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北极-第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永冻土地极其相似的地区,火星上下雪的情形和北极地区降雪的景象也非常接近,可以说对北极地区的研究也关系到科学家对其他星球的探索。他认为,国际学术界已经公认北极研究是一门“未来的科学”,它对于人们了解地球、走出地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气物理学家叶笃正指出,目前中国在南极建有长城站、中山站,对青藏高原的考察也非常之多,惟独对于地球三极之一的北极考察,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规模上,都显得很不足。相对于南极来讲,北极的气候和环境变化和中国更为密切相关,如北极极涡的变化发展直接影响中国北部冬季的天气气候,北极臭氧层亏损同样会作用于中国的气候环境。
有了这些对北极科学研究地位的真知灼见,相信中国北极科学考察会更上一层楼,扭转我国目前极地科考存在的南强北弱的态势,最终成为世界北极科学研究大家庭中颇有抱负的一员。
第二部分 从冰川退缩说开去第10节 地球上最北的邮局
新奥勒松小镇精确的地理位置是北纬78度55分,但这里提供给客人的纬度信息总是北纬79度。例如新奥勒松邮局的纪念戳上注明北纬79度。孔格斯峡湾超市的商品销售小票上印有北纬79度的字样。当地行政部门提供给中国北极科考队的介绍材料上,非常醒目地标着“79°N”。绘有燕鸥从雪山腾飞的环形新奥勒松纪念章上,同样标明“79°N”。以至新奥勒松行政主管索拉斯女士赠送给中国科考队员的手袋上,也赫然印着“79°N”。我们对此一直想弄明白这是为什么,经打听,原来新奥勒松行政管辖地区的北界在北纬79度。本着就高不就低的思路,新奥勒松相关部门便一致对外宣传自己在北纬79度。
新奥勒松小镇上的邮政人员,显然意识到自己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寻常性——地球上最北的邮局,于是专门印制了一批明信片销售。
这个明信片上的邮局画面给人以北极特有的严酷。大雪堆积在邮局四周,以至堵住了房门。背景的房屋在暴风雪中隐去了,唯有镶在近面房山墙上的邮局标记是醒目的。屋檐积雪下有一盏昏暗的电灯,表明这个邮局在寒冬中依然维持着日常业务。
实际上并非如此。我几次在这个冬日的邮局门口经过,总是看到大门紧锁,门前的积雪从没有清扫的迹象,这表明没有人员在里面工作。为了御寒,为了节电,也为了方便在新奥勒松工作的人们,邮局的业务已经转移到百米之外的集餐厅、会议室为一体的行政综合楼里。邮局工作人员鲍比德说,待到北极暖季到来时,来到新奥勒松的人多了,邮政业务便会复归到专用邮局内。
新奥勒松以拥有“地球上最北的邮局”向世界炫耀,斯瓦尔巴德群岛其他几个居民区的邮局同样不甘示弱,也纷纷打出自已的北极品牌。他们将其作为一种商业文化加以经营,尽力满足游客。其动力是全球认同的集邮文化。任何一个地方邮局的设立,都带有行政行为。而盖销当地邮局的邮戳,是一种公认的属地确认。如确认信函从这里发出,确认此人曾经到达这里等。邮局和邮戳的这种特殊功能,遂成了集邮者最感兴趣的地方。
于是,在朗伊尔宾、在新奥勒松、在斯威尔、在巴伦支堡都设有邮局。斯瓦尔巴德群岛上的邮戳各有特点。朗伊尔宾邮局的邮戳上带有驯鹿素描。新奥勒松邮局的邮戳标有海豹素描。巴伦支堡邮局的邮戳画有海鸥素描。他们同时在各自邮戳上突出自已所在地的经纬度。对比而言,我们中国的邮戳显得有些过于呆板,上面只有阿拉伯数字加上地名,可谓严肃有余,活泼不足。
斯岛的各个邮局不以此为满足,除了出售饰有突出北极文化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明信片,还刻制纪念戳,服务于集邮爱好者,力图把地域特色更多的揉进画面里,成了文化的浓缩。如巴伦支堡邮局纪念戳,图案里有北极熊、有航船倾斜的刻度尺、有北冰洋,以及相应的文字等。看了这个充溢着北极文化的邮戳,会让人产生很多联想。
