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探访北极 >

第2节

探访北极-第2节

小说: 探访北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家旅店里,还有一件事让我难忘。吃了几顿他们出售的菜,觉得又贵又不合口味。看见他们的菜蓝里盛有西红柿和鸡蛋,我就向店主提出可否由我自已动手做一个西红柿炒鸡蛋?她点头表示同意。一盘菜很快做出。到结帐时,他居然少收了100元钱。我们指出她收错了钱时,她说没有,少收的100元是因为这个菜是客人自已炒的,她们没有付出劳动。    
    对于我和我的很多队友来说,北极是陌生的。一旦到了那里,定会产生很多异样的感觉,可让我全然没有想到的是,当我抵达北极特罗姆瑟,首度令我困惑的竟然是那里没完没了的雨。    
    我们从北京出发之前,就已预知此次远征北极的大致行程,第一站停留地是挪威的特罗姆瑟,住下三天,然后再越海赴斯瓦尔巴德群岛。我们觉得,地处北纬69度的特罗姆瑟城定会比较寒冷,因为这个城市已远远越过北极圈。未想到我们置身此地,竟然天天同雨相伴,如同赶上了我国南方的梅雨时节。    
    到达小城的第二天,我和队友们就去挪威极地究所探访。研究所所在的“极地环境中心”是最有特色的建筑之一。这座耗资3400万美元的白色建筑坐落在峡湾里,主楼共6层,附楼设计构思新奇,其造型形如列列冰山,不过在我们看来更象正在倒塌的多米诺骨牌。特罗姆瑟城的建筑多为二三层小楼。居民住房基本是木结构,外表大都刷上了挪威人钟爱的红色。据挪威极地研究所所长欧海姆教授介绍,特罗姆瑟建市200余年,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近6万,是挪威第七大城市,享有“商业之都”、“大学城”、“会议中心”、“斯堪的纳维亚的巴黎”、“世界上最大的渔村”等称号。居民中大多数人是从挪威各地迁移来此的。城里还有三家中国餐馆。    
    接着,我们又穿城走了二三公里,前往设在特罗姆瑟城中心的挪威极地展览馆参观。路上,淅淅沥沥的雨始终下个不停。怕淋坏了相机,大家只好把它塞在衣内。衣服很快被淋湿了。至于每个人的头部,因为受到雨水的侵润,不仅头发湿得如同水洗一般,而且还常常被滴水迷蒙视线,扰得大家不时用手捋一把脸。到了极地展览馆,雨更大了,已由原来的小雨转为中雨,逼得队友们下车后不敢在车外片刻久留,拔腿便往展览馆里逃。我发现,馆外的一些设施也是展览内容之一,如挪威极地探险英雄阿蒙森的塑像、捕鲸炮、早年用于航行北极的木船。    
    称这里正值深秋并不为过。街头不少高大的阔叶树还顶着密密实实的叶子,特别是教堂门前的几棵树,几乎遮住了教堂的正面建筑。只是叶子趋于变黄。楼前屋后的一片片茵茵草坪,成为这个美丽城市的组成部分。当地的居民说,特罗姆瑟城每年到了这个时节都多雨。特罗姆瑟全年的降雨量达1000多毫米。其等值与年降水量为800——1100毫米的江苏省相近。    
    特罗姆瑟的雨整夜未停,听到哗哗的雨声,让我感到十分无奈。出于拍摄的需要,我多么盼望有个朗日,以便摄下我们几次乘车经过的城中那座有着近十个桥孔的跨海大桥;摄下我所看到为蒙蒙雨线遮掩的山林;摄下我们居所后面奔腾的急流。第二天起床站在廊沿下一看,空中阴云密布,雨仍然下着,这意味着我的拍摄愿望因此而告吹。    
    考察队乘车参观特罗姆瑟高空大气物理雷达观测站的计划仍然执行。这个观测站设在一个山沟里,从特罗姆瑟市中心驱车约半个小时即可到达。路上,我们看到右侧是长满密林的高山,银练般的瀑布从山顶铺展下来,哗哗作响,瀑布密度大的地方百米内有五六条。随车的专家说,这是挪威的一个特点:多山多林多瀑布。道路左侧则为茫茫的大海。    
    我们所不明白的是,为什么海拔六百米高的山头积着雪,而三四百米以下的地方雪线消失?邻座的大气物理研究人员邹捍告诉我,正是左侧大海的暖湿作用,才使得三四百米以下的山坡难以积雪,随下随化了。    
    如果是艳阳高照,高空大气物理雷达观测站的壮美会尽现眼前。它三面为五六百米高的陡峭群山所围,山上山下到处生长着白桦林。观测站是一处颇有规模的建筑群。左方有一座40多米长、高20多米的列阵式雷达,极为壮观。右方为一座与车库相连的褚红色二层小楼,房顶置有一个巨大的抛物面天线,里面是研究人员收集观测数据从事研究的地方。    
    仰视积满乌云的天空,再瞧瞧不尽的雨线溅地,我觉得就算等到18日深夜我们离开特罗姆瑟前往斯瓦尔巴德群岛,这雨看样子也不会中断。特罗姆瑟的雨让我们难以见到她亮丽的面容。我们无从再去拍摄什么,只好把相机塞进摄影包。    
    面对这无尽无休的雨,我心中总是在发问,这是北极吗?是不是走错了地方。我头脑中固有的北极印象应该属于冰天雪地。


