“净瞎扯!”受骗的袁满骂了一声,回去睡觉了。    
    过了两天,又有人急切地喊道:“袁满,极光!真的,极光!”随之又从楼道里传来嗵嗵的跑步声。兵不厌诈,袁满没有出来,却惊醒了七八位队友,穿起羽绒服往外跑,仍然没有任何收获。    
    又有一天,也不知是谁传来的消息,说当地气象人员根据天气情况,预测27日夜会有极光出现。那天夜里,很多人不睡觉等着看极光,最后等来的还是失望。好在我们在斯瓦尔巴德群岛期间处于极夜,每天有十七、八小时可以用于睡眠,闹它几个小时也无碍大局。因此,考察队领导对这种恶作剧从来不加干涉。还说:“等那几个人闹极光闹不动了,也就不闹了。”    
    北极之行,如果说我们有什么遗憾的话,就是没有见到被称为“上帝之火”的极光。我们想看极光,还仅限于欣赏这奇特而又绚丽的自然现象。据说日本人已经把看到极光视为带来好运和幸福,以及出现极光时怀上孩子,容易生男孩。古罗马和古希腊人对于极光的认识则与此相反,他们把这种天象的出现,看做是战争和灾祸的先兆。    
    我了解到,虽然科学的先贤普卢塔克和亚里士多德,就曾把北极光作为自然现象来研究,但时至今日仍有大量的疑问有待破解。如极光在大气层释放的能量能否加以利用?能准确地预测极光的出现吗?北极光出现微弱的声音说明了什么?这让我感到,同人们看到极光所受到的强烈震憾相比,我们现在对极光的研究手段和科学水平真的有些微不足道。这也再一次充分表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没有穷尽的。


第三部分 魂归北冰洋第15节 企盼太阳

    北极之行,我一直庆幸我抓住了一次难得的机会,这就是10月19日早晨,看到了太阳光的阴影,看到了北极灿烂无比的朝霞,看到了直剌天穹的反射光柱。    
    其后在北极的日子里,阴天和极夜天天把美好晨光遮在天幕之后,使得19日早晨展现的霞光成了我们此次北极之行的唯一。    
    我所在的中国北极科学探险队19日凌晨才飞抵斯瓦尔巴德群岛,待住下并安顿好,已是早晨四点多。为了赶路,已经是近20个小时没有睡眠的我,考虑到利用晨光摄影,8时多就起床了。9点多,太阳把光线直接投射到探险队住地附近约1500米高的山顶,雪山山头被朝霞染成淡红色。迎光山头的侧面,同时立现阴影。一会儿,朝霞出现了。只见东方一片红彤彤,空中有梯次的略薄的积云被映现得美若凝住不动的条条红绸。当微风吹淡了彩云,一种更为难得的自然现象出现了,一束红色的光柱射向天空。这种投射是一种反射,太阳光射向雪地时,又适蓬大面积的雪地呈锅底状,才有了对光的收拢,然后再以柱状反射空中。与南极有关的书里就曾描述过类似的现象,阳光强烈的时候形成的这种光柱,被称为死光。当飞行员飞行时恰与光柱对接,眼睛会被灼瞎,会导致飞机坠毁。    
    常年居住在朗伊尔宾的挪威卑尔根大学教授、大气与冰川学家叶新说,在朗伊尔宾,每年从10月9日开始,太阳就沉到了山下,暂时不再出来。这表明,难熬的极夜开始了。待到来年3月8日,太阳才冉冉升起。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朗伊尔宾的大人小孩就会登上东面的山口,迎接太阳的升起。当久违的火红的太阳一露面,人们无不欢呼跳跃,载歌载舞。    
    显然,我们来的真不是时候,正赶上斯瓦尔巴德群岛极夜的初期。从实道来,我所在的科学探险队原计划国庆节前就飞临斯瓦尔巴德群岛,由于某些队员单位工作效率太低,一再拖沓,人选定不下来,才造成中国北极科学考极队极夜入北极的怪事。好在极夜初期的斯瓦尔巴德群岛并非时时漆黑一片,这是因为逐步远离地平线的太阳,还把余晖、或者说把太阳的散射光从下往上斜向投入空中,才给群岛带来一定的光明。借助这点光亮,白天,考察队员们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远方的每一座建筑和高山。不过,这段时间是有限的,约在当地时间11时至14时。而且必须是云层淡薄或晴天的日子。    
    太阳在哪里?对于它的大致方向,队员们只有早晨才知道,昏暗的天际略为明亮的地方,自然是它的所在,是它光耀的结果。此后的一整天,也猜不出太阳在哪个方向运行。25日那天,我与队友乘飞机从新奥勒松返回群岛首府朗伊尔宾,估计升空2000多米,摆脱了高山的阻挡,有了见到太阳的机会,结果仍然见不到太阳。看来太阳已经沉得很深了。    
    不正常的日子又接连而至,多数白天都是乌云密布,云际间难见一丝光亮。此时,太阳的散射光也失去了效能。为了保证飞机起降的安全,朗伊尔宾和新奥勒松机场均亮起橘黄色的航标灯。出于方便工作和生活的需要,朗伊尔宾路边成排地闪着淡红色的高压钠灯,社区内照明兼具装饰用的球形乳白色汞灯也亮了起来。此时的白天已无“白”可言。    
    如果说没有太阳的日子给科考队带来什么困难的话,至少有两点:一方面大大限制了队员们的户外科考时间,使得我们不能更多的了解北极;其次是由于光线弱,影响拍摄效果。例如我在北极拍摄的照片,普遍背景单调,缺少层次。还有带去的大量胶卷因为派不用场,又多半背回国内。后来才知道,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生活在极夜下,给我们身体和精神上同样造成损害。    
    见不到太阳但可见到太阳的散射光,这是斯瓦尔巴德群岛在向全黑的极夜过渡。随着时间的推移,天色会越来越暗,直至完全的极夜。很快,我们发现我们对终日不见太阳,天天无奈地与昏暗相伴,与长夜厮守,其忍受是有限的。最为明显的感觉是,大家想念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想念光被明亮照耀的祖国大地。    
    没有太阳的日子是不愉快的,这主要来自心理压力。想见太阳,又见不到太阳,心中总有一种沉沉的不悦的感觉。已有的极地医学研究表明,长期见不到太阳,会给人的身体造成一定程度的生理紊乱。正如德国《彩色画刊》一篇文章所言:“没有太阳,身体和心灵就会患病。太阳是我们的生命维生素。我们需要太阳与需要空气一样。”文章还说:“在夏日中午晒10分钟,身体会得到巨大的动力。太阳经我们的眼睛直接对大脑产生作用。在大脑里,敏感的松果体捉住光脉冲,马上把它转变为能量。这种松果调节人体荷尔蒙的平衡,所起的作用与太阳能收集器的作用相似。天黑时,松果体就无精打采,独自睡觉。也不生产荷尔蒙。但有一点点阳光,它就开始工作,开动其马达,使之越转越快,一再加挡。”“日光中含有的紫外线会使血液中的氧分子更快地分解,在人的机体群里形成一种超级氧,以剌激红血球的生产。这样一来,所有的器官,尤其是心脏、肺、肾、和肌肉的工作就更有效了。”    
    后来我又看到《健康时报》称:“北欧人因光照较少,故较多在夏季受孕;抑郁症患者朝赤道方向迁移后,症状明显缓解。”    
    可见,极夜下的生活,不是简单熬时间的问题,还有对身体造成的损害。想到这里,我越发同情起生活在斯瓦尔巴德群岛上的常住居民,当我们对他们的极夜生活产生好奇时,他们不仅接受极夜生活的不便,还有极夜带给他们健康的不利。有了这个了解,我们才猛然意识到,我们完成了考察任务返回祖国之际,居然含有一种诗意:飞向光明,飞向太阳,将要生活在明媚的阳光下。如果愿意,可以天天看日出,看自已身体的投影,尽情地去享受太阳的恩赐。