来到斯瓦巴德群岛的中国北极科学探险队队员,考虑到向亲友表达敬意宜馈赠纪念封,想到留作纪念,自然成了邮局的常客。邮局的服务意识也深入心。在巴伦支堡邮局,为我们盖销的是一位老年俄罗斯妇女。走进邮局里的队友,每个人手里都拿着厚厚一叠纪念封等她盖销。她忙不过来,就把纪念戳交给我们,让我们自已盖。初次使用这东西,大家显得笨手笨脚,不是盖偏了,就是盖轻了,要不错位造成画面模糊。她又停下手里的活,教我们怎样使用纪念戳。“这老太太和善热情,真可敬。”走出邮局,有人对她做出这样的评价。
第三部分 魂归北冰洋第11节 魂归北冰洋
座落在新奥勒松的挪威科学考察站,看上去与邻近的几个国家的科考站明显不同,这就是站旁南面一块空旷地带的中心位置,竖立着一位探险家的半身塑像,他头戴毛绒绒的皮帽,脸色严峻,面呈东北方的北极点方向。
他就是1872年生于挪威东南部萨尔普斯堡的罗阿德·恩格布雷森·格拉文·阿蒙森。由于他是世界上第一个达到南极点的英雄,因此成为全世界最驰名的探险家之一。
阿蒙森一行达到南极点的时间是1911年12月14日,并在海拔3360米的南极点设立了“极点之家”,居住了3天。为争夺首个到达南极点的殊荣,英国探险家斯科特率队与阿蒙森一行展开竞争,由于措施不当,在阿蒙森一行离开南极点后的第33天,即1912年1月18日,斯科特一行才达到南极点。当他发现了阿蒙森在南极点留下的标记,方认定自已是迟到者。失败的打击,加之补给断绝,斯科特一行5人在返程途中全部倒毙在南极冰盖上,上演了极地探险史上惊心动魄的悲剧。但是,人们没有忘记斯科特的不朽贡献,美国设在南极点的科学考察站就是以阿蒙森和斯科特的名字共同命名的。
具有强烈进取心的阿蒙森,并没有因为在南极点取得显赫成功而收住探险的脚步。正如他在一封信中坦露心声:“我想从来没有人曾站在一个与他希望的目标如此截然相反的地方。”这表明,他“希望的目标”是北极。果然,这位挪威勇士回国后,积极投入了北极探险,最令人眩目的成就就是他首次实现了从斯瓦尔巴德群岛起程,乘坐飞艇穿越北极点抵达美洲。然而,他的生命的终点,也同从斯瓦尔巴德群岛起飞的另一飞艇有关。
阿蒙森完全了解乘飞艇探险的优点与危险。飞艇不仅飞行速度快,也不受北冰洋起伏不平的浮冰的阻挡,因此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长距离远征的目的。至于危险,早在1897年就曾发生过。
当早期的北极探险家试图乘船和滑雪橇远征北极点时,均受北冰洋恶劣的天气和严重的浮冰阻隔而归于失败。可否使用飞艇一试呢?1897年7月11日,一艘飞艇从斯瓦尔巴德群岛腾空而起,向着北极点方向飞去。艇内有三位雄心勃勃的瑞典勇士,他们是:工程师索洛蒙·奥尤斯特·安德烈和他的助手、物理学家尼尔斯·斯特林德·贝尔格,再就是技师克努特·弗伦格尔。谁能想到,这艘名为“奥雷尔”号的飞艇一去不返。33年后,人们才在别雷岛上发现了安德烈的尸体,以及他们的遗物。
虽然美国人皮尔里一行于1909年4月6日借助雪橇成功地达到北极点,但欧洲一些国家出于开辟北部航道、缩短到达美洲的里程和时间,亟待了解北冰洋的冰情和海流特点。出于这个需要,阿蒙森决定乘飞机飘行于北极上空,试图取得对北极认识的突破。
说干就干。1925年5月21日,阿蒙森和美国人埃尔斯沃思分乘飞机从斯瓦尔巴德群岛起飞,取道阿拉斯加。但在第二天清晨,两架飞机均出现了技术故障。
飞越北极点的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1926年5月9日,美国人理查德·伯德驾机从孔格斯峡湾起飞,越过北极点。15个小时后,飞行小组返回斯瓦尔巴德群岛。