第一部分 天涯苦旅第3节 北极探煤海

    谁来到斯瓦尔巴德群岛,都要被这里与煤炭生产相关的雕塑与设施所吸引,并渴望了解其内涵。    
    在朗伊尔宾街头,两个雕塑反映了早年这里煤炭开采的艰辛。一个是位于街中心的铜雕。只见一位头戴安全帽,身着工作服的矿工迈步向前。他右手握着一把镐头,左手提着用铁丝串着几个损坏的镐头。从他脏兮兮的装束和一脸的疲惫,可以看出他刚从采掘现场归来。    
    另一个街头木雕,置于两米高的木框架上。展现了一位采煤工人,碍于巷道的狭窄,不得不手持电钻侧卧着全力掘进。这个造型在告诉人们,当时的采煤工人不仅是艰苦的,也无安全可言,随时可能被坍塌的煤层所埋,长眠在大山之下。    
    放眼朗伊尔宾附近高山,已经废弃的一排排输煤井架从不同方向向沿海延伸,构成了这里早年煤的开采的又一道风景线。当地人介绍说,朝向山的煤架尽头,便是废弃的煤井。朝向海的煤架尽头,则为汇聚煤的码头,然后通过巴伦支海将这些煤运往欧洲大陆。    
    距离朗伊尔宾百多公里的新奥勒松江边,还有一列废弃的运煤小火车停放着。这种曾被称为“半筒靴”的蒸汽机车,是英国人乔治·斯蒂芬森1814年制造出来的。问世之初,当时还受到守旧派的强烈抨击,认为“这个巨大的邪恶机器将给人类和动物带来死亡,并且会破坏美丽的田园风光”。 “半筒靴”机车是后来所有蒸汽机车的原型。新奥勒松原先也是矿区,1916年挪威在此设立了煤矿公司,1962年发生了一次煤矿爆炸事故,造成21人死亡,这个事件造成当时的挪威首相及其内阁被迫集体辞职,随后政府关闭了这里的煤矿。这列蒸汽小火车是用于从矿井向海轮输煤的。小火车先是被遗弃,现在变成了人们难得一见的文物。    
    看了这些,我多么想更为深入地了解斯瓦尔巴德群岛煤的开采历史与现状。为此,我拜访了总部设在朗伊尔宾的挪威斯托·诺斯克·斯匹兹伯根煤矿公司执行总裁罗伯特·赫曼森。我们在交换名片时,罗伯特·赫曼森竟然给了我一张他的中文名片。他说他曾经多次去中国,对盛产煤炭的山西和内蒙古进行考察,并和那里的煤炭企业就如何减少开采活动带来的污染建立了长期的技术交流关系,他的中文名片就是为这个印制出来的。    
    赫曼森说,1900年在斯瓦尔巴德群岛上发现了欧美工业发展所急需的优质煤矿,随后英国人、荷兰人、德国人、俄国人和挪威人纷纷来此开采。朗伊尔宾就是随着煤矿的开采历史而兴起。这个小镇的名称便是以1906年率先来到这里开采煤矿的美国人约翰·朗伊尔宾的名字命名的。挪威在1916年收购了朗伊尔宾煤矿,成立了斯托·诺斯克·斯匹兹伯根煤矿,一直到今天。朗伊尔宾由此还被称为世界上最北的“煤都”。现在仅在朗伊尔宾工作的矿工就有300多名,如果加上他们的家属和相关服务人员,几乎占了全镇人口的三分之一。    
    他说,目前煤矿开采仍然是群岛上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不过现在从事煤炭生产的只有挪威和俄罗斯两家了。由于常年开采,现在斯瓦尔巴德群岛的煤产量已大大不如从前,目前俄罗斯每年在这里开采50万吨煤,挪威公司的年产量为40万吨左右,主要是销往德国、英国和丹麦,供这些国家发电。    
    赫曼森指出,挪威对在斯瓦尔巴德群岛的煤矿开采有着严格的环保法律,占群岛面积56%的自然保护区内禁止一切工业活动,此外任何人若想要在这里开采,必须先向斯瓦尔巴德群岛总督提交有关环境保护的可行性报告。    
    就宏观而言,南北两极的煤有多少?有人估计储量高达约21030亿吨。    