第四部分 浓郁的俄罗斯风情第16节 浓郁的俄罗斯风情

    在斯瓦尔巴德群岛探险考察的日子里,不时有亮点出现。10月27日,我们乘坐轮船赴群岛上俄罗斯人最大的聚居点——巴伦支堡,就是一件很让人兴奋的事。    
    斯瓦尔巴德群岛虽然为挪威属,但挪威人是少数,只占群岛总人口的38%,而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却高达62%,这种情况在其他国家恐怕是很少见的。巴伦支堡在斯瓦尔巴德群岛首府朗伊尔宾以南,地理位置是北纬78度04分。当地时间27日上午9点半,我们登上一艘名叫“探险号”的瑞典籍小型游轮出发了。    
    两个多小时的航程,使我们从船员那里了解到巴伦支堡更多的情况。船员介绍说,前苏联在斯瓦尔巴德群岛的存在是比较悠久的,可以追溯到1926年。苏联人先是从瑞士人手中购得派拉米丹煤矿采矿权,继而又于1932年从荷兰人手中购得巴伦支堡采矿权,加上格鲁曼宾煤矿,一起经营着三地的开采业。但好景不长,1962年,他们停止经营格鲁曼宾煤矿。受苏联解体的影响,接着又在1998至1999年度,放弃了派拉米丹煤矿开采并撤出了全部人员。目前俄罗斯人在斯瓦尔巴德群岛经营的煤矿只有巴伦支堡一处。1999年的统计表明,巴伦支堡的居民总数为939人。该地设有俄罗斯领事馆,负责俄罗斯人在群岛上的活动。    
    大约两个半小时后,我们站在“探险”号船舷上,就可以眺望到巴伦支堡的全貌,小镇的后面是一座三四百米高的丘陵。由十几座楼房和煤厂组成的建筑是巴伦支堡的全部。加之建筑的疏散,给人以平平的感觉。很快,我们停靠在巴伦支堡的码头。    
    一上岸,我就感到这座小镇与朗伊尔宾风格迥异,朗伊尔宾是一座典型的北欧小城,建筑多为木屋,外表色彩鲜艳,城市规划有序;而巴伦支堡的楼房以砖混结构为主,虽然很结实,但色彩显得比较单调。镇上基本没有那种轻质、保暖性强的极地所特有的高架式现代建筑。有一座两层小楼上标示着建筑年代“1977”四个阿拉伯数字。还一座楼门的上方插着两面俄罗斯三色国旗。加上到处可见的俄文字母,让人感到这里与俄罗斯大陆的小城没有什么差异。    
    充当我们科考队导游的是轻漂亮的乌克兰姑娘安娜。她虽然穿着一袭蓝绿相间的连衣裤,仍现出她体态的苗条。她说,巴伦支堡的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各占一半,男女比例为2.8:1,他们都是一家俄罗斯煤炭公司的职工。    
    巴伦支堡的基础设施很齐全,有邮局、体育馆、医院、博物馆、中小学校、旅游纪念品商店等,样式是典型的苏式建筑,内部装饰显得简单陈旧。    
    在靠近海岸的一座建筑物外墙上,一幅由诗和北极装束的人构成的巨大宣传画赫然在目。诗是这样写的:“这就是说,在那片你从未走过的大地上,在所有春天的边缘,那极地的航线,令你梦绕魂牵。冰雪的世界,将在你的梦中浮现。”    
    临街一幅盾形画面上,一位煤矿工人站在浮冰上,两侧各有一只北极熊友好地并立着,他们的上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