两天后,即1926年5月11日,人类的又一壮举始于斯瓦尔巴德群岛。阿蒙森与埃尔斯沃思乘坐意大利人乌姆皮尔托·诺彼勒设计的“挪威”号飞艇,从孔格斯峡湾起飞,向着北极点,然后又朝着美洲方向飞去,最终抵达美国阿拉斯加的巴罗角。全程5456多公里的行程,他们仅用72小时就完成了,阿蒙森的创举在于开辟了北极的空中航道。从此,阿蒙森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两极英雄。不幸的是,这次本已成功的合作最终却带来了阿蒙森与意大利人乌姆皮尔托·诺彼勒之间的争吵,双方互相贬低和诋毁。
意大利人诺彼勒不满足于这一探险,决定自己也大干一番。1928年5月初,他又建造了一艘名为“意大利”号的半金属飞艇来到斯瓦尔巴德群岛,先是从这里起飞作了两次飞行。意犹未尽,他又想驾着“意大利”号飞艇前往北极点。1928年5月24日,这艘飞艇达到北极点上空,然后返航。当艇上人员了望到斯瓦尔巴德群岛,当他们就要登陆欢庆胜利的时候,飞艇突然漏气,并坠落在冰面上,猛烈的撞击把猝不及防的艇内9人甩出艇外。仍有浮力的飞艇在风力的作用下,又腾起漂移。艇上剩余的6人只有等待命运的安排了。
跌到浮冰上的9人随海流漂移到弗因岛附近。6月3日,一位苏联无线电爱好者偶然收到了他们发出的求救信号。苏联遂派出破冰船达到斯瓦尔巴德群岛以北的浮冰区,救出了9位遇险者。
“意大利”号飞艇失事的消息很快传开,身在挪威的阿蒙森坐不住了,出于对诺彼勒的友情,也出于一位探险者的勇敢和无私,他不计前嫌,1928年6月18日,阿蒙森作为六人营救小组的一员,从挪威的特罗姆瑟出发,乘上法国的“莱瑟姆”号飞机,飞赴斯瓦尔巴德群岛北部冰区,搜寻“意大利”号。然而,他壮志未酬,出发三小时后发出一封电报,便失踪了,再也没有返回。诺彼勒和他的伙伴们则于6月22日获救。
生为探险而生,死为探险而死的两极探险英雄阿蒙森就这样谢幕人生,魂归北冰洋。不错,他的死是个永远解不开的谜,但他一再展示人类开拓精神的英雄壮举,已经并将继续永存于世。
追寻阿蒙森的过去,新奥勒松是个不可多得的地方。这里有他实施北极探险时以此为基地住过的黄房子,至今仍保存完好。附近的孔格斯峡湾是他飘飞北极的出发地。我相信,在新奥勒松还能找到一些与阿蒙森相关的文化遗迹,限于时间,我难以一一拜访。但我觉得,这就足够了,我毕竟在北极看与阿蒙森业绩有关的遗存。
第三部分 魂归北冰洋第12节 频频遇到驯鹿
在斯瓦尔巴德群岛,驯鹿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仅次于北极熊。我们虽然无缘直接面对北极熊,但已经幸运地多次与驯鹿相遇。
斯瓦尔巴德群岛上只有四种哺乳动物,它们分别是北极熊、北极狐、斯瓦尔巴德驯鹿和一种田鼠。就驯鹿的种群而言,北极地区共有7种野生驯鹿,斯瓦尔巴德驯鹿是这个群岛上特有的品种。
这里的驯鹿皆为野生。可能是天性温顺,也可能是自1925年以来,挪威属斯瓦尔巴德群岛行政当局就对驯鹿实施了有效保护,驯鹿并不特别怕人。一天,一头长着长长犄角的公驯鹿,在考察队驻地附近啃食半掩在雪地里的枯草。为了细致地观察它,又怕它逃跑,开始我距它二十米以外。后来我发现它并不惧怕人,贴近它三米拍摄,也没有显出惊慌。
在远离斯瓦尔巴德群岛首府朗伊尔宾百多公里的新奥勒松地区,我又遇到三五成群的驯鹿。这些鹿群对人有一定的警觉性,当我近它们二三十米远处拍摄时,它们就四散惊走。
当地人说,诱引驯鹿到近前很容易。利用斯瓦尔巴德驯鹿的好奇性,只要摇动衣服,或模仿动物四肢着地行走,就会吸引它们过来。然而在冰天雪地的北极地区,这些技能的操作性是有限的。天寒地冻,衣服不能随便脱。手掌触地时间稍长一些会冻得难以忍受。
驯鹿的受宠在朗伊尔宾和新奥勒松随处都可以感受到。邮局出售的明信片上印着驯鹿仰头长哮的身影。考察队驻地的房间里,主人以驯鹿皮作为装饰品,一张张地贴在墙壁上。以至房门钥匙上的坠物,也截自驯鹿的鹿角。
斯瓦尔巴德群岛上的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