    资料表明,南极蕴藏着丰富的煤的储量,约为5000亿吨,煤层主要分布于南极大陆二叠纪冰盖下面。由于国际社会已达成共识,暂时禁止在南极开采任何矿产资源,煤的开采自然也在禁绝之列。因此可以说,南极有煤,但还没有展露于世。北极呢?就煤而言,至少有两点与南极不同。一是储量远胜南极,高约16000亿吨。二是得到大量开采。    
    受斯威尔煤矿的邀请,我与队友们一道,又深入煤井考察,获得的印象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北极真的有煤海。    
    斯威尔位于斯瓦尔巴德群岛首府朗伊尔宾以南。科考队从朗伊尔宾机场登上一架小型飞机,空中航程只用了15分钟,就抵达了斯威尔矿区。这个由十多个高脚屋组成的小镇,是煤矿的指挥中心和生活基地,设有机场、公共餐厅、邮局等。放眼望去,不难见到煤城共有的特点:马路是黑的,路旁积雪是灰的,连漆有蓝色、绿色的极地高脚屋也蒙上了煤粉,削减了原有的色彩。    
    煤矿矿井距生活基地约十公里。我们在矿区基地换上十分醒目的浅黄色防护服,戴上头盔,穿上高腰靴,腰挎吸氧瓶,便由一位煤矿人员引领,驱车驶往矿井。    
    经过一段平坦的由两山相夹的滩地公路,车子拐进右侧山谷,开始爬坡。两侧皆为雪山,这条洒满煤粉的路宛如一条黑色游龙,向半山腰延伸。一辆辆可载重50吨的运煤卡车在公路上穿梭,扬起煤尘滚滚。据介绍,这条公路可称得上是世界上最特别的公路——冰川公路。公路的表层碎石取自冰积垅,路基便是冰川。地球上所有的冰川每年都要以几米甚至几十米的幅度向低处移动,北极的冰川同样也不例外。由于冰川的不稳定性,这里的公路每年要沉降一米多。为了保证运输的安全,矿区邀请来自加拿大和冰岛的冰川研究人员来到矿区,常年对路面实施水平与位移监测,以防冰川大幅度滑动,形成路面突然断裂,造成汽车倾覆。    
    经过近20分钟的车程,我们到了矿井。井口处是一个煤场,臂式卷扬机伸向半空,哗哗作响地为停在下面的卡车输煤。车厢内还未装满煤,后面的空车已排成队。据称,这个已建成两年多的矿井,一直这样周而复始地产煤输煤。    
    队友们原以为会进入竖井,并作好了垂直升降千米左右的心理准备。出乎意料的是,矿上的引领人员在矿外请科考队分乘两辆面包车开入矿井。司机打开大灯,在约十米宽的巷道内急弛,只有会车时才放慢速度。热力、电力、通风管线被集成一束,有序地固定在巷道上方,伸往采掘区位。昏暗的巷道阻碍了我们的视线,大家纷纷打开安全帽上的头灯。借助头部的左右摆动,我们才发现,煤巷巷道还有多个分叉,黑洞洞地不知拐向什么地方。十多分钟后,我们下车,随着引领人员到达了以木条叠加而成为支护的地方。我过去在部队服兵役时,当的是工程兵,掘了两年多的坑道,以过去的经验,估计过了这里,便是采掘现场。果不其然,只见连动式煤炭传送带架在轨道上,成排的液压支护顶着巷道上方。脚踩混凝土合成的枕木前行约50米,有一台自动采煤机,这便是采掘现场。    
    “这里距井口有多长距离?”我向引领人员请教。他回答说:“4000米”。我想,对于中国人来说,我们在北极到了这样的井下深度是创纪录的。    
    可能是考虑到我们这些参观者的安全,作业面的所有机械均处于停滞状态。借助头灯和巷道灯,我们发现巷道两侧以及前方皆为亮晶晶的煤。有的煤块从巷壁坍塌后,堆在一起。拾起来用手掂一掂,轻轻的。即便在煤堆里,也找不到一块煤矸石,可见煤的质量是上乘的。回到井字支护架的地方,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